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西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泰西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泰西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泰西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高一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的晚春,我终于踏进细雨霏霏、烟染翠柳的江南。
车子停在一个浓绿掩映、氤氲笼罩的村头。
倏地,车内沸腾了:
“这就是西递!
”这就是“桃花流水,渔郎泛舟”的世外桃源的西递。
跃入眼帘的,是一座巍峨的青石牌坊。
牌坊的主人胡文光,是西递文化的践行人,他使世人为西递传诵着佳话,。
过了牌坊,就是西递村了。
青一色的的徽派建筑,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一幅幅花鸟山水都赋与了这一门一扇、一窗一棂各自的灵魂。
一踏进、陈设典雅的“玉瑞堂”“桃李园”“敬爱堂”……,迎面而来的都是一幅幅启示后人的楹联书画。
,我就这样穿厅进堂,徜徉在西递先人温馨儒雅的氛围里。
堵堵马头墙虽然已披上苔藓,根雕粱画栋于岁月里退色,但当年工匠们云集西递的场面依旧可以想象。
男孩十一二岁就要外出学习经商,走出了一条“儒”、“商”,再“儒”、再“商”的人生之道。
()。
1.下列文中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霏(fēi)霏氤((yīn)氲(yùn)B.倏(yōu)地沸(fèi)腾
C.巍峨(é)牌坊(fānɡ)D.氛(fèn)围苔(tái)藓(xiǎn)
2.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传诵徜徉B.赋与一幅幅
C.楹联世外桃源D.退色雕粱画栋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乍暖还寒旷日持久气贯长虹峰回路转
B.草长莺飞经久不息气势恢弘百转千回
C.乍暖还寒经久不息气贯长虹百转千回
D.草长莺飞旷日持久气势恢弘峰回路转
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奋”字,既体现在“儒”“商”里,又贯穿了整个人生。
B.体现在“儒”“商”里的,何止一个“奋”字,分明是整个人生。
C.一个“奋”字,何止体现在“儒”“商”里,分明是贯穿了整个人生。
D.一个“奋”字,与其说体现在“儒”“商”里,还不如说贯穿了整个人生。
【答案】1.C2.C3.B4.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文中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和修改。
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
正确的读音为:
A项,氤氲(yūn)B项,倏地(shū)D项,氛围(fēn)故本题选C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辨析和修改。
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
A项,传诵(颂)B项,赋与(予)D项,雕粱画栋(梁)故本题选C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是“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成语的运用。
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草长莺飞”描绘的是江南暮春时节景象,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乍暖还寒”:
描写冬末春初气候忽冷忽热,冷热不定。
后面说是“晚春”,所以只能用“草长莺飞”。
“经久不息”形容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
多用在鼓掌或欢呼时,代表着一种动作所受到欢迎程度。
“旷日持久”指耗费时日,是贬义词,此处不妥。
“气势恢弘”,意思是气势磅礴,场面大气,多形容景物;“气贯长虹”是形容精神极其崇高,气概极其豪壮,多形容人的精神。
此处写景物,又是静物,当用“气势恢弘”。
“百转千回”形容反复回旋或进程曲折,也指经历了很多周折。
“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曲折迂回。
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也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这里描绘的是西递回环往复的建筑结构,与山水名胜无关。
故本题选B项。
【4题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
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
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
A项,“既…又…”是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段末这句话分明是强调“奋”字“贯穿了整个人生”。
B项,本句表意主次颠倒,偏离了“奋”字的主题。
D项,“与其…不如…”表达的是选择关系,明显排除了“奋”的立意,不妥。
故本题选C项。
【点睛】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切忌望文生义。
第二,辨析感情。
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语言运用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了创作的激情。
B.有关部门对在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中发表不当言论的极少数网友进行了批评教育。
C.当前,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问题了。
D.面对咄咄逼人的贸易霸凌,中国人民具有丰富的战胜各种困难的经验。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A项,主谓搭配不当,可将“…的晚年”调到句首,改为“晚年的作家”;C项,搭配不当,主语“任务”与宾语“问题”搭配不当,可以删除“的问题”。
D项,定语语序不当,应改为“中国人民具有战胜各种困难的丰富经验”。
故本题选B项。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6.下列句子中,语言不得体的一句是
A.回到老家,务必代我问候双亲大人。
B.请留步,足下就此告别。
C.听说您栽花很在行,我们想去参观就教,不知可否。
D.阁下访问寒舍,我深感荣幸。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句子中,语言不得体的一句是”。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B项,“足下”:
对对方的尊称。
译为“您”。
“足下”是敬词,不能称自己。
故本题选B项。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
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语言表达得体:
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
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有人说,中国最洋气和最传统的建筑物都在北京。
①____,还有观念、文学、艺术、民风……说到底,还是人。
有趣的是,大部分北京人又住在小胡同里,创造和维系着深厚的胡同文化。
前辈作家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龙须沟》,②____;今天,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北京城,我们要写《皇城根》,同样得益于胡同文化。
【答案】
(1).当然不光是房子(当然不光是建筑)
(2).植根于胡同文化(得益于胡同文化)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题干是“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的连贯性。
