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03296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古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古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古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古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文阅读.docx

《古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文阅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文阅读.docx

古文阅读

《岳阳楼记》

一、阅读3.4.5.6段,回答1~6题。

1.文言词汇——我能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去国怀乡②春和景明③把酒临风④吾谁与归

2.文言翻译——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阅读理解——我能用原文填空。

①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

②文中与“悲”相对应的八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喜”相对应的八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

,“退”指:

_______________。

4.美句赏读——第一二段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试举一例,并说明美在何处。

我的赏析:

5.问题探究——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幅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

这一名句传诵千古,你是如何看待这一名句的时代意义。

我的探究:

6.拓展延伸——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发展的世纪,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与否,就取决于科技是否发达。

我们将是祖国的建设者、主力军,我们又该有怎样的忧乐观呢?

7.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馋谗畏讥   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   神情异常

8.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山岳潜形  潜:

——   

(2)薄暮冥冥   薄:

——

   (3)把酒临风   把:

——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    微斯人,吾谁与归?

10.用原文语句填空。

“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                                        。

11.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请结合选文回答。

(2分)

二、阅读5.6段,回答问题。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心:

()

⑵不以己悲以:

()

⑶微斯人,吾谁与归微:

()归:

()

⒉下列句中的“异”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B.使内外异法也

C.独在异乡为异客D.永州之野产异蛇

⒊选出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居庙堂之高C.先天下之忧而忧D.处江湖之远

⒋翻译下面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本段中表现古仁人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2)文中表达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的语句是

(3)文中“二者之为”中的“二者”具体指的是:

(用原文回答)

(4)文中“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的是什么人?

进退

6.“微斯人,吾淮与归?

”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1段,回答问题。

⒈解释加点词:

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

     

⑵百废具兴 具:

        

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

⑷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

      之:

 

⒉解释加点词:

 ⑴①政通人和           

  ②至若春和景明 

 ⑵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岳阳楼记  

⒊用原文回答:

⑴文中表达作者赞美滕子京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⑵表明作者写此记的原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乃重修岳阳楼

四、阅读2段,回答问题。

⒈解释加点词:

⑴横无际涯 横:

   涯:

    

⑵朝晖夕阴  晖:

   

⑶前人之述备矣 备:

 

⒉解释加点词:

 ⑴①北通巫峡      通:

    

  ②政通人和      通:

 ⑵①予观夫巴陵胜状   观: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

⒊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_________________

⒋“前人之述备矣”与第一节中的_________一句相照应。

五、阅读3段,回答问题。

⒈解释加点词:

 ⑴连月不开 开:

    

 ⑵日星隐耀 隐:

    

 ⑶樯倾楫摧 樯:

  倾:

  楫:

  摧:

 ⑷忧谗畏讥 谗:

     畏:

⒉解释加点词:

 ⑴①浊浪排空     空:

 

  ②而或长烟一空   空:

 ⑵①南极潇湘     极:

  ②感极而悲者矣   极:

 ⑶①薄暮冥冥     薄:

  ②薄如钱唇     薄:

⒊本节极力描写湖上凄凉的景象,作用是_______。

六、阅读4段,回答问题。

⒈解释加点词:

 ⑴春和景明 景:

  

 ⑵波澜不惊 惊:

  

 ⑶宠辱偕忘 宠:

  偕:

  

⒉解释加点词:

 ⑴①而或长烟一空  或:

  

  ②或异二者之为  或:

   

 ⑵①而或长烟一空  一:

  ②一碧万顷    一:

  ③在洞庭一湖   一:

 ⑶①把酒临风    把:

  ②把问题弄清楚  把:

⒊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⒋用原文回答:

 ⑴选文中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⑵选文中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⑶选文中抒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由“渔歌互答”,你能联想到《三峡》中哪两句渔歌?

七、阅读5.6段,回答问题。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心:

  

 ⑵不以己悲       以:

    

 ⑶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归:

⒉下列句中的“异”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B.使内外异法也

C.独在异乡为异客

D.永州之野产异蛇

⒊翻译下面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⒋⑴本段中表现古仁人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⑵文中表达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⒌选出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居庙堂之高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处江湖之远

⒍文中“二者之为”中的“二者”具体指的是:

(用原文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⒎文中“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的是什么人?

