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材料三分析材料二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88995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依据材料三分析材料二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依据材料三分析材料二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依据材料三分析材料二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依据材料三分析材料二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依据材料三分析材料二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依据材料三分析材料二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docx

《依据材料三分析材料二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依据材料三分析材料二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依据材料三分析材料二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docx

依据材料三分析材料二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

依据材料三,分析材料二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

篇一:

高一上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中国是较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较早地走向完备和成熟,中国早期国家制度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最明显()

a.世官制B.皇帝独尊的官僚体制

c.宗族血缘关系d.分封制

2、20XX年,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里耶古城出土了37000余枚简牍,这批秦简有“洞庭郡”字样的简例,这里所说的“洞庭郡”是()

a.直属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B.相当于“县”,隶属于郡

c.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地方行政机构

d.中央政府一下的二级统治机构

3、丁丁同学在查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相关资料时发现,元代在十大行政区域之外设立了宣政院,清朝在中央设立了理藩院,下面是他列出的宣政院和理藩院职责的共同之处,其中正确的是()

a.对西藏的佛教、军事、行政事务的管理B.对全国佛教、行政事务的管理

c.对西北地区军政外交事务的管理d.对西南佛教、军民政教事务的管理

4、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5、《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a、增开通商口岸B、赔款白银二亿两

c、割台湾等地给日本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6、《辛丑条约》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该条约的签定导致()

a、清政府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B、清政府在军事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c、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形成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7、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下列对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资本主义间接统治()

B.政治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

c.“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d.“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8、日本在侵华过程中制造了一系列的事变,其中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开端的是

a、九一八事变B、华北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9、第一个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中国人是()

a、洪秀全B、洪仁玕c、孙中山d、蒋介石

10、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11、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其主要内容是:

()

①推翻帝国主义压迫②打倒军阀③统一中国④平均地权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2、遵义会议的召开有什么意义()

①召开于1935年中国革命最为重要的关头②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

确领导③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④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二、阅读下列材料:

13.(15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

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

?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

?

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

?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

?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

?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

?

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5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5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

(5分)

14.(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

?

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

——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

材料二: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

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人教版历史必修1材料三:

日本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

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最后:

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材料四:

20XX年8月15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无视国际社会、亚洲邻国和日本人民的反对,悍然再次参拜供奉有14名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中新网8月15日材料五: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XX年5月30日下午抵达东京,开始对日本进行为期三天的正式访问,以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日本当局的看法是否正确?

为什么?

(6分)

(2)材料二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列举这一事件后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军的重大战役。

(不少于4个)(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历史事件分别是日本对外扩张的哪一步?

日军的侵略政策破灭于哪一年?

破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4)你如何看待材料四和材料五所描述的历史现象?

你认为当前处理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分)

15.(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一次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

——《关于建国以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材料三: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化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了闸门,使反动统治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十五大报告

(1)材料一与材料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

你是如何理解的?

(7分)

(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5分)

(3)辛亥革命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

(5分)

【答案】

一、caacdcBcBacd

二、材料题

13.【答案】

(1)选官制度: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

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功能:

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价值:

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现、综合分析和材料解读能力。

(1)问汉晋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科举制的进步性可以根据材料“能破朋党之私”“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士有应举之才”等信息概括。

(2)问结合材料二中的信息“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和所学,分析科举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第(3)问根据材料“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等信息概括。

14【解析】第

(1)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时间“1931年9月18日”和地点“北大营”判断应为九一八事变。

(2)问根据时间“1937年7月7日”和地点“宛平城和卢沟桥”判断应为卢沟桥事变,联系教材知识概括出中国人民抗击日军的重大战役。

第(3)问结合材料三中日本的侵略步骤和材料一、二进行分析,并联系抗战胜利的原因得出答案。

第(4)问综合材料四、五,分析两国的分歧,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答案】

(1)九一八事变。

不正确。

因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的蓄谋已久的侵略行为,是日军炸毁南满铁路,袭击中国军队,并非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

(2)七七事变。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

(3)第三步和第四步。

1945年。

中国人民团结抗日,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中日关系一波三折,中、日两国在如何正确对待历史问题上仍有较大分歧。

基本原则: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15【答案】

(1)不矛盾。

因为中华民国成立后,帝国主义的特权没有被取消,实权又被袁世凯所窃取,因而民国的成立在当时没能实现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与社会进步的目的。

但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以后的革命打下了基础。

(2)从历史发展的整体上看,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资产阶级领导,由人民群众参加,以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以及争取民族独立为目标,并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而进行的革命运动,因此是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3)打乱了反动统治秩序,使它再也无法重新统治下去;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和民主觉醒,促使先进的知识分子探索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篇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

宿州市多瑙河音乐学校模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1小题2分,满分50分)

1.从西周时期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士”到战国时代的“废井田,开阡陌”,所反映的是()

a.周王室的衰弱B.井田制的破坏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诸侯的强大

2.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逐步提高。

下列有关我国耕作方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火耕”到“耜耕”再到“铁犁牛耕”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B.铁犁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c.铁犁的出现成为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的条件

d.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②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③早市、夜市昼夜相接④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①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加以重视是正确的②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压制工商业,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③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始终起消极作用④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清政府曾经规定: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反映的实质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6.1864年包世臣记载: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松太布市,削弱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

