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
《精品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
【精品】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
文化常识
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书法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颜真卿的楷书《多宝塔碑》、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B. 古人常用“阴”“阳”表示地理方位。
“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衡阳”位于衡山的南面,“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指汉水的南面。
C. “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脍炙人口,百世流芳,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D. 雨果、莫泊桑、罗曼·罗兰都是法国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有《巴黎圣母院》《羊脂球》《名人传》。
【答案】C
【解析】【分析】A、B、D没有错;C.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
故选C。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对作者、作品、出处等内容做到了如指掌。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乡愁》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托物寄意,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B. 古代文体“记”以记事为主,如《小石潭记》;“说”则多就事、物、现象抒发感想,常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如《爱莲说》。
C.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
D. 谈吐可显儒雅之风。
问候别人的父亲时,可以用“令堂近来身体可好”;写了文章,想请别人指点一二时,可以用“请不吝赐教”。
【答案】C
【解析】【分析】A.《乡愁》是余光中的作品;
B.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铭”;
D.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是“令尊”,“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故选C。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析的能力。
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识记,注意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冰心、泰戈尔、普希金都是著名诗人,其代表作分别有《繁星》《吉檀迦利》《自由颂》。
B. 《范进中举》《变色龙》都运用了讽刺笔法,揭露虚伪,鞭挞丑恶。
C.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分别纪念的是屈原、范仲淹、文天祥。
D. 古诗文中,伛偻、垂髫代指老人,提携、黄发代指小孩,烽火、干戈代指战争。
【答案】D
【解析】【分析】D.有误。
伛偻、黄发代指老人,提携、垂髫代指小孩。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B.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春》和《背影》均是他的作品。
C. 普希金,俄国诗人、小说家,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著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
D.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会试、乡试、殿试三级,会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
【答案】D
【解析】【分析】D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
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
会试考中的称贡士。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常识的掌握情况。
选择前,最好先理顺清楚科举考试中的各种考试制度和名称。
5.下面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经典《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凝结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
B. 明清的科举制度中,全省的考试一般称为“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参加的就是乡试。
C. 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塑造了一些足智多谋的军师形象,如《水浒传》中人称“智多星”的吴用、《三国志》中号称“卧龙”的诸葛亮。
D.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往往在最后突然揭示故事的谜底,呈现出人意料的结局,被称作欧·亨利式的结尾。
《礼物》一文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答案】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三国志》不是文学名著,它是一部史书,应该为《三国演义》。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的是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文学和文化常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记忆也比较难,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平时可将这些知识积累成册,经常复习,增加记忆的牢固性、准确性,这样考试时才能准确答题。
6.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擅以花言志:
东晋陶渊明喜菊,“采菊东篱下”表达的是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满足;北宋周敦颐爱莲,“花之君子”表达的是对自己高洁品质的期许。
B. 《屈原》《白杨礼赞》《我爱这土地》《变色龙》的体裁分别是戏剧、散文、诗歌、小说,它们的作者分别是郭沫若、茅盾、艾青、莫泊桑。
C. 古代通常男子20岁、女子15岁行成人礼,其中,男子成人礼叫冠礼,女子成人礼叫笄礼。
人们又分别将男女举行成人礼的年龄叫做弱冠之年和及笄之年。
D.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
作者化身为一滴水,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方位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有误,《变色龙》的作者是契诃夫,故选B。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比照辨析正误。
7.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
“杏花雨”指春雨、“烽烟”指战争,“丝竹”指音乐,“婵娟”指月亮,“巾帼”指女子等。
B. 《马说》《小石潭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这些我们学过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名篇,也都出自“唐宋八大家”之手。
C.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文学样式,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朱自清的《背影》和鲁迅的《社戏》便是这样的文章。
D. 童话和寓言是世界文学独特的风景线,丹麦的《安徒生童话》、古希腊的《伊索寓言》,这些伟大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答案】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鲁迅的《社戏》不是散文,是小说。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8.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闰土、孔乙己都是其小说《呐喊》中的人物。
B. “扑朔迷离”“刮目相待”“醉翁之意不在酒”分别出自《木兰诗》《孙权劝学》《醉翁亭记》。
C. “豆蔻枝头二月初”中的“豆蔻”现在也称“豆蔻年华”,指的是少女十三四岁的年龄。
D. 古时,用“令郎”“令爱”尊称对方的儿子,用“令尊”和“令堂”尊称对方的父亲。
【答案】D
【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令爱”是称对方女儿的敬词。
“令堂”是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故答案为:
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觥筹交错”中的“觥”,“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
B. 《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中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六更。
C. 《沁园春▪雪》中的“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D. 《无题》中“青鸟殷勤为探看”里的“青鸟”是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现指信使。
【答案】B
【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
B.一夜分为五更,不是六更。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0.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其代表作是《羊脂球》,他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B. 《马说》《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轼,他们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C. 谥号,是古代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事迹和品德给予的称号。
如欧阳修被称为“欧阳文忠公”,韩愈被称为“昌黎先生”。
D. 《傅雷家书》中,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对儿子在做人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表现出他对儿子深切的关爱之情。
【答案】C
【解析】【分析】ABD三项正确,C项错误。
韩愈的谥号是“文”,“昌黎先生”是世称。
故答案为:
C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11.中国国学博大精深,是一代又一代先民智慧的结晶。
作为华夏子孙,你知道下面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1)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________。
(2)“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写宝玉对黛玉的第一印象,其中“靥”是指________。
(3)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女子十五岁被称为“________”。
(4)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历史故事________。
(5)“沉鱼落雁”这一成语中“沉鱼”是指西施,“落雁”是指四大美女中的________。
【答案】
(1)妻子生了男孩
(2)酒窝
(3)及笄
(4)苏武牧羊
(5)王昭君
【解析】【分析】
(1)弄璋,汉族民间对生男的古称.古人把璋给男孩玩,希望他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旧时常用以祝贺人家生男孩.
