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电站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64997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伏电站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光伏电站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光伏电站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光伏电站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光伏电站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光伏电站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

《光伏电站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伏电站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光伏电站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

光伏电站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光伏电站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光伏电站项目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二○一七年四月

重庆地区光伏电站项目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项目编号:

勘察等级:

丙级

院长:

教授级高工

技术

总负责:

教授级高工

项目负责:

高级工程师

报告编写:

高级工程师

审核:

教授级高工

审定:

教授级高工

 

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

二○一七年四月

1.7勘察方案及工作完成情况

1.7.1勘察方案

本次勘察手段以人工钻为主,辅以工程地质测绘、室内岩土试验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勘察。

工程地质测绘主要采用穿越法,并辅以追索法进行。

地质填图(调查与测绘)范围为拟建物覆盖范围及周边影响范围,测绘比例尺为1:

500,测绘面积约0.135km2。

勘探点布置原则:

勘探点主要布置于场地,勘探点距约100~200m,钻孔深度进入地面标高以下3.0m或中等风化基岩0.1~0.2m。

本次勘察共布设了8条勘探线,16个勘探点。

为评价场地地震效应,应在场地内选取钻孔进行土层的剪切波速测试,因勘察区土层较薄,本次勘察未布置剪切波速测试工作,故利用临近工程剪切波钻孔资料。

1.7.2工作完成情况

本次勘察开始于2017年4月10日,由我院专业测绘人员用1台全站仪对钻孔进行定位、实测地质断面,2台麻花钻施钻。

本次勘察共布设16个钻孔,全部外业工作于4月12日结束。

尔后开展室内资料的整理、检查、分析、编制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完成工作量见表1.7.2-1。

表1.7.2-1勘察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测量

地质调绘

地质钻探

钻孔

(个)

1:

500调绘

(km2)

本次钻孔(m/孔)

16

0.135

42.7/16

1.8勘探工作质量评述

接受任务以后,我院工程人员在充分收集已有勘察资料的基础上,对拟建场地进行踏勘,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及勘察技术要求编制了勘察纲要。

勘察中严格按纲要和现行规范执行,坚持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的各项要素,对勘测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加强事前指导,中间检查,成果验收的三环节控制,杜绝不合格资料产生。

(1)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使用比例1:

500的地形图,观测定点、填绘精度为岩性层点位精度图上误差小于3mm,重点观察记录拟建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不良地质作用、邻近建构筑物特征等。

(2)钻孔测量和管线探测

勘察测量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黄海高程系,测量基准点采用我院一~三级测量控制点,每个钻孔测放采用全站仪测量,测放精度满足规范要求。

钻探前采用探管仪逐孔核实孔位地下管线等设施情况,确保施工安全,对可疑孔位进一步采用先人工开挖至基岩面,再进行机械钻探。

(3)遗留问题

本工程勘察钻孔共16个钻孔,钻孔由于受到环境条件影响进行了适当移位,对勘察精度、勘察成果总体质量基本无影响。

(4)本报告文字编写软件采用Microsoftword2003,制图软件采用北京理正工程地质勘察CAD8.5和AUTOCAD2010中文版。

(5)经我院自评,本次勘察成果资料符合国家有关规范要求,符合《重庆市建设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之要求,勘察工作重点突出,查明了拟建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满足规范要求,可供设计使用。

2自然地理

2.1行政区划及交通现状

拟建工程场地位于重庆市忠县拔山镇双古村,场地北侧紧临乡村公路,交通便利。

2.2气象

根据重庆市气象局1951年~2007年间的气象观测资料,勘察区内的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

2.2.1气温

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日最高气温43.0℃(2006年8月15日),日最低气温-1.8℃(1955年1月11日)。

2.2.2降水量

多年平均降水量1082.8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其降雨最高达746.1mm左右,日最大降雨量266.7mm(出现在2007年7月17日),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5mm。

表2.2.2-11951~2007年累计年月各月及年平均总降水量(0.1mm)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降水量

193

204

380

914

1583

1650

1530

1369

1329

965

461

248

10828

2.2.3雾日

表2.2.3-1重庆地区各月多年平均雾日数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雾日数

11.1

6.7

5.7

4.4

4.4

5.7

4.4

3.9

5.6

7.9

9.1

10.7

79.6

2.2.4湿度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

2.2.5风

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

2.3水文

拟建场地内无常年性地表水流,主要为水田中水,水深一般小于0.5m,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3工程地质条件

