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文件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24427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文件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区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文件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区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文件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区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文件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区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文件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文件4.docx

《区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文件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文件4.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文件4.docx

区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文件4

区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文件(4)

 

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政府

关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0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8年3月3日在广州市白云区

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广州市白云区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就我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以及2008年计划草案提请区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北优”和“中调”战略机遇,围绕建设“两个适宜”和以生态和空港凝聚活力的创新型城区的发展目标,着力于“五大关注”,积极培育“五大”经济增长点,大力实施“调一强二优三”的产业发展战略,促使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全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694.46亿元,增长13.7%,比预期目标高1.7个百分点;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区级一般预算收入21.1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07.2%,比上年增长1.16亿元,增长5.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22亿元,增长13.5%,比预期高1.5个百分点;职工年人均工资37593元,增长12%,比预期高6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58元,增长14.5%,比预期高7.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8937元,增长10.7%,比预期高5.7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3.5%;户籍人口出生率为11.3‰,比预期低0.2个千分点;政策生育率为93.6%,比预期高0.6个百分点。

(一)生态和空港经济拉动效应明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07年,全区经济工作紧紧围绕生态和空港两大比较优势来开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94.46亿元,增长13.7%,其中: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9.72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8.17亿元,增长13.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76.57亿元,增长14.5%;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4.3∶27.1∶68.6,三次产业稳步协调发展。

生态和空港优势促进第三产业蓬勃兴起。

依托白云机场的快速发展,我区交通仓储业实现增加值超过247亿元,稳占第三产业增加值半边天,占全区经济总量的三成多;“二圈三带”的现代物流发展布局取得突破,UPS、南粤物流、宅急送等知名现代物流企业纷纷落户我区;林安、丰泰物流中心和黄金围、人和空港物流园区开发建设正稳步推进;“中央大厨房”城市食品物流体系即将进入实施阶段。

大市场格局逐步显现,现有亿元以上市场23个,商品成交404.13亿元,增长25%;江村家禽批发市场已开张营业。

围绕白云新城商业文化中心的规划建设正有序展开,三元里地区不断调整商业规划,巩固发展了皮具、化妆品等优势产业,积极扩大以广东音像城为中心的音像文化产业;黄石路正全面进行升级改造,努力打造成为集汽车精品、酒店、购物、饮食、写字楼等为一体的商贸长廊;大润发、乐购等商业总部项目的引进,以及家乐福、广百百货在内的众多连锁企业在我区不断地壮大和延伸。

生态优势带动旅游业和房地产业快速发展。

“白云生态休闲一日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小石船旅游度假区获评首届“广州市特色乡村旅游点”;积极利用帽峰山的良好生态环境,推进旅游休闲“农家乐”的发展;房地产业投资、销售两旺,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7.68亿元,商品房销售金额139.47亿元,分别增长54.9%和43.4%;突出生态和商住概念的白云湖征地、建设工作进展顺利。

工业发展速度保持快速,结构、效益与质量同步改善。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11.25亿元,增长14.2%。

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值106.32亿元,增长22.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8%。

适度重工业化成为发展趋势,实现产值297.36亿元,增长20.9%,轻重工业比重为42∶58。

五大支柱行业完成产值279.41亿元,增长19.6%;其中电气机械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分别增长33.4%和23.3%。

民营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57.38亿元,增长23%,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0.3%。

民营科技园及其精细化工产业园(原荔湾工业区)和江高私企区经济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1.81亿元,增长33.5%。

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3.8%,同比提高16.5个百分点。

继续推进名牌战略发展,全年新增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11个。

都市生态农业发展迅速。

我区编制了都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于完善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和扩大农产品加工能力,完成了农田、鱼塘标准化建设整治面积3.8万亩;开展了蓼江村韭菜基地、乌溪村瓜豆基地、竹三村韭菜花基地、方石村霸王花基地、湴湖荔枝基地、沙田村柠檬基地的建设,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区域性产业化基地;大力推进了人和丰华霸王花等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新增了澳洋有限公司和市农机研究所有限公司为广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53.3亿元,增长2.2%。

