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精讲资料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24845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精讲资料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精讲资料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精讲资料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精讲资料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精讲资料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精讲资料二.docx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精讲资料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精讲资料二.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精讲资料二.docx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精讲资料二

2012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精讲资料二

(四)熟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的主要内容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原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包括天然劣质水分布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地方性疾病等环境问题。

(2)地下水开采过程中水质、水量、水位的变化情况,以及引起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3)与地下水有关的其它人类活动情况调查,如保护区划分情况等。

例题:

1.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ABD)。

A.原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B.地下水开采过程中水质、水量、水位的变化情况,以及引起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C.次生环境地质问题

D.与地下水有关的其它人类活动情况调查

(五)了解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的分析方法(P125)

1.包气带防污性能

(1)包气带定义:

指地面以下、潜水面以上与大气相通的地带。

包气带是大气水和地表水同地下水发生联系并进行水分交换的地带,它是岩颗粒、水、空气三者同时存在的一个复杂系统。

包气带具有吸收水分、保持水分和传递水分的能力。

包气带还是地表污染物渗入地下水的主要途径。

污染物在包气带中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包括机械过滤、溶解和沉淀、吸附和解吸、氧化和还原等物理化学过程;有机污染物在一定的温度、PH值和包气带中的微生物作用下,还可能发生生物降解作用。

包气带对污染物具有阻隔和消减作用,是地下水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屏障。

(2)包气带防护性能的概念

包气带防护性能是指包气带的土壤、岩石、水、气系统抵御污染物污染地下水的能力,分为固有和特殊防污染性能两种。

固有防污染性能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下,防止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污染地下水的能力,它与包气带地质条件和包气带水文地质条件有关,与污染物性质无关。

特殊防污染性能是指防止某种或某类污染物污染地下水的能力,它与污染物性质及其在地下水环境中的迁移能力有关。

(3)包气带防护性能评价

在地下水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按照包气带的岩性、厚度和渗透系数,结合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排放的连续性,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分为强、中、弱三级,分级原则见下表:

表包气带的防污性能分类标准

注:

表中“岩(土)层”系指建设项目场地地下基础之下第一岩(土)层;包气带岩(土)的渗透系数系指包气带岩土饱水时的垂向渗透系数。

2.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为易、中、不易三级,分级原则见下表: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

分级

项目场地所处位置与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潜水含水层且包气带岩性(如粗砂、砾石等)渗透性强的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地区;不利于地下水中污染物稀释、自净的地区。

多含水层系统且层间水力联系较密切的地区

不易

以上情形之外的其他地区

例题:

1.反映包气带防护性能的参数包括包气带(ABC)。

A.岩性

B.厚度

C.渗透性

D.贮水系数

(六)熟悉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的方法(P123)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采用标准指数法、污染指数法和综合评价方法。

最常用的为标准指数法。

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应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

标准指数>1,表明该水质因子已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指数值越大,超标越严重。

标准指数计算公式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①对于评价标准为定值的水质因子,其标准指数计算公式:

式中:

Pi—第i个水质因子的标准指数,无量纲;

Ci—第i个水质因子的监测浓度值,mg/L;

Csi—第i个水质因子的标准浓度值,mg/L。

②对于评价标准为区间值的水质因子(如pH值),其标准指数计算公式:

式中:

PpH—pH的标准指数,无量纲;

pH—pH监测值;

pHsu—标准中pH的上限值;

pHsd—标准中pH的下限值。

例题:

1.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关于地下水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的说法正确的是(AB)。

A.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应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

B.标准指数>1,表明该水质因子已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

C.标准指数≥1,表明该水质因子已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

D.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可采用南京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

(七)熟悉污染物进入包气带、含水层的主要途径

地下水污染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归为四类:

1.间歇入渗型:

大气降水或其他灌溉水使污染物随水通过非饱水带(包气带),周期性地渗入含水层,主要污染对象是潜水。

固体废物在淋滤作用下,淋滤液下渗引起的地下水污染,也属此类。

2.连续入渗型:

污染物随水不断地渗入含水层,主要也是污染潜水。

废水渠、废水池、废水渗井等和受污染的地表水体连续渗漏造成地下水污染,即属此类。

3.越流型:

污染物是通过越流的方式从已受污染的含水层(或天然咸水层)转移到未受污染的含水层(或天然淡水层)。

污染物或者是通过整个层间,或者是通过地层尖灭的天窗,或者是通过破损的井管,污染潜水或承压水。

地下水的开采改变了越流方向,使已受污染的潜水进入未受污染的承压水,即属此类。

4.径流型:

污染物通过地下径流进入含水层,污染潜水或承压水。

污染物通过地下岩溶孔道进入含水层,即属此类。

第三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第五节、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专题二、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五、声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是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和测量法。

实际评价工作中,应根据噪声评价工作等级相应的要求确定是采用收集资料法还是现场调查和测量法,或是两种方法结合进行。

(一)掌握声环境质量评价量的含义及应用(P128)

知识点:

1.量度声波强度的物理量

(1)声压

声源振动时,空气介质中压力的改变量。

单位:

牛顿/米2或帕(Pa)

△P=P1-P0

式中:

P0—平均大气压;

P1—弹性介质中疏密部分的压强。

(2)声功率

在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于传播方向某指定面积的声能量。

单位是瓦(W),记作w。

(3)频率(f)和倍频带

频率:

为每秒钟媒质质点振动的次数,用f表示。

单位为Hz。

20—20000Hz为可听声。

可听声波的频率范围较宽,按下述公式将可听声波划分为10个频带。

f2=2nf1

式中:

f1—下限频率,Hz;

f2—上限频率,Hz。

n=1时就是倍频带

倍频带中心频率可按下式计算:

对于倍频带,实际使用时通常可8个频带进行分析。

噪声监测仪器中有频谱分析仪器(滤波器),可测量不同频带的声压级。

扩充(分贝的概念):

分贝指两个相同的物理量(例如A1和A0)之比取以10为底的对数并乘以10(或20),记为dB

N=10lgA1/A0

A0—基准量(或参考值)

A1—被量度量。

被量度的量与基准量取对数,所得值称为被量度量的“级”,它表示被量度量比基准量高出多少“级”

而度量声强、声功率及声压的大小也即常常采用上述方法,也即引出了声压级、声功率级、声强级三个量。

(4)声压级

定义:

某声压P与基准声压P0之比的常用对数乘以20称为该声音的声压级,以分贝(dB)计,计算公式为:

Lp=10lgP2/P02=20lgP/P0

式中:

Lp—声压级(dB);

P—声压(Pa);

P0—基准声压,为2×10-5Pa,该值是对1000Hz声音人耳刚能听到的最低声压。

(5)声功率级

某声源的声功率与基准声功率之比的常用对数乘以10,称为该声源的声功率级,以分贝(dB)计,计算式为:

LW=10lgW/W0

式中:

LW—声功率级(dB);

W—声功率(W);

W0-基准声功率,为10-12W。

2.A声级LA和最大A声级LAmax。

人耳对声音强弱的感觉,不仅同声压有关,而且同频率有关。

例如,人耳听声压级为67分贝、频率为100赫的声音,同听60分贝、1000赫的声音主观感觉是一样响。

A声级一般用来评价噪声源,对特殊噪声源在测量A声级的同时还需要测量其频率特性,对突发噪声往往需要测量最大A声级LAmax及其持续时间,脉冲噪声应同时测量A声级和脉冲周期。

3.等效连续A声级LAeq或Leq

等效连续A声级即将某一段时间内连续暴露的不同A声级变化,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

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Leq—在T时间段内的等效连续A声级,dB(A);

LA(t)—t时刻的瞬时A声级,dB(A);

T—连续取样的总时间,min。

由于噪声测量实际上是采取等间隔取样的,所以又可用下式计算:

Li—第i次读取的A声级,dB;

N—取样次数。

等效连续A声级是应用较广泛的环境噪声评价量。

4.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LWECPN或WECPNL

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用于评价航空噪声,其特点在于既考虑了在全天24小时飞机通过某一固定点所产生的总噪声级,同时也考虑了不同时间段内的飞机对周围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N次飞行的有效感觉噪声级的能量平均值,dB;

N1—7~19时的飞行次数;

N2—19~22时的飞行次数;

N3—22~7时的飞行次数。

例题:

1.强度为80dB的噪声,其相应的声压为(B)。

A.0.1Pa

B.0.2Pa

C.0.4Pa

D.20Pa

解析:

Lp=20lgP/P0,则p=p010

;所以,p=2×10-5×1080/20=0.2Pa

2.统计噪声级L10表示(A)。

A.取样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峰值

B.取样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底值

C.取样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峰值

D.取样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底值

3.测量机场噪声通常采用(D)。

A.等效连续A声级

B.最大A声级及持续时间

C.倍频带声压级

D.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二)掌握声环境现状监测的布点要求(P134)

知识点:

1.布点范围

布设的现状监测点应能覆盖整个评价范围,也即要求选择的监测点,其监测结果能描述出评价范围内的声环境质量。

由于声波传播过程中受地面建筑物和地面对声波吸收的影响,同一敏感目标不同高度上的声级会有所不同,因此当敏感目标高于三层(含三层)建筑时,还应选取有代表性的不同楼层设置测点。

2.环境现状监测布点

(1)评价范围内无明显声源,声级一般较低。

可选择有代表性区域布设测点。

(2)评价范围内有明显的声源,并对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有影响,或建设项目为改、扩建工程,应根据声源种类采取不同的监测布点原则:

①当声源为固定声源时:

现状测点应重点布设在既可能受到现有声源影响,又受到建设项目声源影响的敏感目标处,以及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处;为满足预测需要,也可在距离现有声源不同距离处加密设监测点,以测量出噪声随距离的衰减。

②当声源为流动声源,且呈现线声源特点时:

现状测点位置选取应兼顾敏感目标的分布状况、工程特点及线声源噪声影响随距离衰减的特点。

为满足预测需要,得到随距离衰减的规律,也可选取若干线声源的垂线,在垂线上距声源不同距离处布设监测点。

③对于改、扩建机场工程:

测点一般布设在距机场跑道不同距离的主要敏感目标处,可以在跑道侧面和起、降航线的正下方和两侧设点;设置的测点应能监测到飞机起飞和降落时的噪声。

测点数量可根据机场飞行量及周围敏感目标情况确定,现有单条跑道、两条跑道或三条跑道的机场可分别布设3~9、9~14或12~18个飞机噪声测点,跑道增多可进一步增加测点。

由于难于对机场评价范围内所有敏感点进行监测,机场其余敏感目标的现状WECPNL可通过实测点WECPNL或EPNL验正后,经计算求得。

例题:

1.对于单条跑道改、扩建机场工程,测点数量可分别布设(B)个飞机噪声测点。

A.1~2

B.3~9

C.9~14

D.12~18

2.声环境监测布点时,当敏感目标(B)时,应选取有代表性的不同楼层设置测点。

A.高于(不含)三层建筑

B.高于(含)三层建筑

C.高于(含)二层建筑

D.高于(含)四层建筑

3.当声源为流动声源,且呈现线声源特点时,现状测点位置选取应兼顾(ABC),布设在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处。

A.工程特点

B.敏感目标的分布状况

C.线声源噪声影响随距离衰减的特点

D.敏感目标的规模

(三)熟悉工矿企业、铁路、公路等建设项目声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及要点(P135)

知识点:

1.工矿企业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

①现有车间,重点为处于85dB以上的噪声源分布及声级分析。

②厂区内一般采用网格法布点测量。

每隔10~50m(大厂每隔50~100m)划正方网格,每个网格的交点即为测点,测量结果标在图上。

③厂界噪声水平测量点布置在厂界外1m处,间隔为50~100m。

大型项目取100~300m。

④生活居住区,可以用网格法,也可以针对敏感目标监测。

2.公路铁路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

①调查评价范围内有关城镇、学校、医院、居民区或农村生活区在沿线的分布和建筑情况以及相应的噪声标准。

②敏感目标较多时,分路段测量环境噪声背景值。

③存在现有噪声源时,应调查其分布状况和对周围敏感目标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3.飞机场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

①机场周围环境调查,应调查评价范围内声环境功能区划、敏感目标和人口分布,噪声源种类、数量和相应的噪声级。

②当评价范围内没有明显噪声源,且声级较低(≤45dB)时,噪声现状监测点可以根据评价等级选择3~6个测点。

③改扩建工程,分别选择5~12个测点进行飞机噪声监测。

④每种机型测量的起降状态不得少于3次。

例题:

1.厂区噪声水平调查测量点布置在厂界外(C)处,间隔可以为50~100m,大型项目也可以取100~300m。

A.3m

B.2m

C.1m

D.0.5m

2.厂区内噪声水平调查一般采用(C)。

A.极坐标法

B.功能区法

C.网格法

D等声级线法

(四)掌握声环境现状评价的方法

知识点:

环境噪声评价包括噪声源现状评价和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其评价方法是对照相关标准评价达标或超标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同时评价受到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情况。

(1)噪声源现状评价

应当评价在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噪声特性、进行主要噪声源分析等。

(2)环境噪声现状评价

评价范围内的环境噪声现状、主要噪声源分析及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

(3)环境噪声现状评价结果应当用表格和图示来表达清楚。

说明主要噪声源位置、各边界测量点和环境敏感目标测量点位置,给出相关距离和地面高差。

对于改扩建飞机场,需要绘制现状WECPNL的等声级线图,说明周围敏感目标受不同声级影响情况。

例题:

1.环境噪声评价包括(C)。

A.噪声源现状评价

B.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C.噪声源现状评价和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D.敏感点现状评价

2.下列关于声环境现状评价方法,说法正确的是(BC)

A.声环境现状评价主要是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B.声环境现状评价方法对照相关标准评价达标或超标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C.评价结果应当用表格和图示表达清楚

D.公路、铁路项目需要绘制现状等声级图

解析:

A声环境现状评价包括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噪声源现状评价D改扩建飞机场,需要绘制现状WECPNL的等声级图。

(第三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第六节、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专题二、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六、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掌握生态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P137

(1)资料收集法。

即收集现有的能反映生态现状或生态背景的资料,从表现形式上分为文字资料和图形资料,从时间上可分为历史资料和现状资料,从收集行业类别上可分为农、林、牧、渔和环境保护部门,从资料性质上可分为环境影响报告书、有关污染源调查、生态保护规划、规定、生态功能区划、生态敏感目标的基本情况以及其他生态调查材料等。

使用资料收集法时,应保证资料的现时性,引用资料必须建立在现场校验的基础上。

(2)现场勘查法。

现场勘查应遵循整体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在综合考虑主导生态因子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的同时,突出重点区域和关键时段的调查,并通过对影响区域的实际踏勘,核实收集资料的准确性,以获取实际资料和数据。

(3)专家和公众咨询法。

专家和公众咨询法是对现场勘查的有益补充。

通过咨询有关专家,收集评价工作范围内的公众、社会团体和相关管理部门对项目影响的意见,发现现场踏勘中遗漏的生态问题。

专家和公众咨询应与资料收集和现场勘查同步开展。

(4)生态监测法。

当资料收集、现场勘查、专家和公众咨询提供的数据无法满足评价的定量需要,或项目可能产生潜在的或长期累积效应时,可考虑选用生态监测法。

生态监测应根据监测因子的生态学特点和干扰活动的特点确定监测位置和频次,有代表性地布点。

生态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须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生态监测规范和监测标准分析方法;对于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调查,必要时需现场采样、实验室测定。

(5)遥感调查法。

当涉及区域范围较大或主导生态因子的空间等级尺度较大,通过人力踏勘较为困难或难以完成评价时,可采用遥感调查法。

遥感调查过程中必须辅助必要的现场勘查工作。

例题:

1.关于生态现状调查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

A.使用资料收集法时,应保证资料的现时性,引用资料必须建立在现场校验的基础上

B.专家和公众咨询可以与资料收集和现场勘查不同步开展

C.对于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调查,必要时需现场采样、实验室测定

D.遥感调查过程中没有必要辅助现场勘查工作

(二)熟悉植物群落结构、生物量调查和评价方法(P138、P159)

1.植物群落建构调查和评价方法(P138)

(1)样方调查步骤

a.确定样地大小:

一般草本的样地在lm2以上;灌木林样地在10m2以上;乔木林样地在100m2以上。

样方大小依据植株大小和密度确定。

b.确定样地数目:

用种与面积关系曲线确定样地数目。

c.样地排列:

系统排列或随机排列。

(2)物种重要值确定方法

a.密度=个体数目/样地面积

相对密度=一个种的密度/所有种的密度×100%

b.优势度=底面积(或覆盖面积总值)/样地面积

相对优势度=一个种优势度/所有种优势度×100%

c.频度=包含该种样地数/样地总数

d.重要值=相对密度十相对优势度十相对频度

2.生物量调查和评价方法:

P159、161

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又称“现存量”,是指一定地段面积内(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个时期生存着的活有机体的数量,是衡量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标志。

生物量的测定,采用样地调查收割法。

样地面积一般是森林选用1000m2;疏林及灌木林选用500m2;草本群落选用100m2。

下面是几种当前常用的方法:

(1)皆伐实测法:

为了精确测定生物量,或用做标准来检查其他测定方法的精确度,采用皆伐法。

林木伐倒之后,测定其各部分的材积,并根据比重或烘干重换算成干重。

各株林木干重之和即为林木的植物生物量。

(2)平均木法:

采伐并测定具有林分平均断面积的树木的生物量,再乘以总株数。

为了保证测定的精度,可采伐多株具平均断面积的样木,测定其生物量,再计算单位面积的干重。

(3)将研究地段的林木按其大小分级,在各级内再取平均木,然后再换算成单位面积的干重。

(4)随机抽样法:

研究地段上随机选多株样木,伐倒并测定其生物量。

将样木生物量之和乘以研究地段总胸高断面积与样木胸高断面积之和之比,即得全林的生物量。

例题:

1.某个植被样方调查面积为10m2,调查结果如下表。

样方中物种乙的密度、相对密度分别为(A)。

A.0.2个/m2、40%

B.0.2个/m2、50%

C.0.3个/m2、40%

D.0.3个/m2、50%

解析:

见物种的密度和相对密度的计算公式。

其中密度=个体数目/样地面积;相对密度=(一个种的密度/所有种的密度)100%。

(三)熟悉陆生动物调查和评价的方法

陆生动物调查和评价的基本方法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HJIT88-2003)中的相应条款进行,具体如下:

1.陆生生物与生态现状调查应包括:

(1)工程影响区植物区系、植被类型及分布;

(2)野生动物区系、种类及分布;

(3)珍稀动植物种类、种群规模、生态习性、种群结构、生境条件及分布、保护级别与保护状况等;

(4)受工程影响的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级别、范围与功能分区及主要保护对象状况;

(5)进行生态完整性评价时,应调查自然系统生产能力和稳定状况。

2.生态现状评价

应包括生态完整性评价、自然资源状况与敏感生态环境问题评价。

3.生态现状评价可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4.陆生动物影响应预测对陆生动物、珍稀濒危和特有动物种类及分布与栖息地的影响。

(四)了解淡水水生生物与渔业资源调查方法P140

淡水水生生物与渔业资源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浮游生物调查P140

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也包括鱼卵和仔鱼。

浮游生物调查指标包括:

(1)种类组成及分布:

包括种及其类属和门类,不同水域的种类数(种/网);

(2)细胞总量:

平均总量(个/m3)及其区域分布、季节分析;

(3)生物量:

单位体积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总重量(mg/m3);

(4)主要类群:

按各种类的浮游生物的生态属性和区域分布特点进行划分;

(5)主要优势种及分布:

细胞密度(个/m3)最大的种类及其分布;

(6)鱼卵和仔鱼的数量(粒/网或尾/网)及种类、分布。

2.底栖生物调查P140

(1)总生物量(g/m2)和密度(个/m3);

(2)种类及其生物量、密度:

各种类的底栖生物及其相应的生物量、密度;

(3)种类—组成—分布;

(4)群落与优势种:

群落组成、分布及其优势种;

(5)底质:

类型。

3.鱼类P140

鱼类是水生生态调查的重点,一般调查方法为网捕,也附加市场调查法等。

鱼类调查既包括鱼类种群的生态学调查,也包括鱼类作为资源的调查。

一般调查指标有:

(1)种类组成与分布:

区分目、科、属、种,相应的分布位置:

(2)渔获密度、组成与分布:

渔获密度(尾/网),相应的种类、地点:

(3)渔获生物量、组成与分布:

渔获生物量(g/网)及相应的种类、地点;

(4)鱼类区系特征:

不同温度区及其适宜鱼类种类,不同水层(上、中、底层)中分布,不同水域(静水、流水、急流)鱼类分布;

(5)经济鱼类和常见鱼类:

种类、生产力;

(6)特有鱼类:

地方特有鱼类种类、生活史(食性、繁殖与产卵、洄游等)、特殊生境要求与利用、种群动态;

(7)保护鱼类:

列入国家和省级一、二类保护名录中的鱼类、分布、生活史、种群动态及生境条件。

例题:

1.鱼类现状调查的方法一般有(AC)。

A.网捕法

B.生产力分析法

C.市场调查法

D.遥感法

(五)了解海洋生态调查方法P142

海洋生态调查一般按规范的方法进行,

如海洋水质和底泥监测须按《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3-1998和GB17378.4-1998)执行,

海洋生物调查按《海洋调查规范》(GB/T12763.9-2007)抵行,该规范对样品采集、保存和分析方法等都进行了规定。

海洋生物调查的内容除了上述淡水水生生物和渔业资源调查的内容外,还应进行潮间带生物调查,(P140)

潮间带生物调查的采样和标本处理按《海洋调查规范》(GB/T12763.9-2007)进行,一般按不同的潮区进行调查,其主要调查指标是:

(1)种类组成与分布:

鉴定潮间带生物种和类属;

(2)生物量(g/m2)和密度(个/m2)及其分布:

包括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