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试题分析评价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19752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试题分析评价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试题分析评价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试题分析评价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试题分析评价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试题分析评价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试题分析评价报告.docx

《高三地理试题分析评价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试题分析评价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地理试题分析评价报告.docx

高三地理试题分析评价报告

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一)

高三地理试题分析评价报告

 

一、考查内容及考查要点分析(表中的加粗字体为考纲要求)   

中心问题

题目序号

图像呈

现形式

考查要点

考纲

考核能力要求

分值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3

实景测绘图

城市与经纬度分布图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影子的方向、地方时的换算、日界线两侧日期的变化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全球气候变暖

4~5

城市经纬度位置分布图

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能够准确和完整获取地理信息及整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

等高线地形图

区域环境问题

6~7

我国东南地区地形素描图

等高线地形图的转绘与判读,

区域开发引发的环境问题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快速、全面、准确解读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能力

4

岩石圈与地质作用

地形与气候

8~9

某地区岩石与年均温等值线分布图

地质构造判读,等温线的判读,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全球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

天气系统

10~11

某时刻气压数值分布图

气旋周围不同位置的风向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通过地图信息获取地理事物分布规律,探究地理问题能力

4

气候类型

12~13

某地年内月平均降水和气温分布图

气候类型的判断及分布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4

气候与陆地自然带

 

14~15

区域经纬网图

经纬网计算,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对应的自然带

气候类型的分布

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及判读分析图形语言信息的能力

4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6~17

森林火灾卫星影像解译图

遥感的应用;自然灾害的正确应对方法及应急措施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能够选择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地理问题,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的能力

4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18~19

中国各年龄阶段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

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图表的能力

4

城市化

20~21

某城市温度与面积、人口变化关系图

统计图的判读、城市化的表现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读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农业地域类型

气候类型

22~23

巴西咖啡生产景观示意图

农业地域类型,气候类型的成因及特点

农业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解读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联系地理原理综合分析的能力

4

城市空间结构

24~25

某城市规划图和等时线示意图

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布局,等时线与交通通达度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解读地理图表获取地理信息的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4

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6

局部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区域主要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变化图

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影响聚落形态的因素;能源消费结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图形语言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10

区域环境问题探究与研究性学习

 

27

黄河流域及主要水文站的径流量和含沙量图

黄河不同河段水文特征分析;黄河水文特征对航运的影响;经济发展区位优势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调动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正确描述和阐释地理原理的能力,论证探索创新能力

11

区域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28

 

上海市21世纪产业沿轴线发展模式图

城市空间结构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工业发展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原理,探究、评价、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10

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29

 

区域经纬网示意图

交通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9

自然灾害与防治

30

我国荒漠化类型及典型分布区图

我国近年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图

荒漠化的分布及成因;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我国主要灾害成因、分布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利用地理原理,分析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10

旅游地理

31

京杭大运河旅游线路总体规划图

旅游开发条件评价;旅游资源评价分析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旅游资源极其特性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和规律,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10

二、试卷特点

本试卷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探索山东高考的模式和思路,试卷结构合理,形式新颖,其突出特点如下:

1、试题类型稳中有变

试卷命题完全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没有超出规定的内容范围,与往年相比,试题的内容和形式都保持相对稳定,贴近高考,学生做起来较为顺手。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题目,比例恰当,衔接自然;在稳定的基础上,试卷力求创新,从地理背景材料的选取,试题的表达形式,要点的考查角度,都体现一个“新”字。

2、内容考查综合全面

试题体现了一轮复习的思路和精神,注重基础,突出主干,覆盖面广,综合性强。

自然地理涉及到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大气圈与天气和气候、全球气候变化等;人文地理涉及到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影响交通的因素以及交通发展带来的变化和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

通过做题,使学生能够收获一轮复习的喜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和自信心。

3、能力考查探究开放

高考课标非常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例如,要求学生能够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试题多处涉及探究性开放性题目,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第26题第(4)问,“为实现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请你献计献策”,让学生站在决策者的位置,综合考虑,全面分析,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做题的兴趣。

再如,第27题第

(2)问,“关于今后黄河入海泥沙数量的两种观点,你支持哪种观点?

理由是什么?