进_______________ 退________________⒏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以: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⒐根据要求填空:

⑴“古仁人之心”和“二者之为”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

⑵“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具体指_________。

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你应该有怎样的胸襟与抱负?

1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或/异二者/之为

  C不/以物喜,不/以已悲D处/    /之远/则忧/其君

12.解释文中加点词:

(2分)

  尝:

___________为:

_____________以:

__________则:

____________

13.“古仁人”指什么人?

联系全文看这里说的“古仁人”是与____相对而言的。

  答:

(2分)

14.“二者之为”是指什么?

(用上面词语概括)(1分)

  答:

15.文中是怎样概括“古仁人之心”的?

(1分)

  答:

16.将“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成现代汉语。

(1分)

  译文:

17.形式上看,“吾谁与归?

”是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________  ②增其旧制________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④前人之述备矣________

⑤或异二者之为________      ⑥然则何时而乐耶________

2.选出词意、用法相同的一项

A.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 感极而悲者矣

B.一:

而或长烟一空 一碧万顷

C.然:

满目萧然 然而不胜者

D.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根据提示,用原句填空。

①第一段作者对滕子京在贬谪生活中能积极治理政事,做到________是极为赞赏的。

②“前人之述备矣”这句照应的是________。

③第五段中,“古仁人之心”是指________,“二者之为”是指________。

4.出自本文已沿用至今的成语有________。

(至少找出三个)

5.第三段、第四段是两个并列描写段,分别由________两词引出对洞庭湖景物的描写。

这两段是第二段的分写段,照应第二段中的________。

6.联系全篇,作者的构思是:

由□□入手说到岳阳楼的“□□”,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自然引出□□,说明作记的意图。

7.“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指________,“退”指________。

8.联系全文思考,分别用八个字写出“以物喜”和“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

①与“以物喜”相照应的句子:

________

②与“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

________

9.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正确的后面打“√”,错误的后面打“×”。

①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实际上已透露了全文的主旨。

(   )

②第五段巧妙地利用设问的方式逐层深入地阐明了作者的忧君思想。

(   )

③第五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总结全文,揭示中心点明主旨。

(   )

④第五段论述“古仁人之心”的目的,是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表露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负。

(   )

10.翻译下面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

11.第五段所用的修辞手法有

[   ]

A.设问 对偶 引用 反问

B.对比 排比 比喻 引用

C.反问 比喻 反复 排比

D.比喻 设问 引用 夸张

12.指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   ]

A.这两段文字多用骈句,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就是。

B.文中的句子对仗工整,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就是。

C.“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意思是: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

D.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前句写沙鸥飞翔停歇,后句写鱼儿畅游水中。

13.结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谈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80字左右)

阅读下则短文,回答以下问题。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4.给下面句中加粗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________ 义:

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 音:

________ 义:

________

③食不给 音:

________ 义:

________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________ 义:

________

15.翻译文中画线句。

译:

________

16.选文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1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________》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的作用。

九、阅读2---6段,回答问题。

  1、解释加点的词语(6分)

  

(1)胜状__________

(2)骚人__________(3)去国__________

  (4)仁人__________(5)庙堂__________(6)微:

__________

  2、写出文段中的四对反义词:

(4分)

  

(1)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__________和__________(4)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现代汉语:

(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末段提到的“二者之为”是哪二者?

试找出原文句表示。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进”是指__________;文中的“退”是指__________。

(摘录原句填空,4分)

  6.文段中体现全文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十、理解填空:

1文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4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6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7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9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名句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0为人应心胸豁达,切勿患得患失,就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那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惟有如此,方可成就一番事业。

  

11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文中“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

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13《岳阳楼记》中,作者用“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

《醉翁亭记》

一、阅读1段,回答问题。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于:

_____ 名:

______得:

______ 寓:

_______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下面加点的词应重读的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B.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C.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⒋下面两道题,任选一题。

⑴本段说亭名由来,旨在引出_________一句。

⑵本段文字选自哪篇课文?

作者是谁?

哪个朝代的文学家和史学家?

