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37127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明确全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战略举措,部署好这一时期的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一篇发展形势和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将持续调整,转型升级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宝鸡将进入以经济转型为前提的科学发展提速期、以社会转型为基础的全面小康攻坚期、以体制转型为核心的统筹发展关键期,必须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第一章发展形势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坚持“四个第一”,加速“五大突破”、实现“三个率先”的思路目标,一心一意谋发展,成功克服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荣获十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实现了发展提速、质量提升、效益提高,成为宝鸡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效益最好、城乡变化最大、项目支撑最强、群众实惠最多的时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十二五”继续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末实现地方生产总值976.1亿元,是2005年的2.35倍,年均增长14.6%,比“十五”时期(12%)提高2.6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6029元(近4000美元),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35.2亿元,是2005年(175.19)的4.77倍,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70.7亿元,年均增长38%,比“十五”高出17个百分点,投资对生产总值的贡献度达70%以上。

财政总收入106.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8亿元,分别是2005年2.6倍和3.2倍。

——优势产业引领强劲,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十一五”末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1.5亿元,年均增速19.9%,是2005年的3倍,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5.2%,十二户大企业集团完成总产值662.31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74.65亿元,年均增速8.4%;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5%,达到257.5亿元,是2005年的1.94倍。

汽车及零部件、有色金属、石油铁路装备等优势主导产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宝钛集团、东岭集团、石油钢管等3户大企业集团销售收入超过百亿。

建成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4个,被确定为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

——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十一五”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较“十五”末增长73%,高速公路里程翻了一番多,“四横十纵”的市域交通网和“三横五纵一环”大交通网络初步建成;建成区面积由60多平方公里增加到93平方公里、人口由50多万增加到85万,已经由拓展空间为主步入做大规模、做优环境、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并重的发展阶段。

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率达到45%。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1.8%,能耗降幅连续保持全省第一,节能减排任务如期完成。

渭河流域治理成效显著,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实现县城全覆盖。

森林覆盖率达到53.8%,荣获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奖,建成国家节水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保障明显改善。

“十一五”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78元,比2005年(8540元)增加10438元,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5040元,比2005年(2231元)增加2809元,增长12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4.6亿元,是2005年的2.18倍。

大力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社会保障实现了制度设计上的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型养老城乡统筹,新型养老模式在全国推广;突破西山成效明显,全市3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平安宝鸡建设深入实施,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得到提升,双拥活动蓬勃开展,工青妇等群团工作富有成效,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人口计生等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新闻出版、民族宗教、档案管理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社会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国有企业改制进一步深化,组建了秦川机床工具集团,完成了长岭集团重组,西电集团注资宝光;医药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金融、财政、投资、价格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招商引资2400亿元,到位资金930亿元;五年累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1.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累计28.1亿美元,在宝投资和设立分支机构的外资企业达到60多家。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由43.3%提升到48.3%,县域经济(9县)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到42.5%,凤翔县、凤县进入全省十强县,陈仓区、渭滨区进入全省十强区。

第二节发展环境

——从国内外发展环境看,世界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提升”的攻坚阶段。

但经济全球化仍然是时代潮流和发展方向,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将再趋活跃,世界科技创新正孕育着新的突破,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国内经济将在调整转型中努力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总体有利发展,为率先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西部发展趋势看,西部地区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产业规模和效益、发展的外向度、城镇化水平都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的任务艰巨。

但国家把西部开发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优先战略,关天规划将宝鸡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国家支持宝鸡发展的政策叠加,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为宝鸡发展增添持久动力;同时受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的影响,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明显,通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和能力进一步增强,为率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从宝鸡发展基础看,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爬坡过坎的转折点,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仍然较多:

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发展活力不足,非公经济、县域经济、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低,城乡居民收入低、经济外向度低、城镇化水平低,交通、金融人才、土地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区域竞争日益激烈。

但我市支柱产业不断壮大,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社会环境和谐稳定,全市干部群众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共识,坚实的发展基础,为率先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三节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第一”、推进“五大突破”,抢抓关天规划实施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战略,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保障能力;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增强经济综合实力;着力加快大城市建设、构建关中西部城镇群;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创建最佳宜居城市;着力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和谐新宝鸡。

第四节指导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

抢抓机遇,发挥优势,释放潜能,坚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在快中调结构,在快中转方式,在快中实现赶超进位,加快提升经济综合实力。

