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docx
《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工作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府工作报告
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信息类别:
工作报告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责任部门:
政府办 发布时间:
2011-03-07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年2月15日在县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
襄城县人民政府县长 苏建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及“十一五”工作回顾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严峻挑战,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县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为“十二五”顺利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
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95亿元,增长1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1亿元,增长27.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8亿元,增长19.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增长20.2%。
(二)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
谋划实施重点项目125个,完成投资26.2亿元。
首山焦化120万吨洗配煤、焦炉煤气制氢、天晶能源太阳能电池材料、紫云山风景区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社会事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相继投产投用,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2亿元。
完成招商引资8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三)园区效益得到新提升。
全面实施产业集聚区“两年提升推进计划”,两个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增加值93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5%。
城南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园被评为“第一批河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城北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河南省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示范基地”,是全省两个同时拥有两个省级集聚区的县区之一。
(四)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33个城建重点项目和11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投资23.7亿元,拆迁32.6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2068套。
“四城同创”活动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县农民居住、出行环境进一步改善。
(五)农业经济取得新进展。
粮食总产69.9万吨,连续七年实现丰产丰收,被评为“全国大豆示范县”。
蔬菜种植被确定为全省十三个基地县之一、全市唯一的“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基地县”。
畜牧业实现产值26亿元。
烟叶生产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整县推进单位”。
水管体制改革被授予“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体革工作先进集体”。
(六)人民生活有了新改善。
“十项民生工程”如期完成,全县涉及民生的支出达到9.6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65%,增长14%,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89元,分别增长12.8%和10%。
人口计生工作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投资4400多万元建设的316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全部投入使用,工作经验全市推广。
各位代表!
2010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为辉煌“十一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实现了精彩收官。
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襄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总体有效的五年,是襄城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也是我们奋发有为、经受考验、夯实基础、团结奋进的五年。
这五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大力实施投资促进计划,狠抓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认真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全县经济连续五年保持了较快增长。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比“十五”末翻一番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03亿元,比“十五”末翻两番多;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十五”末翻了近两番。
这五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大力发展集群经济,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城南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城北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制定实施了煤化工、设备制造、服装纺织、卫生用品等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重点培育了光伏、纯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优质粮食、名优蔬菜、优质烟叶、特色畜禽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河南省烟叶生产、收购、销售、税收第一大县。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获得省级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家,完成市级以上科技成果40多项,顺利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县”验收。
这五年,城乡建设突飞猛进。
全面加快新型城镇体系建设,城区框架面积由不足15平方公里拓展到30平方公里。
全面完成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16个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开工建设城建重点项目280多个,新修、打通城区道路70多条,五纵六横的城市道路和完整的环城通道已经形成。
“清洁家园”活动扎实推进,城区绿地覆盖率达到36.2%,获得“省级园林城”和“省级卫生城”荣誉称号。
以“饮干净水、走平坦路、建沼气池、用卫生厕”为重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累计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2万人,建设户用沼气4万口,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多公里。
这五年,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高标准实施并完成了教育强县“321工程”,被评为“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和“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
汾陈乡汾陈村荣获“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村”。
农民体育健身活动成绩斐然,全国、全省群众体育工作现场会在我县成功召开,荣获“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县”。
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15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全部完成。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16个乡镇中心敬老院全部建成并实现集中供暖。
城乡低保扩面工作不断加强,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特色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我县被评为“全国烟草文化之乡”和“全国烟草文化研究基地”,汾陈乡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紫云镇、颍阳镇、王洛镇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先进乡镇”。
这五年,改革开放成果丰硕。
扎实推进各项改革,累计完成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18家。
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教育、卫生、文化等关键领域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6家,累计出口271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970万美元,分别是“十五”的25.4倍和8.5倍。
创新发展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探索形成了项目代建、财政投资评审、重点项目联动和资源配置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行政审批事项由292项精简至226项。
这五年,民主法治健全有力。
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政协参政议政,认真办复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874件。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推进“五个坚持、两转两提”,大力倡导清新简约、务本责实的良好政风。
圆满完成“五五”普法任务,城关镇东关村荣获“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
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更加有力,财政投资评审累计审减资金1.5亿元。
政务公开不断扩大,政府网站累计公开信息5100多条。
投资500万元在全县安装监控设备260多台,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日益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逐步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不断加强。
军政军民更加团结,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县”。
民族、宗教、侨务工作全面加强,地方史志、档案、统计、气象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
“十一五”时期取得的辉煌成绩,书写了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一页,标志着襄城已经站在了历史发展的新起点,步入了蓄势崛起的新阶段。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大力支持和监督的结果,更是全县人民群策群力、艰苦奋斗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公安干警、驻襄部队、武警官兵表示崇高的敬意!