做题时,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
要注意提示性词语,总结性词语,还要注意句中的标点符号,要在感知语段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的语境分析概括。
本题答案不强求统一,只要基本符合要求即可。
根据语境中的首句“中国最洋气和最传统的建筑物都在北京”和第一空后的“还有观念、文学、艺术、民风……”,可以推知第一空说的是中国最洋气和最传统的不光是建筑物。
语段中举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龙须沟》这两部作品是为了证明前一句“大部分北京人又住在小胡同里,创造和维系着深厚的胡同文化”。
即这两部作品的创作植根于胡同文化或得益于胡同文化。
本题不难,根据空缺处的前后句即可填出所缺的内容。
【点睛】“连贯”是表达中句间排列组合的规则,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可以借助于以下技巧,以提高答题的效率。
①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
②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
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
③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
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8.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用四个词语或短语(每个词语不超过4个字)概括港珠澳大桥的总体设计理念。
港珠澳大桥主桥为三座大跨度钢结构斜拉桥。
其中青州航道桥塔顶结型撑吸收“中国结”文化元素,将最初的直角、直线造型“曲线化”,使桥塔显得纤巧灵动、精致优雅;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主塔塔冠造型取自“白海豚”元素,与海豚保护区的海洋文化相结合;九洲航道桥主塔造型取自”风帆“,寓意“扬帆起航”。
针对跨海工程“低阻水率”“水陆空立体交通线互不干扰”“环境保护”以及“行车安全”等的苛刻要求,港珠澳大桥采用“桥、岛、隧三位一体”的建筑形式;大桥全路段呈S型曲线,桥墩的轴线方向和水流的流向大致取平,既能缓解司机驾驶疲劳、又能减少桥墩阻水率,还能提升建筑美观度。
【答案】创新性、功能性、安全性、环保性、文化性和景观性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题干是“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用四个词语或短语(每个词语不超过4个字)概括港珠澳大桥的总体设计理念。
”本题考查的是压缩语段。
这道题考的是概括关键词的能力。
阅读语段,找到介绍大桥设计理念的语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
“青州航道桥塔顶结型撑吸收‘中国结’文化元素,将最初的直角、直线造型‘曲线化’”,这里说的是大桥在设计上除了有很大的功能外还有创新。
“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主塔塔冠造型取自‘白海豚’元素,与海豚保护区的海洋文化相结合;九洲航道桥主塔造型取自‘风帆’,寓意‘扬帆起航’”。
这样是设计从元素及其寓意的角度体现了大桥设计时考虑到了其文化内涵。
“港珠澳大桥采用‘桥、岛、隧三位一体’的建筑形式;大桥全路段呈S型曲线,桥墩的轴线方向和水流的流向大致取平,既能缓解司机驾驶疲劳、又能减少桥墩阻水率,还能提升建筑美观度。
”这体现了港珠澳大桥在设计时既考虑了其安全,有考虑到其环保和美观。
根据以上分析,不同从创新性、功能性、安全性、环保性、文化性和景观性这几个方面概括港珠澳大桥的总体设计理念即可。
文史、文化常识积累
9.下列对相关文史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名况,战国初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B.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
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被称为“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C.鲁迅,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D.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
其作品风格达到了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国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A项,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
故本题选A项。
【点睛】文化常识推断“两法”:
1.联系课内。
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是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延伸拓展过程,许多知识来自课内,只要能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就能轻易解答此类题目。
2.语境推断。
对文化常识的考查,高考其实不主张“死记硬背”,所有考题,均与语境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前后语境推断。
10.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古时指文章的断句,是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语意完整的一段文字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片断为“读”。
B.“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江表”,“表”,外。
江表,指长江以外,即江南。
在古代,“江东”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江左”是指江东。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经”是指经书的文字;“传”是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此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D.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C项,此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故本题选C项。
【点睛】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
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
1.穿针引线法。
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
具体如下:
韵文类:
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
散文类:
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明中叶唐宋派→明末公安派→清代桐城派。
2.联想记忆法。
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
比如记忆屈原:
屈原→《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
这样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
3.积累法。
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要加强梳理和记忆。
如古代的“官职常识”“人物称谓常识”“文集命名常识”“科举常识”“地理常识”“古籍常识”等,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