3.1地形地貌

勘察区原始地貌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

拟建场地原为浅丘地势,现已经人工改造为田地。

场地整体地势平坦,仅局部存在低于五米的缓坡,宏观坡角一般低于15°,地面高程518.0~539.0m。

3.2地层岩性

场地内地层由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层和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岩层组成。

基岩以厚层砂岩为主,夹中厚层砂质泥岩,各地层岩性特征简述于下:

3.2.1第四系全新统(Q4)

(1)粉质粘土(Q4ei+dl)

褐色,灰褐色,可塑。

稍有光滑,摇震反应无,残坡积成因。

厚度0.4~4.1m,该层在沿线连续分布,顶部0.4~1.2m含植物根系,为耕植土。

~~~~~~~~~~~~~~~~~角度不整合~~~~~~~~~~~~~~~~

3.2.2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

(1)砂质泥岩(J3p)

多呈紫褐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泥质结构,泥质胶结,中厚层状~薄层状构造。

该层是场地内的次要岩层,中等风化带岩石岩质较软,裂隙较发育~不发育,岩芯呈柱状,砂质泥岩为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

(2)砂岩(J3p)

灰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及少量云母,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裂隙不发育~较发育。

该层与泥岩相间分布,为场地内的主要岩层,厚度大、分布广,多属较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II级。

场地内岩层强风化带厚度一般1.30~2.6m,其岩体破碎,岩质软,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

3.3地质构造

勘察区位于万州向斜东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勘察区及附近无断层通过。

构造地质条件简单,岩层倾向220º~240º,倾角5º~8º,优势产状235º∠6º。

层间结构面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

勘察区内主要有两组构造裂隙:

J1:

倾向310︒~330︒左右,倾角60~70︒,裂隙间距约1.0~2.0m,为硬性结构面,隙面闭合,无充填,延伸3~10m。

结合差。

J2:

倾向40︒~60︒,倾角70︒~80︒。

裂隙间距约1.0~2.0m,为硬性结构面,隙面闭合,无充填,延伸3~8m。

结合差。

上述结构面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应在开挖过程中进一步校核。

基岩面特征:

据钻探揭露,场地范围基岩面受岩性、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等因数控制,基岩面倾角总体平缓,一般在2°~10°间。

3.4水文地质条件

勘察期间勘察区水田内有水,水水深0.3~0.5m。

勘察区地下水类型主要分为上层滞水和基岩风化裂隙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大小与降水关系密切,变化较大,施工中对基坑开挖有影响。

上层滞水:

沿线均场地被粉质粘土所覆盖,土层厚度局部变化不大,基岩为砂岩、泥岩互层的陆相碎屑岩,属丘陵地貌,大气降水入渗条件较好,大气降水入渗后一般沿基岩面及粉质粘土面向低洼处运移。

基岩风化裂隙水:

包括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基岩强风化带中,为局部性上层滞水,水量不大,且受季节性影响大,各含水层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

构造裂隙水分布于厚层块状砂岩层中,以层间裂隙水或脉状裂隙水形式储存,泥岩相对隔水。

3.5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性岩土

根据现场调查访问,勘察范围内未发现断层、滑坡、泥石流、危岩和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

勘察区无特殊性岩土

3.6岩土施工工程分级

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附录A,场地内岩、土可挖性分级类别为:

(1)粉质粘土:

场地内分布较广,有一定的承载力。

根据土、石可挖性分级标准,该层土为普通土,土石等级Ⅱ

(2)Ⅲ级(硬土):

场地的填土、基岩强风化带,岩土施工工程等级为Ⅲ级。

填土、基岩强风化带在场地范围广泛分布。

(3)Ⅳ级(软石):

中等风化的砂质泥岩。

中层状结构,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岩土施工工程为Ⅳ级。

(4)Ⅴ级(次坚石):

中等风化的砂岩。

中厚层状结构,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岩土施工工程为Ⅴ级。

4环境工程条件

4.1地面建(构)筑物

经过调查,场地周边的既有相邻建(构)筑主要是场地四周的民房,民房与施工区距离一般在20m以上,且民房基底标高均在拟建项目基底标高以下,故该项目施工对相邻构建物影响小。

4.2主要地下管网

根据收集资料,拟建场地未见管线。

5岩土设计参数选取及建议

设计参数建议按不同岩性,不同风化程度分别提供:

本工程参数根据试验成果或地区经验,结合本工程的特征确定。

本工程设计参数建议值见表5-1:

表5-1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推荐值一览表

岩石名称

粉质

粘土

砂岩

砂质泥岩

裂隙面

层面

强风化

中风化

强风化

中风化

天然重度(kN/m3)

20*

