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学与教师心理.docx
《幼儿教学与教师心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学与教师心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教学与教师心理
幼儿教学与教师心理
第一节 教学设计与有效的教学
有效的教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
教学设计决定了幼儿学习什么、怎么学以及最终学习的结果,所以,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
教学设计指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进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统筹规划、安排教学情境、选择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
也就是说,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么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媒体等)进行选择、安排与规划。
二、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教学设计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宏观和微观的多层面的设计。
而教学大纲的拟定以及教学方案的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两个根本性问题,也是幼儿教师必须了解的关键问题。
(一)教学大纲的拟定
拟定教学大纲,就是系统地列出教学内容、编排内容要点与顺序、分配教学时间等。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幼儿阶段不可能将大量的内容都教给他们,这就需要精选教学内容,并加以适当的编排。
也就是说,教师应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并依据幼儿园教育的整体规划与培养目标,来拟定具体的教学大纲。
虽然教学内容随不同科目而不同,但在选择、拟定、编排教学内容时,应遵循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
1.适当性原则
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应适合幼儿的年龄、已有经验、能力、需要、兴趣等;适合时令、节日;适合人文及风俗习惯;适合幼儿园的环境与设备等。
,
比如根据幼儿的年龄,使他们从不同层次去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螺旋式课程,即围绕着某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在广度、深度两方面不断扩展,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入。
在学习有关身体四肢的知识时,可以教3岁的幼儿辨认出四肢的外形、特征、名称和位置,并因拥有四肢而感到自豪;教4岁班的幼儿认识较为直接、较为形象化的四肢的用途;教5岁幼儿去感觉四肢的功用以及这些对自己日常生活的影响等较高层次的学习。
幼儿的生活经验也是制约新的学习的重要因素。
如果所学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则幼儿有兴趣来学习,能够理解和接受所学习的内容,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
否则,让幼儿学习那些脱离其生活现实的一些内容,即使幼儿勉强接受,也难以真正理解。
这不仅浪费时间,也可能降低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要从与幼儿关系较密切的事物开始,然后逐步向其他方面扩展,进而认识范围较广阔的环境中的事物。
2.顺序性原则
表现在选择与编拟教材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其幼儿的接受能力,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编排教材,使各阶段教学内容相互联系与衔接,避免机械重复或相互隔离,最大程度地利用经验之间的迁移作用,来建立网络化的、有机的认知结构。
比如,幼儿认识事物时,是由容易、简单的开始,逐步进展至较深、较复杂的事物。
在简单的事物中获得的成功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使幼儿顺利地发展至学习较为复杂的内容。
再如,幼儿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的事物作为线索,依据事物的外表作出判断。
因此,他们对于具体的事物较易理解。
在选择与编排教材时,就应先提供具体的内容,让幼儿能充分运用感官进行学习。
待幼儿对事物有了具体的形象认识后,再进展至抽象的学习。
3.发展性原则
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不仅要反映该学科的科学知识体系、顺应该学科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体现现代教育观念的发展,将幼儿身心诸方面整体和谐的发展作为教育与教学的主要目标。
随着幼儿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不能只局限于某些具体的学科知识,还应包含建构知识的方法,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应形成的学习能力、态度、价值观等。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应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幼儿形成各种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教学内容应该给幼儿提供广泛接触生活、自然与社会的机会,以满足幼儿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发展的需要。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应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幼儿能够通过“跳一跳”,才可以“够得着”,不要迁就幼儿的水平,或直接给予现成的,应给幼儿充分的空间来展现其主体性,让他们去发展。
(二)教学方案的设计
设计教案,就是详细计划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活动,阐明在预定的时间之内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目标等等。
具体来讲,要考虑下述几方面的内容: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期望通过教学活动而达到的结果。
它决定着教学方向。
