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针灸美容学讲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6148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针灸美容学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实用针灸美容学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实用针灸美容学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实用针灸美容学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实用针灸美容学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针灸美容学讲义.docx

《实用针灸美容学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针灸美容学讲义.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用针灸美容学讲义.docx

实用针灸美容学讲义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实用针灸美容学

(讲义)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王少锦编

上篇基础理论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针灸美容学的概念

针灸美容学是研究针灸美容常用腧穴、针灸方法及针灸美容法对常见损美性疾病进行治疗以及延衰防皱、改善肤色、美化容颜、健美形体的一门科学。

是针灸临床应用的一种延伸,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针灸美容术是用针灸的方法通过调整人体脏腑功能、经络功能,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从而达到美容目的的一种美容技术。

它包括治疗和保健两大部分,现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实际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简述国内外现状)

第二节针灸美容的原理与特点

1.原理与经络功能密切相关。

人体经络通过沟通脏腑、皮肉筋骨、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将机体联系成为统一的整体;另一方面经络系统又通过运行气血、营养周身,维持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在人体病理状态下,经络功能失调,可引起一系列损美性疾病,此时通过刺激相关的经络腧穴,疏通经气、调节脏腑、祛除病邪,即刻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使损美性疾病消除。

简而言之,就是针灸通过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达到防治损美性疾病的目的的。

2.特点

1)治法特点损美性疾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是风、火(热)、湿、毒、淤、虚,所以针对

病因结合临床总结出疏散、清利、调理、补益四种基本方法。

2)治疗特点简便易行、经济安全;标本兼治、疗效可靠;防治一体、强身保健。

第三节针灸美容的发展史(略)

第四节传统医学对损美性疾病的认识(病因、病机、辩证)

第二章美容的现代医学基础

第一节皮肤的结构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覆盖在人体表面,约占体重16%重量,其总面积成人大约1.5-2.0平方米,新生儿约0.21平方米。

皮肤与眼结膜、口腔粘膜等相连接,保护着个体的独立存在,是人体防御功能的第一道防线。

皮肤组织有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构成,并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此外还有毛发、指(趾)甲、皮脂腺、汗腺等皮肤附属器。

 下面是典型的皮肤三层次横截面图。

表皮厚度为0.1毫米或0.25毫米,呈楔子形与真皮连接。

中间为约2毫米厚的真皮,由结缔组织构成,其中有表层和深处的血管、淋巴管、汗腺、毛根、皮脂腺和神经纤维。

最底层为皮下组织,包括皮下脂肪、神经末梢、毛囊和毛囊乳头。

毛发、指(趾)甲、皮脂腺、汗腺等都是皮肤上长有的附属物

1.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由角朊细胞(产生角蛋白)和非角朊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组成。

角质层在表皮的最浅层,由5-10层已经死亡、无核的拄状细胞组成,几乎没有细胞器,紧密平行排列,形成一种天然的屏障保护膜,水、微生物、其他有害物质都不容易侵入。

?

?

?

?

生发层(人体的皮肤并没有因为每天皮屑的脱落而变薄,因为生发层的再生功能,皮肤的再生是对环境的一种主动性适应)。

根据角朊细胞的分化阶段和特点有内向外又分为基底层---在表皮的深层,为一层柱状或立方状的基底细胞,借助基底膜带与真皮相连接,正常状态下,基底层有很强的分裂增生能力;棘层---4-10层细胞,由基底细胞分化而成,刚开始略带柱状,随即变为扁平,细胞变大,核小、核质浓缩,核仁清楚,细胞间的桥粒很突出,像棘突一样;颗粒层---颗粒层位于棘层之上,由2-4层梭形细胞组成,棘层向上发展时细胞失去胞核,胞质中形成称快的嗜碱性物质(透明角质颗粒);透明层---仅见于掌跖等角质肥厚的表皮,是角质层前期。

非角朊细胞中的黑色素细胞,位于表皮和真皮交界处,粘膜、眼色素层和软脑膜中也可以看到,在暴露部位、乳晕、腋窝、生殖器、会阴等处分布较多。

黑色素对日光和紫外线具有屏障作用,保护深部组织免受辐射损伤。

日光照射可以促进黑色素的生长。

2.真皮有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细胞和基质组成。

并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二层,乳头层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有游离的神经末梢和感觉(Meissner小体),网状层内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皮肤附属器和肌等结构。

3.皮下组织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组成,也称为皮下脂肪层,脂肪的厚度,虽身体部位、性别、营养状况不同而有差异,同时内有汗腺、毛囊、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4.皮肤附属器毛发、毛囊、指(趾)甲、皮脂腺、汗腺等都是皮肤上的附属物。

