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与免疫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53919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0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docx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与免疫学.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docx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绪论

微生物的分类——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微生物),如病毒和类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等。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真菌、藻类以及原虫等。

第一章抗原

抗原是一类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BCR)结合后,能启动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Ab/T*)在体内或体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即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统称为抗原。

一.抗原的免疫学性质

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Ab或T*的能力——即诱导免疫应答——判断是否抗原的关键。

2.抗原性——与免疫应答产物Ab或T*特异结合的能力——即参与免疫反应。

二.1.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或不完全抗原(如青霉素)。

2.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称为免疫原,又称为完全抗原。

3.半抗原与蛋白质分子(载体)结合后,便转变成了完全抗原。

三.外来抗原进入体内可能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

1.无应答:

抗原浓度太低或宿主已经处于耐受状态。

2.抗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正性应答):

宿主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免疫状态——免疫原。

△正常应答(免疫保护);过高应答(超敏反应);过低应答(免疫缺陷,感染)

3.超敏反应:

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伴有较强的炎症反应或损伤——变应原。

4.诱导免疫耐受(负性应答):

宿主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无反应状态——耐受原。

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

1.分子量大小——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2.化学组成——蛋白质(良好抗原);复杂多糖(一般抗原);脂类、核酸及组蛋白(微弱抗原)。

3.易接近性(Ag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结合的难易程度)——越理想免疫原性更强。

4.物理状态——聚合蛋白和颗粒性抗原免疫原性更强。

二.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

1.异物性——免疫原性的本质;决定免疫原性的首要条件。

——种族关系相距越远,血缘关系越远,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越强。

2.免疫方法的影响

免疫抗原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的选择都明显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应答。

一般说抗原剂量要适中,太低和太高则诱导耐受;免疫途径以皮内免疫最佳,皮下免疫次之,腹腔注射

和静脉注射效果差,口服易诱导耐受;注射间隔要适当,次数不要太频。

要选择好免疫佐剂,弗氏佐剂主要诱导IgG类抗体产生,明矾佐剂易诱导IgE类抗体产生。

第二节抗原的特异性

一.抗原特异性是指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专一结合的特性。

二.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亦称为抗原决定基。

(1)特定表位只能诱导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抗原表位决定免疫反应特异性。

(2)抗原结合价——抗原表面分子能与抗体分子相结合的功能性表位的数量。

(完全抗原一般为多价)

二.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1.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2.某些抗原除与其相应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以外,还能与其它抗体发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第三节抗原的分类及其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根据产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进行分类

1.胸腺依赖抗原(TD-Ag)——天然蛋白,由B表位和T表位组成,即由半抗原和载体组成,绝大多数的蛋白质抗原为TD抗原,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产生再次应答,形成免疫记忆,诱导各种Ig。

2.胸腺非依赖抗原(TI-Ag)——多糖类,由多个重复B表位组成,诱导IgM。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而分类

1.异种抗原——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

2.同种异型抗原——在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所存在的抗原称同种异型抗原。

常见人类同种异型抗原有血型(红细胞)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人主要为HLA,最复杂)。

血型抗原主要有ABO系统和Rh系统

3.自身抗原——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会产生免疫应答,即自身耐受。

但在感染、外伤、服用某些药物等影响下,使隔离抗原释放,或改变和修饰了自身组织的抗原结构,也诱发对自身抗原的应答。

4.异嗜性抗原——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可引起免疫病理损伤。

三.根据抗原的产生方式——天然抗原;人工抗原。

四.其它分类方法

1.内源性抗原——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由CD8+T细胞的TCR识别。

2.外源性抗原——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由CD8+T细胞的TCR识别。

第四节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免疫佐剂指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机体后,能增强该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机体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1.免疫佐剂的种类——化合物和生物制剂。

△弗氏不完全佐剂:

石蜡油+羊毛脂+抗原。

弗氏完全佐剂:

石蜡油+羊毛脂+抗原+灭活卡介苗

2.佐剂的作用机制——改变抗原的物理状态,延缓抗原降解和排除,从而更有效地刺激免疫系。

——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处理和提呈抗原的能力。

——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3.佐剂的应用——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用于预防接种及制备动物抗血清

