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新课标通用版 政治模块 测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15200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新课标通用版 政治模块 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一轮新课标通用版 政治模块 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一轮新课标通用版 政治模块 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一轮新课标通用版 政治模块 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一轮新课标通用版 政治模块 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新课标通用版 政治模块 测试.docx

《届一轮新课标通用版 政治模块 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新课标通用版 政治模块 测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新课标通用版 政治模块 测试.docx

届一轮新课标通用版政治模块测试

政治模块检测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宁夏银川月考)自武王以后,周共灭九十九国,降服六百五十二国。

上述国数未必可信,但灭多数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使其遵守周朝制度、向周王朝贡,则是事实。

这表明西周初年(  )

A.出现新旧并存的政治制度

B.推行分封制是巩固统治的需要

C.沿袭商朝分封诸侯的传统

D.实行的政治制度强调血缘关系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灭多数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使其遵守周朝制度、向周王朝贡,则是事实”可知,材料强调周朝自武王之后分封诸侯,以巩固西周统治,故推行分封制是巩固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新旧制度之间的关系,无法推断出现新旧并存的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朝的政治制度,无法推断出西周沿袭商朝分封诸侯的传统,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血缘关系,而是强调西周推行分封制是巩固统治的需要,故D项错误。

2.(2018·北京海淀区期中)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

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

下列属于“波峰”时期的政治特征是(  )

A.贵族政治开始瓦解

B.门阀与皇权共治

C.形成集体宰相制度

D.初创大一统帝国

答案 D

解析 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与秦汉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门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产物,与秦汉时期这一时间限定不符,故B项错误;集体宰相制度应该是指唐朝的三省体制,故C项错误;秦汉时期完成了大一统,初步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属于大一统帝国的初创时期,故D项正确。

3.(2019·四川蓬南中学月考)孙中山说:

“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的谏议大夫和清朝的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

”他认为古代中国的监察谏议制度(  )

A.削弱了皇权

B.利于谏正皇帝的过失

C.杜绝了腐败

D.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可知,这有利于谏正皇帝的过失,故B项正确。

封建君主时代,皇帝权力高度集中,官吏的进谏不可能削弱皇权,故A项错误;C项“杜绝”的说法过于夸大,故排除;皇帝和中央大臣之间的关系涉及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4.(2019·黑龙江哈三中调研)在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并无明显的内战、暴动、流血痕迹;被从独占的统治宝座上推翻下来的土地贵族,在新的民主政体中也还有一席之地。

这主要是因为(  )

A.城邦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平民贵族达成相互妥协

C.民主制符合各阶级利益

D.改革者的道德品质高尚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无明显的内战、暴动、流血痕迹”“在新的民主政体中也还有一席之地”等信息可知,雅典的不同政治派别能够彼此妥协,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B项正确。

城邦商品经济高度繁荣是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经济基础,与材料强调平民贵族达成相互妥协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平民贵族达成相互妥协避免“内战、暴动、流血”,没有涉及民主制符合各阶级利益,排除C项;D项是雅典民主制得以确立的原因之一,但与材料强调平民贵族达成相互妥协避免“内战、暴动、流血”的信息不符,排除。

5.(2019·广东百校联考)英国内阁权力的发展是缓慢的、渐进式和积累式的,而这几乎完全是自然的,并非是按预定的、经审慎拟定的计划进行的。

这一现象说明英国(  )

A.国王作为国家元首却缺乏实权

B.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制尚不成熟

C.政治保守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

D.政党交替执政难以形成凝聚力

答案 C

解析 英国国王统而不治,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英国内阁权力的发展而非集体负责制,故B项错误;由材料“发展是缓慢的、渐进式和积累式的”“并非是按预定的、经审慎拟定的计划进行的”可知英国政治发展的稳定性,政治保守主义色彩浓厚,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内阁权力而非政党政治,故D项错误。

6.(2019·福建三明一中月考)1972年,女众议员玛莎·格里菲斯推动过去被搁置的“男女平权宪法修正案”获得参众两院通过,但在宪法规定的七年期内由于没有达到38州的同意而宣告失败。

这一过程说明美国(  )

A.三权分立的制度受到冲击

B.多元价值观念影响法律变革

C.中央集权的原则逐渐削弱

D.女性争取选举权的斗争失败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联邦参众两院同意男女平权,但是却遭到州议会反对,这说明多元价值观念导致该宪法修正案未通过,从而影响了法律变革,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制衡,不是三权分立,故A项错误;中央和地方的制衡并未冲击联邦权威,不是中央集权削弱的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争取的是“男女平权”,而非女性的选举权,故D项错误。

7.(2019·云南昆明摸底)1864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和好贸易条约》,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积极利用条约维护自身利益

B.对“天朝上国”地位的维护

C.未能真正认识条约的危害性

D.试图将内政与外交融为一体

答案 A

解析 根据“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可知清政府积极利用条约维护国家利益,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清政府积极利用条约维护国家利益,无法体现“天朝上国”观念,故排除B项;“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无法体现“条约的危害性”,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外交问题,没有涉及内政,故排除D项。

