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探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77954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探讨.docx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探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探讨.docx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探讨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探讨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陕西省榆林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积极财政政策以及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大规模建设的良好机遇,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陆续建成了一批能够体现城镇特色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完善了城镇功能,使城镇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极大地吸引了周边地区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城镇的集聚,有效地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但榆林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榆林城乡统筹

 

一、推进榆林新型城镇化对实施百年榆林战略意义重大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点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内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推动人本城镇化、品牌城镇化、集约城镇化、城乡统筹城镇化、集群城镇化和绿色城镇化发展,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镇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2.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1)科学规划。

新型城镇化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结合起来,走以规划为龙头的道路。

科学规划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城镇品质和推动农村发展为动力,以培育新兴产业和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为着眼点,科学规划和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2)集约高效。

新型城镇化与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相结合,走集约高效的城镇化道路。

集约高效就是充分发挥空间聚集,突出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提高知识、技术、信息贡献,强化规模效应,节能降耗,转变发展方式,建设集约城市。

(3)功能完善。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相结合,走城市功能完善的城镇化道路。

功能完善就是要具备完善的社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政府公共服务,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培育城市独特个性,建设功能完善城市。

(4)社会和谐。

新型城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走社会和谐的城镇化道路。

社会和谐就是公平公正,结构稳定,利益协调,充满活力,安全有序,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建设和谐城市。

(5)环境友好。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生态化相结合,走环境友好的城镇化道路。

环境友好就是要按照城市标准,对垃圾、污水、噪音等污染物进行达标处理和控制,增加绿地、林地面积,突出城市生态建设,推动城市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和谐相处,建设生态城市。

(6)城乡一体。

新型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走城乡统筹的城镇化道路。

城乡统筹就是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统筹城乡规划政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城乡政府管理等,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将城市文明覆盖农村,建设协调城市。

(二)推进榆林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

1.对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榆林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02.31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4%、66.1%和28.5%,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城镇的聚集能力不强,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而城镇化过程就是人口聚集、产业聚集过程,新型城镇化可以很好地聚集土地、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形成,可以大大提高经济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促进经济快速有序发展。

同时,城镇化和第三产业发展紧密相连,不仅能够推动以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公共服务发展,也能够推动以商贸、餐饮、旅游等消费型服务业和以金融、保险、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2.对实现安居乐业、培育创业者和新型农民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榆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856元,增长21.8%,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27元,增长21.3%,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6:

1,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3.3:

1相比,高出0.3个百分点,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为1370元,增长5.2%,占纯收入的33.2%,说明打工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部分,但其增长率较低只有5.2%。

因此,需要推进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民,增加收入。

新型城镇化可为城市产业和城市新型综合体发展搭建良好平台,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生产、商品的运输和交易及社区服务等可成为就业蓄水池,不仅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就业岗位,而且更多的是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供就业岗位。

同时,新型城镇化可以培育新型农民,农民工经过城镇化、工业化的洗礼,创业观念得到了熏陶,熟悉了市场规则,磨炼了意志,具有饱满的创业激情,有一定的原始资本,有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为他们实现城市梦、安居梦、创业梦创造有利条件。

3.对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榆林辖1区11县、222个乡镇,2009年全市常住人口334.73万人,其中,农村常住人口达199.16万人。

城镇化水平为40.5%,同全国城镇化水平46.59%相比,低6.09个百分点。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09年榆林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0.33亿元,增长41.6%。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88.61亿元,增长44.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2.71亿元,增长11.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30.32倍,说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远远大于农村投资力度,不利于城乡结构调整和优化。

而新型城镇化在于破解城乡分割的规划、户籍、土地、就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管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不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实现城乡制度的统一;在于降低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门槛,促进城乡之间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和协作,确立城乡互补机制,形成城乡统筹体制;在于实施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国策,加大农村投资力度,实现城乡交流日益频繁、城乡经济日益融合、城乡社会日益渗透的趋势,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对榆林可持续发展、实施百年榆林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榆林视察,认为榆林“发展势头好,很有希望”,指示榆林要“珍惜资源,搞好深度转化”。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视察榆林时,要求榆林搞好“百年战略”研究。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

进入21世纪,我国正经历着空前绝后的城镇化,而且我国城镇化进程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工业化等相伴交织。

同时,城镇化发展模式与人本、品牌、集约、集群、绿色和城乡统筹式的发展紧密相连,使城镇化进入到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阶段。

