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55373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docx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docx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

一、注明下列文献的作者及年代:

1、《典论·论文》

2、《文选序》

3、《戏为六绝句》

5、《与元九书》

6、《送孟东野序》

7、《六一诗话》

8、《雪涛阁集序》

9、《文赋》

10、《诗品》

11、《诗品序》

12、《文心雕龙》

13、《沧浪诗话》

14、《闲情偶记》

15、《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16、《汉书·艺文志》

17、《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8、《论诗三十首》

19、《答洪驹父书》

20、《夕堂永日绪论》

21、《答吴充秀才书》

22、《仲兄字文甫说》

23、《忠义水浒传序》

24、《原诗》

25、《书汤海秋诗集后》

26、《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27、《文选序》

28、《答吕姜山》

29、《人间词话》

30、《楚辞章句序》

31、《史记·太史公自序》

32、《春秋繁露》

33、《淮南子》

34、《词源》

35、《市井艳词序》

36、《西游记题词》

37、《论文偶记》

38、《诗式》

39、《答李翊书》

40、《录鬼薄序》

41、《论衡·超奇》

42、《上崔华州书》

43、《上人书》

44、《书黄子思诗集后》

45、《论词》

46、《岁寒堂诗话》

47、《论诗诗》

48、《艺苑卮言》

49、《曲律》

50、《诗归序》

51、《序山歌》

52、《鬲津草堂诗集序》

53、《儒林外史序》

54、《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55、《花部农谭序》

56、《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57、《复庄卫生书》

58、《古谣谚序》

59、《人境庐诗草自序》

60、《论白话与维新之本》

61、《国故论衡·文学总略》

62、《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

63、《摩罗诗力说》(近代·鲁迅)

二、填空题:

1、在     中最早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诗言志”理论。

2、孔子重视《诗》的社会政治伦理作用,在《论语·阳货》中说:

“诗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3、墨子所说的“三表”法,指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

4、代表中国古代文论“诗教”传统正式形成的典籍是。

5、《毛诗序》中所说的“诗有六义”,是指、、、、、。

6、在《史记》的《》中,司马迁提出了他的“发愤著书”说。

7、在东汉,在的《》中提出了与班固不同的对屈原以及楚辞的评论。

8、提出“文章以气为主”观点的是曹丕的《》。

9、在陆机《文赋》开始指出创作活动的两个开端,一是,二是。

10、《文赋》对各种文体的评价有明显的针对性,陆机认为“赋”的特点是“体物而浏亮”,而“诗”的特点是“”。

11、《文心雕龙》前五篇的题目分别是《》、《》、《》、《》、《》。

12、提出“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观点的是《文心雕龙》中的《》篇。

13、刘勰《文心雕龙》中“”一词道出了中国文学思想的两个关注中心:

一是作家的内在特性怎样表现在写作之中,一是规范文学类型的地位。

14、学术界对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有许多不同的解说,其中一种,“风意骨辞”说。

认为“”是指文意的特点,“”是指文辞的特点。

15、在钟嵘《诗品序》中提出了“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的“”理论。

16、钟嵘反对当时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声律理论,“余谓文制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

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闾里已具。

”主张一种“”论。

17、在中古时代影响最大的文学选本是的《》。

18、“”是陈子昂对南朝诗歌的集中概括。

19、杜甫在诗歌理论中最重要的作品是《》,这一作品也形成了古代文论史中特殊的写作体裁。

20、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了“”的“新乐府运动”最集中的理论观点。

21、“气盛言宜”是的文学观点。

22、“文以明道”是在《》中提出的观点。

23、黄庭坚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在《答洪驹父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与“”论。

24、黄庭坚对诗的句法和结构,也有很深的研究。

在句法方面,黄庭坚喜欢多用,这是从杜甫那里学来的,黄庭坚用以形成他的诗歌特色。

25、严羽在《沧浪诗话》中,针对江西诗派的“”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由此涉及了宋诗的具有普遍性的弊病。

26、严羽借用禅宗的思想方法和语言,提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认为作诗之道,在于“”。

27、“”开始于北宋苏轼、黄庭坚等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改变了前人仅仅以参禅比喻学诗“工夫”的作法,直接以禅境比喻诗境,以参禅的“妙悟”喻对诗歌本质的领会。

28、“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是元好问在《》中的名句。

29、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总结前人的戏曲创作经验,从戏曲实践的各个层面对于戏曲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