”答案开放,但要求能自圆其说,拿出论据、论证,用正确的逻辑关系,推出结果。

4、图表选用精心巧妙

试题提供的图表丰富、形式活泼、类型多样,充分挖掘图表所蕴藏的信息,一图多考,设计巧妙。

例如,第8、9题图,考查了地质构造判读,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等温线判读,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等。

简单一幅图其实并不简单,考查全面,综合性强,命题举重若轻,独具匠心。

再如,第23题图,给的是一副景观示意图,问防风林的排列方向,实则是考查当地气候类型分布极盛行风向,创设情景新、角度新、立意新。

5、联系生活关注热点

试题多处联系最新发生的实事和热点,生动活泼,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例如第28题,以实事热点“上海世博会”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上海的产业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工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等知识,考查皆为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符合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地理命题思路。

再如第27题,以最新的黄河国际论坛为题材,综合考查了黄河的水量、含沙量、水运、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等内容,联系热点,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思想。

6、体现课改难易适中

本试卷难度与深度符合一轮学生复习的特点,体现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适当设计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创新能力。

试题紧扣考纲,注重基础,兼顾难点,不偏不怪,难易适中。

7.稍有问题瑕不掩瑜

第6、7题的景观素描图,从视觉效果上分析,西侧的山体应该比东侧的山体高许多,容易给学生答题造成错觉。

三、阅卷分析

选择题

题号

答案

得分

部分

答a数

答a率

答b数

答b率

答c数

答c率

答d数

答d率

1

B

2

0

207

10.16

1083

53.14

371

18.2

319

15.65

2

C

2

0

166

8.15

426

20.9

1232

60.45

157

7.7

3

D

2

0

32

1.57

342

16.78

187

9.18

1422

69.77

4

D

2

0

277

13.59

400

19.63

252

12.37

1053

51.67

5

A

2

0

1214

59.57

489

23.99

226

11.09

53

2.6

6

D

2

0

636

31.21

169

8.29

25

1.23

1152

56.53

7

A

2

0

1669

81.89

127

6.23

174

8.54

12

0.59

8

C

2

0

30

1.47

478

23.45

1263

61.97

208

10.21

9

A

2

0

293

14.38

1228

60.26

209

10.26

251

12.32

10

B

2

0

240

11.78

1053

51.67

369

18.11

319

15.65

11

A

2

0

1507

73.95

188

9.22

48

2.36

235

11.53

12

D

2

0

483

23.7

168

8.24

63

3.09

1268

62.22

13

B

2

0

179

8.78

806

39.55

347

17.03

648

31.8

14

C

2

0

65

3.19

73

3.58

1785

87.59

61

2.99

15

C

2

0

174

8.54

363

17.81

1284

63

161

7.9

16

A

2

0

1738

85.28

138

6.77

13

0.64

95

4.66

17

B

2

0

78

3.83

1580

77.53

270

13.25

54

2.65

18

C

2

0

49

2.4

36

1.77

1803

88.47

92

4.51

19

C

2

0

177

8.68

49

2.4

1738

85.28

19

0.93

20

A

2

0

1599

78.46

24

1.18

292

14.33

68

3.34

21

D

2

0

270

13.25

447

21.93

36

1.77

1229

60.3

22

B

2

0

17

0.83

1498

73.5

208

10.21

260

12.76

23

B

2

0

169

8.29

1011

49.61

117

5.74

682

33.46

24

C

2

0

93

4.56

186

9.13

1583

77.67

116

5.69

25

D

2

0

810

39.74

295

14.47

223

10.94

649

31.84

综合题

第26题:

(一)试题评价

1、本题通过两幅虚拟的西南地区区域图,通过对比该地区20年的发展变化,考查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中的区域生态建设、区域交通和聚落的布局及发展变化。

考查中采用了虚拟图的方式,这符合近几年高考命题的趋势。

在能力要求方面,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审题能力,从地理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本题在关注能力考查的同时,把必修II中交通、聚落的内容及必修III中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源自教材,高于教材,考查了地理主干知识,同时题目第四问的开放性设问,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建议:

图中海拔高度数据加大一些可能更符合“西南”地区的实际。

(二)评分细则

1、本小题赋分3分,第

(1)问1分,设问中“哪一方面”和“最”表明答案是唯一的,多答或答错,第

(1)问不得分,而且第

(2)问也不得分,而“哪一方面”又要求学生答案不能太具体,“铁路、公路建设”这样的答案虽然也给3分,但最准确的答案应为“交通运输”方面。

(2)问答案四句话,即为四个点,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2、本小题关于“聚落形态成为带状的条件”,答案明确有两点:

第1点需点出“地形”、“沿河流”这样的关键词,第2点需准确说出“沿铁路和公路”或“沿交通线”,而答成分析聚落形成区位条件的,均为审题不清,均不给分。

3、本题通过农村生活用能的变化资料,分析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答案要点均源自表格信息:

利用薪柴减少→减少植被破坏,利于水土保持;利用秸秆减少→有机物还田,提高肥力;利用薪柴减少,水电增加→减轻水旱灾害威胁。

在学生答案中提到“沼气新能源利用,减少废弃物(废物利用)”的也给3分,但概念不清,把生态环境问题答成环境污染角度的一律不给分。

4、该题从人地关系协调角度,为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可持续发展包含:

经济、环境(生态)、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资源”和“加强生态建设”的答案属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科教意识和提高人口素质”属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要点,答出任意2个即可得满分。

(三)答卷分析

(1)问,该小题学生审题存在不足,有部分学生答出了多个方面,第二个设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也有学生答其它方面,总体答对率在80%以上。

(2)问,本题有的学生答成了该区域聚落的形成条件,没有审清题意,有的学生只答其中一个方面,只能得1分。

第(3)问,在本题答案中,很多学生答的不是针对“农业生态环境”,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从环境污染角度回答,答案内容丰富多彩,但离题较远,答案中的“减轻水旱灾害威胁”这一要点,只有极少数学生能答出,答对率不足1%。

第(4)问,该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理解不深不透,答案很多,但离题太远。

三个要点中“提高人口素质”答对率最低,有一些学生用政治学科语言作答让人费解。

(四)教学建议

1、切实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审图、审文、审题均需加强。

2、加强地理概念教学,学生因对“生态环境”问题理解不清,才导致从环境污染方面做答。

另外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理解不清。

3、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学生的地理图表阅读能力依然是一大不足,而用地理学科语言答题更是很多学生的弱项。

4、加强综合题训练,尤其是人文地理综合题训练,总结答题规律,形成答题基本模式,提高得分能力。

5、若将每小题分值放大,就会出现一句答案含有多个得分点的情况。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本次试题及高考题答案的语言组织特点,更好的应对高考高分值题目。

第27题:

(一)试题评价

1、结合最新时事,图文资料丰富,引导学生关注与地理有关的时事、新闻,体现新课改理念。

2、设问紧扣图文资料,综合考查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设问角度新颖,覆盖面广,涉及的知识点多,综合考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知识。

3、综合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树立全面认识、思考、解决问题的观点。

4、设问要求明确,如“简要分析”、“概述”、“简述”等词语。

问题设计严谨,答案设计准确,限制性词语多,如“明显减少”、“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原因”、“不利因素”、“突出优势”等,对规范答题、引导二轮步复习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二)评分细则

1、第一问抓关键词,引黄灌溉,生产生活用水多(1分),只答“过度砍伐”、“过度放牧”、“过度利用水资源”、“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不得分。

第二层设问答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或“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覆盖差”等得1分。

2、观点一:

扣答案要点(2分),其中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如回答具体措施也可得分,其余回答“我国注重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生态环境的改善或公民环保意识的增强”等均不得分。

观点二:

依据答案(2分)。

3、主要原因(2分):

①水运优点(1分);②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运输需求,或带动(促进、加快)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也可(1分)。

不利因素(2分):

①“径流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也可得分。

②只答“含沙量大”没回答“泥沙淤积”不得分;③“凌汛”出现错别字不得分。

④“落差大”、“地势起伏大”均可,“地上河”不得分。

突出优势(3分):

①地理区位条件优越(答出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均可)。

②必须明确油气或土地资源丰富(答出自然资源丰富或煤炭资源丰富不得分)。

③生态系统(湿地、滩涂也可)。

④开发成本低(劳动力充足或劳动力廉价也可)。

⑤产业基础(更倾向于“工业基础好”)。

(三)答卷分析

1、回答情况较好:

第一个设问部分同学审题不认真,区域定位不准,不重视题干中关键词、限定词,答非所问,如“河西走廊引黄灌溉”、“过度砍伐、过度放牧”、“过度利用水资源”、“围湖造田,围河造田”等。

第二个设问题干中两个问题两个角度原因分析回答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更有甚者答成了“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2、观点一支持者多。

①存在基础知识不牢,答题不到位的问题。

如“三门峡”和“三峡”混淆,“黄河上游建防护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泛泛答成“黄河治理,重视环保”等等,不能一语中的,答不到点子上。

②答出“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这一要点的学生很少。

观点二支持者较少,一般不得分。

原因是不了解黄河断流问题的现状,小浪底调水调沙实验的意义,论点和理由不一致,甚至将调水调沙实验解释成泥沙减少的原因。

3、①部分学生只答一个问题,漏了另一个。

②95%以上的同学答不出水运的优点,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能力不高,本题可借鉴2008年山东文综高考试题中第26题的答题思路。