而保持榆林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着眼长远,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以全球眼光和历史视野,研判世界经济未来发展大势,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审视榆林发展面临的内外条件及发展演变趋势,从推进榆林新型城镇化发展为着眼点,构建合理榆林的城镇网络体系,全面提升榆林城镇品质和内涵,对实施百年榆林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三)榆林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榆林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积极财政政策以及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大规模建设的良好机遇,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陆续建成了一批能够体现城镇特色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完善了城镇功能,使城镇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极大地吸引了周边地区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城镇的集聚。

同时,以城镇为依托的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和非农产业向城镇的集聚,有效地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但榆林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中心城区的聚集、辐射和带动能力较弱

相对于城市其他区域而言,中心城区一般具有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经济势能高、带动效应大等特点,应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可以有效地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而目前,榆林中心城区面积虽有45平方公里,但人口只有46万人,仅为榆林全市常住总人口的13.74%,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相对较小。

同时,还存在着建筑品格较低,城市功能较弱,城市管理水平不高,人居环境欠佳等问题。

中心城区规模较小、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已经影响了中心城区的聚集效应,制约了其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较为单一

榆林经济是典型的以能源化工等资源型产业为支撑的工业经济,投资布局高度集中于产业园区,且农业经济相对较弱,产业结构较为单一。

在产值方面,2009年,榆林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20.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6%;而同期,榆林完成工业总产值1438.86亿元,同比增长9.6%;实现增加值837.34亿元,增长11.4%。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415.59亿元,增长9.6%;实现增加值824.81亿元,增长11.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工业总产值相比仅为8.34%,说明以能源经济为主的强劲工业发展势头与相对滞后的农村经济发展形成明显的反差,城乡经济结构呈现“一头重、一头轻”状况,城乡发展严重失衡。

3.县级城市规模偏小,南北差距较大

榆林辖1区11县,其中11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平均为10万人左右。

县城常住人口最多是神木县,为16万多(神木县总人口41.42万),最少的是吴堡县,为3万多(吴堡县总人口为8.4万)。

可见榆林11个县的县城规模普遍不大,规模等级结构不协调,县城聚集效应较弱,影响了对周边乡镇和农村的带动、辐射作用。

同时,榆林南北区域差距较大,榆林北部的神木、府谷和西部的靖边已是陕西省的十强县,而神木和靖边更进入了全国百强县行列。

但是“南六县”却差距较大,2009年南六县GDP总和仅为101亿元,仅占全市GDP的7.76%,人均GDP不到全市的30%。

4.小城镇发育不充分,城镇功能不全

目前,榆林222个乡镇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仍停留在原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人口规模都比较小。

其中,7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大多数镇区人口规模不足3000人。

由于农村长期形成的封闭的小生产经济格局,城镇发育很不充分,仍处于粗放型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达不到适度规模,难以形成较为完善的城镇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商业、交通、通信、科技、教育、居住、医疗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同时,小城镇功能倾向于低水平的“小而全”,不能形成小城镇之间明确的分工和协作关系,造成许多同构性浪费和低水平的自我竞争局面,未能形成较强的辐射能力和较高水平的专业化分工,更难形成较先进的现代产业和较强的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四)榆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内容

新型城镇化具有丰富和深刻的内涵,是21世纪城镇化发展方向,榆林作为新崛起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其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推进城镇化是现在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工作。

为此,榆林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将大有作为。

榆林新型城镇化的内容主要包含六个方面:

一是人本城镇化。

要考虑居民需求和发展,满足居民物质、精神、成长和权利的需求。

要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等,完善城市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医疗、文化、教育水平。

二是品牌城镇化。

每个城镇(包括县和镇)都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体现自身特色的总体定位,有体现自身特色的经济、主导产业、产品,文化和形象设计等,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城镇品牌。

三是集约城镇化。

通过产业集群、人口集聚、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共享、要素市场共享(包括产品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等)等,达到要素集约和节约利用的城镇化。

四是城乡统筹城镇化。

就是城乡和谐的城镇化,体现在统一城乡规划;统筹城乡建设,将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形成一、二、三产业有机联系的产业链、产业网络等;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制度,形成城乡一体的户籍、教育、医疗、文化等制度。

五是集群城镇化。

就是将各个城镇融入到陕甘宁蒙晋区域内的城市群、城市带和城市圈中,并与东部城市群相呼应,形成各城镇的有机联系和城镇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

同时,要形成榆林市域内县级市和小城镇之间有机联系,形成中心城区、县级市和小城镇间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

六是绿色城镇化。

就是要体现绿色和低碳的城镇化,体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形成政府运营中的绿色和低碳,企业生产管理中的绿色和低碳,居民工作、生活和出行的绿色和低碳,以及全社会的绿色行动等。

实现城镇自身的绿色低碳运营和城镇之间的绿色低碳交流。

 

二、推进榆林人本城镇化

 

