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硫电池行业投资分析及深度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05337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X 页数:165 大小:66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钠硫电池行业投资分析及深度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5页
钠硫电池行业投资分析及深度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5页
钠硫电池行业投资分析及深度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5页
钠硫电池行业投资分析及深度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5页
钠硫电池行业投资分析及深度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钠硫电池行业投资分析及深度研究报告.docx

《钠硫电池行业投资分析及深度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钠硫电池行业投资分析及深度研究报告.docx(1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钠硫电池行业投资分析及深度研究报告.docx

钠硫电池行业投资分析及深度研究报告

2012-2015年钠硫电池行业投资分析及深度研究报告

图表目录

第一章钠硫电池市场概述

第一节钠硫电池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我国电力系统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用电高峰时的供电紧张、有功无功储备不足、输配电容量利用率不高和输电效率低等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型工业企业和涉及信息、安全领域的用户对负荷侧电能质量问题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些特点为分散电力储能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可以达到调峰、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及提高电能质量等目的。

NAS电池自身的优良特性:

高能量密度、长运行寿命、低维护成本以及突出的超载脉冲功率输出特性和迅速的动态特性,为NAS电池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的应用提供了广泛的前景。

第二节钠硫电池市场政策环境分析

一、欧盟市场电池相关法规

欧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着手对化学品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

先后发布了67/548/EEC指令《理事会指令67/548/EEC,统一有关危险物品的分类、包装和标记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76/769/EEC指令《理事会指令76/769/EEC,各成员国有关限制销售和使用某些危险材料及制品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的协调与统一》、79/831/EEC指令《理事会指令79/831/EEC,关于对统一有关危险品分类、包装和标签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的67/548/EEC指令进行第6次修改》、88/379/EEC指令(1988年)(已废止)、793/93/EEC条例《理事会条例(EEC)No793/93,现有物质的风险评估和控制》(已废止)等,详细规定了化学品的分类、标签要求和相关测试方法,对1981年前上市的化学品进行风险评估,建立了化学品的管理制度。

2006年12月18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新的化学品政策――REACH法规,于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

该法规是关于化学制品的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体系,也是欧盟对进入其市场的所有化学品进行预防性管理的法规体系。

与电池相关的规定主要集中在注册、对电池中汞含量的规定以及与原有电池相关法规的关系这几方面。

同时还需注意的是REACH尚无内容明确涉及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锂离子电池。

二、中国市场电池环保要求

废旧电池中的有害物质主要包括大量的重金属(主要有汞、镉、铅、镍、锌等)和酸、碱等电解质溶液。

这些有害物质不仅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人体健康也会有很大的危害。

据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中国废旧电池的回收率不足2%。

近年来,国家制定了政策法规,限制电池中汞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同时加大电池的回收利用力度。

1.《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

由信息产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环保总局联合制定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06年2月28日发布,2007年3月1日开始实行。

《办法》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防治进行法制化管理,实现有毒有害物质在电子信息产品中的替代或减量化。

其中涉及的电池产品包括:

碱性蓄电池、锂蓄电池、贮备电池、物理电源。

2006年11月6日,与《办法》配套的三个重要行业标准开始实施,它们分别为SJ/T11363-2006《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SJ/T11364-2006《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标识要求》、SJ/T11365-2006《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2.《关于限制电池产品中汞含量的规定》

原中国轻工总会等9部门于1997年12月联合下发了针对锌锰和碱性锌锰电池的《关于限制电池产品汞含量的规定》。

规定从2001年1月1日起,进口电池由商检部门实施强制检验;我国电池行业将分期实现对电池产品汞含量限制,首先实现低汞(汞含量小于电池重量的0.025%),最终达到无汞(汞含量小于电池重量的0.0001%)。

具体实施日期为:

自2001年1月1日起,禁止各类汞含量大于电池重量0.025%的电池在国内生产,自2002年1月1日起,禁止其在国内市场销售;

自2005年1月1日起,禁止汞含量大于电池重量0.0001%的碱性锌锰电池在国内生产,自2006年1月1日起,禁止其在国内销售。

3.《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003年10月9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建设部、科技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对废电池分类、收集、运输、综合利用、储存和处理处置等方面都将严加规范。

4.《进出口电池产品汞含量的检验监管办法》

《进出口电池产品汞含量的检验监管办法》由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现已并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质检总局)颁布,自2001年1月1日起实施,涉及的电池产品是HS代码为8506、8507品目下的所有子目商品。