三、名词解释:

1、诗言志:

2、非乐

3、缘情说

4、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5、以禅喻诗

6、六义

7、兴观群怨

8、不平则鸣

9、思无邪

10、发愤著书说

11、神与物游

12、知人论世说:

13、“寓言”、“重言”与“卮言”

14、以意逆志

15、直寻

16、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17、孔子的“辞达”说

18、孔子的“文质”说

19、“知言养气”

20、“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

21、“虚静”说

22、曹丕的“文气”

23、“诗缘情而绮靡”

24、《文心雕龙》的“体性”

25、《文心雕龙》的“风骨”

26、钟嵘的“滋味”

27、钟嵘的“诗有三义”

28、陈子昂的“兴寄”和“风骨”

29、气盛言宜

30、不平则鸣

31、白居易的“为时”、“为事”

32、思与境偕

33、司空图的“韵味”

34、“童心”说

35、“性灵”说

36、“立主脑”

37、王夫之的“情景”

38、“现量”

39、叶燮的“才胆识力”

40、王士禛的“神韵”说

41、“性灵”说

42、“物化”说

43、“讽谏”说

44、情志统一说

45、疾虚妄

46、文章“不朽”说

 

47、曹丕的文体说(“四科”八体说)

48、“意境”说

49、叶燮的“理事情”说

50、温柔敦厚 

51、诗无达诂

52、文笔 

53、通变 

54、通感 

55、诗话

56、义法 

三、简答题:

1、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结构。

2、简述《闲情偶记》中关于戏曲创作的基本主张。

3、什么是“以禅喻诗”?

4、简述《文心雕龙》“神思”论的基本内容

5、简述陆机的“缘情说”。

6、简述白居易新乐府理论的基本内容。

7、简述东汉时期在楚辞问题上的讨论,以班固王逸为例。

8、简述《庄子》中的“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

9、简述《尚书·尧典》中的诗歌教育理论与文学起源论。

10、简述《诗经》文本中对文论发展有影响的内容。

11、简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吴公子季札观乐一段描述中的文论内容。

12、简述《论语·学而》中“子贡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一段的文论意义。

13、简论墨子的“非乐”观念。

14、简述《孟子·万章下》中:

“孟子谓万章曰: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一段的理论意义。

15、简述《庄子》中的“三言”说。

16、简述荀子的乐论、

17、简述韩非子以及其所代表的“六虱五蠹”说。

18、简评《文赋》的理论意义。

19、简述《文心雕龙》中“体性”观念的理论意义。

20、简述学术界对于刘勰“风骨”说的不同理解。

21、简论陈子昂对六朝文学的批评。

22、简论李渔对前人戏曲理论的总结成果。

四、论述题:

1、试论孔子的“思无邪”观念。

2、试论孟子“以意逆志”说的理论意义。

3、试论《诗大序》中对于“言志”理论的新突破。

4、试论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5、什么是严羽的“别材”、“别趣”说?

请结合“别材”、“别趣”说,谈谈他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

6、试论王夫之诗学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7、试论叶燮《原诗》的理论贡献。

8、试论李贽评点小说在文论史中的理论地位。

9、试论严羽试论对当时文学现实进行的反思和在文论史中的地位。

10、试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科建立的基础。

11、试论刘勰的“风骨”概念。

 

 

《中国古代文论》作业答案

一、注明下列文献的作者及年代:

(每题1分)