23.0*

24.9*

23.5*

25.6*

自然抗压强度(MPa)

36.3

10.9

饱和抗压强度(MPa)

27.3

6.7

内聚力C(kPa)

1200*

300*

50*

35*

内摩擦角φ(°)

42*

32*

20*

15*

抗拉强度(kPa)

450*

200*

岩体破裂角(°)

66*

61*

岩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8190

2010

岩土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M30)(kPa)

40*

200*

800*

200*

410*

岩土与挡墙底面摩擦系数μ

0.25*

0.35*

0.50*

0.35*

0.45*

较完整岩层的地基系数(MN/m3)

水平方向k

240*

60*

竖直方向k0

400*

100*

土质地基系数(MN/m4)

水平方向m

10*

竖直方向m0

20*

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

1000

8000

7000

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

60

220

170

注:

表中带“*”数据为根据相关规范或重庆地区地方经验提供。

6工程地质评价及建议

6.1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

拟建场地原始地貌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原为浅丘地形,现已经人工改造为水田及旱田。

现状地面高程约518.0~538.0m左右,地形地势平坦,仅局部呈缓坡状,宏观坡角0~15︒,地表覆土主要为粉质粘土,厚度0~3.5m,下伏岩土界面倾角较平缓,一般2~10︒,岩土层整体稳定性较好。

场地区内岩、土体层序正常;通过本次勘察在拟建工程场地未发现影响场地稳定性的滑坡、危岩、泥石流、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

综上所述,拟建工程场地整体稳定,适宜作为拟建工程场地。

6.2场地地震效应与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

6.2.1地震效应评价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之图A1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之图B1,本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

参照相邻工程成果及重庆地区经验,场地土层剪切波速值取160m/s,属中软土,场地基岩剪切波速值取1000m/s,属岩石。

按设计标高±0.000=541.800m平场后,场地内覆盖层厚度一般0~2.2m。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场地类别为I1类,特征周期0.25s,为抗震有利地段。

6.2.2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

拟建场地内无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内覆盖层主要为粉质粘土,不存在粉土与砂土液化、震陷等岩土地震稳定性问题。

6.3基础持力层与基础形式

场地内覆盖层主要为粉质粘土,厚度0~3.5m,按设计方案,该工程对地基承载力要求不高,场地分为0.0~1.0m、1.0~2.0m、2.0~3.0m三个区域,具体见剖面及平面图。

6.4地下水、土的腐蚀性评价

本场地内主要分布有粉质粘土,参考相邻地块资料并结合重庆地区经验,场地土层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按地层渗透性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

本场地地下水受大气降水控制,主要为土层的上层滞水,根据场地周边汇水及排水条件并结合重庆地区经验,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按地层透水性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

6.5地下水作用评价

场地地下水多为局部性上层滞水,水量较小,动态幅度大,水质成分由含水介质的性质决定,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受季节、气候影响大。

拟建物地基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故不考虑地下水对基础稳定性的影响。

7结论与建议

(1)拟建场地原始地貌为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万州向斜东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区内无断层,地质构造简单,岩土层序正常,无滑坡、崩塌、危岩等不良地质作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岩土体整体性较好,场地总体稳定,适宜该项目建设。

(2)拟建场地地表水系不发育。

地下水水量主要受大气降水控制,在雨季施工时,应根据实际涌水量采取相应的抽排水措施。

场区土、地表水和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及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3)拟建工程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

(4)场地面积较大,按技术要求布置人工钻,对场地覆盖层厚度控制可能不足,具体位置覆盖层厚度可能存在偏差,建议设计采用动态设计,加强施工中的复核。

(5)施工时若遇未测的地质情况应及时通知我院,以便派人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