5.《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为对包含废电池在内的危险废物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管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在2001年12月17日联合发布了《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该政策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政策》提出了我国危险废物管理的阶段性目标。

6.《废弃家用电气与电子产品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006年4月底,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商务部等制定了《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也就是中国版的WEEE指令。

《政策》提出了实行“污染者负责”的原则,由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依法分担废弃产品污染防治的责任。

7.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中国环境标志是一项自愿性的认证制度,创立于1993年,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认证中心认证。

目前我国优先开展的认证的环境标志产品有六大类的55种产品。

其中包括充电电池和干电池,分别采用国家环保总局行业标准HJ/T238-2006和HJ/T239-2006进行认证。

三、上海大规模推广钠硫电池

上海在新能源产业储能领域又有新动作。

2011年,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电力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三方签约,共同投资组建钠硫电池产业化公司,落户嘉定工业园区。

公司成立后,上海钠硫电池产业有望形成从研发到生产到应用的产业链,兆瓦级储能示范电站有望在沪运营。

研制大容量钠硫储能单体电池

随着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等产业迅速崛起,新能源发电的电能怎么储存,如何平稳、智能地接入电网,成为新能源产业亟需突破的瓶颈。

以钠硫电池为代表的大规模储能技术被认为是支撑可再生能源普及的战略性技术。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上海电力公司合作,成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容量钠硫储能单体电池,使我国成为继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掌握大容量钠硫储能单体电池核心技术的国家。

由钠硫电池模块组成的储能电站大到可为发电厂、变电站联网储能,小到可供企业、家庭独立使用。

据估算,一个由20个电池模块组成的兆瓦级储能电站,可满足多个居民小区或多幢商务楼宇一天的非动力用电之需,而一间二三十平方米的房子就能装下整座电站。

钠硫电池结构紧凑容量大、能量储存和转换效率高、寿命长,是今后储能领域和智能电网发展的重点技术之一。

签署产业化合作协议

2010年7月,上海市政府与国家电网公司在沪正式签署《智能电网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上海电气集团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共同签署了《关于推进钠硫电池产业化的合作意向书》。

大容量钠硫电池产业化合作协议的签署是落实中科院与上海市政府、国家电网公司合作的具体举措。

国家电网公司和上海市均表示将重点支持钠硫电池的产业化工作,并积极推广应用。

协议双方将在加快国家电网公司上海智能电网研究与发展中心建设、加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推动电力光纤设施建设服务三网融合发展、推动钠硫电池产业化和进一步扩大和完善智能电网示范应用5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上海市将重点发展新能源接入与控制、电力储能、电力电子应用及核心器件、智能变电站系统及智能设备、智能配电网与智能用户端、高温超导、IT通信及软件信息服务业7方面技术和产业。

到2012年,上海将力争培育3~5家智能电网行业龙头企业,形成有竞争力的智能电网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左右。

开创“三位一体”合作模式

新成立的钠硫电池合资企业注册资本为4亿元,上海电气现金出资2.4亿元占60%,上海电力、中科院无形资产分别作价0.8亿元,各占比20%。

上海电气依靠在产业化制造方面的优势,与上海电力、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强强联合,开创技术——产业化——用户“三位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模式。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作为全球第二家掌握钠硫电池陶瓷管核心技术的科研机构,此前已与上海电力共同建设了钠硫电池中试基地,为钠硫电池产业化公司奠定良好基础。

根据规划,合资企业落户嘉定工业园区,产业化目标分3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加大原钠硫中试基地已开展的各项科研攻关力度,提高单体电池性能。

第二阶段,规划贯通具备5MW~10MW级生产能力的产品中试线。

配合国家、上海市的示范项目,建立兆瓦级储能示范电站。

第三阶段,设计贯通50MW生产线,达到产业化目标。

届时,合资企业将形成兆瓦级大规模化生产能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并网需求。

四、相关政策法规对市场的影响程度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未来5年内屋顶太阳能装机规模目标为300万千瓦,到2020年规模可达2500万千瓦,在目前30万千瓦基础上增长80多倍,占太阳能发电中长期目标的半壁江山。

