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回延安教案设计部编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65058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时回延安教案设计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2课时回延安教案设计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2课时回延安教案设计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2课时回延安教案设计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2课时回延安教案设计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课时回延安教案设计部编版.docx

《第2课时回延安教案设计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时回延安教案设计部编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课时回延安教案设计部编版.docx

第2课时回延安教案设计部编版

第2课时回延安

 

1、学习“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留了一个作业,搜集优秀的信天游歌词,下面我们来交换作业,共同欣赏。

“十冬腊月数九天,光脊背背炭实可怜。

“西北风顶住个上水船,破衣烂衫我跑河滩。

“石狮子张口不说话,想哥哥想得直哭下。

“前沟的糜子后沟的谷,哪达儿想起哪达儿哭。

“三月的桃花满山山红,世上的男人爱女人。

“耳听见哥哥唱着歌儿来,热身子扑在冷窗台。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

“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断头也不后悔。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红旗一层天下都红遍。

“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哥哥杀敌妹宣传,裤腿绾在大腿弯。

这些镂心刻骨的描绘和倾诉,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图景,和他们发自肺腑的怨愤和呼号。

有表现生离死别人生之大痛的,有大胆泼辣地表达真挚热烈爱情的,有表现革命斗争生活的。

总之,信天游的歌词大胆泼辣、直接生动地表现生活,这一点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二、赏析诗歌

1、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2、朗读诗歌第一部分,思考:

这部分如何写出诗人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诗人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

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

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两个“莫”,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不能克制的激动之情,展示出诗人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

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

3、体会诗人在第一部分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

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4、分析诗歌第二节的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亲山亲水有亲人”犹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

而“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

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

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5、分析诗歌第三节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首先,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

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

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

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6、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具体谈一谈。

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

此外还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表达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

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7、诗歌第五节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这一节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

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8、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十几个叠字词语,按上述类别加以分类。

(1)表事物的有:

树根根、羊羔羔等。

(2)表数量的有:

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

(3)表情态的有:

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

(4)表颜色的有:

白生生等。

三、抒情方式

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品析。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看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

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抒情,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直接抒情,如: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直接抒发自己离开延安后的思念之情。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把延安比作母亲,不断呼唤,用称呼揭示延安和“我”的关系,直接抒发了对延安的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如: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心理描写,通过两个“莫”,表达重回延安不能克制的激动之情。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动作描写,“抓”“贴”,动作急遽,极写感情的深挚。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四、艺术特点

1、夸张手法的运用。

诗中写道“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

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做夸张。

又如“双手搂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搂得过来呢?

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儿风也透不进吗?

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2、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1)比兴关系:

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

所谓“比”,即比喻。

古人说: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所谓“兴”,即起兴。

古人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

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2)并列关系:

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

(3)顺承关系:

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一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一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了顺承关系。

3、动词的运用很有特色。

诗歌第一节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

“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

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这里表现诗人与延安关系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

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

至于“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出了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4、语言的运用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

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五、课堂小结

《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整首诗。

 

1、《〈回延安〉的写作特色》

这首诗是诗人用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

请根据信天游的文体特点,说说这首诗具有哪些特色?

(可从结构、情感、语言、修辞等各方面入手)

1.两行一小节,节内押韵。

如第三部分第7、8节连用了“花”“拉”“话”“花”四个韵脚,渲染了欢聚时的喜庆气氛;第四部分2、3、4节连用“镜”“中”“平”“虹”“明”“风”等韵,强化了赞颂延安新貌的语气,读来朗朗上口。

2.大量使用“比兴”手法。

信天游中“兴”的表现手法,往往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使感情表达有更充沛的力量。

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又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两句以羊羔吃奶起兴,以此喻战士成长,十分亲切、自然,不仅写出了延安母亲对革命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革命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艺术形象新颖动人。

再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等,这里是比,运用得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具有陕北民歌信天游的风味。

3.善用修辞手法。

擅用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如诗中的“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等句。

另外,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也是信天游中经常采用的,它们为这首诗增添了亲切、活泼的感情色彩。

4.选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

①选用带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洋溢着浓浓的陕北地方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土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等。

②大量运用叠字,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

诗中的叠字词语,有表事物的,如“树根根”“羊羔羔”等;有表数量的,如“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有表情态的,如“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还有表颜色的,如“白生生”等。