教学目标也是幼儿的学习目标,只不过前者以教师为出发点,后者以幼儿为出发点。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详细,具有可操作性。
也就是说,目标能否达到,可以通过幼儿的行为观测到。
比如用“说出”、“复述”、“分辨出”、“画出”、“写出”等具体的词来描述幼儿要达到的行为目标。
不仅如此,还要明确达到目标的条件。
因为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同样是“复述”,有的时候是指“重复老师说的话”或者“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就是达到目标的不同条件。
2.教学方法
幼儿园的教学方法很多,除了常用的讲述法、讨论法、问答法、练习法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一些教学方法。
比如,若学习活动是以增进知识为主,则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以幼儿的经验能力为基础,激发其兴趣,启发其思考,使幼儿进行积极的学习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为达到此目的,教学应提供丰富且有创造性的素材、图片等,或给予幼儿较丰富的亲身经验,故学习环境的设计非常重要。
再如,像美术、音乐等以培养情操为主的学习活动,应采用欣赏教学方法。
该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发展幼儿审美的能力,陶冶幼儿性情,培养积极、健康的个性。
因为欣赏是情感的反应,所以必须先引起幼儿欣赏的动机与兴趣,使幼儿从中体验到快乐和享受。
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展现习得的成果。
为了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或实践教学法。
将教室布置为许多学习角(图书角、科学角、积木角、创作角等),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自动自发地到各学习角从事活动,教师从旁给予个别指导,引发幼儿在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进而主动寻求问题的解决。
或者让儿童参与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如带领他们去超市或市场学习如何合理地购物等。
3.教具与教学环境
幼儿主要借助感官进行学习,使用教具能让他们获得直观、清晰、具体的印象,进而帮助他们理解、掌握有关的内容。
教具种类繁多,有实物教具,也有诸如图书、图片、幻灯片、录像带、光盘以及多媒体教具等。
但教具的选择与利用并非多多益善,而应考虑怎样配合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来选择恰当的教具,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幼儿的学习通常是在具体的场景、具体的活动中进行的,儿童所处的环境也构成了学习的一部分。
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发展的特点,合理安排活动环境,或选择、利用恰当的真实环境,使幼儿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更多的收获,并促进幼儿将习得的经验广泛迁移到其他的情境中。
4.教学评估
从评估的对象来看,教学效果的评估包括对幼儿以及教师这两方面的评估。
对幼儿进行评估时,不仅要评估其学习的结果,也要评估学习的过程与发展趋势;不仅要评估具体的、部分的行为变化,也要评估整体的、心理的变化。
具体来讲,不仅要考察他们目前所掌握的与课程有关的具体知识的情况,还要重视评估幼儿通过有关学习活动,在认知、情感、社会能力等方面的进展,比如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学习兴趣、交往能力、情绪情感的表达能力、行为习惯的形成水平与性质等等。
对教师进行评估时,主要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能力。
比如,教学内容选择与编排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与生活经验,是否系统;教学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是否恰当,能否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等。
无论是拟定教学大纲还是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都应注意到,幼儿期的教学与学龄期的正规教学是有区别的。
因此,应该根据幼儿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游戏等多种形式,来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健康发展的个性。
第二节 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幼儿教师的品德
从严格意义上讲,幼儿教师的品德也属于个性特征之列,但由于品德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专门论述。
它主要指的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
(一)热爱幼儿教育事业
对幼教事业的热爱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
幼儿教育是一项任务艰巨但意义重大的工作。
它不仅关系到新一代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上海幼教界第一位特级教师赵赫说:
“我对我从事的事业充满了渴望。
当我还是上海市幼儿师范学校的一个‘小不点儿’时,我渴望能成为一名受到社会尊重的幼儿园教师;当我步人晚年,我渴望能有一块比较理想的教学园地,实践我多年的教学设想。
我要在这个园地里和年轻一代的园丁们携手把一个个美好的理想变为现实……”。
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是做好工作的动力,情感剥夺实验表明,缺乏爱的孩子,不仅身体发育迟缓,也会造成智力和个性发展的障碍。
特别是年幼的儿童,他们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更需要成人的爱抚和关心。
幼儿人园后教师往往也成为幼儿生命中最有意义的成人。
幼儿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健康、友爱的精神环境,使幼儿乐观、向上、自信、积极主动地得以发展。
教师的爱是一种崇高的社会情感。
不仅要爱聪明、活泼的孩子,对那些有问题行为或发育迟缓的孩子更要给予关爱。
从一定程度上说,爱幼儿就是热爱幼儿教育事业。
特级幼儿教师郦海英就是一个进入“神话之宫”的“成人孩子”。
孩子们都喜欢她、爱她。
一天上午,郦老师领着一群孩子往教室走。
刚到拐角处,孩子们突然不见了。
正当郦老师纳闷之际,一群孩子“嚯”地一声又出现了,他们的小手有的扮成手枪状,有的握成了冲锋枪,对着教师“嗒——嗒——”地“扫射”。
只见郦老师“哇”地叫了一声并作倒下状。
这时,孩子们高兴得蹦跳起来,高呼:
“我们胜利喽!