蔬菜产量95.6万吨,增长5.8%;水果产量7807吨,下降19.5%;水产品产量4.76万吨,增长3%;生猪累计出栏量为44.18万头,下降1.5%;三鸟累计出栏量4229万只,下降1.5%。

(二)外向型经济稳健发展,消费、投资继续保持兴旺。

外经贸工作取得突破。

全年新增利用外资签定项目75个,增长13.6%,合同利用外资2626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481万美元,分别增长25.1%和11.6%。

实现外贸出口总值17.8亿美元,增长2.2%,在巩固加工贸易主导地位的同时,大力促进一般贸易出口,优化出口结构,全年实现一般贸易出口7.38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8.17亿美元。

积极扶持民营企业申办进出口经营资格,目前有超过450家民营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成为推动我区外贸发展的新力量。

商贸零售业快速增长。

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22亿元,增长13.5%,其中批零贸易业287.68亿元,住宿餐饮业49.53亿元,分别增长13.1%和16%。

实现商品销售总额760.75亿元,增长11.2%。

经济的稳健发展和收入的不断提高激发了居民的消费意愿。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58元,增长14.5%;居民消费需求逐步扩大,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123元,增长18.9%,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282元,增长11%。

固定资产投资重点向二、三产业倾斜。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28.84亿元,同比增长26.6%,其中第二产业完成投资额20.75亿元,增长47.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额207.87亿元,增长24.8%;民间投资达到134.68亿元,增长22.1%,占全区投资额的58.9%。

(三)加强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结合广州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组织开展了我区的发展战略规划研究,落实总体发展思路,明确各片区功能布局;积极推进白云国际机场周边地区、广州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白云湖周边、中心镇和城中村等重点地区的控规编制工作。

在深入挖潜存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上,开展了对民科园精细化工产业园和高新产业拓展区(原越秀工业区)征地摸查,制定了民科园扩展区一期土地储备工作方案和区2008年度土地储备计划;组织摸查辖区内历史重点工程项目征地返还村经济发展留用地以及1999年前形成的旧厂房用地情况,大力推进拆旧建新、盘活闲置土地和历史用地,努力实施“腾笼换鸟”和“退二进三”措施,促进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高效使用。

配合做好武广客运专线、地铁2号线、3号线和6号线白云段、白云新城五至八期、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周边配套道路、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市疾控中心和第八人民医院、北部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和北部水系建设白云湖主体工程等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完成了石井大道一期和S115线沙太路6.3公里工程建设,推进了G106国道5.3公里龙归段和石井大道二期工程的建设,人和大桥重建工程也在积极推进。

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扎实做好32个街道综合整治项目,完成项目14项、累计完成投资5600万元。

电网建设工作得到加强,民营科技园110KV变电站建设和江高私企区新增1万伏电线工程已经完工,在建的有石井朝阳220KV变电站和石马110KV变电站。

稳步推进了沙河涌、新市涌、石井河等重点河涌的堤岸及岸上绿化环境整治。

全年完成28条自然村通水泥公路,新增水泥公路里程17.6公里;解决了38个自然村水源水质及饮水难问题,受益人口达1.6万人。

“创卫”活动取得实效。

加大对区内市容市貌、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城区病媒生物防制、城市绿化、环境质量和文明交通等方面的巡查督导力度,从严控查“两违”,坚持不懈整治取缔“六乱”,全年共查处违法占用土地面积75万多平方米,清拆违法建设面积61.2万平方米。

推进“青山绿地、蓝天碧水”二期工程和农村“绿色家园”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全区的绿化覆盖率。

