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精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37045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精品.docx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精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精品.docx

最新高中历史届高考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精品

天津市2018届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四: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经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变成现实、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发展过程。

(一)纵向线索梳理: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

工业革命造成了工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政治运动的兴起,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一时期的工人还没有充分组织起来,工人运动带有自发性的特点,并以政治斗争为主。

工人运动的实践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9世纪初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阶级冲突、社会矛盾更为剧烈。

英法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兴起。

马克思、恩格斯广泛吸取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对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成果加以批判继承,创立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与剩余价值理论。

他们将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成了科学,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委托,起草了同盟纲领——《共产党宣言》。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首次在俄国取得了胜利。

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平定国内叛乱,巩固苏维埃政权。

1921年俄共“十大”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决定,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1922年苏联成立。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7年“十五大”通过农业集体化的方针,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1936年通过苏联新宪法,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3、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在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争取民主的斗争中,民主党派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形成了亲密合作的关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此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阶层力量,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等方面,承担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4年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省级民族自治区有5个。

新中国建立后,在民族聚居地区广泛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

由于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的影响,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建国初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势头没有能够持续下去。

从1957年反右派运动开始,民主法制建设出现停滞和倒退。

反右派运动开启了党可以不受宪法和法律约束的先例,由此中断了建国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进程。

反右派运动之后,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和“一元化”领导的集权体制的建立,法制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崇尚人治,蔑视法制的思想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观念意识中日渐滋长。

文革时期,民族法制荡然无存。

 

1966年至1976年,中国经历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

在这场内乱中,新中国所建立的一切,包括政权和民主法制设施,几乎全部被摧毁。

文革时期,人民代表大会陷于停顿,在“文革”发动者的煽动下,全国掀起了冲砸司法机关的浪潮,公检法机关普遍受到冲击。

在文革中,有无数人遭受到法西斯式的人身迫害,被批斗、抄家、非法囚禁,失去了任何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甚至被迫害至死。

即使是国家主席刘少奇也被强加了“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永远开除出党,并迫害至死。

 

(2)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发展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确立了法制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全会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

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机构不断健全,职能不断完善,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不断提高。

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有了较大的发展。

1982年中共十二大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发展成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深化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4、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从1950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恢复发展国民经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精简国家机构及改革生产关系等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1953年,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内容为“一化三改”。

到1956年底,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得以确立。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于此时形成。

 

(二)易混概念辩析: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的对象不同,前者是封建主义,后者是资本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前者以资产阶级为主,后者以无产阶级为主;革命的前途不同,前者是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文化,后者是建立无产阶级的人民民主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文化。

 

2、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方式(革命道路)

俄国:

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

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二战后东欧国家获得解放的方式不同:

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主要靠本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法西斯武装力量;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共产党领导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推翻投靠法西斯的本国政府,转向同盟国。

在苏军协助下获得解放;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依靠苏军的力量把法西斯铲除;民主德国在战后,由苏军占领,建立人民政府。

二战后的亚洲国家:

蒙古举行全民投票后中国国民政府承认其独立;朝鲜在日本投降后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在民族民主革命胜利的基上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

古巴:

通过卡斯特罗领导人民进行古巴革命,独立自主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三)阶段性特征扫描:

 

1.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的要求,将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的建立,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入实践阶段,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2、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期

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共产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缔造了布尔什维克党,并领导俄国人民进行了1918年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在各国共产党普遍建立的基础上,1919年成立了共产国际。

1936年通过苏联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3、30年代后期到1949年

(1).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二战爆发后,欧洲许多国家的共产党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欧洲诞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社会主义阵营。

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继十月革命以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最伟大的胜利。

 

4、从50年代开始到现在

这一时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动荡和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从50年代中期起,苏联和东欧国家着手进行改革,探索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道路,但多有失误,效果并不明显。

6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原有的合作遭到破坏,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重挫折。

而中国在历经曲折之后,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重大成就,

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四)规律性知识拓展:

 

1、中俄社会主义运动经济、理论和思想建设的实践证明,要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国国情相结合。

经济上:

苏联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慢。

经济衰落,无法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引起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怀疑。

中国自“文革”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城乡人民生活向小康水平过渡,人民相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理论上:

苏联长期脱离实际,不顾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相对稳定的形势仍继续坚持资本主义将在20世纪灭亡的观点,受教条主义的影响,自然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问题不能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研究,更谈不上对外开放和借鉴学习资本主义的长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真研究国情,借鉴资本主义的长处,注意研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问题。

 

思想建设上:

苏联不能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没有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有效的反渗透。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时刻警惕和打击西方的“和平演变”,邓小平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又清算了自由化思想,拨正了社会主义航向。

 

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要依据各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切忌教条主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加速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

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2、社会主义运动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历史的发展从来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是螺旋上升的。

挫折是暂时的。

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敌视、遏制甚至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它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而只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它证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该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经过长期曲折斗争才能成功。

 

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我们应吸取的教训主要有:

一定要抓好执政党的建设。

执政后,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要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要抵制“和平演变”和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蚀。

 

3、社会主义国家只有积极发展经济和开展民主政治建设,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苏共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清洗运动”和中共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革”的教训是深刻的。

具体说来,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特别是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得到体现,也才能在与资本主义竞争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社会主义建立后的国内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必须作出合乎实际的科学分析,不能人为地制造所谓的“阶级斗争”。

必须正确理解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的关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神化领袖的做法。

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五)考点回顾与展望:

[考题解析]

2002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

1949年到195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动和变革。

试述其主要内容,并概括指出他们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什么条件?

[答案]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全国大陆解放和统一,镇反运动完成,中共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初步建立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政治条件。

土地改革胜利完成,工商业得到合理调整,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全国财政实现统一,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生产力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经济条件。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能力和将重要历史事件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民主革命时期的终结,至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社会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新时期。

作为过渡的后一阶段的1953~1956年,是通过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三大改造、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社会主义宪法等来具体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而作为前一阶段的1949~1952年,则是为“过渡”做准备的阶段。

这些准备工作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经济形势的稳定,二是继续完成本来属于民主革命范畴的各种政治经济改革,三是培植、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因素和经济成分。

所有这些,都是在1949~1952年间通过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完成的。

这三方面的工作,大致分属于政治和经济两个领域。

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有:

一、审题不清。

试题只要叙述1949—1952年的重大变革,部分考生却答到1953年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或者大谈某一具体变革的内容、意义。

二回答问题不全面。

政治方面答不出“民主协商的在制度初步建立”,经济方面答不出“工商业得到合理调整”等。

三、概括能力差。

不少考生概括不出重大变动和变革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什么条件。

有的只是笼统地说有利于向社会主义咕嘟,或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基础条件。

四、答题缺乏条理性。

试题要求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回答1949~1952年中国出现的重大变革,但不少考生未按这两个方面回答,而是政治、经济混在一起,缺乏段落化、要点化。

 

[考点回顾与展望]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高考命题的重点部分。

2000年来,高考试题均涉及这一内容,各种题型均有。

近五年考题涉及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方面知识点主要有:

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国营经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合作化运动;在探索建设本国社会主义道路中的成就和失误,1959—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的原因,中共八大,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的准备,邓小平全面整顿,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等内容。

 

从命题趋势来看,由于这一部分内容体现了中国历史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包括许多复杂的历史问题,尤其是由于距今时间比较近,与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联系比较多。

随着当代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日臻完善,涉及这一部分历史的内容必将越来越受到关注,试题考查的幅度和力度将会呈现上升的趋势,在今后能力测试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将会出现更多属于本单元内容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

其中,新中国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时期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经济措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时期的三大改造、一五计划、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文革”中,党的领导干部抵制“左”倾错误以及全国人民一起同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等尤其要引起重视。

 

东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在高考命题属高考冷门,近几年特别是在综合考试中极少见到这方面的题目。

复习中要注意对细小知识点的复习。

苏联的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特别是苏联经济探索和建设的三阶段,是一个很具有反思和借鉴意义的问题,在学习中都应该有足够的注意。

这些历史知识和中国在1949—1956年阶段相比较,学科内综合将显得非常重要。

同时,结合现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等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应加强注意。

(六)热点考题精练:

马克思主义思想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根据有关历史知识,回答1~5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根本的历史条件是

A.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B.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工人运动的兴起D.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建立