哦——我们胜利喽!
”郦老师让孩子们宣泄了一阵,发问了:
“枪是专门打谁的?
”“打大灰狼!
”“打坏人!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对!
那么,只有在老师做大灰狼的时候才能打。
”就这样,孩子们在满足了做游戏的愿望的同时又受到了教育。
这个事例表明富有童心是一种素质,更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二)团结互勉,善于合作
首先,幼儿教师与同事之间要团结协作,互勉共进。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之间是否相互尊重,彼此是否以诚相待,对幼儿是一种无言的教育。
因为幼儿每天从教师那里获得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印象,这会给他们以深刻的影响。
幼儿教师要以身作则,自觉为幼儿树立团结合作的榜样。
其次,幼儿教师应与幼儿家长密切合作。
儿童的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是幼儿园或家庭任何一方所能单独胜任的。
幼儿教师要及时向家长通报孩子的情况,主动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要尊重和理解家长,与家长建立民主,平等诚挚的合作伙伴关系,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
指导和帮助家长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达到家庭与幼儿园的同步教育,使教育力量在协调运作中发挥最大的效能。
二、幼儿教师的个性特征
个性特征包括许多方面,这里则根据幼儿教育的特点,阐述幼儿教师必须具有的几个最重要的个性特征。
(一)广阔而浓厚的求知兴趣
幼儿教师的兴趣具有明显的广阔性。
广阔的兴趣可以使他们获取广博的知识,拓宽视野;对教育工作的兴趣,对幼儿发展的兴趣是幼儿教师的中心兴趣。
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未知领域和自己感到新异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幼儿的兴趣是广泛的,但又是比较浮浅、易变的。
幼儿的早期兴趣对他的未来活动可以起到准备作用。
因此,幼儿教师要以浓厚的求知兴趣引导幼儿一同去思考、去探索,激发幼儿持续、稳定的求知兴趣。
幼儿教师只有靠自己广阔而浓厚的求知兴趣才能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早期兴趣。
(二)积极而稳定的情绪
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幼儿教师的情绪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教师不良的情绪不仅使幼儿感到无所适从和缺乏安全感,而且也容易使教师采取错误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幼儿。
因此,幼儿教师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三)坚强的意志
幼儿教师的工作是艰辛而富于创造的。
儿童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任何一种技能的掌握,每一方面的进步和发展,都凝聚着幼儿教师长期付出的大量心血和智慧。
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幼儿教师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
幼儿园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沈长华自1962年从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后,怀着对党的一片忠诚走上了幼儿教育岗位。
在沈老师从教的几十年中,为了能够全面了解孩子,她常年坚持用晚上和星期日进行家访。
她说:
“不和家长沟通就不能全面了解孩子,就不可以有针对性地使每个孩子得到最佳的教育。
”为了完成《关于独生子女现状调查和整体发展问题》的课题研究,她克服了没有科研经费,缺乏资料信息,时间紧张等诸多困难,亲自调查研究。
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对上万个调查数据、几百条动态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取得了幼儿教育研究的可贵成果。
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没有经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制力是不可能胜任幼儿教师工作的。
(四)健全的性格
幼儿教师的性格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经过自觉的自我修养而形成的。
他们热情、开朗、待人诚恳、与人和谐相处,表现出乐群性;他们活泼、有朝气、富于想象、善于思考,表现出聪慧性;他们能面对现实,情绪稳定。
他们的性格对幼儿性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幼儿教师应不断提高自我修养水平,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
(一)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广博的知识
作为幼儿人生的启蒙者,作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幼儿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因为幼儿教师是幼儿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
幼儿对周围世界中所有未知领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提问题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一位教师曾对自己的孩子在4岁半到5岁半的一年中所提出的4043个问题进行分析。
发现问题中属于自然方面的有11类;属于社会生活方面的有14类。
可见,幼儿教师要使幼儿对周围世界有一个正确、初步的认识;保护幼儿探索和求知欲望,培养孩子对科学文化的浓厚兴趣;就要拥有广博的知识,有较高的科学、文学和艺术修养。
这样才能够帮助幼儿以一种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解释他们的周围世界。
幼儿教师必须勤于学习,特别是重视文化基础课的学习。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坚实的幼儿教育理论基础
幼儿教育理论是幼儿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是幼儿教师实际工作中的行动指南。