(2)“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中的“靥”即酒窝儿。
(3)女子十五岁被称为:
及笄
(4)“鸿雁传书”源自于苏武牧羊的典故
(5)此题考查了对四大美女常识的识记.此题答案为:
王昭君
故答案为:
(1)妻子生了男孩
(2)酒窝
(3)及笄
(4)苏武牧羊
(5)王昭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积累及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内涵十分丰富,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
答此题学生要注意平时的识记积累。
例如: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美誉。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1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我国古代对年龄有特殊的称谓,如“加冠”指二十岁,“不惑”和“花甲”分别指的是四十岁、五十岁。
B. 寓言是从神话中演变而来的一种文学样式,《愚公移山》这篇寓言就颇有神话的味道。
C. 农历三月含有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
D.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花甲”指的是六十岁。
故选A。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把握,注意年龄的称谓。
13.下列称谓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司:
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
(司空、司徒、司寇、司马)
B. 妻子:
古代指老婆。
C. 寡人:
古代国君、诸侯及大臣称自己的谦词。
D. 夫子:
古时对丈夫、老师和年长者的称呼。
【答案】A
【解析】【分析】A.说法正确。
B.妻子:
古代指妻子和儿女。
C.寡人:
古代王侯自称的谦称,王侯夫人的自称。
D.夫子:
古时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等相关知识,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
14.在“倾听大自然的语言”系列活动中,你参与其中。
(1)【知识积累】2007年国务院批准,“二十四节气”之一被定为我国法定节假日,这一节气是( )
A.春节
B.清明
C.端午
D.中秋
(2)【追根究底】阅读下面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及其原因。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孟云卿《寒食》)
(3)【心系他人】时值早春,天气仍然较冷,同学们都穿着厚厚的衣服,可小飞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宁可冒着感冒的危险,也不愿多穿衣服。
作为小飞的同学,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答案】
(1)B
(2)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却十分寒冷。
原因:
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
(3)小飞,现在时值早春,天气还比较冷,穿衣服少了很容易被冻感冒,进而影响到你的学习。
请你多穿点衣服,好吗?
【解析】【分析】⑴考查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春节”“端午”“中秋”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不是节气。
我国从2008年开始把“清明节”作为法定节假日。
据此,答案为C。
⑵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寒食: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或两日,这一天禁火冷食。
这句诗的意思是:
二月时的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却十分寒冷。
这是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造成气候的不同,即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
⑶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小飞同学);其次要交代劝说的理由(早春时节,少穿衣服的影响);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
做到文明礼貌,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
故答案为:
⑴B;⑵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却十分寒冷。
⑶小飞,现在时值早春,天气还比较冷,穿衣服少了很容易被冻感冒,进而影响到你的学习。
请你多穿点衣服,好吗?
