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电子行业发展指数分析报告.docx
《中国消费电子行业发展指数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消费电子行业发展指数分析报告.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消费电子行业发展指数分析报告
中国消费电子行业发展指数分析报告
报告目录
前言:
中国是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
2005年以来,全球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2006年同比增长20%,2007年同比增长14%。
由于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许多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生产、销售遇到困难,消费类电子产品销售量和销售额数据都有明显下降。
但是即使这样2008年全年,全球消费类电子产品销售额市场规模仍然完成了同比14%的增长。
2009到2011年随着经济的复苏,消费类电子的销量继续走高。
中国自2007年以来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一直保持着稳健的发展态势,销售额占全球市场比例始终保持在11%。
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相对良好的各项经济指标、各级政府迅速出台的多项救市政策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群众的购买力。
家电下乡政策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对消费者购买力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
外需和内销的需求的同时扩大极大的增加了消费类电子需求量,使产量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消费电子产业得到高速发展,彩电业进行两个转变:
从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变,从显像管电视向平板电视转变。
在彩电业转型过程中彩电骨干企业紧跟世界技术前沿,在高清电视、数字电视、节能电视、互联网电视、立体电视以及智能电视领域取得突破,提升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更为重要的是在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下,我国消费电子终端企业纷纷涉足平板显示产业上游领域,在液晶面板、等离子面、液晶模组、液晶背光模组等领域初见规模,极大提升了国内企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2010年我国彩电业遭遇到较大压力,全行业利润率出现下滑的趋势,个别企业甚至出现亏损。
这就要求我国彩电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并坚定向上游等高附加值领域渗透掌握核心竞争力。
第一章2010-2011年中国消费电子产业运行环境解析
第一节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中国GDP分析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
图1:
2006-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
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与外贸出口联系比较紧密的产业受到较大冲击,中国经济由外贸出口拉动向内需驱动的转型压力增大。
电子商务具有扁平渠道、贴近用户需求和节省交易成本的优势,既有利于经营者节省运营成本、扩大经营规模,又有利于消费者购买力的释放。
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然实现9.2%的增长,虽然较2008年仍有所下降,但在全球经济疲软的环境下表现较为突出。
2010年全国经济出现10.3%的增长。
二、消费价格指数分析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季度同比上涨2.2%,二季度上涨2.9%,三季度上涨3.5%,四季度上涨4.7%,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6%。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0.9%。
图2: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
由于绝大多数工业品仍然供过于求,经济需求不存在明显过热的情况,2011年我国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
但两大因素决定2011年我国物价涨幅高于2010年。
一是翘尾因素,导致2011年头几个月物价环比持续上涨。
翘尾因素对2011年物价的上行影响已经达到4个百分点左右,预计2011年翘尾因素将比这略高,给2011年物价调控带来很大难度;二是推升近期物价上涨的因素并未消失,输入型通胀的传导仍可能继续显现,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仍可能推升处于紧平衡状态的农产品价格,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压力仍然存在。
在稳健货币政策以及一系列价格调控措施治理下,2011年CPI涨幅可能位于4%-5%的区间。
2011年四季度翘尾因素的影响将削减,物价涨幅很可能适度回落积极财政侧重调结构。
2011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由于经济企稳势头继续显现,2011年财政赤字规模可能缩减至10000亿元以下,略低于2010年10500亿元的水平。
考虑到经济存量规模的扩大,预计2011年赤字率将降至2%-2.5%之间。
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除了为经济增长“托底”、为“十二五”开好局之外,还将更明显地侧重经济结构调整。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新开工投资增长将放缓,保障性住房、西部大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投资力度仍将较大。
2010年我国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汇率“三率”均有所变动。
2011年“三率”齐动的现象可能再度出现。
为进一步抑制通胀预期,缓解“负利率”状况。
2011年央行可能适时上调存贷款利率。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也将发挥回收过剩流动性的作用,如果必要2011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上调至20%左右。
2011年我国将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适度升值有助于改善外汇收支平衡,抑制输入型通胀,预计2011年人民币汇率可能升值3%左右。
三、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8%。
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1%,城镇为35.7%。
按2010年农村贫困标准1274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68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909万人。
图3:
2006-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
图4:
2006-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