幼儿教师只有具备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懂得幼儿教育的规律,掌握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
幼儿教师要系统学习幼儿卫生保健、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科研方法等幼儿教育理论课程。
四、幼儿教师的教育能力
保证幼儿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育活动所需的能力是多种多样的,绝非几种能力就能奏效。
这里仅结合实际,列举幼儿教育中最关键、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几种能力加以阐述。
(一)观察能力
由于幼儿对自身状态的把握能力很弱,还不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这决定了对幼儿进行有效观察的能力是幼儿教师的一项必备的职业能力。
正如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
每位教师都要将自己的眼睛训练得如同鹰眼般的敏锐,能观察到儿童细微的动作,能探知到儿童最殷切的需要。
一个不会观察的教师是绝对不称职的。
教师每天和幼儿实实在在地接触,对幼儿各种行为表现、情感、需要等的长时期、多方面的有计划的观察、也为了解幼儿和研究幼儿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需要提出的是,教师观察的结果也有可能与真实情况不符,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科学的分析之后再下结论。
(二)与幼儿沟通的能力
没有沟通,就没有理解,更谈不上教育。
幼儿教师的沟通能力是实现心灵交流的教育艺术,是创造彼此新关系的动力。
蒙台梭利曾说过:
建立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的基本问题。
幼儿教师要学会用心灵来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
教师与幼儿的沟通主要有非言语和言语两种方式。
无论哪种方式都要求教师与儿童间建立一种友爱、信任的关系,这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非言语沟通是教师与幼儿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
对幼儿来说,教师的微笑、点头、抚摸、搂抱、蹲下身听幼儿讲话等等,都远比言语更容易表达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关心、爱护和肯定。
心理学实验也表明,身体肌肤的接触有利于安定幼儿的情绪,让幼儿感到温暖、安全和消除紧张。
比如,对一个知道做错了事,充满害怕情绪的幼儿来说,教师亲切地搂抱他一下,摸摸他的头,远比说一句“我原谅你了。
”更让幼儿安心,更能让幼儿理解到“老师原谅我了”。
可见,教师与幼儿非言语的沟通在幼儿教育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教师与幼儿言语沟通的艺术,是指幼儿教师使用语言与幼儿交流的能力。
教师与幼儿的谈话,特别是个别或小组中的交谈是教师与幼儿分享情感,心灵交汇的重要途径。
(三)创设教育活动的能力
幼儿教师创设教育活动的能力是指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将教育目标与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并恰当利用各种组织形式和方法有效地组织实施。
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园保育与教育目标,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育目标是指导性、方向性的期望,而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则是很具体地的、千差万别的。
这就需要教师的创设教育活动的能力。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正确的教育观念
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不可能摆脱教育观念的支配。
实际上,教育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教育观,儿童观以及价值观“物化”或“外化”的过程。
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由于教育观念的不同,教学行为也各异。
比如,在“幼儿自主学习分组活动”中,有的教师正视幼儿的能力差异,注意保护每个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幼儿自由组合,自由选择;但有的却是由教师分组,幼儿只有服从,不让幼儿自主选择,幼儿不能发挥自主性,也损伤了幼儿的自尊心。
在其他一些教育活动中,教师将各种教学形式东拼西凑,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上是内容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与意义;有的则机械套用、模仿一些技能、技巧,但并不适合于幼儿……。
诸如此类的问题反映了有些教师缺乏教育观念或具有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而这又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育行为。
2.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
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是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绝不能只关注教师的作用而违背幼儿的发展规律。
比如,在组织小班幼儿的交往活动中,有的教师总希望幼儿很快和“朋友”一起玩,还要求他们的一起活动,分享玩具,为幼儿选定活动伙伴,并要他们长时间地维持这种伙伴关系等等。
而实际上,3-4岁幼儿的“朋友”关系是很短暂的,可能因相互交换一下玩具,或相互追逐玩耍几分钟就建立起来,但过不多久就结束了。
特别是有点冲突发生,他们马上会退回到独自一人的单独游戏状态。
所以,应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因势利导,不能强求或随心所欲,否则将违背教育规律。
(四)教育科研能力
幼儿教师既是教育的实施者,又是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实验者,研究者。
为了促进幼儿教育改革的发展,丰富学前教育理论,幼儿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幼儿教师要能够科学地评价幼儿发展的水平和评定教育活动的效果。
在幼儿教育方面的评价往往是通过观察幼儿以及做教育笔记完成的。
我们已经知道,观察力是幼儿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
那么,如何进行评价的观察呢?