——坚持转型升级。

综合实力提升要从工业“一轮驱动”到工业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增长动力要从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进出口协同拉动转变;产业导向要从“制造”到“创造”转变;大城市建设要从“安居”到“宜居宜业”转变。

——坚持城乡统筹。

通过推进城镇化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注重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坚持生态建设。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发展,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坚持改革创新。

把改革作为释放发展活力的主要手段,建立更具活力和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把创新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坚持改善民生。

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建立健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

第五节奋斗目标

——经济竞争力强的实力宝鸡。

到“十二五”末,全市地方生产总值翻一番,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经济总量进入西部中等城市前列,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进入西部中等城市前10位;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力争翻一番,分别达到210亿元和7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超过8500亿元,年均增长25%;力争2个以上县进入西部百强,工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工业化水平在西部地区居于领先地位;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6%左右。

——科技创新力强的创新宝鸡。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全部工业的45%以上,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率达6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建成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水平居西部前列。

——区域辐射力强的开放宝鸡。

对外区域协作开放不断扩大,对内城乡融合、一体发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1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达到115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3%,成为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现代化生态园林特大城市,区域性旅游商贸物流中心,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初步形成大宝鸡城市圈和周边城市一体化经济圈。

——文化影响力强的人文宝鸡。

历史文化、人文底蕴与现代文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打响东方佛都、炎帝故里、华人老家、秦岭中央公园、周秦文化示范区等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成为彰显姜炎周秦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全民文明素质、全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环境吸引力强的生态宝鸡。

在西部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市和西部生态文明示范区,既有园林城市、又有秀美乡村,既处处见绿、又随处见景,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45.5%和5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左右。

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政府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成为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生态园林城、创业新洼地。

——社会保障力强的幸福宝鸡。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社会事业主要指标达到和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公众安全满意率继续位居西部前列,实现由“解困民生”到“普惠民生”的历史跨越,并向“劳有丰得、学有优教、住有宜居、病有良医、老有颐养”的“和谐民生”、“幸福民生”迈进。

到2020年,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比2015年再翻一番,总量达到关天经济区的四分之一;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130万人,面积达到140平方公里以上,力争使宝鸡在关天经济区除西安大都市之外经济总量最大、产业结构最优、财税增收最快、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最多、城镇化水平最高;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和保障体系建设、生态环境质量在西北领先,建设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区域性旅游商贸物流中心,全省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区、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建成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和陕甘宁川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大城市。

第二篇空间布局和要素保障

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落实中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规划未来人口分布、产业布局、交通网络、水资源、生态体系和国土利用以及城镇化格局,形成由内向外(核心区—城市圈—城镇群—经济圈)的四级城镇布局;一带三区(渭河沿岸地带;北山丘陵地区、中部千渭川塬地区、西部及南部的关山和秦岭山地地区)的产业布局,构建科学的综合交通、水源分布、生态体系和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优化空间要素保障,逐步形成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发展格局。

第三章城镇空间布局

第六节市域中心空间布局

市域中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行政、商务、总部集中区,产业研发、创意、会展、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中心,生产要素配置的主枢纽,经济能量释放或扩散的核心,产业集聚的中心区域。

空间布局为“一轴三带五组团”结构。

一轴:

即以蟠龙新区、行政中心、蟠龙大桥、南客站为轴向的南北向拓展轴。

三带:

即渭河两岸生态人居景观带;秦岭北麓生态保护景观带;北坡生态休闲景观带。

五组团:

即福谭工业组团、金渭商业和文化组团、代马行政商务和高铁客运组团、陈仓物流工业组团、蟠龙教育科研生态组团。

第七节大宝鸡城市圈空间布局

大宝鸡城市圈是宝鸡建设关天副中心、拓展主城区的主要空间,大力推动市区—蔡家坡、市区—凤翔同城化发展。

确定“一主两副”的空间发展总体布局。

一主:

市域中心城市。

两副:

蔡家坡副中心:

大宝鸡城市圈东部发展核心区。

中国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统筹城乡示范区。

凤翔副中心:

大宝鸡城市圈东北部发展核心区。

实现撤县建区,建设以食品酿造、历史文化和旅游服务为特色的现代化城市,陕西历史文化名城。

第八节关中西部城镇群空间布局

完善城镇群体系,形成市域中心——蔡家坡、凤翔副中心——八个县城——重点镇——一般镇五级城镇体系,着力构建关中西部城镇群。

按照现代化新城区的标准加快建设八个县城,成为以新型工业、绿色产业、商贸服务和特色旅游等为主的地域性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成为现代化生态型中小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加快发展。