2.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

A.瓦窑堡会议、十三届四中全会B.八大二次会议、七千人大会

C.中共“七大”、中共“十三大”D.中共“七大”、中共“十四大”

3.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到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在

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②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④D.①②③④

4.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提出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思想不包括

A.正确处理“十大关系”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下列有关这些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B.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

C.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D.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歪曲

体制

邓小平同志指出: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据此回答6~10题: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学习苏联的积极作用有

①建立了一整套在当时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巩固了新政权

②获得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新制度的重要经验

③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突出发展重工业,为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前提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

7.从1956年“三大改造”后到“文革”前,中国已经认识到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某些弊端。

这些认识中不包括

A.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者间要保持合适的发展比例

B.要正确区分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

C.在经济建设中全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与个人三者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8.“文革”前的中国社会主义与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是

A.公有制成为其经济基础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本的政体形式

C.奠定了本国的工业基础D.政治协商制度

9.最早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而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发展社会主义国家是

A.南斯拉夫B.波兰C.匈牙利D.捷克斯洛伐克

10.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社会主义制度现今却不复存在,这表明

A.苏联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

B.苏联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尖锐激化

C.苏联社会主义体制自我调节功能完全丧失

D.苏联社会主义历史暂时进入了空前的低潮时期

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特点,且发展历程是曲折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1~15题。

11.二战后,东欧国家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和地位;其基本原因是

A.各国照搬苏联的建设模式

B.苏联武装占领了东欧各国

C.各国受制于美国,成为西方国家反苏的前沿阵地

D.苏联强迫东欧各国在内政外交上与自己保持一致

12.东欧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以后国家经济全面发展存在巨大隐患,均因为

A.本国的工业不够发达B.西方国家的干预

C.苏联因素的影响D.严重的封建残余

13.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A.东欧各国解体B.政治制度的变化

C.经济制度的变化D.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14.1956年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但在这一过程中,也犯了不少严重的错误。

在这一时期,我国所面临的不利的国际环境有

①苏共二十大造成思想混乱②帝国主义掀起世界反社会主义浪潮

③美国插手越南事务④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对峙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并不表明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因为

A.社会主义尚处在初级阶段B.中国已探索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这些国家仍是社会主义性质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将走向高潮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

据此回答16~20题:

16.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新阶段的标志是

A.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明确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提出

17.1982年,中共提出爱国统一战线方针,爱国统一战线是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它包括

①社会主义劳动者②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③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④广大的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

18.爱国统一战线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相比,具有进一步的广泛性,这主要表现在

A.包括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B.包括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C.包括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D.包括拥护社会主义的民主党派

19.阅读有关资料和俄罗斯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戈尔巴乔夫政府]在制定改革政策方针中存在三个严重问题:

第一,仍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加速发展战略”是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战略,已不符合时代潮流。

现代经济结构已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苏联的经济改革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向高科技迈进的途径选择上是错误的。

第二,对经济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认识不足。

因此,没有扭转结构失衡和农轻重比例失调的老问题,……它使消费市场的供应更加恶性化……。

这必然加剧人民对改革的失望和对政府的不信任;第三对国家的财政危机的程度估计不足……;对于生产危机的到来和恶化估计不足。

——摘自张伟坦主编《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

材料三:

[苏联]党领导的中央指令制度虽然腐化,虽然没有效率,甚至几乎全然麻木,可是它毕竟是一个以控制为基础的经济之所系。

如今党的威信既去,一时之间,取而代之的却并不是宪政民主的权力,反而是国中无主的茫然。

……经济上的解体,加速了政治上的解体;而经济解体之所以发生,却是由政治解体促成的。

随着5年一度的“计划”的停止,以及党中央命令的告终,苏联根本没有一个可以有效动作的“全国性”经济体系。

取而代之的,只是各个社区、各个地方、各个单位,只要力能为之,便一窝蜂地赶紧坚垒自保,寻求自足。

——摘自E·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下卷

请回答:

(1).阅读上述材料说明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2).读右图

(a)原苏联在二战后,人口向乌拉尔山以东迁移,迁移原因是________;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九十年代以来,人口呈负增长,这种现象对俄罗斯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俄罗斯乌拉尔山以东的三条大河,每年四月间会形成________(水患)但造成灾害的损失却不大,原因是:

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