对教育的评价单纯依靠随意的观察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要拟定观察项目,根据观察内容选择场景,明确观察要点,然后按计划进行观察,这种观察能大大提高教育的实效。
教师还要长期坚持做教育笔记。
教育笔记是教师教育生涯的随笔记录。
它是以日记的形式及时记录教育过程中教师观察到的情况,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感受以及教育方法上的成功与失败,教育思想上的波折与转变,教育对象的发展与变化等等,从而摸索教育规律,提高教师教育艺术修养。
教育科研和其他科学研究一样,一个成果的获得需要研究人员付出极其艰苦的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对他的教育对象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曾先后对3700名学生做了观察记录,还能够指名道姓地说出25年中178名“最难教育”学生曲折成长过程。
他不断地积累,总结经验,并把经验提炼上升为科学理论,终于从一个没有师范学校毕业文凭的小学教师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培养敏锐的科研意识,掌握幼儿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在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教育实践有目的地开展或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以探索教育规律。
第三节 幼儿教师与幼儿的相互关系及其促进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多种多样的,要提高教育质量有很多途径,但最基本的是建立正确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管什么活动,无论其形式有多新颖,内容有多丰富,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作基础,活动就没有什么发展意义。
一、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关系
在具体的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是随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
在不同的活动中,甚至在同一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角色都会不断地转换形式,如以幼儿的合作者、游戏伙伴、支持者等角色出现,从而与幼儿的相互关系呈现动态的、多样化的形态。
但这些形态的变化并不会引起师生关系的本质发生改变。
也就是说,教师与幼儿的平等关系是具体活动中各种关系形态的基础。
教师在所有的角色中都必须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
在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主导着整个活动,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不断地动手、动脑、动口,成为活动的主人,幼儿既是活动的客体又是活动的主体。
在幼儿自选的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又是活动的指挥者、承担者,幼儿成了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其中给予指导和帮助,仍起主导作用。
应认识到,教师与幼儿间关系是丰富的、多层面的,不能用单一的眼光去看待。
幼儿知识经验缺乏,各种能力较差,教师就应有组织、有计划的引导幼儿进行各种教育活动,这时,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幼儿处于客体地位。
但幼儿是主动积极地投身于各种活动的,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此时教师虽然起着主导作用,但幼儿已成为活动的主人,处于主体地位。
由此可见,幼儿园教师与幼儿间的关系是丰富的、多层次的关系。
二、促进教师与幼儿良好关系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幼儿教育观
幼儿教师有了正确的儿童观和幼儿教育观,就能把幼儿看做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就会重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活动中既注意自己怎样教,又注重幼儿怎样学。
教师就会考虑幼儿的兴趣、爱好、能力和应有的权利,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把幼儿看做社会的一员。
这样,教师和幼儿间必然处于既是师生,又是朋友,互相平等,亲密无间,彼此尊重,和谐协调的关系之中。
(二)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
1.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包括空间、时间、材料三部分。
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室内外的一切空间,精心设计和布置,为幼儿提供宽敞的活动空间;教师要仔细安排各项活动,保证幼儿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各项活动;玩具、用具和各种物品材料是活动不可少的,除了购置一部分外,教师可以指导和参与幼儿自制玩具以及所需用具,不仅可以丰富幼儿活动时所需的物品,还可以培养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师生共同制作,使双方更为和睦亲近。
丰富的物质环境,保证了幼儿各得其所,感到自如,感到愉快,幼儿就会乐于参加各种活动。
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幼儿园的心理环境是指幼儿与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教师与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