随着未来屋顶光伏电站的大规模开建,相对更适用于屋顶电站的薄膜太阳能元件市场有望迎来发展良机,而这一市场未来10年的规模或可达1000亿元以上。

此前普遍不被看好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元件商有望进入业绩大幅增长通道。

从目前来看,新能源分散式发电已渐渐成为未来政策上的鼓励重点。

因此,屋顶光伏规模的大幅扩容将有望享受长期的政策优惠。

如果以5元/瓦的薄膜电池基础成本测算,2500万屋顶电站装机规模,将有望带动1000-1300亿元的薄膜电池市场崛起。

这一数字比业界此前预期的800亿元进一步提高。

而市场的规模化启动也有望带动薄膜电池度电成本的快速降低。

薄膜电池发电的成本理论极限在0.6元/度,而晶硅电池发电成本极限在0.9元/度左右。

一旦光伏屋顶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大规模启动,将使得薄膜电池厂家投入更多的研发以改善生产工艺,度电成本也将由此快速下降,进而形成超过晶硅电池的电价竞争力。

第三节钠硫电池市场容量分析

一、钠硫电池市场容量分析

图表12009-2011年我国钠硫电池市场容量分析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二、动力与储能电池市场分析

未来的中国市场动力电池市场价值大约在3000亿人民币,日韩方面已经开始产业化固体电解质钒动力电池(SSRB)。

同时在储能领域必然存在多种电池技术共存的局面,不会有一种技术垄断整个市场的局面出现。

未来的中国市场动力电池市场价值大约在3000亿人民币。

其中,通信基站、UPS/EPS等电池市场价值约在1400亿元;电动自行车、三轮车、农用车的电池约800亿人民币;汽车动力电池在不考虑公交车的配置的情况下大约750亿。

如果按全球需要量,再加上小型干电池、手机电池等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足以掀起一场新技术革命的风暴。

预计到2015年,SSRB动力电池生产能力达1200万组,实现营业收入125亿元。

锌溴液流电池是大容量储能电池中最有前途的技术之一,未来大容量储能电池潜在市场在千亿规模。

第四节钠硫电池市场特征分析

由于缺乏竞争对手,在对我国自主研发的钠硫电池的所有介绍中,唯一参照就是日本NGK公司,这也是钠硫电池研发和商用现状的真实写照。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自主研发的钠硫电池可谓“中国第一、世界第二”。

钠硫电池的技术难度大,需要有各路精英的启发,要更上一层楼,离不开同行的支持和帮助。

但事实上,钠硫电池的技术门槛高,国内涉及钠硫电池研究的机构寥寥无几,希望和压力都承担在我们的身上。

钠硫电池以钠和硫分别用作阳极和阴极,Beta-氧化铝陶瓷同时起隔膜和电解质的双重作用。

其中陶瓷介质是钠硫电池能否研发成功的关键和核心。

而NGK和上海硅酸盐所的共同点就是在陶瓷材料上都有几十年的研究基础。

第二章上游钠硫电池原材料供应情况分析

第一节钠硫电池主要原材料

一、钠硫电池主要原材料

钠硫电池,是一种以金属钠为负极、硫为正极、陶瓷管为电解质隔膜的二次电池。

在一定的工作度下,钠离子透过电解质隔膜与硫之间发生的可逆反应,形成能量的释放和储存。

二、金属钠

金属钠是在1807年利用电解氢氧化钠制得的,这个原理应用于工业生产,约在1891年才获得成功。

1921年电解氯化钠制钠的工业方法实现了。

由于金属钠在现代技术上得到重要应用,它的产量显著地增加了。

目前,世界上钠的工业生产多数是用电解氯化钠的方法,少数仍沿用电解氢氧化钠的方法。

电解氯化钠制金属钠通常在电解槽里进行。

电解时氯化钠需要熔融,氯化钠的熔点为801℃,在技术上有困难。

用熔融温度约为580℃的质量分数为40%氯化钠和60%氯化钙的低共熔物(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形成的熔点最低的混合物),降低了电解时所需的温度,从而也减低了钠的蒸气压。

电解时,氯气在阳极放出,当电流通过熔盐时,金属钠和金属钙同时被还原出来,浮在阴极上方的熔盐上面,从管道溢出。

把熔融的金属混合物冷却到(105~110)℃,金属钙成晶体析出,经过滤就可以把金属钠跟金属钙分离。

三、多硫化钠

产品名称:

多硫化钠

CA登记号:

1344-08-7

英文名:

Sodiumpolysulfide

用途:

