高考复习之名校模拟热点问题主观题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81749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之名校模拟热点问题主观题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复习之名校模拟热点问题主观题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复习之名校模拟热点问题主观题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复习之名校模拟热点问题主观题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复习之名校模拟热点问题主观题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之名校模拟热点问题主观题集.docx

《高考复习之名校模拟热点问题主观题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之名校模拟热点问题主观题集.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复习之名校模拟热点问题主观题集.docx

高考复习之名校模拟热点问题主观题集

2007年高考复习之名校模拟热点问题主观题集锦

1.材料一:

现在全国耕地保有量只有18.3亿亩,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3.7%,人均耕地只有1.4亩,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而一些地方在发展的冲动及巨大的利益驱动下,直接或变相圈占土地,违法占用耕地,损害农民和国家利益。

材料二:

2006年5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九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

2006年9月5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7年3月,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物权法。

进一步明确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的责任,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调整建设用地有关政策,建立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统一公布制度,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强化对土地管理行为的监督检查,严肃惩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

材料三:

物权法草案规定:

“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费用,并足额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征收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应当给予拆迁补偿,维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征收个人住宅的,还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

”考虑到各地的发展很不平衡,具体的补偿标准和补偿办法,由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依照物权法草案规定的补偿原则和补偿内容,根据不同情况作出规定。

(07,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

(l)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3分)

(2)结合材料二谈谈我国实行强有力宏观调控的认识?

(8分)

(3)运用所学政治常识说明我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1分)

(4)谈谈材料三体现的哲学原则。

(10分)

答案.

(1)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耕地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由于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违法占用耕地情况严重。

(2)①国家能够综合运用经济、法律与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强有力宏观调控(结合材料);②我国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3)①政府是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必须履行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经济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②由于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国家经济职能的充分发挥,加强宏观调控。

③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政府工作应把握好的重大问题。

政府应该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调节手段,使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符合实际情况。

(4)①集体主义原则,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原则。

既要保障集体的物权,又要保障个人的物权。

(或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②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原则。

既要平等保障物权,又要考虑到各地的发展很不平衡,根据不同情况作出规定。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保障物权要考虑到各地的发展很不平衡,根据不同情况作出规定。

2.(34分)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是改革开放28年来,社会建设首次成为中共中央全会的主要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的原则。

“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要“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07,开封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

(1)结合有关公民的知识,谈谈你对”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认识。

(9分)

材料二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

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2)运用有关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知识,谈谈如何才能够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全社会的团结和睦?

(11分)

材料三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3)运用有关经济学知识,说明解决上述问题应怎样发挥财政的作用?

(14分)

答案.(34分)

(1)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公民与国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平等享有和谐社去的成果是公民的权利。

同时积极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3分)②促进社去的和谐要求国家必须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保证公民平等地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3分)③促进社会和谐要求公民正确地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在承担建设和谐社会责任的同时,享受和谐社会的成果。

(3分)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

(1分)①激活社会活力,促进团结和睦,首先要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枚在首位。

(3分)②激活全社会的活力,必须充分尊重和维护不同社会群体与个人的正当利益,调动社会成员的主观能动作用。

(2分)③促进社会的团结和睦,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求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集体利益。

(2分)④促进社会的团结和睦,要求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学会尊重人、主动关心人、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3分)(3)①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基础上,努力增加财政收入:

(3分)②发挥财政调节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加大支持农村和中西部发展的力度,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4分)③发挥财政促进教科文卫事业和提高人民生活的作用。

调整财政支出的重点和方向,加大对教育、医疗、环保、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共同富裕:

(4分)④健全和完善财政预算制度,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确保财政资金能够有效地使用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领域,(3分)(如果从尊重纳税人权利,提高纳税人监督财政资金使用的权利意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等角度回答也可)

3.(32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2006年9月13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

《纲要》指出: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

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

但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进程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把握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着力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提高国有文化企业竞争力,大力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07,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调研考试)

(1)运用所学经济常识,简述国有文化企业应怎样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12分)

(2)运用所学哲学常识,分析国家为什么要大力促进文化的发展?

(10分)

(3)国家大力促进文化发展体现了哪些政治学道理?

(10分)

答案.

(1)①依靠科技,用科技武装企业,提高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②改善管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③瞄准市场,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创造品牌,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④遵循市场交易原则,开展正当竞争,维护和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形象;⑤改革、改组、改造相结合,探索现代化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12分)

(2)①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甩,正确的思想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②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对个人和社会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协调规范发展。

③事物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

文化的发展对社会政治、经济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社会政治、经挤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10分)

(3)①大力促进文化发展是我国政府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施文化职能的必然要求。

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能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正确的方向保证。

③国家大力促进文化发展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体现对人民负责原则。

④大力发展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10分)

4、(32分)材料一:

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超过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0%以上,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仅上涨1.3%,为“十一五”经济开了一个好局。

材料二:

2006年中国经济虽亮点频观,但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虽有所缓解,但基础还很不巩固,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

材料三:

2007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重要一年。

国务院已明确提出在我国已积累了较大的经济规模总量后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经济工作从“又快又好”迈向“又好又快”,成为2007年经济工作的一大亮点。

“好”在“快”前,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思路,将更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

(07,江西省九所重点中学联合考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200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3分)

(2)结合材料一、二、三,运用哲学道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促进经济工作“又快又好”迈向“又好又快”?

