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缝纫基础.docx
《服装缝纫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装缝纫基础.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服装缝纫基础
服装生产工程的组成
世界各国的服装工业如果按缝纫机械的发展阶段划分,自1851年第一台服装缝纫机(美国人艾萨克.梅里特.胜家发明)问世以来,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普通的脚踏式缝纫机、电动缝纫机、电子缝纫机。
由于服装工业机械化起步较晚,并且服装的生产工艺都是由若干个独立的工序连接而成,款式多变,规格多样,因此,服装工业在世界范围内仍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其生产工序的合理性以及操作中的技巧性会直接影响服装企业的效益和服装的品质。
成衣的生产方法是根据不同品种、款式和要求制定出来的。
整个组织生产过程统称为生产工程。
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加工的效率及质量。
不同的服装产品以及各工厂在生产管理上的不同,其生产过程的工序的具体设计安排会有一些差异,但总体来说,服装生产过程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一、准备工作
生产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对服装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工业样板的制定,对该产品所需的面料、辅料、缝线等原料进行准备,并制定出正确的生产工艺文件。
(一)材料的准备
材料的准备是成衣生产的重要环节,企业里通常由技术科根据生产任务制定出材料采购计划,由供销部门负责采购。
在采购材料时,要保证材料的质量,尤其面辅料必须具备优良的质量,才能保证成衣的质量。
面辅料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面料是制成服装的主要材料,必须是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服用性能的优良产品,并且织造疵点不明显。
(2)辅料是适合于面料及使用部位的优良品,耐洗、耐穿、尺寸变化小,具有一定的耐热性,且织造疵点不明显。
(3)衬布必须是适合于面料及使用部位的优良品,耐洗、耐穿、粘合剂必须保持良好的粘合性能且热收缩非常小。
(4)纽扣、拉链及其他装饰件等辅料应是适合于使用部位的优良品且耐用、耐洗。
(5)缝线应适合于衣料及缝纫部位且为具有足够强度的优质缝线,缝线的变色要小,收缩率要底。
不能使用对皮肤有刺激的、影响穿着的缝纫线。
(二)工业样板的制定
样板是裁剪与缝制时的主要依据。
从广义上讲,一套完整的服装样板应包括裁剪样板和工艺样板两大类。
裁剪样板主要作为大批量裁剪时排料、画样等之用,因此基本上是毛样。
为方便排料、画样,大批量的服装在加工中除画料样板之外还应包括里料样板、衬料样板。
制作裁剪样板时,应考虑到材料略松些,以免衣面吊紧。
工艺样板主要作为缝制过程中对衣片或半成品进行修正、定位、定量等用,大多是净样板,也有些是毛样的。