第二节皮肤的生理功能

具有屏障、调节体温、吸收、感觉、分泌、排泄、免疫等功能。

1.皮肤的屏障作用

皮肤对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刺激有保护作用并能防止体内水分、电解质和各种营养物质的丢失。

2.皮肤的感觉作用

通过感觉神经末梢和特殊的感受器感知体内外各种刺激,引起相应的神经反射。

皮肤感觉可分两大类,一是单一感觉,如触觉、压觉、冷觉、热觉,是由神经末梢和特殊的包囊感受器接受体内外单一性刺激引起的。

另一类是复合感觉,如干、湿、光滑、粗糙、坚硬、柔软等,以及形体觉、两点辨别觉、定味觉、图形决等,是皮肤中不同类型的感觉神经末梢共同感受的信号传入中枢后,由大脑皮质进行综合的分析而形成的感觉。

还有两种特殊的感觉痛觉和痒觉,是由同一神经传导,痛的阈下刺激产生痒感。

痒觉得阈值与人的精神状态、发生部位有关。

3.皮肤调节体温的作用

皮肤是热的不良导体,既可防止内热过多的散失,又可以防止较高的外热传入,对维持机体的恒定体温有重要调节作用。

当外界温度或某些疾病是体温发生变化时,皮肤及内脏的感觉神经末梢产生的神经冲动和血液温度的变化作用于视丘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然后通过交感神经调节皮肤血管的收缩和扩张,从而改变皮肤中的血流量及热量的扩散,以调节体温。

另外皮肤的微循环和小汗腺也参与调节体温,使体温维持恒定。

4.皮肤的吸收作用

外界的物质可经过皮肤被吸收,如药物、化妆品等,吸收途径有三:

1)通过表皮角质层细胞膜进入(皮肤吸收的主要途径);2)通过皮肤皮脂腺或汗管;3)通过角质层细胞间隙。

皮肤吸收作用受影响的因素:

不同部位皮肤角质层厚度不同;角质层水合程度高时则通透性增加,吸收作用强;局部温度升高时,吸收作用增强;也与透入物质的分子结构、浓度、电离度、剂型等有关。

5.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通过小汗腺、顶泌汗腺、皮脂腺完成,小汗腺分泌汗液,受体内外温度影响,同时神经刺激和味觉刺激也可以引起小汗腺分泌。

大汗腺与体温调节无关,白天高夜间低,汗液本身无臭味,在细菌作用下可产生特殊味道。

皮脂腺分泌不受神经支配而直接通过内分泌系统调节,其分泌和排泄的产物称为皮脂,后者具有润泽毛发、防止皮肤干裂的作用,皮脂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抑制皮肤表面某些细菌的繁殖。

6.皮肤的代谢作用

皮肤与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参与糖、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的代谢。

第三节损美性皮肤病的病理基础

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皮肤同样会发生与其他器官相似的病理变化,如炎症、充血、贫血、萎缩、变性、坏死、瘢痕形成、代谢物质沉积、肥厚及肿瘤等。

但因皮肤的特有组织结构,也就有其特殊的病理变化。

这些病理变化,与损美性皮肤疾病的性质和病因有密切的关系,可以帮助临床诊断。

常见的病理变化:

1.角化过度---角质层异常增厚。

常伴有颗粒层和棘细胞层增厚,多见于扁平苔癣、疣、慢性皮炎等,如因为角质层细胞脱落减少所致,颗粒层和棘细胞层不增厚(见于寻常性鱼鳞病)。

2.毛囊角拴---出现于上皮角化过度的批复中,在大的毛囊或汗管开口处形成栓赛。

常见于盘状红斑狼疮、硬化性萎缩性苔癣、毛囊角化症等。

3.角化不全---角质层中尚有细胞核残留,下面的颗粒细胞减少或消失,此变化与真皮浅层及棘细胞层炎症水肿有关,多见于银屑病、慢性湿疹等。

4.颗粒层增厚---常伴有角化过度,扁平苔癣、红斑狼疮、寻常疣、慢性湿疹等。

5.棘层肥厚---常伴有表皮突延长和增宽。

通常见于银屑病、慢性湿疹等。

6.乳头瘤状增生---真皮乳头不规则升高,伴有表皮轻度不规则增生,使表皮呈现不规则波浪状起伏。

寻常疣。

7.表皮萎缩---主要是棘细胞层萎缩,表现为表皮变薄,表皮突变平或消失,真皮与表皮交接呈直线状,可见于老年皮肤、红斑狼疮、麻风病等。

8.表皮水肿---细胞内和细胞间水肿,棘细胞内水肿时,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变淡,细胞核推向一侧,水肿严重时,棘细胞可因为膨胀而破裂,残存的细胞膜可相互连接呈海绵状;细胞间水肿时,可使得细胞间隙增大,细胞间桥拉长,甚至可出现棘突松懈及表皮内水疱。