③部分学生只强调经济发展,答不出快速发展。

④对不利因素的回答中,很多学生答出“地上河”、“断流”、“含沙量大”等。

⑤对“冰期长”只答出冰期或结冰,对“落差大”只答出落差。

4、答题情况较好,得分较高。

大部分同学能从地理位置、资源、产业基础、政府政策等常规方面入手。

存在的问题有:

①进一步提高审题能力、答题准确到位的能力,应充分注意题干中“黄河三角洲”这一限定区域,注意将常规模式具体化,例如“资源丰富”应明确黄河三角洲“油气、土地资源丰富”,而决非“煤炭资源丰富”,部分学生只答“资源丰富”而不得分。

②材料运用不一定机械照搬,应结合具体问题灵活运用:

例如题目材料三可提炼为“政府政策优惠支持”等。

③“生态系统独具特色”这一点学生答不出。

④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区为盐碱地,部分同学竟答出土壤肥沃。

⑤部分同学审题不仔细,答成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突出优势。

如“地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更有少部分同学答成“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或热带季风气候区”等。

⑥部分同学审题时没有注意题干中的明确要求“依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而是匆忙下笔,离题万里。

(四)教学建议

1、进一步夯实基础,基础知识要理解并牢记,区域定位要准确。

2、强化审题能力:

审准图表、材料、设问、关键词、限定词,善于揣摩命题人意图,准确把握题意,提升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模板思路与实际问题灵活结合的能力。

3、训练答题要规范:

答案要点化、序号化,要分段、科学、准确、简炼、到位,善于运用学科术语。

4、研究高考试题:

关注与地理学科知识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实际,关注与地理相关的时事、新闻报道,并结合课本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变化规律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28题:

(一)试题评价

该题以“上海世博会”这一鲜活的材料为切入点,以产业布局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世博会对三大产业的促进作用、宝钢的合理布局、水稻种植业面积变化的原因为载体,对工业、城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等知识点进行了考查,既考查了学生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总结分析材料、分析地图的能力,很好地体现了《考试说明》中对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探讨论证地理事物四大能力的考查。

材料新颖,充分体现了既关注热点,借热点为载体,又突出考查重点地理知识和能力的命题理念,试题答案仍源于教材,贴近高考命题思路,是一道高质量的地理综合题。

(二)评分细则

1、①工业用地紧张,企业发展空间受限(1分),只要答出工业用地紧张或企业发展受限,或工业占地规模大,发展受限,即可得分。

②工业用地过多,影响城市职能转换(1分),只要答出与城市职能相关联的合理内容,即可得分。

③工业污染严重(1分),答出环境污染严重也可得分。

④会加重市区的交通压力(1分),答出交通拥挤,交通堵塞等即可得分。

2、关于第一产业,只要答出花卉、园艺业或城郊农业即可得1分,关于第二产业,只要答出钢铁或建材工业即得1分,关于第三产业,只要答出旅游、商贸、餐饮、交通等其中一项即得1分。

3、重点抓住“垂直”二字,学生回答为位于郊区或河流下游或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等偏离了题意要求,不得分。

4、工业化或城市化对耕地面积的影响(1分),市场需求的变化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1分)。

(三)答卷分析

该题学生平均得分在5~6分,出现的突出问题有:

1、分析不全面,总结不到位。

工业污染、交通压力基本能答出来,工业用地紧张很少能总结出来,影响城市职能转换这一要点也基本没有涉及。

2、审题不细。

题目要求举例说明,学生没有实际举例,并且答的内容太多,少部分学生分不清三大产业,如将旅游业归为第二产业,建材业归为第三产业。

3、叙述不恰当。

比如多数学生描述为主导风向下风向,最小风频上风向等,材料中看不出最小风频,只有“盛行风向的垂直郊外”才最合适,受分值所限,仅仅回答为远离城区或者位于城市边缘的情况没有给分。

4、答案总结比较片面。

不少学生从全球变暖、围湖造田、生态退耕以及水资源减少、水污染等方面总结答案,还有学生对“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搞不清。

(四)教学建议

1、夯实基础,深刻理解“题在教材外,答案在课本之中”的道理,没有基础知识,谈何能力?

2、审题要仔细,重点注意关键字词,理解好题意,按要求做答。

3、答题要规范,简明扼要,并注意分值。

4、书写要工整,不写错别字。

5、教材要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