1、《典论·论文》(魏·曹丕)2、《文选序》(梁·萧统)3、《戏为六绝句》(唐·杜甫)5、《与元九书》(唐·白居易)6、《送孟东野序》(唐·韩愈)7、《六一诗话》(宋·欧阳修)8、《雪涛阁集序》(明·袁宏道)9、《文赋》(晋·陆机)10、《诗品》(梁·钟嵘)11、《诗品序》(梁·钟嵘)12、《文心雕龙》(梁·刘勰)13、《沧浪诗话》(宋·严羽)14、《闲情偶记》(清·李渔)15、《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唐·陈子昂)16、《汉书·艺文志》(汉·班固)17、《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唐·韩愈)18、《论诗三十首》(金·元好问)19、《答洪驹父书》(宋·黄庭坚)20、《夕堂永日绪论》(清·王夫之)21、《答吴充秀才书》(宋·欧阳修)22、《仲兄字文甫说》(宋·苏洵)23、《忠义水浒传序》(明·李贽)24、《原诗》(清·叶燮)25、《书汤海秋诗集后》(清·龚自珍)26、《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近代·梁启超)27、《文选序》(梁·萧统)28、《答吕姜山》(明·汤显祖)29、《人间词话》(近代·王国维)30、《楚辞章句序》(汉·王逸)31、《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司马迁)32、《春秋繁露》(汉·董仲舒)33、《淮南子》(汉·刘安)34、《词源》(元·张炎)35、《市井艳词序》(明·李开先)36、《西游记题词》(清·幔亭过客)37、《论文偶记》(清·刘大櫆)38、《诗式》(唐·皎然)39、《答李翊书》(唐·韩愈)40、《录鬼薄序》(元·钟嗣成)41、《论衡·超奇》(汉·王充)42、《上崔华州书》(唐·李商隐)43、《上人书》(宋·王安石)44、《书黄子思诗集后》(宋·苏轼)45、《论词》(宋·李清照)46、《岁寒堂诗话》(宋·张戒)47、《论诗诗》(宋·陆游)48、《艺苑卮言》(明·王世贞)49、《曲律》(明·王骥德)50、《诗归序》(明·钟惺)51、《序山歌》(明·冯梦龙)52、《鬲津草堂诗集序》(清·王士禛)53、《儒林外史序》(清·闲斋老人)54、《答沈大宗伯论诗书》(清·袁枚)55、《花部农谭序》(清·焦循)56、《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清·周济)57、《复庄卫生书》(近代·冯桂芬)58、《古谣谚序》(近代·刘毓崧)59、《人境庐诗草自序》(近代·黄遵宪)60、《论白话与维新之本》(近代·裘廷梁)61、《国故论衡·文学总略》(近代·章炳麟)62、《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近代·柳亚子)63、《摩罗诗力说》(近代·鲁迅)

 

二、填空题:

(每空1分)

10、在《尚书·尧典》中最早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诗言志”理论。

11、孔子重视《诗》的社会政治伦理作用,在《论语·阳货》中说: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12、墨子所说的“三表”法,指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13、代表中国古代文论“诗教”传统正式形成的典籍是《毛诗序》。

14、《毛诗序》中所说的“诗有六义”,是指风、赋、比、兴、雅、颂。

15、在《史记》的《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提出了他的“发愤著书”说。

16、在东汉,在王逸的《楚辞章句序》中提出了与班固不同的对屈原以及楚辞的评论。

17、提出“文章以气为主”观点的是曹丕的《典论·论文》。

18、在陆机《文赋》开始指出创作活动的两个开端,一是感于物,二是本于学。

10、《文赋》对各种文体的评价有明显的针对性,陆机认为“赋”的特点是“体物而浏亮”,而“诗”的特点是“缘情而绮靡”。

11、《文心雕龙》前五篇的题目分别是《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12、提出“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观点的是《文心雕龙》中的《神思》篇。

13、刘勰《文心雕龙》中“体性”一词道出了中国文学思想的两个关注中心:

一是作家的内在特性怎样表现在写作之中,一是规范文学类型的地位。

14、学术界对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有许多不同的解说,其中一种,“风意骨辞”说。

认为“风”是指文意的特点,“骨”是指文辞的特点。

15、在钟嵘《诗品序》中提出了“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的“直寻”理论。

16、钟嵘反对当时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声律理论,“余谓文制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

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闾里已具。

”主张一种“自然声律”论。

17、在中古时代影响最大的文学选本是萧统的《文选》。

18、“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陈子昂对南朝诗歌的集中概括。

19、杜甫在诗歌理论中最重要的作品是《戏为六绝句》,这一作品也形成了古代文论史中特殊的写作体裁。

20、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了“文章合为诗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最集中的理论观点。

21、“气盛言宜”是韩愈的文学观点。

22、“文以明道”是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提出的观点。

23、黄庭坚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在《答洪驹父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论。

24、黄庭坚对诗的句法和结构,也有很深的研究。

在句法方面,黄庭坚喜欢多用拗句,这是从杜甫那里学来的,黄庭坚用以形成他的诗歌特色。

25、严羽在《沧浪诗话》中,针对江西诗派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由此涉及了宋诗的具有普遍性的弊病。