加快县功镇、阳平镇、长青镇、柳林镇、益店镇、法门镇、绛帐镇、常兴镇、汤峪镇、草碧镇、两亭镇、凤州镇、东南镇以及省级确定的重点镇建设,人均道路面积、自来水普及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及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基本达到县城建设标准,成为适宜中小企业创业和县域人口聚集的中心城镇、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第九节以宝鸡为中心的经济圈空间布局

按照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规律,以自然资源相连、产业基础相同、文化地域相通为基础,以区域经济发展联合组织、市场中介机构和企业协会等为平台,以交通信息、旅游、产业、生态一体化为突破,规划建设以宝鸡大城市为中心的宝鸡—杨凌—汉中—天水—平凉一体化经济圈,增强宝鸡在关天经济区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第四章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第十节渭河沿岸产业带

渭河沿岸地带,西起渭滨区晁峪乡,东至眉县常兴镇,北至蟠龙塬上硖石-扶风一级公路,南至秦岭北麓。

依托宝鸡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县域工业园,建成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

依托陈仓物流园区,大力发展物流业。

依托宝鸡(国家级)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按照“西部调整、中部提升、东部拓展”的原则,促进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双优化,完善城市功能,使其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带之一。

第十一节北山丘陵产业区

北山丘陵地区,包括麟游县、千阳县北部和陇县东北部地区。

发挥光照充分和山地丘陵优势,加强以玉米、小麦、杂粮为主的种植业、以苹果、核桃为主的果业和以牛羊为主导的畜牧业发展。

依托重点城镇和园区,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依托永陇煤带,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的原则,适度发展矿产开采业。

发挥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第十二节中部千渭川塬产业区

千渭川塬地区,包括陇县东南部、千阳县南部、扶风县、岐山县、眉县、凤翔县和陈仓区北部。

发挥气候条件适宜的优势,围绕优质小麦和优质果品发展规模化、品牌化和高效化农业。

依托县重点工业园区发展建材、绿色食品加工、煤化工、金属和非金属冶炼等优势工业。

发挥法门寺、太白山等品牌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第十三节西部和南部及关山、秦岭山地产业区

秦岭、关山山地地区,包括陇县西部、陈仓区西部、太白县和凤县。

大部分地区处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以及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上,具有显著的山地立体气候特点,适宜山区林业、优质杂粮和特色果品、蔬菜生产以及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

依托龙头企业发展核桃、中药材、绿色无公害蔬菜和山野食品加工业;以园区为平台,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有色金属开采加工业。

第五章空间要素保障

第十四节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按照“城乡一体、内通外联、四通八达”的总体要求,形成铁路和高速公路“双十字”骨架,加快建设“三横三纵一环”的铁路网、“三横两纵三连接”的高速公路网及宝鸡支线机场,构建公路、铁路互补,空中、地面立体,周边辐射、外省通达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第十五节构建生态保护屏障

构建山、水、园、林、城融为一体的生态网络体系,形成“三屏三带多廊”的生态空间布局。

第十六节优化水源布局

按照“低水低用、高水高用、南水北调”的水资源配置方向,以确保城乡人民生活用水为前提,合理安排工业农业及生态用水,不断增加水资源的有效供给。

以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及蓄水工程建设为依托,通过增加调蓄能力,实施联合调度等手段,建设覆盖全市的供水网络。

加快东水西用,将石头河水引进宝鸡市区;实施南水北调,将嘉陵江水引至清姜河,解决渭河急需的生态用水;储备西水东引项目,逐步将通关河、小水河水引进市区及北塬作为宝鸡后备水源;推进北水东用,将冯家山市区供水范围向工业园区用水及渭北县城供水延伸。

坚持蓄引提与合理开采地下水相结合,以县域为单元,尽快建设一批供水联通工程,逐步实现区域水源相互联通、水量联合调度,提高供水保证率和水资源配置效率。

第十七节优化土地开发利用布局

按照空间布局要求,通过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平衡总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集约增效的土地利用目标,严格保护农用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加强用地布局引导,优化用地结构配置,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大土地储备力度,为承接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建设提供用地保障,最大限度地保障城市扩张和产业发展用地需求。

第三篇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优化提升产业作为发展基础,把园区集聚发展作为战略平台,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军地军民融合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以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契机,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向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转变。

以完善产业链为关键,积极推进优势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着力构建高端化、市场化、集群化的现代产业集聚区。

