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32049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1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原理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管理学原理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管理学原理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管理学原理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管理学原理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原理复习要点.docx

《管理学原理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原理复习要点.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原理复习要点.docx

管理学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篇基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人体群体活动的历史就是管理活动的历史。

管理的产生:

(1)管理产生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

(2)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人类活动:

作业活动、管理活动。

2.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管理的必要性。

2015.10论

(1)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

(2)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

(3)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

管理的基本原理是普遍适用的。

3.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赫伯特•西蒙:

管理就是决策。

彼得•德鲁克:

管理就是经由他人的劳动,以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哈罗德•孔茨:

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斯蒂芬•罗宾斯:

管理是指通过其他人或者与其他人一起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将事情完成的过程。

徐国华:

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芮明杰:

管理师是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周三多: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4.管理:

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2015.10判。

2015.4判依据现代管理理论的观点,领导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017.4多管理的含义:

(1)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组织是管理的载体;

(2)管理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3)管理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基本职能;(4)管理是一个追求有效的过程;(5)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协调:

使表面上似乎相互矛盾的事物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管理要解决资源的有限性和组织目的不断提升这一对矛盾。

5.管理的特性:

(1)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

(2)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3)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作业活动:

人类为实现自身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达成组织目标的基本活动。

管理活动:

产生于作业活动并为作业活动服务的一种活动,是为了确保作业活动有效进行的手段。

管理活动与作业活动的关系:

(1)管理活动的范围更广,它不仅贯穿于作业活动的始终,而且包括作业活动之前的调研、作业活动之后的经验教训总结等;

(2)管理活动比作业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3)管理人员的本职工作是管理活动而非作业活动。

科学是客观规律的反映,艺术是主观创造的反映。

6.管理职能:

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从事的活动。

最早进行管理职能描述的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首次提到五种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哈罗德•孔茨把管理的职能论推到极致。

简述管理四项基本职能的含义。

2015.4简2016.4简

(1)计划是对组织未来活动进行的预先筹划和安排;

(2)组织是为了完成计划而对分工协作关系所做的整体安排;(3)领导是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4)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监督检查工作。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2016.10单,是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基础和依据;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是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是计划及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

7.管理的有效性是由效率和效果来衡量的2015.4判。

效率:

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意味着“正确的做事”。

效果:

指目标达成度,涉及活动的结果,意味着“做正确的事”,更重要。

8.管理者:

在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是管理活动的筹划者、执行者。

→按管理者所处层次:

高层管理者(对整个组织负有全面责任的管理人员2015.4单2016.10单)、中层管理者(负责制定具体的计划,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方面负有责任的管理人员2017.10单)和基层管理者(又称一线管理者,是管理作业人员的管理者)。

→按管理者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及专业:

综合管理者(负责管理整个组织或组织中某个事业部全部活动的管理者,全能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仅负责管理组织中某一类活动或职能的管理者)。

9.角色:

处于组织中某一位置的人所需要做的一系列特定的任务。

亨利•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扮演着10种角色,组合成三大类:

人际关系方面(挂名首脑2015.10单、领导者、联络者);信息传递方面(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制定方面(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10.罗伯特•卡茨认为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

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如生产技能、财务技能、营销技能等2016.4单。

对基层管理最重要2017.10判。

(2)人际技能:

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对高、中、基层管理者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3)概念技能:

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

对高层管理最重要2017.10判。

11.美国组织行为学专家弗雷德•卢森斯认为管理者都从事四种管理活动:

传统管理(包括决策、计划和控制);沟通(包括交流例行信息和处理文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包括激励、惩戒、调解冲突、人员配备和培训);网络联系(包括社交活动、政治活动和与外界交往)。

有效的管理者:

工作数量多、质量好以及下级对其满意程度高的管理者。

决定了组织的效率。

成功的管理者:

在组织中晋升速度快的管理者。

决定了组织的效果。

12.管理学:

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2014.10名。

1911年,美国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2014.10单。

管理学的特点:

综合性、不精确性、实践性、历史性和发展性。

管理学的学习方法:

唯物辩证法、理论联系实际法和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

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和分析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要求在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具有整体的观点、开放的观点、动态的观点等。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管理理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主要由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构成。

力图打破传统经验管理办法,实现对作业与组织的科学的、理性的管理,进而提高管理效率。

但忽视了人的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第二阶段,霍桑实验,行为科学。

管理研究的重点由物转向人。

第三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强调了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第四阶段,当代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