如定位样板是供缝制过程中定位使用的,包括袋口定位、驳角定位及串口定位等。
修正样板和定型样板在缝制过程中起标样和修正作用,修正样板通常为毛样板,定型样板通常为净样板。
二、裁剪工程
裁剪工程通常是在裁剪车间进行的,主要是把面料、里料、衬料以及其他材料按画样要求剪切成衣片。
一般要经过验布、铺料、排料、裁剪、验片、打号、粘合等工序。
其重点工序是铺料、排料和裁剪三道工序。
(一)铺料时的技术标准
1.铺料时的工艺技术标准
(1)铺料时,无论是单件还是批量铺料,都必须做到每层材料的布边、起始端一定要齐,不得有错层或扭曲的现象。
(2)铺料时,必须仔细辨别材料的正反面,以保证材料正反面的准确。
确认铺料的方式是属于面面相对,还是正反相对,以避免所裁衣片出现左右不对称现象。
(3)铺料时,材料的摆放要平整,不能有褶皱,不能用力抻拉布料使材料变形,以避免所裁出的衣片纱支扭曲变形,影响服装的外观效果。
2.铺料的方式:
无论是单件制作还是批量生产,铺料的方式一般有单向与双向铺料两种。
(1)单向铺料方式:
单向铺料是指将材料的幅宽完全展开并每层顺向一致后再进行排料。
若是批量生产的则需要按所需长度一层一层地断开,将幅宽展开铺排。
这种铺料方式还可以分成两种铺排方式,一种是每一层材料的正面或反面都朝一个方向铺料称“单跑皮”。
比较适合于方向性或有图案、条格的材料,但画样时必须避免所裁衣片顺撇。
另一种是铺料时面面相对,排料画样时衣片不宜裁顺。
(2)双向铺料方式:
双向铺料是指将面料来回折叠,形成面面相对或背背相对的方式。
比较适用与无方向性的服装材料,不能用于有方向性的材料。
并且,排料画样时可以不必考虑衣片的对称性,进行批量生产时工作效率比较高。
(二)排料时的技术要求
1.排料的工艺要求
(1)要保证面料的经纬纱向与款式样板相符合,且布料的经纬纹路(丝缕)不得有明显的弯曲,要经直纬平。
(2)面料的正、反面要区分准确,反面向外。
裁剪画样时,要画在布料的反面,且要注意样板的方向。
(3)要正确区分面料的方向,对于有绒毛、有方向性图案的面料,不得产生倒毛以及倒顺等影响服装外观的情况(特殊设计除外)。
(4)要保证排料时的整体性,衣袋、袋盖的纹路(丝缕)须和衣身一致,有条格、有图案的面料,其衣身、衣袖、衣领、衣袋等必须对条格、图案(特殊设计除外)。
(5)要正确区分面料的方向,对于非对称的款式,排料时要区分位置方向,对于单层排料的款式,要注意区分其方向性,以免顺撇。
(6)在保证成衣纱向标准的前提下,要节约用料,余料尽可能的留成大幅。
2.排料时的技巧,排料的方式按所排衣料的件数分,可以分为单件排和多件套排两种方式。
按操作方法可以分为手工排料和计算机辅助排料两种。
单件排料只使用于生产样衣以及小批量规格单一的情况。
多件排料一般采用2~4件套排,比单件用料节省用料10%左右。
通常进行多件套排时,在符合成衣工艺标准的基础上,很大程度要依靠经验和技巧,可以参考以下排料技巧:
(1)纸样排料:
工业上排料若直接在衣料上进行衣片的画样排料,计算起来不是很精确,费工费时,但采用纸样排料就非常方便、省事、有效,并且可以充分利用门幅的宽度,提高衣料的利用率。
(2)先大后小:
就是在排料的时候,先将面积较大的主要衣片样板(如上衣的前、后衣片,大、小袖片,裤子的前、后裤片等)按成衣的纱向、工艺规定先排好,然后在这些主要衣片样板的空隙及剩余部分,由大到小逐一铺排小块衣片样板。
并且在排主要衣片时,在面料不够的情况下,最好先排长度最长的衣片样板,在排小部件时,先排不可以拼接的部件样板。
(3)紧密套排:
就是在衣片样板铺排时,应根据衣片样板边缘的形状,采取平对平、斜对斜、凸对凹的方式,这样就可以减少衣片样板之间的空隙,充分利用面料。