③还有如“登时”“莫要”等陕北口语的入诗,都给人一种自然淳朴之感,为形象、生动地抒发诗人热爱延安、赞美延安的强烈感情起了很大的作用。

2、信天游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

这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

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它便是陕北民歌。

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

特点

形式自由灵活,每两句为一小节,押韵;有的一节表达一个意思,有的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调子自由,单纯易唱;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叠字和衬字。

比兴手法

信天游的比兴非常广泛,上至日月星辰,风云雨露;下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还有柴米油盐,五谷杂粮,衣食起居都可以起兴作比。

“按刘勰的说法,‘兴’,既有比喻的意思,也有兴托、发端的作用,通过依微拟议而达到兴托起情,即用微妙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渲染气氛等。

”既然是“微妙的事物”,那么就会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信天游的起兴里就有很多这样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比如:

“羊肚子手巾(那)三道道蓝,我那当红军的哥哥(哟)回来了。

”又如:

“羊肚子手巾(那个)三道道蓝,你说(那个)难呀难也不难。

”“起”是一样的,但是兴起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内容。

反映生活

陕北民歌是历代陕北地方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地方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

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黄色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

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塑造了苍凉、宏壮而沉郁的信天游。

形式节奏

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

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

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

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

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谐,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

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语境因素

语境,是语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

这种环境包括:

上下文、情景和民族文化传统等等。

在信天游起兴中,语境因素表现得十分突出。

比如《蓝花花》中: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莹莹的彩,生下一个蓝花花(呀)实是爱死人。

”青线蓝线是如何发端,引出可爱的蓝花花的呢?

这要从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是地点语境,这首信天游流传在陕北黄土高原上,那里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黄土,山连山,坡连坡,蜿蜒流过的黄河也是混黄的泥浆,在这样漫天漫地的黄色世界里,清澈的水是让人渴望的,是给人美感的,能让人想到水的那些颜色也都是美好的,歌词中的“青”和“蓝”就是能给人这样美好联想的颜色,而且还泛着动人的“莹莹”的光泽,所以是“爱死人”的。

那么“线”在这里又充当了什么角色呢?

这又要从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来分析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女子的应具备的美德其中有一条是:

“妇功”,也就是过去女子在家做的家务还有纺织、刺绣、缝纫一类的工作。

线,就是做这类工作必不可少的材料,所以,“线”这个意象是和女子联系在一起的。

于是,以美丽的线起兴,引出动人可爱的女子蓝花花,就顺理成章了。

这样的“性别特征”在信天游起兴当中还有,比如前文中提到的“羊肚子手巾(那)三道道蓝,我那当红军的哥哥跟回来了。

”如果不用民族文化传统语境中的“社会规范和习俗”来分析,看不出起兴句“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和当红军的哥哥有什么必然联系。

但是如果了解陕北风俗就可以知道,用羊肚子手巾在头上系“英雄结”是当地青壮年男子的一种典型装扮,被当地人认为是一种英姿勃发的扮相。

这句起兴实际上勾勒了“当红军的哥哥”的形象特征,也能说明当时的青年对红军的向往。

在黄土高原上,不但色彩单调,而且缺少旺盛的生命,黄土、风沙给人枯燥、寂寞之感。

所以,所有能和黄色形成鲜明对比的色彩和富于生命力的事物都十分引人注目,比如大家十分熟悉的一首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有: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

”山丹丹花形似萱草,开放的时候漫山遍野被染得火红,起兴一开始就渲染了气氛:

热烈、喜庆,充满活力。

而且,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陕北的百姓就把参加红军叫“闹红”,如果有了这样的历史知识,就更能明白,为什么这首信天游要用红艳艳的山丹丹花,而不是用别的什么来起兴。

有些信天游的起兴要通过语用学的会话含义理论才能推导出它与内容的联系。

如《想情哥》:

“东山上(那个)点灯(哎)西山上(得个)明,四十里(那个)平川了也了不见人。

你在你家里得病(哎)我在我家里哭,秤上的(那个)梨儿(哟)送也不上门。

整个第一段都是起兴。

如果用会话含义原则来分析,这段话首先是违反了“质的原则”,说了没有依据的话。

在点油灯时代,怎么可能东边山上的灯,西边山上也能大放光明呢?

