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总复习提纲.docx
《教育学心理学总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心理学总复习提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心理学总复习提纲
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1、我国奴隶社会学校名称:
痒、序、校。
教学内容是:
礼、乐、射、御、书、数。
欧洲奴隶社会著名教育体系:
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欧洲封建社会教育:
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2、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论、2、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
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
3、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
美国孟禄4、马克思主义劳动起源论。
5、20世纪后的教育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多元化、民主化、教育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的本质属性:
育人。
7、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劳动对象的复杂、劳动过程的复杂、劳动能力的需要是复杂的、劳动的内容是复杂的。
8、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相对独立性、历史性时代性。
9、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1、教学手段示范性、思想品德示范性、知识传递中的示范性、教师个体劳动的隐蔽性。
10、教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教育本质,揭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
2、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3、教育目的问题,4、教育制度问题5、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
6、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问题7、学校管理问题
7、20世纪初,出现了实验教育学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刚要》拉伊《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杨贤江是我国第一个系统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11、教育学的发展:
1、萌芽时期。
孔子,倡导仁的学说。
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形成。
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是适应资本主义的第一本教育学,标志着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
第一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德国赫尔巴特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他的《普通教育学》在教育史上被誉为第一部学科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由此确定下来。
3、繁荣时期:
实验教育学:
德国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
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
凯洛夫、克鲁普斯卡亚、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巴班斯基等,我国杨贤江、蔡元培等人。
杨贤江是我国第一个比较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人。
12、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理论主要涉及人的特性、人的本质、人的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孟子)、外铄论(荀子)、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
3、人的身心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智力发展理论(美国斯滕伯格“三元智力理论”是心理学界最流行的全面解释人类智力的理论)、道德发展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4、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不平衡性、2、阶段性、3、顺序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
5、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对个体的发展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规范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对哥特发展的即时价值和延时价值。
4、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6、小学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
2、既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结果的变化和内容的选择、教育手段与形式的更新。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科学技术。
3、人力资本论:
它是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人力资本指的是人们拥有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
美国舒尔茨最先提出并阐述的。
4、政治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力、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5、教育对政治经济的促进作用:
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人才、促进民主、影响政治经济舆论力量。
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2、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3、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7、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1、教育对苦学知识的再生产2、推动科学体制化3、具有科学研究功能4、丰富科技活动、扩大科技成果。
8、教育优先发展。
教育的三性:
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
9、教育现代化包括:
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条件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
四、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
广义:
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产生的结果和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
狭义:
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状况确定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等。
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4、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1、哲学观念会影响教育目的的设定。
2、受思想家们或教育目的制定者的人性假设影响。
3、教育目的的制定会受到主题关于理想人格观念的影响。
5、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2、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3、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
4、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6、教育方针:
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明令颁布颁布施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目的和必须遵循的准则。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培养完人”、“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
五、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活动的运行机制:
动力系统、工作系统、监控系统。
2、学校文化的含义:
是指学校这个教育组织系统中,所有成员的共享价值、规范、行为准则和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方式。
包括:
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3、学校文化的特点:
1、是以有形的物质为载体的无形文化。
2、软约束性的文化3、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的文化4、有个性的文化。
4、学校文化的功能:
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
5、西方现代学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初始阶段(学校形式多样,教育既不正规,又不系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正规教育。
2、形成时期“双轨制、单轨制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分支制的学制系统。
3、深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形成”二元制“)
6、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
我国1902年“壬寅学制”未实行。
1903年“癸卯学制”我国实行的第一个学制。
1912年“壬子癸卯学制”反应资产阶级在学制上的要求,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将学堂改为学校。
1922年“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
六、教师与学生
1、教师:
狭义指以学校为其活动背景的教师。
2、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存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3、教师职业的多样性:
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父母与朋友角色5、管理者角色6、研究者角色。
4、教师的换页结构构成:
1、教师的专业精神2、教师专业知识3、教师专业能力。
5、教师的作用:
1、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2、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的推动者3、人的潜能的发掘者4、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6、教师必备素质:
1、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2、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3、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4、良好的教育理论素质与教育能力素质5、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7、学生的社会地位:
属于权力与义务的问题1、青少年是权力的主题2、青少年的合法权利:
生存、受教育、受尊重、安全。
3、学生义务。
8、当代学生观:
1、以人为本的理念2、尊重的教育练3、重视学生发展性的教育理念。
4、依法施教的理念5、自我教育的理念。
七、课程
1、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
社会、学科、学生
2、几种有影响的课程理论:
1、形势教育论:
相信在人始终理智的可靠,主张教育的任务在于是学生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强调心智的练习及其歉意是发展官能的唯一途径。
2、实质教育论:
认为在认识中只有噶虐经验才是实在的东西,因而强调经验的积累和练习,教育学的人物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而非能力。
形式教育、实质教育的分歧在于偏重知识还是能力。
3、学科中心论:
出发点是学科本身,装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分类为基础。
以学科为教学核心。
4、儿童中心论:
主张按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以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和经验课程。
5、社会中心论:
认为学校课程应以目前正在发生变化的社会功能、社会生活为内容,强调解决问题的技能、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
3、课程的基本类型:
1、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如“六艺”根据目标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按一定年龄学生发展的知识。
2、经验课程(又称生活课程、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以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
3、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大范围课程)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相邻学科构成一门学科。
4、核心课程:
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各年级学习的中心课程。
5、显性课程:
学校课程称为显性课程,6、隐性课程:
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传统、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影响因素。
4、国外课程的改革趋势:
美国布鲁纳“学科结构论“的思想和以“新三艺”为中心的课程改革。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联邦德国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思想。
5、国外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合成、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6、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
1、以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结构综合化、均衡化、选择性3、改变课程繁、难、偏、旧的状况,增强与现实生活的饿练习。
4、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鼓励咋教师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
5、改变课程管理方式,实行国家、地方和学习三级课程管理。
6、改变课程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价。
八、教学
1、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与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与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关于教学过程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认识——发展说、认识——实践说、交往说、多重本质说。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3、教学过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规律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规律。
4、教学过程的结构:
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5、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结合原则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5、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6、近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2、分组教学制3、道尔顿制(教师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不知作业,由学生独立自学和完成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教师辅导。
4、文纳特卡制。
(课程被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
另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来培养学生社会意识。
,前者通过个别教学进行,后者通过团体活动进行。
7、中小学教师上课基本程序和步骤:
备课、上课、布置课外作业、课题教学效果的测评。
8、教学评价的功能:
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
9、教学评价类型: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0、教学评价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
九、学校德育
1、德育:
包括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2、中小学德育内容: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
3、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反复性规律。
4、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5、德育途径:
1、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班主任工作4、劳动、5、共青团活动。
6、德育方法:
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7、德育模式:
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前道德阶段(0-4岁)他律阶段(4-8岁)、自律阶段(8-12岁)2、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反对相对主义道德价值观,柱状建立普遍的道德价值。
道德判断的重要假设、道德教育理论、道德教育的方法策略
体谅模式(学会关心的道德模式):
英国彼得麦克费尔和他同事所创。
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社会学习模式:
美国班杜拉创立。
西区了认知发展理论的某些观点,与行为主义合理内核相结合,创立了新的认知——行为主义学说。
十、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班级管理几种模式:
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2、班集体活动类型:
日常性班级活动、阶段性班级活动
3、班主任常规工作:
1、了解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5、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十一、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1、素质教育三要义:
面向全体、主动发展、全面提高。
2、素质教育的实施:
1、改变教育观念2、转变学生观3、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3、创新教育基本属性:
普遍性、综合性、革命性
4、创新教育:
1、教育观念的创新2、教育内容的创新3、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创新4、教育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创新5、教师素质和要求的创新6、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
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5大要素。
2、教育心理学研究任务:
1、分析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研究在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性质,特点以及类型、各种学习过程以及条件。
2、研究如何利用学生的学习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提高教育机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
3、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作用:
1、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心理规律进行探索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2、对教育系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
3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滴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老公来了发了个,理念,好不好看把你考虑到看到,出来
6、心理学发展的简况:
1、关于教育和环境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作用。
“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荀子劝学》2、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论述:
“吾尝终日不食……”《论语》3、循序渐进5、启发式教学6、强调积极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
7、1924年廖世承《教育心理学》
8、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教育心理学之父。
美国杜威实用主义心理学,“从做中学”、以此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活动。
俄国乌申斯基被苏联心理学认为是“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1867年——1869年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把普罗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对苏联教育心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