常见于单纯性疱疹、带状疱疹、汗疱疹、湿疹、病毒性水疱、皮炎类皮肤病等。

9.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基底细胞空泡形成、肿胀或破碎,细胞排列紊乱甚至基底层消失,表皮与真皮界限模糊。

可见于红斑狼疮、扁平苔癣、皮肤异色病等。

10.色素增多---表皮基底细胞层和真皮上部黑色素颗粒增多,可见于炎症后色素增多、黄褐斑等。

11.色素减少---表皮基底细胞层和真皮上部黑色素颗粒减少或消失,可见于白化病、白癜风、炎症后的色素脱失。

12.色素失禁—表皮基底细胞和黑素细胞损伤后,黑素脱离这些细胞到真皮上部,或被吞噬细胞吞噬。

常见于色素失禁症、扁平苔癣、红斑狼疮等。

13.纤维化和硬化---真皮内的胶原纤维增生且排列紊乱,伴有较多的纤维细胞出现即纤维化;硬化则指这些胶原纤维更加致密而变粗,呈均质化,比较透明,成纤维细胞减少。

可见于硬皮病、斑痕疙瘩、斑痕等。

第四节损美性皮肤病的病因

1.一般发病因素

年龄、性别、种族、气候季节、职业、个人卫生、社会因素

年龄---色素性荨麻疹、色素性干皮病;青春期寻常性痤疮、脂溢性皮炎;中老年角化过度、皮肤瘙痒症、皮肤癌。

性别---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黄褐斑、硬红斑;还有妊娠纹、月经疹。

男性痤疮、早秃、脂溢性脱发;须疮。

种族---白种人顶泌汗腺及皮脂腺比黄种人多,痤疮、腋臭;白种人皮肤色素少,容易发生日光性皮炎、皮肤癌。

黑种人银屑病发病率低。

气候季节---夏季痱子、癣症;冬季银屑病、湿疹加重;春秋多形性红斑、玫瑰糠疹;

职业---演员油彩性皮炎;矿工真菌性皮炎;农民手足皲裂;

个人卫生---头癣、足癣、皮肤干燥、皲裂等;

社会因素---营养不良性皮肤病(维生素A缺乏及糙皮病)较少见,但化妆品皮炎多,因大气臭氧层被破坏紫外线强烈导致日光性皮炎等。

2.主要发病因素

外因:

1)物理性因素---温度异常冻疮、烫伤;放射线引起放射性皮炎;太阳光导致日光性皮炎;长期潮湿、浸渍、搔抓引起皮肤瘙痒、其他的皮肤病。

2)化学性因素---药物、化学原料、染发剂、化妆品、洗涤剂引起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

3)生物性因素---细菌引起疖、毛囊炎、丹毒、脓疱疮、皮肤结核;病毒引起扁平疣、传染性软疣、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等;真菌引起头癣、体癣、手足癣及深部真菌病

内因:

1)遗传因素---鱼鳞病、青少年白发、雀斑。

2)内分泌因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出现痤疮、多毛;甲减引起皮肤黏液性水肿;妊娠出现黄褐斑。

3)代谢障碍—黄色瘤、皮肤淀粉样变、皮肤钙质沉着症等。

4)神经精神因素---脊髓空洞症及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皮肤营养性溃疡;精神紧张引起斑秃、胆碱能性荨麻疹、神经性皮炎、多汗症等。

附录头发的基本结构

头发的基本结构头发是由表皮的角质层细胞角化而成的特殊组织。

从组织结构来看,头发由毛和毛囊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

从外表面上看,头发由发根和发干组成,露出头皮的部分是发干,在头皮下面的部分是发根,它被包裹在毛囊内。

发干和毛根

毛发是表皮向外生长的特殊部分,主要成分是角蛋白。

毛干是露出头皮的毛,占整个毛重量的85%~90%;毛根位于头皮下,毛囊内的毛,只占全毛重量的10%~15%,其根部与毛囊下部称为毛球的结构相连接。

毛干从外到内可分为三层:

①最外层的是表皮层,也叫毛小皮,是毛干的保护层,主要是抵御外界的物理、化学因素对头发的毛发的轻微损伤。

它由6~10层长行鳞片状角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