(4)化整为零:
就是根据紧密排料的需要,将一些次要的、可以拼接的部件(如前衣片的门襟贴边、领子的领底、过肩里等)尽可能剪开,分开排料,然后在缝纫时再拼接起来。
(5)调剂平衡:
调剂平衡在服装行业被成为“借”,就是在不影响服装成品尺寸的前提下,将某裁片的围度尺寸增加或缩小,增加或缩小的尺寸在其相关结构裁片上补足的方式。
如在一个门幅中,铺排后衣片和小袖片时,门幅却因不够宽而排不下。
这时就可以适当地缩小后衣片或小袖片的周围尺寸,称作“借”,但“借”来的尺寸,需要增加在前衣片或大袖围度中,称作“还”,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面料的幅宽,减少用料。
只适用于企业自行开发产品。
(6)大小搭配:
若是不同规格样板套排时,应当统一排放,大小规格样板相互搭配排料,取长补短,以保证合理用料,节约用料。
(三)裁剪时的技术要求
1.操作时技术要求
(1)裁剪顺序:
若批量裁剪或进行软料裁剪,画样后应先裁较小衣片,后裁较大衣片(小衣片纱支容易变形)。
若单件在面料上直接进行画样裁剪,应先裁大衣片,后裁小衣片(易省料)。
衣片之间的对刀剪口要准确,以免影响缝制效果,剪口大小一般为0.2~0.3cm,并做好正反标记。
(2)裁剪技巧:
裁剪时,剪刀要保持垂直,裁剪到拐角处,不应直接拐裁,而应分别从两个方向进行剪裁,以免上下层衣料错位,造成衣片之间的误差。
(3)工具使用:
裁剪时,剪刀刀口要保持锋利与洁净,以免造成衣片边缘起毛边或上下衣片错位。
采用锥孔作标记时,应注意不得影响成衣的外观。
针织衣料不得采用该方法。
2.经纬纱向的技术规定
(1)前衣身:
使用纱向为经纱,以前领口宽、前中心线或前胸宽为准,不允许有倾斜。
(2)后衣身:
使用纱向为经纱,以背宽线、后领口宽线或腰节以下背中线为准,倾斜不大于0.5cm,条格面料不允许倾斜。
(3)袖子:
使用纱向为经纱,以前袖缝为准,大袖倾斜不大于1cm条格面料不允许倾斜,前后袖缝须对条对格(插肩袖以袖山深线为准)。
(4)领面:
使用纱向为纬纱,以领中心线为准,倾斜不大于0.5cm。
条格面料不允许倾斜,后领中心线处条须与衣身纵条对齐,领串口处纵条须与驳头处纵条对齐。
(5)袋盖:
使用纱向为纬纱,以袋盖前止口线为准,与衣片纬向线平行。
条格面料与前衣片条格纵横相对合(特殊设计除外)。
(6)挂面:
保证纱向,条格面料须与领面对条格(特殊设计除外)。
(7)裤腰:
使用纱向为经向。
条格面料不允许倾斜。
(8)纱向:
有倒顺色差、倒顺毛、阴阳格的面料应全身顺向一致(长毛原料毛向应向下,顺向一致)。
3.允许拼接范围
(1)挂面:
挂面拼接允许两接一拼,且拼接时应避开扣眼位。
(2)领里:
领里拼接允许两接一拼。
(3)耳朵皮:
允许两接一拼,且拼接时应避开转弯处。
(4)裤腰:
女裤后裤腰允许接一处,高档产品拼接缝必须在侧缝或后裆缝处。
(5)裤裆:
裤后裆允许拼角,拼接后必须同后裤片纱向一致。
4.拼接技巧:
拼接时,拼接缝应斜拼,以减少边缘的厚度。
若是厚呢料,不能有搭缝应用手针对拼。
三、缝制工程
缝制工程就是选择适当的缝制工艺、适当的缝制设备和组织程序进行单件或批量服装加工的生产过程。
其中确定缝制工艺方式、缝制质量标准以及批量生产流水设置时重要的内容。
这里仅对总的缝制技术要求进行简单的概述,详细的缝制工艺方式、缝制质量标准见后面章节的典型服装缝制工艺。
(一)缝制工艺的制定