第六章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第十八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建材产业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推广高固气比水泥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提升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合理布局,开发生产新型建筑陶瓷、卫生陶瓷,实现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新型节能环保建材。

食品产业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烟酒制造为重点,支持西凤酒、秦宝牧业等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创名牌,进一步做大做强,依托辣椒、花椒、核桃、太白山无公害蔬菜等,大力发展特色食品。

纺织服装产业着力推广新型、高效、节能的棉纺织技术装备,以功能服装产业为重点,创建一批行业名牌产品,打造功能服装产业基地。

建筑业大力发展房屋建筑业,提升市政、交通、电力、水利、通讯等专业施工能力,重点培育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装修装饰的产业集群,着力增强综合竞争力和产业带动能力。

第十九节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陕汽集团、法士特集团为依托,以通力公司、通家公司、宝华公司、汉德车桥、宝石特车、合力叉车、宝鸡专用汽车、凌云消防车等企业为骨干,以微型车、专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相关产品为核心,加强协作配套,壮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石油装备产业以石油钢管和石油机械公司为龙头,加大研发力度,保持行业领先水平,带动形成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产业链。

铁路及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以中铁宝桥、中铁电气化、南车时代为骨干,以轨道交通发展为契机,把我市打造成铁路及轨道交通装备的制造基地。

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产业以宝钛集团、东岭集团为龙头,以民营钛企业和铅锌、黄金企业为依托,加大勘探力度,推进精深加工,促进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加快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的开发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铅锌等矿产及其制品的改造提升步伐,建设凤县生态型百万吨有色金属产业基地,构建钛及钛合金、铅锌冶炼、黄金开采选冶、铝镁合金等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链,促进集约化发展。

机床工具产业以秦川发展、宝鸡机床为龙头,关中工具、渭河工具、秦川格兰德、陕西二机床等企业为骨干,按照数控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方向扩大产业规模,实现多元化发展。

电子电器产业以宝成航空仪表、烽火通信、凌云电器、长岭电子科技、宝光集团、西北机器等为主要企业,实施专业领域突破计划,在纺织电子、真空开关设备方面保持领先,在航空安全装备领域实现突破发展。

能源化工产业依托煤化工集团、宝二电、大唐热电等企业,加快永陇煤带郭家河、崔木、招贤、园子沟、丈八等煤田开发,实施宝二电三期、宝鸡热电联产等电源项目,加快长青能源工业区建设。

第二十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钛及钛合金等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钛金属复合材料、合金材料、各类型材、核级锆棒材、管材以及中间合金,开拓钛金属材料的应用领域,打造“宝鸡•中国钛谷”,建设世界著名、国内一流的新材料基地。

航空电子信息产业依托宝成仪表、凌云电器、长岭科技、烽火通信、陕西航天导航设备有限公司等优势骨干企业,大力提升自动定向仪、高频及甚高频导航设备、测距器、无线电高度表、多普勒雷达、惯性导航等设备生产水平,建立飞行导航平台系统,建设航空装备产业园。

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和风能利用相关设备的开发制造,以徐矿集团和尚德电力公司为龙头,重点促进LED生产基地、太阳能光伏电站、太阳能光伏电池及太阳灶、秦岭南麓风力发电、光伏并网输配电系统、储能电池、新型沼气发生器等产业发展;加强精密数控风电专用机床、风电齿轮箱等关键部件和风电设备整机技术研发。

节能环保产业依托海浪节能锅炉重点建设高新区节能锅炉与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园。

生物医药产业打造“中国太白山药谷”品牌为主的中药材基地。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传感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数控产品、物联网等核心产业。

第二十一节依托大企业培育大产业

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加强和完善产业配套,培育壮大九大产业集群,形成以机床工具、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石油装备、轨道交通和航空安全装备为重点的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以钛及钛合金产业集群化发展为核心的国家新材料研发及生产基地,形成千亿元产业集群2个、五百亿元产业集群2个,百亿元产业集群3个。

到2020年,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4个,五百亿产业集群1个,百亿产业集群4个。

第七章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二十二节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以建设文化旅游名市和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按照率先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持续发展原则,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构建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格局。

全面打造三大板块,实施文化旅游精品十大工程,高标准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综合性文化景区。

切实推进周原遗址、北首岭遗址和雍城遗址等大遗址保护工程。

强化宣传促销,实行区域联合,打造五条区域旅游线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延长产业链条,加快旅游产业机构性转型升级,着力实现宝鸡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十三节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充分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