2010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67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23万人。
其中参保职工19374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6299万人。
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43206万人,增加3059万人。
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3734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9472万人。
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农民工4583万人,增加249万人。
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3376万人,增加660万人。
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16173万人,增加1278万人。
其中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6329万人,增加741万人。
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12306万人,增加1430万人。
267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832亿元,累计受益7.0亿人次。
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10277万人。
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09万人。
全年2311.1万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减少34.5万人;5228.4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增加468.4万人;554.9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五保救济,增加1.5万人。
1)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出台
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拉大,这一趋势已经得到重视。
收入分配调整有利于经济结构整,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民生。
改善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资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成为关键所在。
2011年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可能正式出台,具体措施可能包括提高中低收入者工资水平,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等。
2)“两税”改革有突破
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改革,近来一直是最受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
目前两项税制改革工作均在稳步推进,不排除2011年有所突破。
个人所得税方面,目前我国的最低扣除额是2000元,未来除了适当上调该额度外,还可能适当缩小税级并调整税率,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房产税方面,目前上海等城市已在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并进行试验性的房产税政策空转。
“十二五”期间我国个人房产将逐步纳入征税范畴,具体征收范围最初可能不会涉及大部分社会群体。
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5%。
其中,城镇投资241415亿元,增长24.5%;农村投资36725亿元,增长19.7%。
东部地区投资[6]115970亿元,比上年增长21.4%;中部地区投资62894亿元,增长26.2%;西部地区投资61875亿元,增长24.5%;东北地区投资30726亿元,增长29.5%。
图5:
2006-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
近两年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带动了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未来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推出。
从战略意义上讲,区域政策将着眼于培育新的增长极,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推进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从区域来看,内蒙古、河北、三江源等地均可能推出新的区域发展规划。
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以及高速铁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继续加快发展。
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以及投资增速将持续偏快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1年,新能源、生物等行业单独的振兴发展规划有望出台,节能环保等产业的重要性也将继续被高度重视和强调。
第二节2010-2011年中国消费电子政策环境分析
扩内需保增长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为消费类电子市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为扩大国内需求,改善民生,拉动消费带动生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根据国务院工作部署,财政部、商务部、工信部以及其他相关9部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家电下乡工作。
家电下乡是扩大内需、应对危机、惠农强民的重要工程,实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7年12月开始,先在山东、河南、四川三省进行了家电下乡试点,对农民购买彩电、冰箱(冷柜)、手机3类产品,按销售价格13%给予财政补贴;第二阶段从2008年12月起,试点范围扩大到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陕西等12个省(区、市),补贴产品增加了洗衣机;第三阶段,从2009年2月起,家电下乡工作在全国开展。
一、家电下乡与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家扩大了内需,使国内的彩电需求量大幅度增加。
截止到2009年10月31日,全国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787.8万台,销售额为508.4亿元人民币。
二、2009年4月10日正式发布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从2009年~2011年3年间中国要推进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
支持彩电企业与芯片设计、显示模组企业的纵向整合。
促进数字家庭产品和新型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
产业振兴规划的全面启动,与彩电行业密切相关的重大投资相继实施,从而极大的带动了彩色电视的生产。
三、大陆企业与台湾面板企业合作,缓解了彩电企业面板资源匮乏的困境。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视机出产国,可是我国的电视出产企业并不具有核心技能。