服装缝制工艺的制定是服装进行缝纫生产的前提,它主要是依据服装款式进行工艺设计或批量服装生产时,技术部门下达的生产任务书和工艺技术指导书所指定的,包括缝制顺序、缝制方法、线迹要求、缝型要求以及技术标准等。
(二)基本概念
1.针迹:
针迹是指各类缝针在穿刺衣料进行缝纫时,在衣料上所形成的针眼。
2.线迹:
线迹是指在衣料上所形成的,两个相邻针眼之间的缝线迹。
3.线数:
线数是指衣料上所构成线迹的缝纫线条数。
4.缝迹密度:
在规定单位(一般为3cm)的缝迹长度内的线迹数,也称针脚密度。
5.缝迹:
缝迹是指在衣料上所形成的相互连接的线迹。
(三)常用缝迹(针码密度)要求
1.明线:
每3cm为14~17针。
2.手工针:
每3cm不少于7针,肩缝、袖窿处每3cm不少于9针。
3.三线包缝(锁边):
每3cm不少于9针。
4.手拱止口:
每3cm不少于5针。
5.三角针:
每3cm不少于5针。
6.锁眼:
机锁、细线每1cm为12~14针,手锁、粗线每1cm不少于9针。
7.钉扣:
细线每孔8根线,粗线每孔4根线,且缠脚高不能小于止口的厚度。
(四)缝制时的技术要求
(1)缝制时,各部位缝合线迹顺直,无跳线、脱线,且缝制整齐牢固、平服、美观。
(2)缝制时的面、底线应松紧适宜,并且起针和落针时应回针固缝,以免缝线脱落。
(3)缝合后的部位,不能有针板、送布牙所造成的痕迹。
(4)缝制滚条、压条时要保证宽窄一致、平服。
(5)缝制袋布时,若无夹里,里外两道线须折光。
袋布的垫布要折光或包缝。
(6)挖袋时,袋口两端应打结或回针,以增加袋口的强度。
(7)袖窿、领串口、袖缝、摆缝、底边、袖口以及挂面里口等部位要叠针,以免衣面与夹里两层不平服。
(8)锁眼时应不偏斜,扣与眼位要相对。
钉扣后收线打结须牢固。
(9)商标位置要端正,号型标志要准确、清晰。
(10)成衣规格允许误差不超出规定范围。
四、整理工程
整理工程是服装成衣生产的最后加工阶段,是指根据单位或批量订单对所加工服装的外观要求而确定处的整理程序与方式。
包括成品外观的后处理(如水洗、磨砂等)、后整理、整理、整烫加工、折叠和包装等工序。
(一)服装成品的后整理
1.成品的污渍整理成衣的外观质量标准,除要求板型准确、缝制工艺优良以外,还要求服装产品外观整洁,无沾污。
因此,除须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外,还要对已经存在的污渍进行处理。
成品污渍主要包括:
裁剪或缝制过程中的粉渍,生产或整理过程中的浆糊渍和胶水渍,熨烫过程中的水渍,使用设备过程中的机油渍和铁锈渍,画样过程中的划粉渍或铅笔渍,加工工程中操作人员的汗渍,材料或成品放置时因潮湿而产生的霉斑等。
2.毛梢整理(线头的处理)毛梢是缝制加工过程中未剪掉的留在成品服装上的线头。
分为:
缝制过程中,沾在服装上的缝纫线头和衣片上脱落下来的纱线头的“活线头”及未被剪断或剪干净的缝纫“死线头”。
其处理方法可以采用安装自动剪线器剪除、手工剪除以及使用吸尘器吸取等。
(二)成品包装前的质量控制
成品包装是服装成衣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必须保证要包装的成品质量。
若是单件成品也要检查其最后的质量标准。
(1)整烫完的成品不能马上进行折叠,以免破坏定型效果。
(2)整烫完成品不能马上装入包装内,以免湿气使服装潮湿发霉。
(3)包装前的服装成品,不得有色斑或其它玷污。
(4)包装前的服装成品,不得有烫黄、烫焦、熨烫极光、失光、波纹等整烫缺陷。
(5)不得有因整烫而造成的对附属品等的破坏。
(6)成品包装应按要求和尺寸进行折叠,包装的尺码、规格、印字、标志、数量、颜色搭配等必须符合工艺规定。