向所有关心、支持襄城现代化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历程极不平凡,成绩来之不易!
弥足珍贵的经验尤应认真总结和长期坚持:
一是始终坚持超前谋划、科学发展。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在超前谋划中把握先机,在科学统筹中善于运作,才能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注入无穷的思想动力。
二是始终坚持埋头苦干、不事张扬。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求真务实,勇于负责,埋头苦干,才能确保各项决策落到实处。
三是始终坚持团结协作、凝聚合力。
实践证明,只有在合作共事中同心同德,在团结奋斗中凝聚力量,聚精会神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不断战胜困难和挫折。
四是始终坚持利民惠民、促进和谐。
实践证明,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打牢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各位代表!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的17.2%;城镇化率明显偏低,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重大支撑性项目较少,特别是纳入中央和省、市计划盘子,能够形成产业优势、促进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偏少;农民增收工作十分紧迫,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政府自身建设还有待加强。
对此,我们务必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中部崛起进程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加速推进,许昌市“一中心、五组团”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加快实施,为我县多方争取政策和项目支持、提升城镇化水平、打造许昌西南部的重要组团城市提供了良好契机。
我们必须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用好难得机遇,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力争各项工作提升进位、走在前列,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十二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坚持走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着力改革创新,着力调整结构,着力改善民生,力争实现经济发展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产业结构优于全市平均水平,进一步增创发展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激发发展活力,奋力开创襄城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发展的总体要求可概括为:
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三化”协调,“三高一优”。
其中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是主题,“三化”协调是路径,“三高一优”是目标。
三者共同统一于科学发展的实践,是引领未来五年襄城发展的总纲。
“十二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90%,三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速;城镇化率达到42.8%左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7%。
初步建成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强县,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梯队,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8项战略任务:
一是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二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四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五是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六是积极推动文化事业产业发展。
七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八是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
《襄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及说明已印发大会,请各位代表一并审议。
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有全县80万人民的齐心协力、奋勇拼搏,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我县“十二五”发展蓝图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襄城振兴一定能够再奏凯歌、再谱新篇!
三、2011年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根据“十二五”规划建议和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总体要求,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新机遇,以科学发展、持续跨越为主题,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加快项目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型城镇化为重点,加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对外竞争力,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市定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在以下6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要在运作上狠下功夫。
把运作作为破解难题的首要手段,超前运作、全盘运作、协调运作,积极争取各方支持,达到无中生有、有中生优。
二要在特色上狠下功夫。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打造煤化工、纯电动汽车、光电三大特色产业,全力做好优质烟叶、有机蔬菜和现代畜牧等优势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要在循环上狠下功夫。
依托城南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园现有41种下游产品,着力开发延伸,形成上下游、左右链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发展新优势。
四要在招商上狠下功夫。
把招商引资作为“一举应多变”的重要举措,围绕城市建设、现代农业和高端产业,强化激励机制,提升引资实效。
五要在环境上狠下功夫。
把优化环境作为增创发展优势的重要内容,完善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着力解决难题,不断提升竞争力。
六要在民生上狠下功夫。
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判各项工作的最高标准和最终目的,继续谋划实施“十项民生工程”,扎扎实实办成一批惠民实事,强化为民意识,敢于为民负责,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2011年,重点抓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扩大需求,夯实经济发展后劲