2009年,榆林城镇化水平仅为40.5%,按照榆林确定的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7%的目标,榆林城镇化率要增加16.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需要转移农村人口约55万多人,年均转移5万人以上。

为此,今后10~20年,是榆林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是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镇,并要同城镇原居民一起在城镇工作、生活和居住的时期。

为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和改善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城镇就需要不断满足进城居民和原居民的物质、精神、成长和权利等多种需求,使其安居乐业,享受城镇的美好生活,这就需要推进榆林的人本城镇化。

总的来说,榆林推进人本城镇化就是要推进能不断满足人们需求的城镇化,也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过程中外来人员和城镇本地人员的合理、合法和合时宜的需求。

榆林推进人本城镇化主要体现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满足居民物质需求的人本城镇化

满足居民物质需求的人本城镇化就是要满足居民生存基本需求的城镇化,包括吃的需求、穿的需求、住的需求、行的需求和用的需求,主要是通过发展城镇经济来满足。

具体来说,吃的需求是人们的第一需求或最基本的需求,通过提供就业岗位或城镇生活保障来满足,是政府优先考虑的问题。

穿的需求实质是对御寒、保暖和审美等的需求,是仅次于吃的需求的第二需求,需要政府更多地去“问寒问暖”。

住的需求是对避风躲雨、家庭生活和睡眠休息等的需求,通过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满足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使其“居者有其屋”。

行的需求是对快捷和代步等的需求,包括人行道、公路、铁路、机场、港口、车站等各种交通场所,以及自行车、公交车、地铁、火车、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的需求,需要政府将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主要举措。

用的需求是对生活工具和生产资料的需求,包括电器、家具、药品、能源以及电脑、办公楼和通讯工具、学习用具、生态环境等。

需要政府繁荣物质产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满足居民对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生产或工作条件的需求。

(二)满足居民精神需求的人本城镇化

满足居民精神需求的人本城镇化就是要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特殊需求的城镇化。

包括快乐需求、情感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和理想需求,主要通过发展文化事业和建设精神文明来满足。

具体来说,快乐需求是人的天性,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需求,包括唱歌、跳舞和体育等大众娱乐形式和富有个性色彩的兴趣和爱好,可将人生效用的最大化概括为快乐的最大化,可通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来满足居民对快乐的需求。

情感需求是对很多种不同人的情感需求,如亲情、爱情、友情、乡情等,有了情感才使得人间充满爱与温情,情感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寄托和精神动力,政府可通过倡导建设友情社会来满足居民对情感的需求。

安全需求是自我保护、寻求安全、延续生命的需求,包括对自己生命安全、身体安全、心理安全、财产安全和亲人安全等的需求。

人们在选择居住地和工作地时,是否安全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通过政府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来满足居民对安全的需求。

理想需求是对过好日子、憧憬美好未来的需求,理想是精神寄托,是志向,是目标,是动力。

政府可通过理想教育来满足居民对理想的需求。

(三)满足居民成长需求的人本城镇化

满足居民成长需求的人本城镇化是人们寻求自身健康长寿和提高素质的需求,包括健康需求、学习需求、就业需求,主要通过发展教育和社会福利保障事业来满足。

具体来说,健康需求是要人们健康地活,或要活得长寿,包括对有利心脏、聪明头脑、强健体魄和充沛精力等的需求。

通过政府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社区医院建设、“群众体育活动”、“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健身计划”等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发展来满足居民对健康的需求。

学习需求是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本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需求,是对学习过程或学习行为、学习场所和途径以及学习带来结果的需求。

需要政府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事业,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区”等,满足居民对学习的需求。

就业需求既是对工作岗位的需求,也是对工作过程或工作行为的需求,更是对工作所带来收入、成就感和社会地位等结果的需求。

因此,提高就业率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责,更需要政府着力解决农民工问题、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等,把满足居民对就业需求放在重要位置。

(四)满足居民权利需求的人本城镇化

满足居民权利需求的人本城镇化是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性需求的城镇化,包括生存权需求、发展权需求、财产权需求、自由权需求、平等权需求,主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来满足。

具体来说,生存权需求是保证人们活着的权利需求,包括对生命权需求(正当防卫权需求、伤害补偿权需求等)和最低生活保障权需求(如低保权需求等)两个方面,需要政府通过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和低保制度等满足人们对生存权的需求。

发展权的需求包括被抚养权需求、被监护权需求、享受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权需求,以及教育权、就业权需求等,需要政府建立健全有关法律制度,大力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等。

财产权需求是对能保障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生产条件的财产权利的需求,包括对房屋家产、生产资料、资金、有价证券等财产权利的需求,需要政府通过进一步完善财产权法律,推进产权制度变革,满足人们对财产权的需求。