服装缝制工艺基础知识及制作实例
第一节服装缝制常用工具与服装术语
一.常用服装缝制工具
(一)测量与裁剪的常用工具
1.工作台板:
缝纫过程中用的工作台板要平整,台板上应垫3~4层较厚实的纯棉布,使台面软硬适宜。
工作台板的规格最好为:
85cm×120cm×85cm。
2.软尺:
常用的为150cm长的双面塑料软性尺子,主要用于人体测量或检查核实服装各部位成品规格。
3.直尺:
以公制为计算单位的直尺,主要用于服装缝制时定位和画线。
4.弯尺:
弯形的尺子。
在服装缝制过程中,主要用来修正缝制中变形的弧线。
5.剪刀:
包括裁剪衣料专用剪刀和剪、拆线头的纱剪。
裁剪专用剪刀的刀身长,刀口大,后柄有一定的弯度,可以贴紧工作台,裁剪平铺的布料时误差小。
裁剪专用剪刀根据剪口的长短分为不同的型号(9~12号),号越小,剪刀越小,反之则越大。
使用时可因人而宜,选择适合自己的。
6.划粉和铅笔:
划粉是一种特殊的片状粉笔,有多种不同的颜色,分普通划粉和消渍划粉。
划粉和铅笔主要用来结构线或修正线。
7.描线轮:
一种带手柄的圆轮,边缘为锯齿形,主要用于将纸样上的结构线准确地拓到衣料上。
8.大头针:
服装立裁或修正时专用的不锈钢针、铜针或不生锈的细别针。
主要用于衣料的暂时固定或修正时固定。
9.拆线器:
一种带锋利刀刃的尖头小装置,主要用于拆除缝线,不宜损伤面料的纱线。
(二)手缝工具与机缝工具
1.手针:
手工缝制时所用顶端尖锐的铜针,尾端有小孔,穿线后可以进行缝制。
手缝针的品种号型较多,有长短、粗细之分,目前有15个号型。
通常针号越小,针就越长越粗;针号越大,针就越短越细。
此外,还要一些特殊号码的缝针。
选用手针时应根据衣料的厚薄与用途来确定,否则会损伤衣料或增加缝纫难度。
2.插针包:
供插针时,通常直径在4~10cm之间,外层用布或呢料包裹,里面填入棉絮、木梢、头发等物,主要起避免针的丢失并防止手针生锈的作用。
3.顶针:
是由铜、铁、铝等金属制成的非封闭指环,可以根据手指的粗细放缩。
手缝时将其套在右手中指上,顶住针尾帮助手针前进,表面较密的凹型小洞穴,可避免针尾滑出。
4..缝纫机针:
缝纫机针分为家用缝纫针和工业用缝纫机针两大类。
家用缝纫机上使用的机针结构比较简单。
工业用针是工业缝纫机上使用的各种机针。
通常为了区别不同缝纫机所用机针,各种机针在号数前都有一个型号,来表示该针所适应的缝纫机种类,如J-70,“J”表示家用缝纫机针;81-80,“80”表示为包缝机针;96-90,“96”表示为工业平缝机针等。
缝纫机针的规格也是用号数表示的。
缝纫机针不同规格的主要区别在于针的粗细不同,针的长短没有变化。
通常号数越大,针越粗,常用的一般有9~16号。
同手针一样,为保证缝纫质量,缝纫机针的选用是根据衣料的厚薄和所使用线的粗细来决定的。
5.锥子:
辅助工具,主要用来为服装裁片做标记,或进行机缝时挑拨面料和挑翻角的工具。
也可以用于缝纫过程中对上层衣片的推送,避免上下层衣片的错位。
6.镊子:
钢制的辅助工具,主要用于包缝机穿线或缝纫时疏松缝线、拔取线头等。
7.缝纫线:
衣片缝合时用。
其种类很多,按使用的原料不同可以分为天然纤维缝纫线(包括棉线、丝光线、蜡光线)、合成纤维缝纫线(包括涤纶和绵纶长线丝、长丝弹力和短纤维线、腈纶和维纶缝纫线)、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混合缝纫线(包括涤棉混纺缝纫线和包芯缝纫线)等。
缝纫线的使用要根据面料的性能、服装的要求、加工工艺方式及要求等来选择。