步入平板电视期间,我国液晶面板财产的成长严重滞后,占电视机成本60%以上的液晶面板大多依赖入口,大尺寸液晶面板的出产更是完全掌握在日韩企业之手。
2010年2月10日,台湾前提地开放岛内6代以上液晶面板出产线赴大陆投资。
新规定许可台商在大陆设立3条6代以上出产线,必须与其在台湾本地工厂有一个世代的技能差距。
这一举措对国内彩色电视的生产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来临为液晶电视的生产和销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买一台大平板电视回家看奥运比赛”,成了许多消费者购买液晶等高端平板电视的主要原因。
“十二五”期间,中国作为全球视听产品生产中心的地位不会变化,并且随着国内各项促进内需政策的完善和逐步深入推进,中国内需市场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中国也将成为全球视听产品的消费中心。
预计,2011-2015年,中国视听产业规模将持续扩大。
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机顶盒等视听产品的出口规模将稳步增长,DVD出口量也将保持在1亿台以上的规模。
在内需市场,“十二五”期间,液晶电视将成为彩电的主体,液晶电视在农村市场将广受欢迎。
原因有两方面:
第一,液晶面板厂商已开始面向中国农村生产低成本的电视液晶面板,如果能够利用7.5代生产线高效生产,便具备了可廉价提供面板的环境。
第二,CRT厂商纷纷停产退出,今后CRT电视供货量将迅速缩小。
机顶盒销量也会随着数字化的进程加快而不断增加,在有线整体平移、卫星村村通以及地面覆盖范围增大的有力拉动下,机顶盒的销量在2015年有望达到9300万台。
中国视听产业数字化将基本完成。
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视听产业由模拟向数字化过渡。
制定出台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政策,继续推行机卡分离技术路线,形成从关键配套件到整机较为完整的数字电视产业体系”的目标。
在数字电视转换规划上,中国
政府计划实行广播电视数字化“三步走”的战略:
2003年开始全面推进有线数字电视(第一阶段:
到2005年底,直辖市、东部地区和地市级以上城市,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和部分地市级城市以及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开始向数字化过渡;第二阶段:
到2008年,中部地区的地市级城市和西部地区的少数城市要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第三阶段:
到2010年,东部地区县以上城市,中部地区大部分县以上的城市基本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第四阶段:
到2015年,西部地区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
至此,整个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也将基本完成);2006年开展数字卫星直播业务,同时开始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试验;2008年全面推广地面数字电视广播。
纵观这几年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有线数字电视是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主体,中国的有线数字电视业务处于快速发展期。
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在2009年底超过了660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从此步入了后平移时代;从地面数字电视来看,国家财政准备投入25亿元,计划用3-5年时间建设覆盖全国的地面数字电视系统;2009年,卫星数字电视也有了实质性的进展,2008年6月9日,中星九号发射升空后,使得中国开展卫星直播到户成为可能,为了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国家出资34亿元采购以机顶盒为主的卫星接收设备,计划在2010年前彻底完成电视盲区2200万用户覆盖的任务,目前一期360多万台机顶盒已经安装完成,第二期800多万台机顶盒也完成了招标工作。
从现在的发展情况来推测,有线数字电视基本能实现在2015年完成模拟向数字的转换;而利用卫星进行村村通建设也将在2010年基本完成;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将成为未来视听产品制造中心。
中国消费类电子产业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2010上半年,我国家电、消费电子行业利好政策不断出台:
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阶段,首批试点地区(城市)名单已经公布;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等国家政策继续稳步执行;家电行业按照《关于加快我国家用电器行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正在积极转型升级,节能环保已经成为全行业的共识。
新技术不断涌现:
互联网电视、3D电视、高能效空调、高端冰箱、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国内企业积极争抢市场商机,在技术方向上寻求突破,我国家电、消费电子行业将迎来新一轮产业机会。
融合,终端企业最积极
2010年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首批12个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这标志着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彩电生产企业对此预期最为看好,早在两年前,被称为互联网电视的创新产品已在市场上销售。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电视屏、电脑屏与手机屏的三屏融合将成为产业发展的趋势。
诸如彩电企业这样的终端企业的积极表现,在运营商那里也得到了积极回应。
杭州华数2010年4月在北京全面展示了融合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车载屏的跨屏内容系列产品,包括互动电视、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和新业态电视。
“跨屏内容的发展,将为三网融合的推进提供重要推动力,也必将在三网融合的进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杭州华数总裁励怡青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
2010年年初,海信、康佳、TCL、长虹等彩电生产企业纷纷表示,将大幅度提高具备上网功能的电视比例,有的企业甚至提出了要停产不带互联网功能的电视。
但是,国家广电总局在互联网电视播控管理上实行了许可证制度,即上海文广、中国网络电视台和杭州华数传媒3家企业拥有集成牌照,所有彩电企业生产的互联网电视产品必须与其中一家合作集成节目内容才能销售。
这种做法遭到了彩电生产企业的异议。
彩电企业认为,广电部门应该加强对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的审查,加快对符合条件的节目播出机构颁发许可证,而不应干涉彩电整机企业的生产和技术研发。
其实,纵观这几年彩电行业的发展历程,从数字电视、高清电视、超薄电视再到互联网电视,彩电生产企业一直都引领着该行业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而且每一次技术应用都是一次产业机会。
除了互联网电视以外,TD+CMMB终端也迎来了发展的良机。
2010年5月,中国移动宣布其手机电视业务走向市场,TD+CMMB终端正式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在足球世界杯开幕之前,中国移动和CMMB的运营方中广传播合作推出了互动赛事频道,给TD+CMMB终端增加了新的卖点。