1、中小学心理发展四个特征:
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人格:
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其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弗洛依德和埃里克森是人格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
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1、婴儿期:
(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2、儿童期(1.5岁-3岁)自护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4、学生的认知差异:
1、场独立与场依存,最初源于维特金对知觉的研究。
2、沉思型与冲动型3、辐合型与发散型
三、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根本特点,在于它是接受前人经验,是一种接受学习。
2、具有间接性特点3、按预定的教学计划系统连续地进行。
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5、学生的学习是受教育的过程。
2、我国古代对学习过程的分析,分为学、思、习、行四个阶段。
美国加涅把学习分为八个阶段。
动机、选择、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
3、前苏联列昂节夫、达唯多夫、根据反射弧的原理,把学习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反馈环节。
4、两种基本的学习观:
1、以桑代克、巴甫洛夫为代表的联结主义学习观,基本观点:
学习即联接。
心即人的联络系统。
他们把学习看做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理论。
这种过程是渐进的,经过反复“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
所以桑代克的连结说又称为尝试与错误说。
2、以克勒和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论的学习观。
克勒总结他的黑猩猩摘香蕉的实验,产生顿悟,所以格式塔理论又称为顿悟学说。
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和奥苏泊尔,他们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
5、2种基本的学生观:
1、视学生为被动的课题、管辖的对象、知识的容器。
2、视学生为独立的个头。
把教育看成是把握学生发展方向的武器。
6、联结派学习理论:
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一反应时间建立连接的过程。
桑代克是联接理论的首创者《人类的学习》、《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他以猫学习解决疑难问题为内容,进行试验。
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
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小白鼠供食。
7、联结派学习理论评价:
1、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式是两种最基本的形式。
2、坚持用试验的方法对学习行为进行客观研究质的学习。
3、揭示了学习的机制。
4、把人和动物的学习等同起来,忽视了人学习的社会性,忽视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缺陷的理论。
8、认知派学习理论:
1、克勒的顿悟说。
认知理论起源于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是以反对元素分析、强调心理的整体组织为基本特征的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德国魏特墨、柯夫卡和克勒。
1、他们认为学习是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而不是刺激反应的简单联结。
2、学习是顿悟,而不是尝试错误。
美国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论:
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件进行认知。
认知发现说:
代表人物瑞士皮亚杰和美国布鲁纳。
1、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2、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3、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美国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1、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新的意义被同化的过程。
2、同化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进行。
美国加涅的学习条件论:
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第一流的教育心理学家和学习实验心理学家。
海德和韦纳的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讨论人们行为的原因与分析结果关系的各种方法理论的总称。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和布鲁纳。
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构建知识的意义。
2、在构建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3、要把学习的内容所反映的事实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联系。
并对这种联系加以思考。
9、认知派学习理论的评价:
重视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
2、强调认知、意义的理解、对思考等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作用。
3、重视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
4、重视强化功能5、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
6、缺陷:
没有揭示学习过程的心理结构。
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是不够重视的。
我国的传统的关于学习的心理思想:
孔子的学习理论:
1、揭示学习意义。
2、探索学习过程的规律,学、思、习、行3、提出学习的心理条件4、总结学习方法5、差异心理的思想
孟子的学习思想:
自得——居安——资深——左右逢源,主张尚志
荀子的学习理论:
唯物主义学习理论:
闻——见——知——行,强调环境、教育在培养道德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现代的学习理论:
结构——定向说。
北师大冯忠良。
四、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
作为人类行为动机之一,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心里动因,即推动学习的主管动力。
2、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两者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学习动机系统。
学习需要时内驱力,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3、学习动机的分类:
1、间接性远景性学习动机和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
2、主导学习动机和辅助学习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理论:
1、行为主义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
强化是激发动机的必要条件,行为受到强化后,有机会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从而获得强化为个体的行为目标。
2、人本主义需要理论。
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
3、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规定成就动机的强度(T)的因素有三个:
一个是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动机倾向(M)。
一个是人对成功的期待。
(P),一个是成功的诱因值(I)动机强度=f(动机X期待X诱因)即T=f(MXPXI)
4、归因理论: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
5、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最先提出。
6、习得无力感理论。
习得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美国塞利格曼是代表人物。
分为四个阶段:
获得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认知、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影响后来的学习。
7、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激发需要2、培养学习兴趣3、明确目标4、设置榜样5、了解学习成绩6、积极鼓励7、适当地开展竞赛、8、期待与评价9、成功的满足。
8、学习兴趣的培养:
1、从容易发生兴趣的事入手2、使学生获得愉快的经验和对教师产生好感3、以新颖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4、增长机能5、量力而行6、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五、学习的注意状态
1、注意:
是意识警觉性和选择性的表现。
指向、集中、转移是注意的基本结构。
2、注意的类别:
有意注意、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毫不费力,不会引起疲倦,但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容易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
有意注意复合我们的目的,缺点是很费力、容易疲倦,又容易受到外部刺激的影响。
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4、无意注意的规律:
1、相对强烈的刺激。
2、突然发生变化的刺激3、不断变化的刺激。
4、在背景中特别突出的刺激。
5、新异事物或奇异的气味。
6、感兴趣的事物。
5、有意注意的三阶段:
1、通过成人的言语指令而引发的有意注意。
2、学生通过自己的出声言语活动,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3、通过内化过程,学生可以用内部言语指令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6、有意注意的规律:
1、智力活动的紧张性使有意注意高度集中。
2、实际操作和练习时需要有意注意。
3、学习目的、任务明确能保持有意注意。
4、兴趣和爱好能激发有意注意5、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能保证有意注意的持续。
6、减少学习疲劳,使有意注意更集中。
7、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
1、当学生不注意时,用提问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2、降到关键地方,之初这是重点或难点,很重要。
3、档个别学生注意分散时,暗示法。
4、培养和训练有意注意的有效方法是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六、学习的迁移
1、学习迁移:
也称训练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是习得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