缝纫线应适合于衣料及缝纫部位,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变色要小、收缩率要低,不能使用对皮肤有刺激的、影响穿着的缝纫线。
8.模型架:
主要指半身人体胸架,用于在缝制服装时,半成品或成品检验时,来观察其各部位结构和缝制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三)常用服装缝纫设备
服装缝纫设备主要分为家用和工业设备两大类。
适合于家庭式制作的家用缝纫机种类比较单一:
适合于批量生产的工业用设备,按不同的工艺要求又分为各种专用机,如工业用平缝机、包缝机、锁眼机、钉扣机、打结机、绣花机等。
常用的主要有家用缝纫机、工业用平缝机和包缝机。
1.家用缝纫机:
分为脚踏式和电动式两种。
脚踏式缝纫机主要由机头、机架、脚踏板、传送皮带等组成。
机头主要由针杆、线构、挑线、梭子、梭摆等成线器件以及压脚、送布牙等输送器件组成。
开始缝纫时,踩动脚踏板,传送皮带就带动机头转轮、机头的成缝器、缝料输送器同时开始缝纫工作。
电动缝纫机主要由小电动机、机头、脚踏板、电源插头等组成。
开始缝纫时,踩动脚踏板,缝纫机就通电开始缝纫工作。
2.工业平缝机:
工业平缝机因其功能不同又分为单针平缝机、双针平缝机、自己剪线平缝机、可修剪缝份平缝机等。
通常由动力机构、操纵控制机构、针码密度调节机构、缝料输送机构等组成。
3.包缝机:
也称码边机,常用的主要有三线、四线、五线包缝机。
主要是用一种特殊的线迹将裁剪的衣料边缘包锁住,避免脱散。
二、常用服装名词术语
服装术语是指服装用语,比如某一个品种,服装上的某个部位,服装制作每一种操作过程和服装成品质量要求等,都有专用语,它有利于指导生产,有利于传授和交流技术知识,也有利于管理,在服装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裁剪工艺名词
1.烫面辅料:
将面辅料上的折皱熨烫平整。
2.排料:
按所制作款式样板排出用料的定额。
3.画样:
用样板按不同规格在面辅料上画出衣片的裁剪线条。
4.铺料:
按画样的要求对面辅料进行铺层。
5.表层画样:
按不同规格,用样板在铺好的最上一层面铺料上排画出衣片的裁剪线条
6.复查画样:
复查衣料表层所画上的裁片的数量和质量。
7.开剪:
按衣料表层上所画的衣片的轮廓线进行裁剪。
8.钻眼:
用锥子或打孔机在裁片上做出缝制标记。
应做在衣片可缝去的部位上。
9.编号:
将裁好的衣片和部件按顺序编上号码。
10.打粉印:
用划粉或铅笔在裁片上做出缝制标记。
11.查裁片刀口:
检查所裁剪好的裁片刀口的质量。
12.配零料:
将每一件衣服的零部件用料配齐全。
13.钉标签:
将每个衣片的顺序号标签钉上。
14.验片:
逐片检查裁片的质量和数量。
15.织补:
对检查处的裁片中的织造病疵进行修补。
16.换片:
对检查处的不符合质量的裁片进行调换。
17.合片:
按流水生产安排的数量,将裁片按序号、部件种类捆扎起来。
(二)、服装成品部件名词术语
上装部位(衣服)
前身:
门襟、里襟、驳头、小肩、串口、底边止口、驳口、止口圆角、省位。
后身:
背缝、背衩、后肩省、过肩。
领子:
倒挂领、领上口、领里、立领、袖子、一片袖、圆装袖、中缝圆袖、连袖。
口袋:
有盖贴袋、风琴袋、暗裥袋、明裥袋。
下装部位(裤子)
烫迹线、侧缝、腰头、腰里、后袋、门襟、里襟、侧缝直袋、侧缝斜袋、串带袢。
(三)、常用缝纫工艺用语
1.刷花:
在裁片需绣花的部位上印刷花印。
2.撇片:
按照样板对毛胚裁片进行修剪。
3.打线钉:
用白棉纱在裁好的裁片上做出缝制标志,常用于高档服装的制作。