2.19世纪末管理理论产生前,思想主要分两个阶段:

早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萌芽时期的管理思想。

(1)早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古代管理实践偏重于宏观行政组织管理,这是由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代表著作:

《尧典》、《孙子兵法》、《周礼》、《管子》、《货殖列传》、《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

《论语》、范蠡(经营财政)。

外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巴比伦的《汉摩拉比法典》,意大利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希伯莱《旧约圣经•出埃及记》,古希腊柏拉图的《共和国》提出专业化和分工原理。

(2)管理理论萌芽时期的管理思想:

亚当•斯密,资本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1776发布《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提出“分工协作原理”2017.10判、“生产合理化”概念和“经济人”观点。

查尔斯•巴贝奇,1832,《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

①深化劳动了分工原理;②提出“边际熟练原则”;提出“管理的机械原则”。

罗伯特•欧文,英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先驱。

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管理思想。

3.古典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行政组织理论2015.10多

形成的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推动了管理实践在微观方面—企业生产组织方面的发展。

(1)科学管理理论:

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勒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为正式形成标志,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制度又被称为泰勒制,目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016.10判2017.4判。

甘特“人的因素最重要”思想等。

简述泰勒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2017.10简

①工作定额原理;②标准化原理2015.4单;③科学地挑选工人并使之成为“第一流工人”;④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⑤管理工作专业化原理;⑥管理控制的例外原理。

(2)一般管理理论:

也称经营组织理论,法约尔,经营管理之父2017.4单。

1916年《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

特点:

从企业管理的整体出发,着重研究管理的职能作用、企业内部的协调等问题,探求管理组织结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合理化等。

主要思想:

①经营与管理不同,经营是指导或引导一个组织趋向某一既定目标,它的内涵比管理更为广泛,管理仅仅是经营的一项活动,企业经营活动概括为六大类:

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②管理的五要素:

第一次提出2016.4单,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③管理的十四条原则2017.10单:

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要公正、集中与分散、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不足之处是管理原则缺乏弹性。

(3)行政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行政组织理论之父。

①理想的组织形态:

超凡权力—神秘化组织,最不稳固;②传统权力(传统或继承沿袭)—传统组织,效率最差;③法定权力—法律化组织,最有效,理想组织形态。

韦伯把组织结构分为三层次:

最高领导层、行政官员、一般工作人员。

简述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

2015.4简

(1)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标;

(2)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3)强调以个人为研究对象,重视个人积极性的发挥;(4)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

4.行为科学的兴起: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资料私有制决定了泰勒科学管理的局限性。

霍桑试验结论:

(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2)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4)对领导能力提出新要求。

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产生了人际关系理论2015.10单,开辟了管理学发展的新领域,奠定了以后行为科学发展的基础。

2016.10单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属于行为科学理论

1949年正式提出“行为科学”名称,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

(1)关于动机激励的理论(最基本的理论核心。

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论”、赫茨伯格“双因素论”、麦克利兰“成就需要论”、斯金纳强化理论和弗鲁姆期望理论等);

(2)关于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理论(理论基础。

麦格雷戈“X理论与Y理论”、阿吉里斯“不成熟—成熟”理论及约翰•莫尔斯和杰伊•洛希超Y理论等);(3)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坦南鲍姆和施米特“领导方式连续统一理论”、列克特“支持关系理论”、斯托格第和沙特尔等“双因素模式”,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法”等);(4)关于组织与冲突理论(重视对群体行为的研究。

卢因“团体力学理论”、莱维特和利克特等“意见沟通理论”、布雷福德“敏感性训练”、勃朗“群体冲突理论”等)。

5.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1961年,美国哈罗德•孔茨发表《管理理论的丛林》,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形成的标志。

(1)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职能学派):

主要代表是哈罗德•孔茨。

特点:

以管理的职能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为研究对象,认为管理是通过别人或同他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

管理过程与管理职能分不开,管理的过程就是管理的各种职能发挥作用过程。

(2)社会系统学:

美国切斯特•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

观点:

①协作系统的性质(协作系统: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有意识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的系统);②协作系统的基本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目标、信息联系);③效力与效率;④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⑤经理人员的职能(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从组织成员那里获得必要的服务、制定和规定组织目标)。

(3)决策理论学派:

赫伯特•西蒙、詹姆士•马奇。

主要着眼于合理的决策,即研究如何从各种可能的决策方案中选择一种“令人满意”的行动方案。

主要思想:

①强调了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②提出了决策的标准,“令人满意”取代“最优”;③明确了决策的程序(搜集情报、拟定方案、选择方案、评价选定方案);④决策的技术(西蒙第一次提出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概念)。

(4)系统管理学派:

美国约翰逊、卡斯特、罗森茨韦克,三人合著《系统理论与管理》,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合写《组织与管理——一种系统学说》。

主要观点:

①企业是一个人造的开放系统,同外部环境动态相互作用,以适应环境和企业的需要;②企业内部包括各种子系统;③从系统的观点考察企业管理的具体职能。

(5)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美国特里司特。

观点:

只有既满足社会系统的需要,又满足技术系统的需要的组织才是最好的组织。

所以,应把社会系统与技术系统结合起来考虑。

填补了管理的一项空白。

(6)经验主义学派:

彼得•德鲁克、艾尔弗雷德•斯隆、亨利•福特。

观点:

以向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

提出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并为实践服务的观点。

不足:

过分偏重于经验存在局限性。

(7)权变理论学派:

创始人是美国劳伦斯和洛希,二人合著《组织和环境》。

卢桑斯和赫尔瑞格,1973,《管理导论——权变学派》和《管理学——权变学派》。

三部著作标志权变理论学派的正式产生。

理论内容:

①关于组织结构的特点,企业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它的组织结构应按照环境特点来设计,并分成不同的结构模式;②关于领导方式的观点,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或“不好的”领导方式。

此外,还提出了关于人的激励和管理的权变观点,即“超Y理论”。

(8)经理角色学派:

亨利•明茨伯格,1973,《经理工作的性质》。

以经理所担任的角色为中心来分析和研究经理工作性质的,提出了有关经理工作的性质、经理人员担任的角色和提高经理工作效率等理论。

(9)管理科学学派(数学学派):

创始人是英国布莱克特,代表人物有美国伯法、莫尔斯和金希斯等。

观点:

管理就是用数学模式与程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解答,达到企业的目标。

特点:

形成以运筹学和计算机应用为主体的管理定量方法。

6.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以后。

(1)战略管理理论:

起源于20世纪美国。

战略管理注重研究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企业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不断变化。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推向高峰,强调通过对产业演进的说明和各种基本产业环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战略决策。

(2)业务流程再造:

20世纪90年代初于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企业组织转型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创始人是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认为企业应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

最突出贡献:

认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流程”。

(3)学习型组织:

核心就是对知识的管理,创始人是彼得•圣吉,1990年《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还有后来《第五项修炼——实践篇》、《变革之舞》,标志着学习型组织理论框架的基本形成,被称为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大师。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势:

(1)人本管理趋势(人本管理:

一切管理活动以人为根本出发点,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跨文化管理(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形成。

全球经济化。

它对企业在跨文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涉及出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最合理地配置企业资源,特别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使用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力和价值,从而最大地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方面也将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3)参与管理趋势(参与式管理:

指包括职工在内的集体决策、集体责任、集体思考,重视创造力的开发和重视人及其所构成的集体的才智)。

第三章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1.组织环境:

影响组织生成与发展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集合。

组织环境的重要性:

(1)组织环境的特点制约和影响着组织活动的内容和进行;

(2)组织环境的变化要求管理的内容、手段、方式和方法等随之调整,以利用机会,趋利避害,更好地实施管理。

2.组织环境的分类:

通常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1)外部环境:

指存在于组织周边、影响组织经营行动及其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与力量的组合。

①一般环境:

是组织的大环境,也称宏观环境,指可能对所有组织的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所构成的集合,具体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2015.4单。

②具体环境:

也称特殊环境,是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那部分环境。

对企业来讲,包括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机构以及所在社区等,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能力。

(2)内部环境:

指组织内部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总和,包括组织资源、组织文化等因素,是组织内部的一种共享价值体系。

是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依据和条件,是竞争取胜的根本,在一定条件下内部环境是可以控制和调节的。

3.简述组织环境的特点。

2016.10多2017.10简

(1)客观性:

组织环境是一种客观存在,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

(2)复杂性:

组织环境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环境因素的数量上,还表现在多样化方面;(3)关联性:

构成组织环境的各种因素和力量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4)不确定性:

外部环境的变化引起的组织环境变化速度的不确定性、组织环境的信息和情报的不确定性;(5)层次性:

组织环境因素是个多层次的集合。

4.2014.10多依据环境中各构成要素的数量(即环境复杂性)和变动程度(即环境动态性)的不同,将组织的组织环境分为四种形式:

(1)简单和稳定的环境:

标准挂衣架制造商2017.10单、容器制造商、啤酒经销商。

(2)复杂和稳定的环境:

医院、大学、保险公司、汽车制造商。

(3)简单和动态的环境:

唱片公司、玩具制造商、时装加工厂。

(4)复杂和动态的环境:

电子行业、计算机软件公司。

2016.10单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环境不确定性越来越高

5.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①环境是组织赖以生存的土壤;②外部环境影响着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工作;③环境制约组织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效率。

(2)组织对环境的影响:

①适应环境,改变自己;②影响环境;③选择新环境。

6.组织环境分析:

指通过对组织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进行充分认识和评价,以便发现机会和威胁,确定组织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为战略管理过程提供指导的一系列活动。

(1)一般环境分析:

主要通过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环境,并评价这些因素对组织的影响,这种分析法通常称为PEST分析法2015.10判。

①政治因素:

指对组织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和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因素。

如国家社会制度、政治形势、国际关系、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和法令等。

政治环境是一种强环境,对组织来说一般是不可控的,对组织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只能适应之。

②经济因素:

经济环境决定和影响组织战略计划的制定。

A.宏观因素:

主要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势等2017.4单。

B.微观因素:

主要指组织所在地区或所需服务地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2017.10单、就业程度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组织目前及未来的发展规模与结构。

③社会因素:

指组织所在社会中成员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

构成社会环境的要素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种族结构、收入分布、消费结构和水平、人口流动性等2015.10单2016.4单。

社会环境中最为重要的是文化传统和教育程度。

④技术因素:

不仅包括那些引起革命性变化的发明,还包括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最迅速的变化就发生在技术领域。

(2)具体环境分析:

迈克尔•波特的行业竞争“五力模型”,即现有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生产者、买方、卖方2016.4多,它们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强度,也决定着行业的利润水平。

①现有竞争者之间的抗衡;②潜在进入者的威胁;③替代品的威胁;④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通过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⑤购买者的议价能力(通过压低价格、要求较高的产品质量或更多的服务项目等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

影响购买者议价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买主数量、购买量、可替代产品的数量、买方选择替代产品的成本等)。

(3)内部环境分析:

内部环境:

指组织内部的物质、文化环境的总和,包括组织资源、组织能力、组织文化等因素,也称组织内部条件。

目的:

在于掌握组织历史和目前的状况,明确组织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

内容:

组织结构、组织文化、资源条件、价值链、核心能力分析等。

按组织的成长过程,分为组织成长阶段分析、组织历史分析和组织现状分析等。

组织内部环境分析方法:

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分析(对组织的经营来说更具有实际意义)。

7.组织环境综合分析法—SWOT分析法:

在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将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和内部的优势与劣势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分析方法。

SWOT分别代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SWOT分析法是编制战略计划的重要步骤,它能够帮助组织将精力集中在关键问题上,避免力量的削弱。

SWOT分析步骤:

(1)分析组织的内部优势与劣势,既可以相对组织目标而言,也可以相对竞争对手而言;

(2)分析组织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可能来自于与竞争无关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也可能来自于竞争对手力量与因素变化,或二者兼有,但关键性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应予以确认;(3)将外部机会和威胁与组织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匹配,形成可行的组织发展战略。

四种类型组合:

SO、WO、ST、WT。

8.组织文化也称企业文化,孕育于日本,于1980年在美国《商业周刊》中首次出现。

组织文化:

组织在其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

组织文化的层次:

(1)理念层:

可称为精神层,指组织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2015.4单。

(2)制度与行为层:

指对组织员工和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和约束性的部分,规定组织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应遵循的规章制度即行为准则。

(3)象征层:

又称物质层,是精神层的载体,是组织的思想、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观念的具体体现。

是组织文化最直观和最容易感知的部分。

组织文化的特征:

客观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继承融合性、发展性。

2015.10单任何组织的文化都有其鲜明个性,这反映了组织文化的独特性。

9.组织文化的基本内容:

(1)共同价值观:

企业文化核心;最高追求。

价值观:

组织全体成员对组织的生产经营、产品服务、公众形象、社会声望等的总的观点和看法,是组织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

(2)企业使命:

指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是指企业的根本性质和存在的理由,说明企业的经营领域、经营思想,为企业目标的确立与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3)企业精神:

指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并经过精心培养而形成的企业成员群体的精神风貌。

(4)企业道德:

指调整该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5)团体意识:

组织成员的集体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