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知识提要.docx
《议论文阅读知识提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文阅读知识提要.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议论文阅读知识提要
议论文阅读知识提要
一、现代文阅读能力要点: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教学要求是:
“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清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
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
议论文阅读:
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弄清文章的类别归属(立论、驳论或二者结合);
3、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并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4、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层次(纵式结构、横式结构、“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
5、认识、分析论据类型,具体分析其作用;
6、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及驳论中的归属论证等等);
7、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能抓住关键词语、典型语句,注意分析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8、分析写法上的其他特点(如夹叙夹议、议论中的说明和过渡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
9、运用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
二、文体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思路:
按照“解释概念——教给判断——关注中考题型——如何分析表达。
”)
一、论点——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1、论点的引入: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例如:
《谈骨气》开篇就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再提出中心论点。
例如:
《想和做》针对“空想”和“死做”的现象提出论点。
(3)、根据亲身经历的某个生活事例提出论点
(4)、从故事中引出问题,在提出论点
(5)、用某种方法提出中心论点。
比如,比喻、对比等等
2、论点位置。
A、经常放在文章开头,B,放在文章中间C、防在文章结尾。
D、标题直接提出E、没在文章中直接表现,是要读者概括的
(把握论点的位置有助于我们找论点)
3、论点的类型。
论点包括: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初中的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①有的文章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②有的文章有几个并列的分论点。
考试中常见题型:
1、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2、归纳和找出文章的论点或是中心论点
二、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1、论据的类型:
1
①事实论据——包括历史事实、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社会中存在的现象等。
②道理论据——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等。
2、论据的作用:
不管是道理论据还是事实论据,它们在议论文中的作用都是用来证明论点的。
——这是大体的思路。
常见的考题形式:
1、概括论据的内容。
2、补充和论点内容一致的论据。
(这就要求学生A、要掌握比较全面的论据,B、思考这个论据是否符合这个论点。
)
3、判断某一个段落和句子是属于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4、论据的作用。
三、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一)论证方法的一般类型:
1、事实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包括:
运用历史事实、现实事例、故事、列举生活现象来证明论点的。
(其实,在文章中,运用事实论据的地方,就一定用事实论证的方法)
2、道理论证——运用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从而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5、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二)论证方法在考试中的题型。
1、判断某段、某句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2、采用某种论证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3、围绕某个论点,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四、议论文的结构。
(一)、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个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1、纵式:
——逐渐深入的论述结构。
例如《发问的精神》第二部分。
常见的有:
①层层深入、②起—承—转—合。
2、横式:
——围绕一个论点并列展开论述的。
常见的有:
①总——分——总;②总——分;
③分——总。
(二)、考试中常见的题型。
1、全文结构的划分和对重点语段的层次划分
2分析过度句的作用,或者是起始句、结尾句的作用。
五、论证的方式:
1、立论——在论证过程中,通过论述逐渐确立自己观点的过程。
2、驳论——批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过程。
驳论的方式有三种:
A、直接批驳对方论点的
B、通过驳倒对方论据来驳倒对方论点的
C、通过驳倒对方论证来驳倒对方论点的。
(立论、驳论是相对而言,大多数文章中,驳中有立)
六、议论文的语言
1、议论文语言风格——概括性强、严密周到。
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性色彩。
其中的语言饱含感情,掷地有声。
2、阅读议论文,就要抓住这些关键性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反复琢磨。
例如:
请看一道议论文语言品析题:
书籍是会提高人的:
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到崇高。
高尔基曾这样说过: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小的梯子,我向这上面爬着,从兽类到人类,走到更为理想的境地,到那生活的憧憬的路上来了。
”
问:
文中“兽类”一词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准确地说出“兽类”的含义必须理解全段的意思,并结合作者的推理思路来进行。
例文的中心意思是说明书籍的作用,即“提高人”,再具体一点就是使人“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到崇高”,“文明”、“崇高”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属性,反过来,“兽类”一词在这里指的是“野蛮”、“庸俗”,形象地说明了书籍的作用。
同学们在品味词语含义时,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词语:
①体现作者观点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③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七、就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中考热点题目、学生最怕的题目)
(一)、关注热点,体验生活
纵观近年中考,议论性文章阅读的选文往往紧跟社会热点,代表社会主流思潮。
一心“读死书”的人是无法应对当今中考的。
因而,对古诗文、名言警句、名人轶事、文学名著等必须广泛涉猎,择其重点进行积累。
在此基础上,更有必要的是走进生活,用心去体验感悟,手中有事例,人心就会更敏锐而富有智慧。
(二)做这样的题目应注意:
1、要切中题意
2、答题的观点要正确
3、言之有理
4、表达要通顺。
三、阅读例文《谈骨气》
谈骨气
吴晗(1961年)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
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
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
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
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
“嗟,来食!
”(喂,来吃!
)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
”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
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
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
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
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
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
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
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
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
“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
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注:
原文出自《滕文公下》第二章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
问题:
1、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呢?
在文章的什么位置?
2、作者在提出这一论点时带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比较朗读)
3、提出论点后,作者引用了孟子的三句话,这三句的意思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呢?
从内容上解释了骨气的含义。
4、第三、四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又有什么作用?
与论点有什么关系?
指出了骨气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同时代,不同阶级骨气的含义也不同,但是中国人的骨气都体现了“坚定不移地为当时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这两段既是对论点的补充,同时又领起了下文。
5、文中选取了哪些事例来支撑论点呢?
“文天祥拒不降元”的事例。
文天祥的事例从哪个角度证明了论点?
-----富贵不能淫另:
课文中记叙得较简略,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只需简明概括即可,而在记叙文中则要求具体,生动形象,以情动人。
这也是议论中的记叙和记叙中的记叙的不同处。
“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
事例的作用:
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说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闻一多宁死不屈”的事例。
这一段的议论与前两个事例的议论相比,有什么特点?
支撑论点可以是事例,也可以是名人名言。
这样更具说服力。
事例作用:
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中国人有骨气的事例很多,作者只选取了这三个事例,有代表性吗?
三个事例,各突出一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论点------时代跨度大,纵横古今,从身份上,务阶层都有,有代表性。
且顺序不能调换。
时按从古至今的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材料的,且与论证孟子的话相一致。
6、最后一段:
总结无产阶级的骨气。
联系时代背景,讲本文的意义:
我们要弘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7、小结:
四、日记练习
1、针对一种现象提出观点。
现象+观点的形式
2、就昨天提出的观点用一个事例进行论证。
3、再找一个事例进行证明。
4、找一个反例进行证明。
5、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进行证明。
6、引用名人名言进行证明。
7、仿照《谈骨气》按照议论文的结构形成文章,注意各部分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