4.剪省缝:
将缝制后的影响衣服外观的省缝剪开,常用于毛呢服装的制作。
5.环缝:
为防止毛呢服装剪开的省缝的纱线脱落,用纱线做环形法绕缝。
6.缉缝:
用缝纫机将裁片进行缝合也称为缉线。
7.推门:
将平面衣片用归、拔、烫工艺手段,推烫成立体衣片。
8.归:
通过熨烫将某部位长度缩短。
9.拔:
通过熨烫将某部位长度拔长。
10.拉还:
缉缝时,按需要将成衣某部位拉长变形。
11.分还:
烫合开缝时,按需要将成衣某部位拉长变形。
12.寨缝:
在缝制过程中,为方便下一道工序的制作,用棉纱线暂时固定。
每针的针距,一般为4~5cm。
13.缲缝:
一般指用本色线固定的暗针,只1~2根布丝。
14.刀眼:
在裁片边沿用剪刀剪0.3cm深的三角记号,作为制作对位标记,也称眼刀。
15.抽紧:
缉缝过程中缉线太紧,使面料缩短不平。
16.吃势:
按款式设计需要,缝制中应把某部位面料缝缩的量。
17.余势:
为了防止缩水,缝制中预备的余量。
18.平服:
指平整服帖的意思。
19.平敷:
在粘牵条时,不能有松有紧,称为平敷。
20.烫散:
熨烫时向布料的周围推开烫平。
21.收腰:
指衣服符合人体曲线,在腰部收进,使整体美观合体。
22.起吊:
指带夹里的衣服,面、里不符,里子偏短所造成的不平服。
23.里外匀:
指在缝制时,里紧面松,形成自然的窝势或扣势。
24.翘势:
指在平线上逐渐提高画线,形成弧线。
25.毛露:
指衣服的口袋或边缘露出的毛茬。
26.极光:
熨烫服装时,由于没有盖水布,磨烫后在衣服上所出现的亮光。
27.眼档:
扣眼间的距离。
28.滚条:
一般用斜纱的料子,在服装的沿边包滚一条装饰边,所用的料子称为滚条。
29.搅:
搭门搭上的量超出预留量,称为搅。
30.出手:
中式服装俗语,从后领中心至袖口的长度。
31.嵌线:
是处理装饰服装边缘的一种工艺。
32.针印:
缝针的印迹,或称针花。
33.链形:
缝迹或衣服某部位不平服的意思。
34.豁:
豁于搅相反,豁开就是搭门搭不上或不到位。
35.门幅:
指布料纬向的宽度。
36.丝缕:
指布料的经纬纱向。
37.缉省:
平面面料要制成符合人体的衣服,就要将多余的部分缉掉。
(四)、检验面、辅料工艺名称及其他
1.颜色差:
对面辅料色泽差进行检查,按色泽归类。
2.查疵点:
检查面辅料疵点,以便合理安排使用。
3.查污渍:
检查面辅料污渍,以便合理安排使用。
4.分幅宽:
将面辅料按门幅宽窄归类,以便分类使用,提高面、辅料利用率。
5.查衬布色泽:
对衬布的色泽进行检查,按色泽归类。
6.查纬斜:
对面料纬纱斜度进行检查。
7.复米:
对面辅料的长度进行复核。
8.理化试验:
对面辅料的伸缩率、耐热度、色牢度等指标进行试验,以便掌握面、辅料的性能.
9.机工:
指在缝纫机等缝纫设备上,对各种服装的部件进行缝合及组装等工作的工种.
10.板工:
通过相应的工具,在案板上进行工作的工种。
第二节服装专用符号
服装专用符号是一种用符号代替汉字说明,即简洁又明了,比文字表示更形象标准,也便于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下面是部分专用符号。
(一)服装熨烫工艺符合及名称
服装面料在工业生产中熨烫也是一道重要的工序,熨烫符号表示了熨烫方式和熨烫温度的要求,下面是这些符号表示熨烫温度。
(二)服装缝纫工艺符号及名称
服装在各部位设计了不同的工艺结构,工艺造型,服装缝纫工艺用比较形象的符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