认真履行对林地、森林资源和西部水源的保护职责,关闭采石场的整治复绿工作得到巩固和推进,对重点污染企业和环境违法行为保持高压监督查处,维护了生态环境安全。

(四)坚持“民生为重”理念,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就业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局势稳定,充分发挥社区(村)在吸纳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劳动力的作用,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13803人,就业率72.32%;安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468人,转移就业率71.49%;加强基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全力遏制劳动纠纷,全区30人以上的劳动纠纷同比下降6.25%。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和医疗五大险种共征缴金额7.48亿元,增长12.5%,全区有48391名符合条件的“农转居”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78%。

全面落实低保政策,农村低保标准从180元提高到200元,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1557.3万元。

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区财政投入500万元,建立按农保地面积计算补贴的区农保区利益补偿机制。

继续深化“双学双比”、“巾帼建功”等活动,逐步提升农村妇女科学致富能力。

举办首届白云区人口文化节、生育关怀见面服务等各类计生宣传服务活动,推行计生挂钩帮扶制度,全面促进人口计生工作的综合治理。

积极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第一批44个“六好”平安和谐社区顺利通过省市验收。

围绕建设“平安白云”的目标,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得到完善,全年刑事、“两抢”、“两盗”立案数比上年分别下降9.46%、30.95%和22.09%。

大力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建设,深化专项整治,实现了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

“教育强区”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发展;初中升学成绩达到全市平均水平,高考质量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高考本科和专科上线率分别提高2.39和4.02个百分点;培英中学、市65中均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终期督导验收。

圆满举办以“携手建设创新型白云”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积极鼓励科技企业组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年新认定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个,审批通过高新技术企业13家;民营科技园围绕发展税源经济为目标,积极吸引科技型企业进驻,建设产、学、研实践基地,全年实现园区税收总额增长61%;“流溪湾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进展顺利,在流溪河两岸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科研究机构实施了24个都市农业科技项目。

大型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群众文化不断创新发展,文艺创作展演和交流日益繁荣,切实推进了5个“农家书屋”示范点建设。

组织大型文艺演出20场,开展街镇、社区文化活动120场。

公共卫生体系日臻完善,区疾控中心龙归新址建设落成并投入使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卫生工作“镇村一体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6.5万人,参合率已达92.89%。

以“迎奥运、办亚运”为载体,进一步掀起了全民健身运动的新高潮,全年新增全民健身广场等体育场地设施68处,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4.7万人。

过去一年,我们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仍然需要高度重视:

一是可发展用地资源供应不足,供电、用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这些因素仍然制约经济平稳发展。

二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层次仍有待提高,受到生态保护和建设用地的制约,新引进大型工业项目十分困难,而第三产业中规模小、效益低的企业仍占大多数,现代服务业规模效益尚未形成。

三是城乡投资环境仍需优化,城乡建设水平不高,“两违”、“六乱”等城市管理和无证照经营等市场经济秩序问题较为严重。

四是税源经济薄弱,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部分街镇债务压力较重。

五是推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医疗、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

对于以上问题,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予以解决。

二、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及主要任务

2008年,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根据“北优”和“中调”战略要求,按照建设“两个适宜”的现代化城区总目标,充分发挥生态和空港两大比较优势,发展“六大经济”,打造“七大亮点”,继续实施“调一强二优三”的产业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努力将我区建设成以生态和空港凝聚活力的创新型城区,逐步实现富民强区。

今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3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工业总产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0.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政策生育率达到93%以上。

为实现预期目标,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项工作部署与要求,我们将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认真落实推进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快打造“七大亮点”。

《关于推进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措施》是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按照建设“两个适宜”的现代化城区总目标,在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强重点难点的协调督办、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进行制度创新、完善对企业的服务体系和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作用等六个方面,做出的推进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全区上下要认真落实,共同推进我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七大亮点”的建设发展。

白云新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把握白云新城核心区的开发建设机遇,发挥白云新城内广州体育馆、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东音像城和国际音像博览会等场馆资源,积极发展会展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周边街道的发展要主动与白云新城的规划定位相衔接,改造、提升商业集群,发展商贸服务业,同时要加快相邻“城中村”改造步伐。