——作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用于抗肿瘤与抗感染的辅助治疗。

二.超抗原是只需要极低浓度即能高比率地选择激活某些亚型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抗原。

生物学意义是毒性作用及诱导炎症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抑制;抗肿瘤。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一、病原微生物——细菌抗原(表面抗原、菌体抗原、鞭毛抗原)。

二.细菌外毒素和类毒素

1、外毒素——蛋白质,有很强的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2、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丧失毒性作用而保留原有抗原性,即成类毒素。

(如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三.动物免疫血清

△抗毒素可提供特异抗毒素抗体,该种抗体能与体内相应的外毒素结合,具有防治疾病的作用。

作为异种蛋白质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可能引发Ⅰ型超敏反应。

在使用此类生物制剂之前,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Ig),即抗体,是血液和组织液中一类糖蛋白,由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是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是一“Y”字形四肽链结构,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以二硫键连接而成。

木瓜蛋白水解产生F(ab‘)2和pFc‘(最终被水解)。

{P21图}

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的血清性

△双重特性——抗体活性(抗体物质)和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第三节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一、主要功能:

①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②激活补体;③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④通过胎盘和黏膜。

1.IgV区的功能——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

2.IgC区的功能

(1)激活补体经典途径(IgG和IgM)——IgG与Ag结合后暴露CH2的补体结合位点并激活补体系统

(2)结合细胞(细胞亲嗜性)——①调理作用;②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③介导Ⅰ型超敏反应(IgE,IgG4)。

二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征与功能

1、IgG为单体,是血清和细胞外液中的主要抗体成分,为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特点如下:

(1)是再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主要抗体,具有重要免疫效用。

(2)血清含量最高(75%~80%)。

(3)半衰期较长(20~23d)。

(4)主要的抗感染抗体(具有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和免疫调理作用),抗感染主力军。

(5)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2.IgM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不能通过血管壁,主要存在血清当中,称巨球蛋白。

IgM激活补体、结合抗原、免疫调理作用比IgG强。

天然血型抗体是IgM。

特点如下:

(1)IgM是个体发育中最早产生的抗体,新生儿脐带血中若IgM水平升高,提示胎儿曾有宫内感染。

(2)IgM是抗原刺激后(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出现最早的抗体,半衰期短,可用于传染病的早期诊断。

3.IgA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由浆细胞产生。

特点如下:

(1)参与局部的粘膜免疫。

(2)初乳中含有高浓度的sIgA,母乳喂养可防止新生儿患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是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

4.IgD分为血清型IgD和膜结型IgD。

特点如下:

(1)绞链区较长,易被蛋白酶水解,故半寿期很短(3d)。

(2)膜结型IgD是BCR重要组成成分;IgD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3)B细胞的分化过程中首先出现mIgM,mIgD的出现标志着B细胞成熟。

5.IgE

(1)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免疫球蛋白。

(2)引起Ⅰ型超敏反应。

(3)与机体抗寄生虫免疫有关。

△个体发育中产生Ig的顺序:

IgM(胎儿发育晚期)→IgG(出生3月)→IgA(出生4月)。

第三章补体系统

一.补体是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经活化后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肝细胞和巨噬细胞是产生补体的主要细胞。

补体的成分均为球蛋白。

二.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不同点

经典途径

MBL途径

(凝集素激活途径)

旁路途径

(替代途径)

激活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

细菌甘露聚糖残基、MBL

某些细菌、真菌等

起始分子

从C1q开始

从C4,2开始

从C3开始

参加物质

C1~C9

C2~C9

C3,C5~C9,B,D等

C3转化酶

C4b2b

C3bBb

C5转化酶

C4b2b3b

C3bnBb

意义

再次感染、感染后期参与特异性免疫

初次感染或感染早期发挥固有免疫效应

共同末端效应

膜攻击复合物(MAC)形成,导致细胞溶解

△补体经典途径激活的顺序是:

C142356789……

△C2是补体活化级联酶促反应限速步骤;C3是血浆中浓度最高补体成分,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组分。

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①溶菌、杀菌和细胞毒作用;②调理作用;③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④炎症介质作用;⑤机体抗感染防御的主要机制;⑥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⑦与其他酶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五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一.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编码,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二.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首先发现于外周血蛋白细胞表面,故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其编码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称HLA复合体。

△在HLA分子-抗原肽复合物中,抗原肽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专司与HLA分子结合的氨基酸残基叫做锚着残基。

HLA分子抗原结合槽中与抗原结合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着位。

第六章免疫细胞

人和高等动物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器官按照功能不同可分为:

1.中枢免疫器官——胸腺——T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骨髓——人和其他哺乳动物各类免疫细胞的发生场所。

——B细胞在骨髓分化成熟,同时形成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

2.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第二节淋巴细胞

一.淋巴细胞是构成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类型,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

一.T细胞的分化发育

(1)T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

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淋巴样干细胞,分化成祖T细胞和祖B细胞,进一步逐渐发育为CD4+CD8+双阳性细胞(DP),亦称为前T细胞。

成熟CD4-CD8+T细胞具有识别自身

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的能力,而CD4+CD8-T细胞则具有识别MHC-Ⅱ分子复合物的能力。

(2)T细胞发育的阴性选择

胸腺细胞通过阴性选择而获得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

体内存在能特异性识别各种抗原的T细胞库。

成熟T细胞库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①TCR识别抗原受MHC限制,即不仅特异性识别经APC加工处理的抗原肽,而且须同时识别与抗原肽结合成复合物的MHC分子;②机体T细胞库对自身抗原具有耐受行,一般不对自身MHC分子或与之结合的自身抗原分子产生应答。

2.T细胞的表面标志:

①T细胞表面受体TCR;②细胞因子受体CKR;③病毒受体;④丝裂原受体;⑤MHC抗原;⑥白细胞分化抗原(CD3可用于外周血中成熟T细胞的检测;CD4和CD8是T细胞亚群的重要标志);⑦粘附分子。

3.T细胞亚群按CD表型的不同将成熟T细胞分为CD4+T细胞和CD8+T细胞。

功能如下:

(1)Th1释放细胞因子,辅助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等参与炎症反应和IV型超敏反应。

(2)Th2释放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和合成Ig。

△Th0细胞分化方向是决定机体免疫应答类型重要因素:

Th1介导细胞免疫应答;Th2介导细胞免疫应答。

二.B细胞,是由哺乳动物骨髓或鸟类法式囊中的淋巴样前体细胞分化成熟而来,是体内产生抗体(免疫球蛋白)的细胞,具有抗原提呈功能。

1.B细胞的分化发育:

中枢发育(抗原非依赖期)和外周发育(抗原依赖期)。

2.B细胞的表面标志

(1)B细胞的抗原受体(BCR)——嵌入细胞膜类脂分子中的表面膜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BCR的功能是特异性识别不同抗原分子,使B细胞活化并分化为浆细胞,进而产生不同特异性的抗体,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2)其他表面标志:

辅助受体;细胞因子受体;补体受体;Fc受体;丝裂原受体;CD分子;MHC抗原。

三.自然杀伤细胞(NK)是不同于T、B细胞的第三类淋巴细胞,它们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在其胞浆内有许多嗜苯胺颗粒,故又称为大颗粒淋巴细胞。

NK细胞具有抗肿瘤、抗感染、免疫调节等功能。

第三节抗原提呈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APC与淋巴细胞之间膜蛋白的结合,是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发挥效应的始动因素。

专职APC包括:

一.单核吞噬细胞(粘附细胞)。

△MΦ主要生物学功能:

①抗原提呈作用;②吞噬杀伤作用;③免疫调节(正调节:

递呈抗原、激发免疫应答。

负调节:

分泌PG,TGF-β等抑制免疫);④对肿瘤作用(充分活化的Mφ:

杀伤肿瘤细胞。

过度活化的Mφ:

促进肿瘤生长、扩散)。

此外,还具有致炎症、调节生血、止血以及组织修复和再生等生理作用。

二.树突状细胞(DC)抗原递呈能力最强,数量较少,但广泛分布于机体所有组织和器官中,根据分布部位不同分为三类:

淋巴样组织中的DC;非淋巴样组织中DC;循环的DC。

DC的生物学功能:

①抗原提呈功能;②胸腺DC在胸腺细胞的阳性选择及阴性选择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清除自身反应性胸腺细胞和诱导T细胞无能;③处于外周淋巴器官B细胞依赖区的DC在B细胞的发育、分化、激活以及记忆B细胞的形成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④DC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三.B细胞

第七章免疫应答及其调节

第一节免疫应答概述

免疫应答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失能、调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

1.固有性免疫,即天然免疫,个体出生时即具备,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特定抗原,亦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2.获得性免疫,适应性免疫,乃个体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亦称为特异性免疫。

主要由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即T细胞和B细胞)所承担,其效应在机体免疫学机制中发挥主导作用。

获得性免疫特点是:

①特异性;②记忆性;③耐受性。

P4

固有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参与细胞

粘膜和上皮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NK1.1+T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

T细胞,B细胞,抗原提呈细胞

应答时效

即刻~96小时内,作用时间短

96小时后,作用时间长

应答特点

先天获得,无需抗原刺激

后天获得,依赖抗原刺激

非特异性

特异性

不涉及免疫细胞增殖分化

特异性细胞克隆增殖和分化

应答迅速

应答速度较慢

无免疫记忆

有免疫记忆

刺激应答物质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非己蛋白质抗原

识别分子

模式识别受体

TCR,BCR

二.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感应阶段→增殖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第二节抗原提呈

一.抗原提呈:

主要指APC将抗原肽通过MHC分子提呈给T细胞的过程。

二..MHC分子提呈抗原的一般规律:

MHCⅡ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肽给CD4+T细胞;MHCI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肽给CD8+T细胞。

第三节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CD4+T细胞:

CD4识别APC膜上的MHCⅡ分子;TCR识别MHCⅡ结合的Ag肽。

CD8+T细胞:

CD8识别APC/靶细胞膜上的MHCI分子;TCR识别MHCI结合的Ag肽。

一.T淋巴细胞活化的信号传导途径

Ag诱导T细胞活化必需有两种信号刺激,第一信号为TCR与抗原肽:

MHC分子复合物的结合,第二信号来自APC上的协同刺激分子与T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的结合。

第一信号决定T细胞将来分化为何种抗原特异性的效应细胞,第二信号决定T细胞是否能活化。

1.第一信号:

Ag信号(特异性)——获得方式:

CR与Ag肽:

MHC分子复合物结合形成免疫突触。

——信号作用:

初步活化T细胞,决定T细胞效应的Ag特异性。

2.第二信号:

协同刺激信号(非特异性)——由APC-CD80/86提供,T细胞CD28接受。

——信号作用:

决定T细胞是否进行有丝分裂。

二.T细胞增殖分化

1.CD4+T细胞的增殖分化

Th0在细胞分子的调节下分化为Th1(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和Th2(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2.CD8+T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诱导细胞凋亡)的增殖分化

(1)Th细胞非依赖性。

(2)Th细胞依赖性——需要APC及Th细胞的辅助。

三.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的免疫效应:

抗感染;抗肿瘤;免疫损伤作用。

第四节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在B细胞应答中,由浆细胞说产生的抗体(存在于体液中)是主要的效应分子,称为体液免疫应答。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

△特异性B细胞的活化

1.第一信号——B细胞经由BCR识别Ag,Igα和Igβ把第一信号传递到胞内。

2.提供第二信号(非特异性),主要B细胞协同刺激信号T细胞CD154(CD40L)–B细胞CD40。

3.合成CKs——辅助B细胞活化及类别转换。

二.病原体初次侵入机体说引发的应答称为初次免疫应答。

应答过程中说形成的记忆性的T细胞和B细胞具有长寿命而得以保存,一旦再次遭遇相同抗原笔记,记忆性淋巴细胞可迅速、高效、特异性地产生应答,称为再次免疫应答。

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亲和力明显高于初次。

三.B细胞对TI-Ag和TD-Ag应答的区别

对TI-Ag应答的特点:

①不需Th细胞辅助;②激发产生IgM抗体,无Ig类型转换;③不产生免疫记忆。

对TD-Ag应答的特点:

①需Th细胞辅助;②可发生Ig类转换,产生各类抗体;③具有免疫记忆。

四.B细胞应答效应为中和作用和免疫调理(B细胞应答的主要效应分子为特异性抗体)。

第六节免疫调节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主要区别

主要区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诱导抗原

主要参与细胞

免疫效应物

再次应答

效应范围

作用对象

参与超敏反应

TD-Ag,TI-Ag

B,T,APC

Ig

快,数分~数小时

全身

毒素,细菌,病毒;可溶Ag分子等

Ⅰ,Ⅱ,Ⅲ型

TD-Ag

T,APC

Tc,Th,CKs

慢,24~48h

局部

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等

Ⅳ型

第八章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是机体对再次进入体内的同种抗原发生的引起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可分为: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或过敏反应型;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或细胞介导型。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一.参与反应主要成份:

变应原;抗体(IgE,由浆细胞合成);效应细胞;生物活性介质;细胞因子。

二.临床常见疾病——过敏性休克(最严重)、呼吸道过敏性反应、消化道过敏性反应、皮肤过敏性反应。

三.防治原则:

①变应原皮肤试验;②脱敏注射;③减敏疗法;④药物疗法。

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刑或抗体刺激型)

一.参与反应主要成份

1.变应原——异型血型抗原、自身抗原、药物半抗原分子。

共同点变应原都存在细胞膜表面

2.抗体——IgG,IgM。

二.临床常见疾病

1.输血反应--ABO血型不符,由异型输血引起。

防治原则:

交叉配型。

(ABO血型抗体是IgM)

2.新生儿溶血症——Rh抗原为D抗原,IgG类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Rh+红细胞结合。

治疗:

分娩后立即给孕妇注射Rh抗体。

3.其它相关疾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肺-肾综合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胰岛素抗性糖尿病,重症肌无力等。

第三节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一.参与反应主要成份:

变应原(可溶性抗原)和抗体(IgG、IgM)。

二.临床常见疾病:

血清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第四节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一.参与反应主要成份:

变应原(半抗原,复杂抗原)和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细胞因子)。

二.临床常见疾病:

接触性皮炎,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等。

第九章免疫学应用

第一节免疫学检测原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特异性和可见性)

第二节免疫学在药学中的应用

▲免疫预防——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途径。

1.自然免疫——自然被动免疫——经胎盘、母乳获得母体IgG。

——自然自动免疫——感染病原体(患病/隐性感染)。

2.人工免疫

(1)人工被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制剂,预防和治疗紧急感染的措施→注射抗体。

人工被动免疫生物制品有:

抗毒素(抗血清)和人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

(2)人工主动免疫是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预防感染的措施→注射抗原。

免疫预防生物制品是疫苗。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成分或产物经减毒处理后,制备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传统疫苗有:

灭活疫苗(死疫苗)、减毒活疫苗、类毒素。

新型疫苗有亚单位疫苗、结合疫苗和合成肽疫苗。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

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以无性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第一节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

一.细菌的大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光学显微镜观察。

 

二.细菌的基本形态:

球状(球菌),杆状(杆菌),螺旋状(螺形菌)。

三.细菌的基本结构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所必须的,为各种细菌细胞共同具有,包括:

1.细胞壁:

位于细菌细胞膜外层,坚韧且有弹性的结构。

(1)主要功能:

①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②维持细菌固有形态;③为细菌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④具有一定的通透性和机械阻挡作用;某些成分与致病性、抗原性及吞噬体敏感性有关。

(2)主要成分为肽聚糖,是原核生物细胞的特有成分。

(3)根据细胞壁的结构核化学组成不同,用革兰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

P123

坚韧度

肽聚糖(共有)

磷壁酸

外膜

细胞壁特有成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