用作聚合终止剂,制革工业用作原皮的脱毛剂,农业上用作杀虫剂,还是石油炼制助剂

多硫化钠化学式为Na2Sx,x=2~6

Na2Sx随着x值的变化,外观由黄色逐渐加深至深红色,亦可能有灰黄或黄绿色等外观。

用途也不尽相同,主要用于丁苯胶聚合的终止剂,聚硫胶的生产,橡胶促进剂M的中间体,硅烷偶联剂;双—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四硫化物(Si—69),及双—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二硫化物(Si—75)合成中间体,石油化工加氢的缓蚀剂,也是分析化学常用的试剂,农业上也用作杀菌剂,杀虫剂的合成。

根据含量不同,可用作蒸煮助剂,水处理,金属制造,机加工等。

30%Na2Sx多硫化物作为蒸煮助剂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其分子中的S0的氧化性质,可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还原性末端基的醛基氧化成对碱稳定的糖酸末端基,从而避免剥皮反应,减少糖类在蒸煮时的溶解,保护碳水化合物,提高蒸煮收率。

应用于硫酸盐法蒸煮制浆工艺中。

四、陶瓷材料

陶瓷材料是用天然或合成化合物经过成形和高温烧结制成的一类无机非金属材料。

它具有高熔点、高硬度、高耐磨性、耐氧化等优点。

可用作结构材料、刀具材料,由于陶瓷还具有某些特殊的性能,又可作为功能材料。

陶瓷材料分为普通陶瓷(传统陶瓷)材料和特种陶瓷(现代陶瓷)材料两大类。

第二节钠硫电池主要原材料产量变动情况

图表22009-2011年我国金属钠市场产量分析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第三节钠硫电池影响原材料供应的因素

影响钠硫电池原材料供给的因素有

(1)商品自身的价格

(2)生产成本(要素价格)(3)生产的技术水平(4)相关商品的价格(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6)政府的政策(7)其他因素

第三章钠硫电池市场下游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电力产业发展状况

2011年11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及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速继续回落,与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回落趋势相一致;其中,钢铁行业用电量环比减少幅度较大。

11月份,水电发电量实现了正增长,但1-11月份水电设备利用小时仍然是2005年以来最低水平;11月份,西部地区用电增速明显回落,东北地区用电增长缓慢。

1-11月份,新增装机规模略低于上年同期;西部地区装机增速放缓,火电新开工规模及在建规模同比继续下降;电源投资增速逐月放缓,电网工程投资增速缓慢回升,1-11月累计完成投资首次超过电源工程;11月份,跨区送电量增速由正转负,“西电东送”电量同比下降,1-11月,西电东送广东电量同比下降较多。

一、电力消费情况

1、11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明显降低

1-11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428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85%。

11月份,全社会用电量38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比上月增速低1.5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0%,环比增长幅度比上年同期低1.3个百分点,这与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趋势相一致。

2、11月份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速降低幅度较大

1-11月份,第一产业用电量945千瓦时,同比增长3.8%;其中,11月份同比下降2.3%。

1-11月份,第二产业用电量320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1%;11月份,第二产业用电量29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1%,增速比上月降低2.7个百分点;环比增长2.7%,环比增长幅度比上年同期低2.5个百分点。

1-11月份,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3.7%和10.1%;其中,11月份,受季节性因素影响,第三产业及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3.1%和7.8%,增速分别比10月份提高2.8和2.5个百分点。

3、11月份重工业用电量增速回落较大

1-11月份,全国工业用电量315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0%;其中,轻、重工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9.2%和12.6%。

11月份,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0.1%,环比增长2.6%,轻、重工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8.0%和10.6%,增速分别比上月提高0.8个百分点和回落3.5个百分点,重工业增速较上月回落较大,轻工业用电量增速持续明显低于重工业的趋势略有改善。

1-11月份,全国制造业用电量235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3%。

11月份,制造业用电量21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2%,受四大重点行业用电环比下降影响,制造业用电环比下降1%左右。

4、11月份钢铁行业用电量环比减少较多,建材、有色用电量基本稳定

1-11月份,化工、建材、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四大重点行业用电量合计1399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7%,环比下降3%,大于上年同期将近1个百分点。

总体看,四大重点行业用电量在上半年各月处于较高水平,增速较高,下半年月度用电量环比基本持平略有下降,11月环比下降幅度扩大,其中各行业的用电生产变化情况有所差异;化工行业用电量290亿千瓦时,用电量规模比前几个月有所减小,与今年5月份用电量规模基本持平;建材行业用电量已经连续8个月稳定在260亿千瓦时左右;黑色金属冶炼行业用电量规模为今年各月度最低值(2月份除外),比上月减小31亿千瓦时;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用电量已经连续7个月稳定在300亿千瓦时左右,受上年同期基数偏低影响,当月用电量同比增长21.2%。