白云国际机场配套商贸服务区要依托白云机场,以人和地区为中心,努力建设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提供货物运输及联运代理、中转仓储、配送、信息和货物加工的综合性物流中心,成为机场及周边地区相关产业人员生活居住区,成为为机场出入客流提供中转休闲和商贸服务的综合商贸服务区,积极奠定建设空港城区的基础。

白云大道黄金发展带要在整合现有餐饮业、房地产业、汽车服务业的基础上,根据我区的商业布局,适当发展一批上档次的酒店、文化娱乐场所等,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创造品牌优势,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区域商业体系。

民营科技园要坚持发展税源经济为核心,通过集聚智力资源、建设技术平台、完善孵化体系、扶持科技企业及研发中心,逐步转向主要依靠研发中心和“总部经济”的“内涵式”经济增长方式,同时将入驻企业的生产基地引向区内各镇工业集聚区,带动和辐射区内经济的发展。

加快对帽峰山森林公园的综合开发,推进实施太和镇头陂涌沿线“农家乐”项目,统筹建设集旅游、度假、休闲、健身、餐饮于一体的帽峰山中央休闲度假区,使之成为广州市的旅游拳头产品。

积极推进黄金围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把握好市区物流企业外迁的机遇,努力建成集货运枢纽、仓储配送、商品交易展示和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化现代高效物流服务体系。

白云湖周边地区的发展要突出生态和商住的概念,合理兼顾工程进度与群众利益,妥善解决征地拆迁问题,力争今年完成主体工程;要加快周边地区的发展规划,合理控制用地和安排项目,逐步建设成为生态型新城区。

(二)以推进空港城区建设为契机,继续实施“调一强二优三”的产业发展战略。

着力做好“空港”文章。

各镇街,尤其是人和等临近机场的镇,发展规划要与机场的规划有效衔接,加快总体经济发展规划的报批进度,要利用好现有土地资源,从税源着眼,主要发展会展业、旅业、商贸业等现代服务业。

要加速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引入具有综合服务能力的国际物流公司,加快引进一批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入驻我区;推动传统物流的升级改造和搬迁,逐渐将条件好的货运站场改造成物流配送中心,努力构造货畅其流、快捷方便的现代物流体系。

要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整合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建设高品位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建设流溪河风景观光带,重点整治钟落潭镇、人和镇段流溪河两岸环境,开发水上运动旅游产品;完善三元里史迹游览区建设,充实旅游区的历史文化内涵,争取发展成为高等级的旅游区。

继续加快工业发展,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北部城郊及中心镇地区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工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通过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创新、引导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等手段,做大做强新型材料、通信设备、精细化工、电子机械设备等现有优势产业。

积极推进霸王化妆品公司、欧派厨柜公司、数控设备公司等企业的扩产项目建设,解决好王老吉药业扩厂、广东白天鹅光盘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等项目的用地问题。

尽快落实流溪湾生物港和广州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建设的前期筹备,抓紧与广州北大未名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药集团、南方医院等生物医药龙头的合作,引进一批上规模的医药服务项目,争取项目早日动工,形成医药企业聚集区,从而壮大我区的新型工业产业体系。

优化升级第三产业。

提升商贸业发展层次,重点推进三元里商贸城、中央海航酒店广场、广东音像城扩建项目建设,为会展、现代商贸、金融总部、企业总部提供足够的空间载体。

引导汽车汽配、皮具鞋业、农副产品、建筑和装饰材料等专业市场,提升其经营档次、营销手段和税收贡献率,向现代展贸、采购交易中心转型。

推进以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天健装饰材料市场和广东汽车市场等龙头企业为重点的市场改造和扩建。

以增槎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园为重点,开展三类市场升级改造,加强对皮具、化妆品等各类专业市场的监管和整治,不断优化商贸市场环境。