8.(2019·贵州铜仁一中月考)下表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表格信息最能说明,当时先进的中国人(  )

其他

总计

百分比

哲学宗教

10

2

23

2

37

7.0

文学艺术

8

3

4

11

26

4.9

史地

8

10

90

20

128

24.0

社会科学

13

3

83

37

136

25.5

自然科学

10

9

73

20

112

21.0

应用科学

3

3

24

26

56

10.5

杂录

5

2

24

7

38

7.1

总计

57

32

321

123

533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10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A.认为只有学习西方才能救中国

B.积极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C.对甲午战败的深刻反思

D.对外来先进技术的渴求

答案 C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这一阶段的译书从国家来看,翻译日本相关著作明显高于其他两国,从译书的内容上看,史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受到重视。

根据材料时间“1902~1904年”可知,甲午战争清朝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转向日本寻找救亡道路;洋务运动破产,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道路,转而重点关注西方人文科学知识,故C项正确。

A项“只有”表述过于绝对化,错误;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对材料信息解读不全面,排除。

9.(2018·河北衡水开学考试)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

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B.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

D.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可知,义和团运动失败,使中国人民认清了清政府专制卖国的本来面目,拥护、支持清廷的态度变成反对、推翻清廷的态度,即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

所以答案选D项。

10.(2019·天津武清区月考)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

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答案 B

解析 《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并不意味着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了,而是列强这时把清政府当做了自己的工具,不必直接进行侵略,而是靠清政府进行侵略,即由之前直接的侵略变为“以华治华”,故排除A项,而选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已经意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故C项不是列强的主要意图和结果,排除;这一变化是列强侵华策略的变化,起不到打击列强在华势力的作用,是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故排除D项。

11.(2019·广西桂林十八中月考)民国初期,政府开始在县下增设区级政区。

除行政机关外,传统的乡族和工会、民团、党派等新式社团也参与管理。

这表明(  )

A.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

B.中央集权开始瓦解

C.新式社团掌控区级政务

D.政党政治初显雏形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除行政机关外,传统的乡族和工会、民团、党派等新式社团也参与管理”,这就充分表明在民国初年基层治理主体实现了多元化,故A项正确;县级以下的基层管理并不意味着中央集权的瓦解,故B项错误;这些新式社团只是参与而非代行行政职能,故C项错误;同样,这些新式社团也并非都是政党组织且其参与的都仅是地方基层自治,“政党政治初显雏形”的表述显然属于程度失当,故D项错误。

12.(2018·四川二诊)下图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军宣传画《工人、农民暴动起来打土豪分土地》。

这一作品(  )

A.说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力

C.奠定了统一战线的社会基础

D.反映出红军宣传具有通俗性

答案 D

解析 红军宣传画《工人、农民暴动起来打土豪分土地》只能反映土地革命的现象,不能说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故A项错误;红军宣传画的目的是宣传土地革命,不是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力,故B项错误;材料与统一战线无关,故C项错误;宣传画反映出红军宣传具有通俗性,通过通俗易懂的宣传画达到宣传革命的效果,故D项正确。

13.(2019·云南昆明摸底)1938年2月至4月,为驱逐晋西北地区的中国军队,日军26师团、109师团展开大规模围攻。

八路军第120师主动迎敌,经过两个月的游击战,歼灭日军1500余人,缴获步机枪200余支、汽车14辆等大批装备,收复了7座县城和大片国土。

这表明当时(  )

A.八路军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主力

B.游击战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

C.抗日战争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

D.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全面抗战开始后,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展开游击战,材料表明八路军的游击战取得重大战果,说明游击战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故B项正确。

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八路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主力,A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全面抗战开始后,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不是游击战,C项错误;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表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4.(2018·辽宁大连双基测试)《共产党宣言》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就是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终极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就是这种更高类型的民主。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建立这种类型的民主,主要是因为(  )

A.《共产党宣言》是纲领性文件

B.中国共产党借鉴十月革命的经验

C.资本主义民主在中国行不通

D.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共产党宣言》只是提供了理论指导,外因并不能作为建立高度民主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经验主要体现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心城市暴动,并不包含民主层面的借鉴,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民主在中国行不通,不代表中国共产党就能建立民主,两者不具有因果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中国的民主具有真实性、广泛性,故D项正确。

15.(2019·山西部分学校摸底)国民革命期间,中国出现“留苏热”,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这两次“留苏热”(  )

A.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B.都适应了当时的形势需要

C.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人才

D.都得益于国共关系的缓和

答案 B

解析 近代中国在国民革命期间的“留苏热”是要学习苏联的革命经验和苏联的革命支持,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留苏热”是要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苏联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帮助,故排除C项,选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民主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排除A项;新中国时期,国共分裂对峙,排除D项。

16.(2019·云南昆明一中月考)下表是内地与香港贸易额与港商投资额比重

年份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

26.9%

30.9%

35.4%

36.6%

35.1%

港商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30.4%

29.0%

23.6%

24.5%

43.8%

据上表可知(  )