二、电力供应情况

1、基建新增装机规模略小于上年同期,火电新开工及在建规模同比继续下降

1-11月份,全国基建新增发电生产能力(正式投产)6627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少投产102万千瓦,主要是上年11月份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

1-11月份,水电、火电、核电、并网风电分别新增1028万千瓦、4565万千瓦、109万千瓦和870万千瓦,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新增56万千瓦,其中11月份新增28.3万千瓦。

1-11月份,全国新开工发电装机规模比上年同期减少1216万千瓦,其中火电新开工规模比上年同期减少1036万千瓦。

11月底,火电在建规模比上年同期减少1346万千瓦,今年以来火电在建规模持续处于7000万千瓦以下。

2、火电装机容量增速持续偏低,西部地区装机增速放缓

截至11月底,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设备容量99071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净增8749万千瓦;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设备容量以及火电设备容量同比分别增长9.7%和8.5%,分别低于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火电厂发电量增速2.3和5.4个百分点。

发电装机增长速度持续低于用电量增长速度,对未来电力供需平衡将造成较大影响。

各地区之间发电装机容量增长情况呈现较大差异,东部、中部大部分省份发电装机增长缓慢,明显低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西部地区因上年11月份新增装机较多,装机增速有所放缓,但仍同比增长14.3%。

3、11月份水电发电量增速恢复正增长,火电发电量增速明显降低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419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0%;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37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已连续两个月低于10%。

分类型来看,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水电厂发电量5676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4%;占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的13.5%,比上年同期降低1.8个百分点。

受上年同期基数偏低影响,11月份,水电发电量同比增长6.3%,结束了近几个月以来水电发电量持续负增长的态势,但贵州、广西、广东、云南水电发电量同比分别降低68.2%、48.3%、42.4%和16.1%。

1-11月份,福建、浙江、湖南、湖北、贵州、广西、广东、青海等水电大省的水电发电量累计增速仍然为负。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火电厂发电量346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9%。

11月份,火电发电量30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0%,是自今年2月份以来增速首次低于10%;环比增长2.4%,环比增幅比上年同期低5.2个百分点。

4、发电设备利用小时为2008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

1-11月份,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4353小时,比上年同期提高80小时,高于2008、2009和2010年同期。

其中,水电设备利用小时2871小时,比上年同期低373小时,是“十一五”以来同期最低水平;1-11月份,福建、广东、湖南、青海、吉林、浙江等水电装机容量较大的省份水电设备利用小时下降幅度超过600小时。

1-11月份,全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4822小时,比上年同期提高246小时,已经回升到2007年同期水平,反映出目前全国供需形势与2007年相近,总体处于平衡偏紧的状态;其中,宁夏、重庆、青海、江苏、新疆、河北的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超过5200小时,反映出电力供应偏紧。

5、风电继续高速发展

根据行业统计,截止11月底,全国并网风电装机容量3997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净增1382万千瓦,同比增长52.9%。

全国拥有并网风电装机的省份已经达到28个。

1-11月份,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并网风电发电量64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6%。

三、跨区送电情况

1-11月份,全国跨区送电量完成15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0%,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8.2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完成跨区送电量12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1%,今年月度增速首次为负。

11月份,部分跨区线路送电量同比有所减少,如,华北送华东(阳城送江苏)同比下降13.0%;华北送华中(长南一线)同比下降65.1%;华中送华东、南方分别下降0.9%和12.1%;西北送华中、四川、河南、湖北同比分别下降10.4%、56.4%、50.8%和62.1%。

11月份,三峡电厂送出电量同比增长43.8%,结束自5月份以来连续6个月负增长的态势。

1-11月份,南方电网“西电东送”92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0.5%;7月份以来各月持续负增长,贵州减送电量较多是主要原因。

1-11月份,京津唐电网累计输入电量32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0%;向山东、河北电网输出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9.6%和62.6%。

四、电力投资完成情况

1-11月份,全国电力工程建设完成投资6207亿元,同比增长9.5%。

其中,电源、电网工程建设分别完成投资3093亿元和31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5%和20.1%;今年以来,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增速逐步下降,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增速稳步提升。

在电源工程完成投资中,水电、核电、风电合计完成投资占全部电源投资的比重为67.3%,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火电投资比重仅为29.59%,同比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