”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B、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

c、松太地区棉纺织水平下降d、中国手工棉纺织品价格下跌

7.10.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是()

①洋务运动②辛亥革命③外国向中国输出资本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

8.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其以下活动体现了上述思想的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创办北洋海军

c、创办京师同文馆d、创办轮船招商局

9.尽管阶段性特征不同,但从整体上看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步履艰难、发展缓慢。

根本原因是()

a.畸形的社会性质B.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

c.封建主义的压制d.西方列强的压制和掠夺

10.民国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其原因不包括()

a.国民党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B.官僚资本的压迫

c.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1.民国(1912年建立)初年,生活在上海的某君能够享受到()

①打电话与朋友约会②坐小汽车逛街③穿着中山装看电影④喝着咖啡读《人民日报》⑤上网搜索辛亥革命的资料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

12.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c.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d.生产资料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

13.“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

”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14.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根本性变革B.是农业由集体经济向个体经济转变

c.农民由此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d.农民对承包的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15.既是近代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开放的经济特区的城市是()

a.厦门B.上海c.广州d.福州

16.导致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有()

①欧洲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欧洲社会出现“寻金热”③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的商路使欧洲出现了“商业危机”④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7.第一工业革命开始时英国“一枝独秀”,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和进行过程中各先进国家“遍地开花”。

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德等国工业迅速发展B、英国经济实力急剧衰落

c、科学技术成就日益推广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18.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的发展B.电力工业的发展尤为突出

c.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d.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19.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发展最深远的影响是()

a.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B.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c.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传播

d.促使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20.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使美国的经济政策由胡佛的自由放任转变为罗斯福的国家干预。

你认为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内部严重分化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互相渗透

c.资本主义国家职能扩大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趋向缓和

21.二战后西欧诸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a.利用美国的援助B.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功能

c.发展高科技和新兴产业d.利用经济的非军事化

22.列宁指出: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下列对本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②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3.以下对于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②扩大了社会消费③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④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a.①②③④B.③④c.②④d.①②④

24.欧洲联盟自身的变化表现为()

①由区域组织向全球组织转化②由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一体化发展③由西欧国家扩展到东欧国家④由多种货币向单一货币转变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5.世界贸易组织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最准确的表述是()

a、世界贸易组织促成经济全球化

B、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c、世界贸易组织与经济全球化无关

d、世界贸易组织适应全球化潮流成立,又推动全球化发展

二、非选择题(40分)

26.(20分)民生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解决方式不尽相同。

民生问题是近代以来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

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不存在;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现代卷》材料二我们比前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

我们的民生日用商品比较丰富,物价和货币是稳定的。

?

?

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前苏联的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三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

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

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其中最宏伟的工程是田纳西流域的水利工程。

材料四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摘自《邓小平文选》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有哪些发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产生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

(9分)

(2)依据材料三分析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如何解决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民生问题的?

在当时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

(5分)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家庭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2分)

(4)依据上述西方社会和中国的民生政策,说明你对当代民生问题的认识。

(4分)

27.(14分)材料一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

?

?

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

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

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

?

?

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

喷气式飞机、

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摘自《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材料二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

?

?

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

──摘自《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谭震林)材料三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有计划地发展重工业,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1930年,斯大林又一次教导俄国农民,使他们明白共产主义制度是什么。

他正式使俄国的农庄集体化,成立了农业合作社。

──人民网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分)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制定的目标未能达到的原因。

(3分)

(3)在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借鉴了材料三中苏联的哪些做法?

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6分)

(4)中俄两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探索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目前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3分)

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父”瓦特“发明大王”爱迪生

材料二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评论到:

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

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却把这儿几乎变成了野蛮人。

材料三1956年3月31日安徽省私营工业中,实行公私合营的已达到全省10人以上私营工业总户数的99.1%;10人以下的私营工业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私营商业中,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的达到私营商业总户数的76.9%。

私营交通运输业中,汽车、轮船已全部公私合营。

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划资本家7241人,其中工业资本家及其代理人3506人。

对资本家的代表人物安排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级工商业联合委员会的

567

篇三:

湛江市20XX年普通高考测试题

(一)历史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

a

20XX年湛江市普通高考测试题

(一)

历史

本试卷共6页,3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l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

满分75分。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考古发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多为礼器和兵器,北方出土的青铜农具比江淮出土的青铜农具要少。

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应该是

a.商周的青铜冶铸业水平不高B.商朝的统治者对农业生产不重视

c.北方统治者重礼制和军事d.江淮地区富含铜、锡、铅矿

2.钱币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以下钱币,反映了分裂到统一的时代变迁,并能极大地促进国家统一的是

a

Bcd

3.下图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是

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B.秦朝的郡县制

c.西汉的郡国并行制d.元朝的行省制

4、“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这反映出明中叶以后中国商业发展的本质特征是

a.商人长途贩运B.国内商品市场连为一体

c.南北交通发达d.“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成为主流

5.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特征,就艺术思想来说主要是

a.由繁到简B.由简到繁

c.文人画到风俗画d.由浪漫幻想到以形写神

6.19世纪60年代初中国人包世臣在他的《齐民四术》中说: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的三分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