(9分)

(3)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9分)

(4)结合材料二、三,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谈谈我国应怎样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1分)

答案:

(1)2006年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高增长、高效益、低通胀”的良好态势。

(概括为经济增长快,经济效益好,物价上涨幅度小也可得分)(3分)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针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总体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中央提出要促进经济工作“又快又好”迈向“又好又快”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客观要求。

(3分)

②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在经济规模总量不大的背景下,国民经济应注重经济增长速度,扩大经济总量。

由于长期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已积累了较大的经济规模总量。

因此,中国经济发展思路,将更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分)③正确的价值观对事物的发展有导向作用。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既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又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3分)

(从意识的反作用、规律的客观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角度分析亦可得分,但本小题得分不得超过9分)

(3)①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决定的,是行使经济职能的客观要求。

(3分)②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3分)③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分)

(4)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体现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增长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强宏观调控,抑制投资过快增长,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

(11分)

5.(共32分)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07,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第二次联考)

材料一 我国居民基尼系数的变化(单位%)

1978年

2005年

城市

农村

城乡居民综合

0.16—0.18

0.21—0.24

0.47

注:

基尼系数是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低于0.3属于均等分配的区间,0.3—0.4属于合理区间,0.4—0.5表明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说明出现了两极分化。

材料二 2005年东中西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

元)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10493

东部

中部

西部

3255

东部

中部

西部

12584

8787

8598

4160

2407

1921

(1)材料一、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应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10分)

材料三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之间的阶段,既是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多发阶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

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2)请运用政治常识的相关知识,谈谈国家与公民应该如何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12分)

材料四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是中国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基本解决13亿国民的温饱问题之后,为增进全民福祉,建设公平公正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共享共建关键在党。

(3)从哲学角度分析为什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享共建关键在党?

(10分)

答案.

(1)①材料一、材料二反映出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在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区域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这说明我国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4分)

②我国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在一定时期出现收入差距的扩大是难以避免的。

适当差距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差距过大,又会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降低效率,更重要的是,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6分)

(2)①国家应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

(2分)②国家应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依法处理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打击各种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2分)③应健全民主法制,加大普法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

引导公民合理、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

(3分)④公民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以及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3分)⑤公民应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2分)

(3)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4分)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协调各方面关系,妥善解决社会矛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建设和谐社会。

(6分)

6.(32分)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某县地处资源贫乏的丘陵地带、交通也不便利,但是,他们却从相对落后的农业小县发展成实力雄厚的经济强县,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和谐社会建设的成功道路。

该县政府的主要做法是: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实施“兴商建县”战略,“以工哺农,以商强农”战略,不断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财政对教育、文化投资,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开展节约资源活动,文明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07,甘肃兰州市一诊试题)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当地政府所履行的国家职能。

(9分)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常识说明该县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是如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

(12分)(3)分析上述材料,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谈谈构建和谐社会应当处理好哪些方面的关系?

(11分)

答案.(32分)

(1)①履行了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

主要表现在制定和实施的两个战略以及对农业的支持。

②履行了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主要表现在对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投入及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③履行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主要表现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只要答出二个要点即可给满分。

其中第一个要点为5分,其余要点为4分,共9分)

(2)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③注重工农统筹、城乡统筹发展。

④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⑤通过财政支出,满足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

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只要答出其中的四个要点即可给满分,每答出一个要点给3分,共12分)

(3)①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3分)②构建和谐社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理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三大产业的关系,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8分)

7、材料一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下发,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农业部也首次明确提出现代农业建设的五大主攻方向。

材料二由于不少农村适龄儿童因无力支付学杂费而辍学,农村青少年按受义务教育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材料三:

2006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等。

(07,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第六次月考)

(1)你认为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在哪些方面积极推进?

(10分)

(2)从政治学角度说明政府为什么要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12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矛盾分析法的思想分析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9分)

答案:

(1)稳定和落实中央支农惠农政策。

 加强农业投入和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风险能力。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机制。

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规模,实施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模式,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

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推进生态安全农业建设。

(2)①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接受教育的权利,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较低导致了部分适龄儿童不能接受义务阶段的教育,影响了他们的发展。

提高经费保障水平是在保护其合法权利。

②政府必须履行政治、文化和公共服务等职能。

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推进农村教育文化的全面发展是政府应有的责任。

③政府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对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3)①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把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抓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示范;②坚持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抓住发展农村经济这一中心任务;同时不忽视次要矛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做到“五个建设”的协调发展;③坚持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不搞形式主义。

8.(32分)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07,巴蜀名校联盟一模)

材料一: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但同时,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不和谐现象,衍生出一些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加大问题、就业困难问题、社会保障缺位问题、社会公共事业有所滑坡等,对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6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开宗明义强调,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材料二: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集全社会之力,而执政党更是其中关键。

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运用经济常识谈谈如何解决材料一中所出现的社会问题?

(12分)

(2)分析材料二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8分)

(3)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的依据。

(12分)

答案.

(1)①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3分)②大力发展生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3分)③促进公共事业的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3分)④利用财政和税收调节过高收入,减少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加大财政对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社会水平的支持力度。

(3分)

(2)①和谐社会的构建关键在党,反映了要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的道理;(3分)②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反映了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3分)③党的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反映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承认矛盾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

(2分)

(3)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从根本上讲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

(3分)②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本质要求。

(3分)③党通过不断完善其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保证和谐社会的建设。

(3分)④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建有中国特色的全体人民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分)

9.(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07,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二诊”模拟)

材料一投资和消费占比率的比较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中国

2003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投资率

20%

30%

39.4%

42.9%

43.9%

46%

消费率

80%

70%

5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