四十里平川就是再平,人眼睛也不可能一眼望到头的,“了不见人”很正常啊。

这是违反了“量的准则”说了废话。

既然不是真话,既然说了白说,为什么还要说呢,因为非说不可。

也就是说,这段起兴是故意要违反这些原则的。

为的就是要引出下面的内容:

“隔得那么远,你在你家里得病我在我家里都能知道,为你忧心忡忡,相爱的人是心心相通的。

可是我一个可托付的人都没有——‘了不见人’,所以为你买了你病中爱吃的东西也没法儿送给你。

”起兴在这里,除了强调恋人之间的心心相印,还烘托了女子思念却又无人倾诉的痛苦,着急又找不到人帮忙的无奈。

又比如“大白(的那个)兔(来)红耳(的那个)朵,想谁(的那个)也不像想哥哥。

”起兴“大白兔红耳朵”违反了“质的原则”,无论是白兔、黑兔还是灰兔、花兔,都不可能长出红色的耳朵,红耳朵的大白兔在生活当中是不存在的。

但是作为起兴,这只特殊的大白兔成功的引出了“想谁也不像想哥哥”,白兔是与众不同的,对哥哥的思念也非同一般。

又如:

王朝闻先生为之叫绝的“山在水在石头在,人家都在你不在”。

语用预设

信天游起兴也包孕了语用预设的道理。

比如:

“割一把糜子弯一回腰,喝一口凉水娘家的好。

”起兴“割一把糜子弯一回腰”和“喝一口凉水娘家的好”好像毫不相干。

如无预设前提,根本就无法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而这个前提是歌词没有给出的:

收割是十分辛苦的强体力劳动。

其中的话语暗示是:

“我非常的劳累。

但是婆家人并没有因此而疼惜我,”所以下句是:

“就是喝凉水也是娘家的好喝。

”话外之意是,“婆家人不好。

我很想念自己的娘家,想回自己的家。

”还有一首《妹妹心思我知道》:

“井子里绞水桶桶里倒,妹妹的心事我知道。

”这首信天游不是自言自语式的,而是有倾诉对象的,对象是“妹妹”,而歌曲成立的前提的是:

妹妹有心思,实际上是两个人之间的交流。

起兴中:

“‘水’是从井里绞上来的,是井‘心里’的水,把水倒进桶里,而我把妹妹的心事也放进自己的心里了。

”又比如:

“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坐下还想你。

”这里起兴的预设前提是:

墙头很高,如果是真的低就不会说“还”嫌低。

这里的前提是从言语中的标志“还”总结出来的。

起与兴之间的相类是逻辑的:

面对面坐下应该不想了,就像墙头上跑马该够高了,但是“都已经在高墙上跑马了,可我还觉得不够高”,这样下句“面对面坐下还想你”,和起句就结合得天衣无缝,而把自己对对方的爱恋表现得淋漓尽致。

信天游的起兴是非常有特色的,但是因为某些原因,比如流传的时间很长,产生的时候的语境和当代语境之间存在巨大差别,所以,起兴和内容之间的联系显得不那么直截了当,因此就需要进行分析。

3、陕北与信天游

陕北,陕西省的北部,基本以榆林、延安地区为限。

一提起陕北,有不少人会想到了历史悠久,祖辈传唱,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陕北民歌--信天游。

陕北民歌,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

形式上可分信天游、小调、劳动号子、歌舞曲、风俗曲和宗教曲。

以信天游和小调多见。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最富有特色的民歌,她构筑了陕北民歌的主体。

曲调悠长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美。

其内容多以反映爱情、婚姻、日常生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题材。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山连着山,沟接着沟。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山上劳作耕耘,赶牲灵脚夫们食宿、住店与当地的女人产生暧昧,他们行走在险峻的山路和深深的沟壑之间。

在繁重而单调的生活中,一则为了排遣心头的忧愁和寂寞,渲泻孤独,自慰消遣。

二则回想起家人、亲朋、恋人,便见景生情,以景寄情。

信口编唱歌曲,用高亢而悠长的歌声抒发自己的感情、感触,诉说自己的爱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以释放积压在心头的郁闷和愁苦。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和特色。