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大力发展种养专业村、“一村一品”,并适当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构建产销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侧重扶持带动农户较多、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加强农业发展规划研究,发展一批有都市特色、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的农业商品基地。

引导个体农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变传统农业为复合型、都市型农业,依托良好的生态拓展农业的休闲、观光、娱乐功能,扩大农业的综合收益。

创新生产组织模式,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培养致富“领头羊”。

按照区产业发展方向,着手建立覆盖到村的招商引资机制,合法、高效使用村、社集体土地,推进集体经济的稳步发展。

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切实增加对“三农”的财政投入,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

(三)坚持规划先行,加强用地管理,拓宽经济集约发展空间。

强化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

准确把握“北优”和“中调”战略内涵,突出生态和空港的比较优势,并体现到具体规划成果中,指引我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方向。

继续做好区发展战略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中村改造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编制工作。

完善我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全力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充分研究利用新机场对我区的带动作用,分析产业用地布局,合理调整空间结构,明确重点主体功能发展区,提高规划对经济建设的指导作用。

合理有效使用土地资源。

要有效利用环保、城建等相关法规,依法查处各种违法企业,促使企业或提高档次、或转营转产、或搬迁关闭。

把握好实施“中调”战略机遇,城区要通过“腾笼换鸟”实现产业区域调整,为会展业、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腾让土地空间。

继续盘活各类历史用地,推进自留用地的兑现速度,加快土地储备工作运转,努力为发展赢取更多的空间。

(四)推动民营经济和税源经济迈上新台阶,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规模与层次。

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上市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外,发挥我区东方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在融资担保服务方面的作用,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对信用良好的民营企业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服务,建立长期的银企合作关系,缓解融资难问题。

继续扶持成长性好的企业做强做大,重点培养一批主业突出,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管理能力强以及规模经济效益好,能参与国际竞争的民营企业。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作用,为民营企业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服务。

确保税源持续增长。

加强招商引资、项目进驻的评审工作,发挥好引进项目评审小组的作用,引入税务评估,强调对区财政税收的贡献,把好项目引进关,有选择地招商引资。

践行扶商、安商、亲商,稳固壮大现有税源产业和纳税大户,提供便捷、满意服务。

完善税源监控体系,依法加强对重点税源的监控和征管,加大稽查和处罚力度。

完善财税激励机制,千方百计调动税务部门和镇街的积极性,继续发挥区、镇街协税护税组织的作用。

(五)加强科技创新,注重知识经济发展,努力打造创新型城区。

全力创建科技创新平台。

加快民营科技园的扩园建设工作,积极改善园区服务体系、生产和研发环境,为企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产业化项目争取资金、技术以及政策支持。

加强和完善广州863产业化促进中心的孵化器功能,努力促成以输变电装备为主题的二期工程建设。

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突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引导企业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悉心培育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医疗保健、数字信息等新兴产业。

积极推进广东科技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塑造发展创意产业的新模式。

鼓励工业企业大力推广应用节电新技术、新设备,加快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

教育是实施科技创新的基础。

继续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突破口,以教育科研和德育工作为重要抓手,以队伍建设为保障,努力提高我区的教育质量。

要优化中小学布局,推进公办学校规范化建设,调整改革职业教育,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发展。

进一步加强民办教育规范管理,开展对部分民办学校的专项督导检查,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

人才是实施科技创新的关键。

要围绕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工作,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核心地位,紧紧抓住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建设富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各类人才队伍。

(六)大力改善环境面貌,建设“两个适宜”新城区。

加快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各园区供电设施的建设规划,落实好精细化工产业园永久用电方案,积极推进大田110KV变电站、民科园拓展区和职业教育园区等三座变电站的建设。

继续抓好石井大道、均禾大道、人和大桥等道路桥梁工程的建设,争取早日建成通车;推进白云空港配套道路、亚运会场馆周边道路、白云三线、白云四线、白云五线等道路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区的交通路网。

继续实施自然村通水泥路工程,不断提高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