继续保持投资适度快速增长,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协调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持续扩大投资需求。
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围绕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础要素3个方面,安排重点项目90个,总投资264亿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2亿元。
工业方面,大力实施首山焦化4号焦炉、1亿立方米甲烷、10万吨优质针状焦、纯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一期工程、舒莱公司迁建、天晶能源单晶硅二期等36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64亿元。
基础设施方面,加快推进综合服务中心、城北110千伏变电站、首山110千伏变电站扩建、311国道许昌至襄城段改扩建等13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5亿元。
农业方面,着力抓好中科禽业综合种植养殖、高产粮田等4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0.8亿元。
城市建设方面,实施好首山化工佳苑住宅小区、襄城农信大厦、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中心、交通大厦等城建重点项目,以及小王庄村、北五里堡村、小张庄村等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1.8亿元。
公益事业方面,切实抓好引汝灌溉、库庄一中扩建、老年公寓等12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亿元。
服务业方面,扎实推进乾明寺开发、紫云山风景区续建等4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5亿元。
增强消费拉动能力。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刺激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实施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全年力争销售家电下乡产品3.5万台。
开展节假促销活动,繁荣假日经济。
提升家政、养老、商业3大社区服务,加快咨询、餐饮、购物配送、农贸市场等便民服务网点建设,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
规范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促进住房合理消费。
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价格监管,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全力创优发展环境。
继续落实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重点项目联动和资源配置、联审联批、环境监察和进度督查等行之有效的推进机制,保障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着力推动企业服务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健全政策导向、市场开拓、融资服务、困难企业帮扶等长效机制。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压缩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规范各种收费项目,严控涉企评比检查,健全投诉受理机制,确保招商项目零障碍进入和零障碍实施。
(二)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确保经济健康发展
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
深入实施产业集聚区“两年提升推进计划”,认真落实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11条措施,进一步打好基础、完善功能、提高档次,力争两个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0亿元,完成投资69亿元、利税46.8亿元。
加快产业集聚区功能性基础设施、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承载能力。
规范壮大投融资平台,在产业集聚区新安排投资担保、小额贷款公司3家,确保全县担保公司对外担保余额达到1亿元,小额贷款公司对外贷款达到1亿元。
认真落实月通报、季考核、年奖惩的绩效考评和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完善推进机制。
着力打造特色主导产业。
发展壮大“煤化工、纯电动汽车、光伏”等三大支柱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城南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园依托现有焦化企业,重点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战略重组,加快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将其打造成为循环产业链条最长、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国家级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
城北纯电动汽车产业重点研发纯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和具有高舒适性、高可靠性的城市客车,争取建设国家级电动汽车检测中心,实现整车2万辆和10万台(套)纯电动汽车零部件生产能力。
光伏产业园依托800兆瓦太阳能单晶片和许昌天晶能源单晶硅项目,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建设省级技术研发中心。
发展壮大第三产业。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重点,推动金融、现代物流、旅游等产业扩大规模,确保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2%以上。
认真落实“3615”现代物流业提速工程,加快推进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实现物流业与其他服务业联动发展。
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信息、中介、商贸、设计等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科学编制《襄城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做好“中国旅游强县”创建工作,把紫云山、乾明寺、五岳庙等景点打造成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景区。
切实抓好节能减排。
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一票否决制”,确保完成市定目标任务。
抓好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控制污染排放,扎实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加强监管,确保正常运行。
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倡导低碳生活,发展低碳产业,积极开展公共领域节能工作,加快低碳示范基地建设,城南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园争取成为许昌市首个省级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区。
(三)加快产城融合,全面推进城镇化发展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全面实施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加快构建现代城乡体系。