26、严羽借用禅宗的思想方法和语言,提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认为作诗之道,在于“妙悟”。

27、“以禅喻诗”开始于北宋苏轼、黄庭坚等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改变了前人仅仅以参禅比喻学诗“工夫”的作法,直接以禅境比喻诗境,以参禅的“妙悟”喻对诗歌本质的领会。

28、“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是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的名句。

29、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总结前人的戏曲创作经验,从戏曲实践的各个层面对于戏曲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

 

三、名词解释:

(每题5分)

8、诗言志:

“诗言志”理论出自《尚书·尧典》,《尧典》中描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艺术理论原则。

从音乐说起,涉及到了诗歌、艺术、以及相关的各方面内容。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诗言志”理论。

这段的主要说明,诗歌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抱负、志向的,歌声是延长了的诗的语言,突出了诗要表达的意义,声音的高低与曲律相配合,各种乐器的声音达到和谐统一,不能相互干扰,要形成整饬的秩序,不能相互扰乱。

这样就可以使得天神和世人达到交流和统一,用这样的音乐来教育贵族子弟,使之收到教育和引导。

闻一多先生在《歌与诗》中从诗的发展过程来分析,认为“志”有三方面的意义:

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

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志就是“心之所之也”。

也就是藏在心中的思想。

从总体的方面来观察,先秦人对“诗言志”中的“志”的理解,主要是思想、志向、抱负,同时也含有情感因素。

在先秦诸子中,这是比较广泛的共识。

诗言志是先秦诗歌批评理论的基本命题,是当时诸子百家共同的诗学观念。

9、非乐

墨子的非乐,并非完全不考虑和否认音乐的功能和美感,而是在人民的直接需求面前反对大力提倡音乐,反对统治者对于音乐的奢侈享受。

他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民的物质生活问题,主张“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强调“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

在这一点上,与孔子的“文质彬彬”观相对立。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强调了文学言辞在实际功能方面的次要性,一方面这是墨子思想与儒家思想较量的产物,另一方面这也是在春秋时代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实际性的思想。

10、缘情说

《文选》李善注云:

“诗以言志,故曰‘缘情’。

”陆机“诗缘情而绮靡”的表达固然根植于传统的理论表达,但他用“情”代替“志”,被认为是古代文论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表达。

“诗言志”作为早期诗学的经典定义,其中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意义非常明显,经过汉代经学的阐释,“诗言志”被描述为一种特殊的理论表达。

在陆机那里,通过以“情”代“志”,扩展了“诗”的源初意义,以便更精确的说明诗歌的真正范围。

“绮”本来意义指丝织品上的花纹,在陆机那里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文学风格。

这种风格是纤细、“轻浮”的美,描述色彩鲜亮,复杂而诱人的特点。

陆机在曹丕“辞赋欲丽”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绮靡”的主张,这使得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进入到了一种整体改造的时代,对于早期的儒家礼教教条进行了自主的理论改造。

同时,陆机和曹丕一样,将每一文体与某一特征联系在一起。

各种文体之间彼此区别的原因是方式或者样态。

而在这里又有一种更深刻的理论结果:

把作家的特征和文学效果的特征杂糅在一起,体现出了今后在古代文论中重要的理论倾向,文学就是要把作家的内心状态充分传达给读者。

11、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在黄庭坚《答黄驹夫书》中提到了这条作为江西诗派重要理论宗旨的表达。

所谓“点铁成金”是指把古人现有的名言警句加以点化,使之变成新鲜的词语,主要是从语言的角度对诗歌语言进行改革。

所谓“夺胎换骨”是指取用前人的诗意,改换角度和方法去表现它。

从江西诗派的观点来看,作诗就是对于古人诗作的语言和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在改造古人现成作品的基础上表现出一种学养和个人性情。

江西诗派特别注重对古代文学经典的学习和继承,其“无一字无来处”的理论表达也是在这个层面上展开和得到表达的。

虽然江西诗派的诗学主张被后世视为局限于模仿和剽窃,可从整个文论史的角度来看,这种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宋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方向。

12、以禅喻诗

“以禅喻诗”开始于北宋苏轼、黄庭坚等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改变了前人仅仅以参禅比喻学诗“工夫”的作法,直接以禅境比喻诗境,以参禅的“妙悟”喻对诗歌本质的领会。