A.香港的回归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

B.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

C.“一国两制”有助于两地经济发展

D.统一是香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988~1992年,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与港商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体现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故B项正确。

香港1997年才回归,“一国两制”才能发挥作用,故A、C、D三项错误。

17.(2019·山东临沂月考)1954年,美国组成了一个联合防御体系东南亚条约组织,其中包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

华盛顿还与汉城(1953年,今首尔)和中国台北(1954年)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

这些条约的签订表明(  )

A.美国强化亚洲冷战政策

B.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

C.冷战的焦点转移至亚洲

D.美苏在亚洲对抗逐渐激烈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在亚洲组成了一个联合防御体系和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目的是针对和牵制亚洲的共产主义势力,强化亚洲冷战政策,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而是强调美国强化亚洲冷战政策,故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初,美苏冷战的焦点在欧洲,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的信息,无法推断美苏在亚洲对抗逐渐激烈,故排除D项。

18.(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1958年,戴高乐在法国重新掌权后推行:

坚持发展法国独立的核力量,摆脱美国的核保护;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以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用缓和的外交政策代替冷战。

这主要表明(  )

A.昔日欧洲霸主地位的情结仍在其心中

B.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应掌握自己的命运

D.和平发展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主题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坚持发展法国独立的核力量,摆脱美国的核保护;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以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用缓和的外交政策代替冷战”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执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主导欧洲的联合,成为美苏两极之外的重要力量,这表明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应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C项正确。

A项错误,材料并非主要体现法国的霸主情结;B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法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材料并非主要表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D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19.(2019·湖南雅礼中学月考)美国在19世纪末提出了“海洋自由”原则,与欧洲“海洋权”战略形成鲜明对比。

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又提出“海洋控制”战略和“陆海空一体战”理论,相继赢得了太平洋战争和美苏军备竞赛的胜利。

材料表明近代以来(  )

A.美国对外战略务实且具有前瞻性

B.海洋是美国与他国争夺的出发点

C.欧洲在理论创新上落后于美国

D.技术的进步奠定了美国的崛起

答案 A

解析 美国由19世纪末的“海洋自由”到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海洋控制”“陆海空一体战”的变化,反映出美国基于自身实力的政策调整,并且影响到现在,充分说明美国对外战略的务实性和前瞻性,故答案为A项。

美国与他国争夺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的海洋战略,不能因此得出欧洲理论创新落后的结论,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的战略,没有涉及技术进步对美国的影响,故排除D项。

20.(2019·甘肃西北师大附中月考)中国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为新兴国家争取了更多权利。

德国支持并愿意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欧、中亚等地区将更好地融入全球体系中。

若从政治史角度来阐释该材料,最为恰当的是(  )

A.区域经济合作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B.中国是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

C.政治多极化将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D.新兴国家将极大冲击旧的世界殖民体系

答案 A

解析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以及“一带一路”反映出区域经济合作程度的加强,材料信息说明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了新兴国家以及东欧、中亚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就是增强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中国远还未达到能够主导世界政治格局的程度,故B项错误;设问要求从政治史的角度分析,故C项错误;旧的世界殖民体系已经解体,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第21题22分,第22题26分,第23题12分,共60分。

21.(2019·辽宁沈阳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古至今,我国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重要的经验教训。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氏族—部族—宗族—家族的发展脉络,“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家为孝,在朝为忠”已经成为几千年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形成了“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的社会现象。

——摘编自曾小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独特类型及其特征》

材料二 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变法革新”上谕:

“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

——据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必须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1957年开始就不能正常工作,1966年到1975年几乎完全处于停顿状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

邓小平复出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等著名论断。

2004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摘编自俞可平《中华人民共和国

六十年政治发展的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变法革新的历史背景。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建设变迁的趋势。

(4分)

答案 

(1)特征:

血缘关系浓厚;家国同构;君权、父权至上(或君主专制);人治。

(5分)

评价: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民族融合与经济文化交流;但也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

(7分)

(2)背景: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

(6分)

(3)趋势:

政治日益民主化;社会日益法制化。

(4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氏族—部族—宗族—家族的发展脉络”“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家为孝,在朝为忠”“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等信息可从血缘、家国同构、君权至上、人治等方面思考作答。

关于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融合、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国家统一、易生暴政等方面分析即可。

(2)问,根据材料二时间“1901年1月29日”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深、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等方面思考作答。

第(3)问,根据材料三“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2004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等信息可从民主化、法制化的角度分析作答。

22.(2018·江苏泰州中学模拟)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

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二 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

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人何以尊于禽兽!

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of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已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法”的职能。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

(8分)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中梁启超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的理由。

(4分)

(3)归纳材料二、三的共同观点。

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制建设成就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8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治”的认识。

(6分)

答案 

(1)“罗马法”的职能:

主要在于调节经济关系(商业和贸易关系)。

(2分)

原因:

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6分)

(2)理由: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的需要。

(4分)

(3)共同观点:

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5分)

说明:

1982年修订宪法,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基。

(3分)

(4)认识:

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在今天的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