完善提升城乡规划水平。
坚持“五规合一、五规同向、五规同步”,构建科学合理、层次清晰的城乡规划体系。
提升县城区总体规划,加强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并制作沙盘,为城区建设提供立体、刚性指导。
高标准做好城建重点项目、城中村、棚户区、城区新建道路及两侧开发规划,把北汝河、颍河、柳叶江、文化河的水系景观改造列入全县规划盘子,构建特色鲜明的城区景观提升规划体系。
加大村镇规划编制力度,全面启动16个乡镇镇区控制性详规编制,高规格完成库庄、颍阳等5个中心镇和90个新型农村社区修建性详规,逐步实现县域规划全覆盖。
建立健全规划技术委员会、规划建设委员会两级审批制度,形成政府组织、公众参与、专家评审、科学决策的长效机制,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
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建立覆盖全县的违章建筑查处机制,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全力打造现代城镇体系。
紧扣“一体两翼,向心向北发展,襄许对接”的战略定位,全面启动“1259”发展战略,建设1个中心城区、2个集聚区、5个中心镇和90个新型农村社区,加快打造县城、中心镇、中心村3个层次布局合理、城乡统筹、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
切实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着力改造提升老城区、完善提质东城区、增效提速北城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中心城区按照“组团布局、错落有致和完善功能”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不断拉大城市框架。
八七路西延、文昌路西延、东环路升级改造、北二环拓宽、产业集聚区东西主干道5月底前竣工通车。
横梁渡大桥、毛湾大桥6月底前竣工通车。
开工建设阿里山路北延至颍王路段,有序推动电动客车城际运行。
扩大城区供水、排污、供气、供电范围,建成二水厂、三水厂、污水处理二期、10千伏开关站等工程,提高城区供电能力和供排水普及率。
有步骤地开工建设柳叶江、北汝河沿岸和八七路、紫云大道、东环路沿街立面景观改造工程,打造城市绿色生态廊道。
全面完成襄城公园、八七广场、毛主席纪念馆、一峰城市广场等公益项目建设任务和11个游园的改造提升。
王洛、颍阳、库庄、麦岭、紫云5个中心镇的规划,突出特色、突出文化,加快镇区建设,真正成为个性鲜明的现代化城镇。
把库庄、颍阳作为襄许快速通道中的两个重要节点来着力打造,全力实现襄许和谐对接、联动发展。
认真做好全省十佳名镇和十佳新村创建工作,每个乡镇安排1?
2个有条件的中心村或社区作为试点,真正发挥新型社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加快产城融合进度。
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的住宅、学校、医院、商服业等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把城北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产城融合的复合型新区,把城南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成新型工矿区。
通过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合理布局二产,积极培育发展壮大三产,广泛吸纳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加速向城市集聚,不断提升园区和城市互动发展的融合度。
强化城市建设管理。
全力实施好总投资23.6亿元的11个城建项目和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重点抓好城区居民小区内部配套设施、积水点改造、下水道清淤、公厕等涉及民生的项目。
进一步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力争3年内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公交首末站、公交站点,力争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隙对接。
巩固“四城同创”成果,持续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城市夜景灯饰化,不断提升城市形象。
(四)力促农民增收,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大兴水利强基础、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推动种植业结构向果品蔬菜调整、大农业结构向畜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向农产品加工调整。
着力打造优质小麦、优质大豆、优质烟叶、大棚西瓜和三樱椒等特色经济带。
利用国家对烟叶的扶持政策,整县全面推进现代烟草农业,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再掀烟叶种植新高潮。
积极鼓励推广无公害蔬菜和有机蔬菜,种植面积保持在37万亩以上。
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以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项目和生猪标准化建设项目为重点,新增年出栏1万头以上猪场3个,华多农牧年出栏种猪3.5万头、商品猪7万头;新增存栏1万只以上鸡场2个,中科禽业年出栏种鸡12万只,确保全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2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8%以上。
扶持发展龙头企业,重点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家,确保示范带动效应有效提高。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不折不扣落实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农民政策性收入不减。
加快1.5万亩农资综合补贴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提升,完成2.5万亩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和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确保农民生产投入和劳动强度不增。
积极招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全面扩大农民就业转移;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完成培训1万人次,确保农民增收能力不降。
严格落实农村产业优惠政策,增强创业、服务能力,确保农民增收保障不丢。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以“建新社区、入新农合、住敬老院、领养老金”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继续抓好41个试点村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工程,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大幅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抓好农业开发、标准良田、机井电通、土地整理等项目,完成扶贫开发整体推进村6个,新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5万人,新建农村公路80公里,新增农村户用沼气1万口,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抓好生态廊道、村镇绿化和农田防护林体系等重点工程,新建和完善林业面积3.2万亩。
坚持做好移民工作,抓好第二批5个移民新村建设和搬迁。
吃透政策,积极争取,注重运作,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潘庄水库和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