严羽在体会禅宗心法的过程中,使用禅宗特有的理论表达,认为诗的本质也是不可言传的,只能依靠“妙悟”。

这样,他就使得以禅喻诗进入到了诗的本质层面上来,由此导出后人“诗禅等一”等等的说法,在佛教思想融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3、六义

《诗》的所谓“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这些具体名称,在先秦时代已经出现,《周礼·春官·大师》:

“大师教六诗:

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到《诗大序》中明确的将“六诗”改为“六义”。

第一,关于风雅颂。

《诗大序》指出风雅的性质比较接近,不同的是风“以一国之事,系之一人之本”,所谓“一人”是作诗之人。

第二,赋比兴的定义.第三,变风变雅的界定。

《诗大序》和《诗谱序》都认为变风、变雅是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

所谓正风正雅就是“治世之音”,所谓变风变雅就是“衰世之音”和“亡国之音”。

7、兴观群怨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社会功能与艺术价值的高度概括。

所谓“兴”,何晏《集解》引孔安国语是“引譬取类”,朱熹《集注》谓:

“感发志意”。

所谓“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为“考见得失”。

指《诗》的认识社会的功能。

所谓“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为“和而不流”,指《诗》的团结教育功能。

所谓“怨”,孔安国注为“刺上政”,朱熹注“怨而不怒”。

“兴观群怨”中,“兴”与“怨”侧重个体心灵的抒发。

“观”与“群”侧重《诗》的社会教化功能。

8、不平则鸣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到了著名的“不平则鸣”的主张,“大凡物不得平则鸣”。

韩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认为文学创作和思想实践大多都是“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有非常丰富的文学和思想产生。

个人的遭际来自于时代环境,来自于各种历史条件,诗人和思想家的作用就是把个人的遭际变成文字的表达,变成传之久远的作品。

后来在《荆潭唱和诗序》中又提到了这个观点:

“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12、思无邪

“思无邪”:

“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

“邪”,《广韵》云:

“不正也。

”《正韵》云:

“邪思也,佞也。

”子借以讨论《诗》的整体立场。

朱熹《集注》云:

“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

”其中又引用程子语曰:

“思无邪,诚也。

”何晏《集解》称:

“归于正”。

这些都说明“思无邪”的主旨。

要求一要合乎礼教,思想纯正;二要中正平和,“文质彬彬”。

13、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继承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结合西汉今文经学理论,提出了自己的“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所谓的“愤”,有时就是“怨”,如在《鲁仲连邹阳列传》中说:

“去感愤之怨,立终身之名。

”《儒林列传》: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儒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同时,司马迁也将“发愤”的范围限定在“公正”的范围内。

《伯夷列传》:

“非公正不发愤”。

《季布栾布列传》:

“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

”采取的是儒家正统的道德观点。

“发愤著书说”开创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特有的“诗穷而后工”的思路。

14、神与物游

神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论概念,它指的是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思维活动特点。

刘勰在《神思》篇中首先指出了“神思”作为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的具体情形: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思”的活动无所不到,可以不受到具体环境的限制,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无比广阔的活动范围,而且在整个“神思”活动的过程中,文学家的思维活动始终都是和客观物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同时,这种活动又是和作家的感情之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

当“神思方运”之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对艺术想象活动的特点作了非常形象的描绘和相当深刻的概括,即“神与物游”,作为创作主体的心灵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合统一。

12、知人论世说: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认为,要比较正确得理解作品意义,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环境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了解,结合这些方面来对作品进行考察,不能孤立的从诗的字面意义来机械的解释。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与“以意逆志”说之间有紧密的关系。

要“以意逆志”必须“知人论世”,否则就会流于穿凿附会。

清代顾镇《以意逆志说》云:

“正惟有世可论,有人可求,故吾之意有所措,而彼之志有可通。

……不论其世,欲知其人,不得也;不知其人,欲逆其志,亦不可得也。

”王国维《玉溪生年谱会笺序》:

“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13、“寓言”、“重言”与“卮言”

“寓言”主要说的是《庄子》作品中的虚构特征。

明代陆西星《读南华经杂说》:

“寓言者,意在于此,寄言于彼也。

”清代林云铭《庄子杂说》:

“寓言者,本无此人此事,从空摹撰出来。

”“重言”是引用圣贤格言为论据,挟古人以自重,示其可信。

“卮言”,郭象注:

“夫卮,满则倾,空则仰,非持故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