自由权需求包括自由经营权需求、自由流通权需求、自由迁徙权需求、自由择业权需求、自由投资权需求、自由退出权需求等,需要政府采取培育自由市场,推进自由贸易,放开劳动人事限制允许人们自由选择职业等,满足人们的自由权需求。

平等权需求包括平等交易权需求、平等税赋权需求、平等福利权需求、平等受教育权需求、平等选举权需求和被选举权需求等,需要强调统筹城乡发展、“以工哺农”、统筹区域发展、调整收入分配、构建和谐社会等,满足居民的平等权需求。

 

●链接1:

人本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的本质是“人”,城镇因人而诞生,因人而发展,城镇是由人与人的文化和社会关系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人的需求层次的提升,支撑和驱动着城镇和城镇化的发展。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人是城镇也是城镇化的主体和核心。

人本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充分考虑和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前提下,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后的安居乐业和融入城镇的城镇化。

同时,人本城镇化既要满足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需求,也要满足城镇本地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等需求,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在公平原则下,城镇的每位居民(包括外来人口)都应能享受到平等、自由的权利和轻松、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

人本城镇化的服务对象应该是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整个社会群体,其价值导向应该是社会公平和“以人为本”,主要目的是维持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因为按生物学原理,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低,生存环境差,抗风险能力低,生性脆弱;而强势群体生存环境好,占有资源多,自我保护能力强。

为此,人本城镇化更应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三、推进榆林品牌城镇化

 

在百年榆林发展战略中,提出经过30~50年的努力,把榆林建设成为世界绿色能化新都和陕甘宁蒙晋(接壤区)

区域中心城市。

这一总体思路的提出,为榆林推进品牌城镇化指明了方向。

同时,也是榆林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更好地塑造品牌城镇化的关键时期。

榆林辖榆阳、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佳县、米脂、吴堡、绥德、清涧、子洲共1区11县,222个乡镇,各城镇均具备一定的特色和品牌,在打造城镇品牌方面具有一定的条件。

榆林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秦朝扶苏、蒙恬,汉朝李广,唐朝尉迟敬德、郭子仪,宋代范仲淹、杨家将、折家将,明朝余子俊等名将曾镇守于此,有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西夏王朝建立者李继迁、北宋杨家将杨继业、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

拥有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以及李自成行宫、秦始皇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墓等重点文物古迹。

同时,榆林也是陕北民歌和民间艺术之乡。

这为榆林推进品牌城镇化奠定了良好的历史文化基础。

推进榆林品牌城镇化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明确城镇总体定位的品牌城镇化

总体定位就是定城镇的发展方向、目标、愿景、功能、品牌和路径。

总体定位的内涵在于对一个城镇特质的总概括,在于挖掘城镇自身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社会等方面独有的特性,体现出与其他城镇所不同的最鲜明特征,便于准确地确定城镇今后发展的方向,明确城镇发展的目标,谋划城镇发展的愿景。

其中,确定准确鲜明的城镇品牌定位,也就确定了城镇自身特有的品牌个性和特色,将城镇品牌优势凸显放大,并为总体定位实现奠定基础。

如一些品牌城市美名远扬,巴黎称为“时尚之都”、香港称为“动感之都”、美国底特律称为“汽车城”,等。

榆林各个城镇特质不同,其总体定位各有特色,为此,品牌定位也应有所不同,而且要体现其独特性和惟一性。

挖掘榆林每个城镇独特的总体定位和品牌定位,可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区位地理、生态环境、经济功能、产业特色、农业特色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由此塑造出发育比较成熟、文化内涵比较深、发展潜力比较大的品牌,并集中考虑历史、文化、经济、地理、制度等方面要素,将品牌深深融入城镇发展,突出体现城镇特质,使榆林成为具有城镇独特定位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城镇。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城镇化

按照城乡产业联动和协调发展原则,建立城乡新型产业机制,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着力形成城乡产业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发展格局,走城乡经济发展融合之路。

要按照增加农民收入、调整粮经作物、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引导农业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运销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程度,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引导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转移和扩散,引导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乡镇企业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重点建设好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开拓农村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大力发展农村交通、通信、保险、金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开发农村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城镇化

推进榆林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联动机制。

考虑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债较多,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公共设施公平地向农村延伸。

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在交通、供水供电、通信邮电、垃圾处理、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消防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好城乡衔接,加强城乡之间基础设施的整合与协作,合理配置榆林市域的基础设施和重要公共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城乡统筹的市政公用设施,促进城乡设施建设规模化和服务区域化,实现共建共有、共管共享。

要重点支持与农民生产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农村公路、农村能源、农村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协调推进城市、小城镇和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