节能,家电永恒的话题
据了解,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制定的中国平板电视能效标准2010年12月1日我国强制性标准《平板电视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正式实施,其中规定平板电视产品分为3个能效等级,1级为最佳节能效果,2级为节能产品评价等级,3级为准入等级。
该标准要求2011年3月1日起新生产进入市场销售的平板电视必须开始张贴能效标识,不过在3月1日前出厂或进口的产品,可延迟至2012年3月1日前张贴能效标识。
而在标准出台之前,海信、康佳、TCL、长虹等国内主要彩电企业都把采用更为节能的背光源技术LED取代CCFL作为今年产品推广的重点,个别企业甚至喊出了停止非LED液晶电视的生产。
国内一些企业为了做到对LED产业链的垂直整合,纷纷涉足LED背光模组领域,比如海信、TCL、创维、清华同方等。
不过,国内市场对LED背光液晶电视的大量需求,造成了全球LED芯片的供货紧张。
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庆将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今年上半年LED电视用芯片供不应求的状况已经影响到了液晶电视产业的正常发展。
专家建议,国内彩电企业大力推广LED液晶电视的同时,还要积极与上游芯片企业达成稳定的供货联盟。
创新,不是简单的模仿
2010年上半年,几乎与松下、索尼、三星等日韩企业同步,国内几乎所有的彩电生产企业都推出了自己的3D电视产品。
3D电视是继平板电视之后彩电行业又一革命性技术。
松下想借3D重振其PDP业务,索尼想借3D重拾昔日自己在消费电子领域的王者地位,三星本来就是全球彩电市场的老大,3D商机当然也不会错过。
在英国天空电视台、日本BS11频道等相继播出3D节目之后,中国的3D电视频道也在筹划当中,而南非世界杯足球比赛的3D转播正在加速3D节目走进普通家庭。
不过,节目匮乏是制约3D电视市场快速启动的主要因素。
从3D电视的标准来看,我国在该领域与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我国在3D电视产业上并不落后于日韩,在整机、图像处理芯片、动画内容制作等方面已经拥有一定产业基础。
据了解,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积极调研,组织相关企业推动3D终端标准的制定;国家广电总局也在组织制定3D节目内容的标准。
再加上几乎所有的彩电企业都已经推出了3D电视新品,我国3D电视产业前景今后几年将更好。
第三节2010-2011年中国消费电子社会与技术环境分析
1.社会环境
消费升级是驱动消费电子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消费心里及消费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
年轻一代对社会时尚的追求引发了电子产品的消费持续升级,从网游到博客,从普通短信到彩信,从传统CRT电视到平板电视,从黑白手机--彩色--音乐--拍照--智能--3G手机,人们对电子产品的消费正在逐步升级。
现在,个人计算机的高端应用不是在商业,而是用于网络游戏的个人消费,手机、MP3和数码相机已经成为城市家庭的必需品,网游、博客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的至爱,消费电子产品无所不在,它已成为带动整个消费电子乃至整个电子信息发展的主要动力。
2.技术环境
技术的持续进步是消费电子发展的基础。
消费电子行业具有典型的高科技行业的特征,技术进步是行业内各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海信集团自主开发成功高清晰的数字视频媒体主力芯片,打破了中国彩电行业核心芯片长期依赖国外的系列;
(2)3C技术融合的加快、数字家庭标准及技术的进一步演变,这都给消费电子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3)平板电视技术得以完善,一些固有的“顽疾”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消费电子产品不断进行升级换代,消费升级又推动消费电子行业保持持续增长。
第二章2010-2011年中国消费电子行业形势分析
第一节2010-2011年中国消费电子业发展特点
首先,绿色、低碳成为主流。
近年来,绿色和低碳经济成为具有社会责任的消费电子企业的共识,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为这些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通用电气、惠普、松下、三星、苹果、LG、索尼、海尔、TCL等知名企业是推动绿色与低碳技术的典型。
这些大公司纷纷提早布局,培育市场,将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融合,为可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第二,强者益强。
全球消费电子行业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成熟期,其特点在于赢利空间逐渐下降,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一背景下,主要的消费电子企业纷纷通过规模扩张来强化其竞争力。
因此,品牌整合、收购和兼并司空见惯,并且成为大公司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手段。
第三,中国品牌稳步提升。
在展会期间发布的《消费电子》杂志称,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消费电子品牌再度成为本次展会的一大亮点。
中国是率先从金融危机中复苏的主要经济体。
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2010年举办上海世界博览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实力。
随着全球经济从衰退中复苏,中国消费电子品牌在世界的知名度同步上升。
2010年消费电子行业高端趋势的两个特点是智能化和节能化,它们是驱动产品结构升级的两个轮子。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消费电子终端企业纷纷涉足上游领域,特别是随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陆续开工建设,国内企业在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当中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
2010年随着苹果iPhone、iPad以及谷歌智能电视、智能手机在全球的热销,智能终端也成为今年我国消费电子市场的重要热点。
今年国内几乎所有的彩电企业都推出了智能电视产品。
如海信推出的HiTV-OS系统,以高处理能力的硬件和智能化的操作工具,搭建了一个开放的应用平台;康佳基于Linux系统的OMI智能电视操作系统,集成了操作系统、中间件、用户界面和应用软件等多功能组件,可以个性化加载以及运行SDK软件开发的应用程序。
第四、消费数码代工贴牌情况普遍,产业竞争激烈
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上游资源的控制能力不强,国内数码电子生产企业大多采用OEM/ODM的方式来扩大产量,企业的主体是代工制造企业,产品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数码电子生产基地,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OEM/ODM业务,代工成为数码电子企业的主要经营模式,由于中国的数码电子企业规模并不是很大,因此在价格上的竞争尤其激烈。
中国的数码电子品牌企业,虽然凭借对国内消费特点以及销售渠道的熟悉,在国内数码电子市场居于领先的地位,但由于产品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因此竞争也很激烈。
尤其是随着一、二级城市市场需求的饱和,以及数码电子产品的替代性增加,数码电子产品的竞争增添了很多的变数。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