其节奏自由明快,纯朴大方。

句式结构随情随意非常特别。

规定每节两句,两句一韵,下一节可换韵,亦可不换。

短歌可能只有一节,长的可接连数十节乃至成百上千节。

陕北信天游艺术手法上多用兴起,比喻后直抒衷肠,借景抒情,自由奔放,热情浪漫,曲调优美,琅琅上口。

民歌手们随心所欲,托物言志,含蓄幽默,信马由缰地唱出来。

在山野里唱,给大自然听,在崖畔上飘荡,给树木花草听,让她随风游走,于是又叫顺天游。

她句式简单多变,两句就是一首,再没有这么简单、方便的表达形式了。

就像陕北人的性格:

直气、豪爽、豁达、干练。

信天游的曲调由上下各乐段多次反复构成,结构关系平衡、清晰。

各句唱词字数没有严格的限制,但比较对称、押韵。

且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针头线脑,打情说俏,构成信天游的基本素材。

把全部的信天游组合到一起,却成了一部反映陕北人生活的全屏写照。

信天游是陕北人对生命的祭歌,对爱情的赞歌,对生活的颂歌。

她恒久的生命力来自广袤的黄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情与爱、仇与恨,她汇聚了万万千千劳苦大众对生活点滴的素描,她凝结了世代与自然和生命抗衡的陕北民众对自我的倾诉。

蓝天、白云、东山糜子、西山谷、羊羔羔、牛妈妈、亲妹妹、情哥哥、黄土地、信天游,这是陕北最亮丽的风光。

《陕北牧歌》插曲被刘炽依照信天游原词:

“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盼过好光景”,“马里头挑马不一般高,人里头挑人数上哥哥好”,“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等改编,成为脍炙人口的信天游演唱词。

她的动人旋律和音调,曾激发了许多诗人、作家、音乐家的灵感,创作出一批蜚声艺苑的佳作,被誉为艺术的母亲。

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中的“一对大眼水汪汪,就像那露水珠在草上淌”,“山丹丹开花红姣姣,香香人才长得好”。

这首长诗充分继承了信天游的特点,从头到尾几乎应用各种比喻铺排,既通俗又不落俗套。

还有贺敬之的《回延安》: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都是在信天游格式上创作的,成为现代信天游的楷模之作,且久唱不衰。

情歌是信天游的精华,由此构成了陕北民歌的主调。

如民间传唱的《三十里铺》、《拦羊的哥哥》、《赶牲灵》、《送情郎》、《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走西口》等都是情歌的代表作品。

生活在这里的人常常在不经意间就会哼唱起来,成为生活乐趣的一部分。

热爱信天游不需要理由,哼唱信天游不需要舞台,放歌信天游不需要听众。

信天游会游荡在天空,流走于沟溪,回音于山峁,不被岁月封尘。

然而信天游成为陕北又一道淡妆彩素、浓墨风景,这已被世人所公认。

信天游,陕北的乐府、陕北的天籁。

这一艺术奇葩以她特有的风姿独秀于艺苑之林,脍炙人口,余音袅袅,芬芳永久。

文化沉淀

陕北信天游属于民歌中的山歌体,是旧社会下层劳动人民劳作于山野沟壑间吟唱出的一种山歌。

也是陕北人在“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的悲惨凄苦的生活中对命运、人生的喧泄。

因此,有的地方称其“山曲”、“爬山调”。

又因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歌唱男女之间丰富多彩的情感思想,故又叫“酸曲”。

信天游是黄土高原最富有特色、流传久远的民歌,它曲调丰富多彩,内容包罗万象,很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陕北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之说。

更有“信天游就像没梁子斗,啥时唱时啥时有”的说法,可见,信天游与陕北人是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

陕北信天游的格式是两句一段,应用诗歌中“以彼物比此物也”和“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诗集传》)的比兴手法,常上句起兴,下句咏唱本体内容,两者相互映衬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听来荡气回肠,如阳关三叠,余音绕梁不绝。

陕北信天游的内容,不外乎对家乡的热爱和歌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男女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吟唱等几种。

虽然陕北人的生活被贫穷、落后、闭塞所折磨着。

陕北人也曾发出“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圆,人里头数不了我可怜”的悲怆呐喊,但他们却从不掩饰对这个世界、这片土地的厚爱。

在陕北,面对那蜿蜒曲折象征中华民族不屈历史的古长城;“大漠孤烟直”的域外风光;还有那迂回九十九道弯咆哮怒吼,养育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母亲河——黄河。

正是这个特定的环境孕育了粗犷豪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