【点评】⑴考查学生对一般节气与传统节气的掌握程度。
“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被定为我国法定节假日。
⑵考查学生对唐诗中蕴含的物候知识的掌握能力。
诗句“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产生的原因:
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
⑶在劝说时,除了劝说的内容契合对方的想法之外,也要讲求“说”的技巧。
首先,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假设自己是对方,自己又会怎么想、怎么做,体会他的心情;然后注意说话的方式、语气、态度,尽量做到委婉、谦和、真诚。
如果直接否定对方,对方是很难接受的,劝说注定是失败的,那么就可以在说的时候巧妙地以退为进,比如可以多用这样的句式“我也这么认为,但是后来仔细一想……”“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我们不妨把眼光放远了来看……”通过这样的句子,尽量把对方的观点引导到自己的观点上来。
此外,语言可以生活化一些,因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内容能让这样的沟通更为有效。
15.班级正在展“勇于担当,兼济天下”的主题活动,根据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述】活动中,同学们观看了央视播放的纪录片《天国工匠》第八集“大任担当”。
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
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风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字、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
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
但也都为此在时间、精力等方面做出了牺牲。
观影结束后,“如何看待责任担当”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请围绕话题,发表议论,写观点、理由及结论。
(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上图专我国古代一位在国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历史人物有关。
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
(60字以内)
(3)【对联续写】下面有两副未完成的对联,请选择其中的一副,围绕活动丰题,续写下联。
①上联:
能文能武迎挑战
下联:
________
②上联:
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
下联:
________
【答案】
(1)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
作为炎黄子孙,都应该勇于担当,忠诚奉献,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为民谋福,为国出利。
(2)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攻打鲁国,以强凌弱,关键时刻,曹刿挺身而出,献计于庄公,在战场上指挥得当,最终大败齐军。
(3)多艺多才有担当;曹刿请命无愧匹夫之责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
⑴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观点态度。
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围绕“如何看待责任担当”这一话题摆明自己的看法并阐述理由即可。
⑵考查学生对名人故事的了解和概括。
从图画可以知道,两个人物是鲁庄公和曹刿,是“曹刿论战”的故事。
根据了解的内容概括作答即可。
⑶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能力,要结合对联常识来分析。
首先,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其次,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第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即词类相当,结构相应;第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第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围绕“勇于担当,兼济天下”的主题和上联的提示拟写下联即可。
故答案为:
⑴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
作为炎黄子孙,都应该勇于担当,忠诚奉献,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为民谋福,为国出利。
⑵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攻打鲁国,以强凌弱,关键时刻,曹刿挺身而出,献计于庄公,在战场上指挥得当,最终大败齐军。
⑶多艺多才有担当;曹刿请命无愧匹夫之责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围绕观点阐述理由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学习重积累,多运用,并不断总结活动的经验,作出简洁准确的表述。
(3)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能力。
做此类题时要注意:
上下句字数相等;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
16.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富有浓郁民俗特色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五色斑斓。
(1)请根据诗意填写上相应的传统节日,使诗句完整。
A.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________。
B.年年________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C.爱________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D.忆对________丹桂丛。
花在杯中。
月在杯中。
(2)请写出一句描写重阳节的诗句,并指出诗句中涉及的节日风俗。
【答案】
(1)清明;端午;元宵;中秋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风俗:
登高插茱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风俗:
登高。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风俗:
赏菊喝菊花酒。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诗句填写传统节日的能力。
A句出自宋代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诗句应为“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B句出自宋代赵蕃的《端午三首》,诗句应为“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C句出自元代的《折桂令·元宵》,诗句应为“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D句出自宋代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元月》,诗句应为“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在杯中。
月在杯中”。
据此填写即可。
(2)本题考查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
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有关重阳节的诗句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涉及的风俗是登高插茱萸。
故答案为:
(1)清明;端午;元宵;中秋。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风俗:
登高插茱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风俗:
登高。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风俗:
赏菊喝菊花酒。
【点评】
(1)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阳历:
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
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
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
九月九)。
(2)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
表现节日的诗句有很多,春节: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王安石《元日》;2、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唐)孟浩然《田家元日》。
重阳节: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中秋节: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17.班上开展主题为“推进诚信建设,强化规则意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需要做以下准备。
(1)【观点论述】何先生在当当网的一次促销活动中,以每台三千多元的价格抢购了7台苹果笔记本电脑,商家却以标错价格为由拒绝发货。
商家表示愿赠送小礼品作为赔偿。
对于商家的赔偿提议,何先生表示拒绝。
如何看待此次买卖纠纷?
说说你的看法。
要求:
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字数在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下图与战国时期一个以信变法的传奇故事有关。
请将该故事简要复述出来。
(60字以内)
(3)【撰写对联】我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关于“信”的典故,请结合以上内容,补出下联。
上联:
曾子杀猪言而有信
下联:
________
【答案】
(1)我认为卖家的行为是失信的表现,赞成买家的做法。
因为买家已经付款,卖家拒不发货就是违背了对客户的承诺。
买卖双方都信守承诺,强化规则意识。
(2)商鞅为获得民众信任,说能将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的人有赏。
百姓不相信,有个人搬了,商鞅给了他赏金。
百姓自此相信新法令,秦国日益强大。
(3)商鞅立木一诺千金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针对材料发表见解。
学生能否抓住文字中的关键点,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所以,这类题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把握关键点的能力,难点是组织准确有序的语言再表达。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商家却以标错价格为由拒绝发货,表示愿赠送小礼品作为赔偿,是失信的表现。
买家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买家已经付款,卖家拒不发货就是违背了对客户的承诺。
买卖双方都信守承诺,强化规则意识。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
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
告示:
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
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
商鞅又出示布告说:
“有能搬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