论说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
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
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
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
“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
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
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
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
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
“五代以还,不崇门阀。
”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
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
苏洵曾感叹:
“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
”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
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
“富儿更替做。
”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
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
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
“转货赖斯民。
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
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
”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
苏辙渲染道:
“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
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又是临安大酒店太平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
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
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
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
(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宋朝社会流动增大,社会富有活力。
B.宋代彻底改变了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不很看重门第,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
C.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完全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
D.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1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政治、经济、职业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与学界对宋代社会的认识有明显不同。
B.文章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为例,论证了宋代官民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文章较多引用了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D.文章第四段列举苏辙、张俊、马季良等事例证明了宋代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士商相混的社会现实。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
B.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宋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答案】11.A12.D13.B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彻底改变”夸大其辞,曲解文意。
C项,“完全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理解有误,倒数第二段为“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没有提及“完全改变”。
D项,“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于文无据。
故本题选A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文章第四段是引用苏辙的言论,而不是列举苏辙的事例。
故本题选D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说法有误,无因果关系,原文第三段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
故本题选B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翠翠
祝勇
闲坐于草亭,忽地想起翠翠,仿佛想起一个熟识的故人。
天碰巧落着雨。
我们碰巧饮着酒。
雨和酒,碰巧都易于勾起人的愁肠。
碰巧是在酉水边,酉水碰巧和沈从文小说里写的一般模样。
我们碰巧都是沈从文迷。
所有与翠翠有关的事物,碰巧在这个时刻,聚齐。
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我们说话。
翠翠很远。
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三十年代的小说里,穿着图案简单的衣裳。
悠远的日子早已布满了旧电影似的划痕,但她的明眸不会褪色。
沈从文说: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她便用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地来完成任务了。
”严格来说,翠翠是由所有喜欢翠翠的人集体创作的。
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翠翠。
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
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
或者说,翠翠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她的每一寸肌肤都是秋露和山雨凝聚成的,所以她才清明秀丽,有着透明的秉性。
她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
凡是河流可以带我们去的地方,她都可以带我们去。
翠翠就是这样陪着我,在湘西,一路走了好远。
她是无处不在的河水和月光。
我知道她不独属于我,但她总会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这是《边城》以外的翠翠。
沈从文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翠翠。
翠翠在《边城》里,在沈从文的设计里,只属于傩送,傩送就一下子成了《边城》外许多人的共同的情敌。
《边城》真正煽情之处,是翠翠的等待。
翠翠的等待就是整部作品的高潮。
也可以说,前面所有的故事,都只是一个交代,翠翠执着而执拗的等待,才是作品的核心。
但是故事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