⒌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⑴①名之者谁     名:

   

 ②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⑵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意:

 

⑶①山之僧智仙也        之:

 ②名之者谁          之:

 ③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之:

 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之:

 ⑤悍吏之来吾乡        之:

6.解释加点词语。

(4分)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

7.指出下列句中的“之”所指代的具体事物。

(4分)

①名之者谁?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8.醉翁亭的建造者是,命名者是。

(4分)

9.这段文字的写景部分有一定的顺序。

作者首先写,其次写,最后写。

(6分)

10.这段文字的中心是。

(3分)

二、阅读2段,回答问题。

⒈解释加点词:

⑴云归而岩穴暝    ⑵野芳发而幽香      ⑶佳木秀而繁阴 

⒉翻译句子: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⒊本节作者写景先写早晚之景,后写四时之景,那么写四时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⒋概括此节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⒌“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同《岳阳楼记》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句在写景上有两点相同,一是从时间早晚变化写,二是_________。

⒍上边的文字中有一句子已演化为成语,这个成语是______。

  

三、阅读3段,回答问题。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⑴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

 ⑵射者中,弈者胜 弈:

 ⑶觥筹交错      觥:

 ⑷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

 ⑸觥筹交错   觥:

 ⑹颓然乎其间者   乎:

 ⑺临溪而渔    临:

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⑴①行者休于树            于:

   ②告之于帝             于:

  ③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于:

 

  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于:

 ⑵①酿泉为酒        为: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     为: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

 ⑶①弈者胜         胜: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

  ③高处不胜寒       胜:

 ⑷①往来而不绝者      绝: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

 ⑸①颓然乎其间者                  乎:

  

  ②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乎:

 ⑹①把酒临风    临:

 

  ②临溪而渔    临:

 

⒊“太守醉也”的“醉”应如何理解?

⒋欧阳修在本段中以简笔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请找出来,抄在下面。

   答:

⒌与《醉翁亭记》同样,《桃花源记》也是篇以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和美好情感的文章,请写出《桃花源记》中反映桃源人社会风尚的语句。

⒍回答下列问题:

 ⑴文中有两处用借代修辞手法,找出来后,并说明指代什么?

 ⑵滁人能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段文字写了太守之乐,是通过文中的“___”字表现出来的。

文中的“________”这个句子,表现了太守与众宾出游,不事铺张,不事排场。

 ⑷此段文字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当时滁州的_______景象,表达了作者____的政治理想。

四、阅读4段,回答问题。

⒈解释加点词:

 ⑴树林阴翳       ⑵鸣声上下    

⒉解释加点词:

  

 ⑴①太守谓谁       

  ②太守自谓也 

 ⑵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⒊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用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再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心情。

⒋指出下列“而”字的用法。

 ⑴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而:

    

 ⑵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而:

    

 ⑶临溪而渔         而:

 ⑷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而:

   

 ⑸朝而往,暮而归      而:

   

 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而:

 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而:

 ⑻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而:

《口技》

一、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1.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A.jué B.jiào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A.jiān  B.jiàn

3.宾客意少舒( )       A.shǎo B.shāo

4.曳屋许许声( )       A.xǔ  B.hǔ

5.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A.jǐ  B.jī

6.夫齁声起( )         A.hān  B.hōu

7.夫叱大儿声( )       A.chì  B.chī

8.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 A.jìng  B.jǐng

9.曳屋许许声( )       A.yè  B.zhuài

10.盆器倾侧( )        A.qǐng  B.qīng

 

二、下边对句子划线中的词的解释,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改正过来,写在括号内。

1.虽(虽然)人有百手         (   )2.会(适逢)宾客大宴(举行宴会)(   )

3.但(但是)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   )4.两股(大腿)战战            (   )

5.不能名(说出)其一处       (   )6.几欲先走(行走)            (   )

7.当是(这)时,妇手拍儿声   (   )8.妇抚儿乳(吃奶)            (   )

9.中间(其中)力拉崩倒之声   (   )10.京中有善(擅长)口技者     (   )

 

三、根据课文填空。

1、《口技》的作者是     朝的             ,这篇文章节选自      朝          编选的笔记小说                        。

2、课文对声音的描述可谓惟妙惟肖:

⑴描述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惊醒之后,各种声音有                                  

                                                                  。

⑵描述突遭大火时“百千齐作”的声音有                                          

                                                                             。

3、课文中有三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动作:

⑴在口技人摹拟四口之家的生活图景时,听众表现出全神贯注并听得细致入微的样子:

                                                                               

⑵在表演者摹拟一家人醒而复睡以后的情形时,听众的神情动作的变化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