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鉴赏配套练习即景即事咏物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18242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宋词鉴赏配套练习即景即事咏物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唐诗宋词鉴赏配套练习即景即事咏物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唐诗宋词鉴赏配套练习即景即事咏物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唐诗宋词鉴赏配套练习即景即事咏物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唐诗宋词鉴赏配套练习即景即事咏物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宋词鉴赏配套练习即景即事咏物诗.docx

《唐诗宋词鉴赏配套练习即景即事咏物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宋词鉴赏配套练习即景即事咏物诗.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诗宋词鉴赏配套练习即景即事咏物诗.docx

唐诗宋词鉴赏配套练习即景即事咏物诗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

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

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①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縠皱:

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⑴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⑵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

为什么?

【答案】⑴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

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⑵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秋 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

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东溪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

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答案】

(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分)

【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答案】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意思对即可)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案】⑴颔联:

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

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

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⑵清冷、幽静  孤单、寂寞⑶“为拂绿琴埃”

【分析】

(1)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

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摩下面三句:

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埃?

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2)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些细腻的感知?

景语即情,把环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3)暗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的典故。

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听懂,钟子期是他的知音。

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意绪。

琴上为何积满尘埃?

长期没弹。

为何长期没弹?

像伯牙一样没有知音欣赏。

作者希望风拂去琴上尘埃就是希望朋友到来自己重新弹琴。

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来,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

“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8、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

(8分)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

“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

……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

‘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

[注]谪仙:

李白。

⑴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

……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

⑵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⑶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答案】⑴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⑵(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⑶同意。

要点:

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

要点:

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傍晚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8分)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自诗。

【答案】

(1)修辞方法:

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分析】第

(1)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认。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范围一般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八种。

解答本题必须注意后面的“具体说明”的要求。

对照“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两句。

(2)【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考“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分析】第

(2)题考查对诗歌特色“情景交融”的理解。

解答本题时,一定要具体指出景是什么,情是什么,两者是怎样交融在一起的。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

(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绝句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酿。

任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

钱钟书称次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⑴春下之交乍暖忽寒。

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第一问完全可以从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蛙声歇和十日寒中分析理解出来。

视觉——游子春衫单、桃花飞尽;味觉——野梅酸:

表现天气变暖的感受。

听觉——蛙声歇;触觉——东风寒:

表现“寒”的感受。

⑵第二问,钱钟书的原话是这样的:

“下面这一首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

”所以这种情味应该与变化的季候联系在一起。

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这样理解应该是恰当的。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

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

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案】

(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

从两方面可以看出:

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福建卷)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

请简述理由。

(3分)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案】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

①艭:

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

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3分)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3分)

【答案】

(1)晚:

归艘钟声望:

江、青山、远帆、老鹤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16、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6分)(湖南卷)

薛宝钗咏白海棠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

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

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

“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

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1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

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案】:

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1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luò确:

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

(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5分)

【答案】

(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3分)⑵“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分)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1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8分)(山东卷)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

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

②王罔运(1832 1916),近代著名诗人。

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做岸之气隘下言表”。

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⑴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

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⑵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

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

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20、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6分)(浙江卷)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

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

我    ②鹦鹉洲:

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4分)

答:

  

【答案】(6分)

(1)流水    白云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2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清具体说明。

(4分)

  答案:

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1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

(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1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王诗和周诗都是三、四句写“夜景”,这里分析“夜景”的不同,应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

(2)“心境”的分析,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或“诗眼”),王诗抓第一句中的“悲”,周诗抓“不闻”“不知”等。

]

2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

座。

②削碎中原路:

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

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附补充注释和讲解

  ①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进发之愤慨。

词大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

②堵:

一般为用于墙的量词,词中形容山高。

③“风低”句:

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

削碎,犹“划破”。

④寻呼处:

行猎地方。

寻呼,即呼鹰逐兽。

杜甫《壮游》: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

”⑤身手:

指才能、本领。

和谁赌:

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

⑥轩举:

昂扬貌。

⑦汝:

指鹰。

  【讲解】词的题目为“鹰”,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

然细味词情,其“咏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

故作借物咏怀题材来认识似更恰当。

开篇“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下得极新颖而重拙,有此二字,凌厉激荡的气势喷薄欲出,堪称炼字的典范。

接数句以“袒貂裘”、“略记”写出词人浩茫风度,为后文铺垫。

下片兴感,“男儿”三句极豪迈,又极悲愤,精警无匹,如干将出匣,寒光射人。

此等句是他人想不到、写不出者,最能代表迦陵词“鼓舞风雷”、“蹈扬湖海”的特色。

末二句以荒莽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后作含蓄的一折,特别凸现词人九曲黄河般的积郁之情,力量沉厚。

陈维崧在诸多作品中皆以鹰自比,他所看中的是鹰的轩举的“猛气”与矫捷的“身手”,用以抒发自己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

读本篇不仅令我们体察到“声色俱厉”(陈廷焯语)的雄健之美,尤其可感受到“顽者警、懦者立”的精神震撼。

2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分)

  参考:

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

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