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1.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1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诗歌鉴赏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03.诗人选取了哪些具体意象?
这些意象分别表现了乡愁的什么特点?
104.“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作者将“故乡的面貌”说成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将具体的事物比喻成抽象的概念,这样合适吗?
谈谈你的理解。
105.诗人为什么把离别后的乡愁比作“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03.【示例】笛声——乡愁的时刻相伴。
雾里的挥手别离——乡愁的怅惘。
古树——乡愁的永恒
104.合适。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故乡的面貌”比作“模糊的怅惘”,这里故乡的面貌不仅仅指故乡的面貌,也指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模糊”一词说明作者已离开故乡太久,对故乡的印象已经模糊;“怅惘”则说出了作者想家而不能回的无奈。
105.“树”代表着家,诗人把离别后的乡愁比作“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表明诗人对家的思念是永恒的,家是诗人一生的守候,是她心中唯一的牵挂。
表达了诗人心中永远不会随时间而变淡的日益浓重的深深的思乡之情。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0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意象及作用理解能力。
意象就是诗词中描绘的形象,如动物、花草等等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意象作用的赏析方法:
描绘出诗词中出现的意象特点、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气氛特点;分析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
结合“是一支清远的笛;雾里的挥手别离;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可以得出诗人选取的具体意象有:
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古树。
这些意象分别表现了乡愁的特点是:
笛声——结合“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分析得出特点是:
乡愁的时刻相伴。
雾里的挥手别离——结合“模糊的怅惘”分析得出特点是:
乡愁的怅惘。
古树——结合“永不老去”分析得出特点是:
乡愁的永恒。
10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辨析能力。
诗歌中的意象运用是否合适,答案一般都是肯定的,也可以从否定的角度回答。
理由可以从意象的特点、作用方面,从表达效果方面,从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结合诗歌的主旨进行分析。
作者将“故乡的面貌”说成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将具体的事物比喻成抽象的概念是合适的。
诗歌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10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意象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意象是诗词中描绘的形象,如动物、花草等等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意象作用的赏析方法:
描绘出诗词中出现的意象特点、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气氛特点;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家始终是每个人一生的守候,身在异乡,家始终是心中唯一的牵挂,思乡之情永远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加,永不相忘。
表达了作者日益浓重的深深的思乡之情。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06.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人在描写表现乡愁的形象时借助了哪些形容词,有什么作用。
107.诗人笔下的乡愁仅仅是个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吗?
为什么?
【答案】
106.形容词: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作用:
以一种轻淡的描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很小、程度很轻的对象之中,反衬出乡愁的浓烈,同时增加了音律美。
107.不是。
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诗人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亲人之思和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解析】
106.本题考查学生体会诗歌形象及品味重点词语作用的能力。
鉴赏诗歌,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作用,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形象,学会分析该字词在诗歌中的作用。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然后结合全诗的内容,同时要在把握诗歌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结合诗歌内容“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可以得出形容词: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作用:
可以结合新诗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分析即可。
10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主题及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阅读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诗歌大意,联系写作背景,诗歌的主旨,来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根据诗歌《乡愁》内容“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可知,诗人笔下的乡愁不仅仅是个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诗人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亲人之思和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108.填空。
(1)《乡愁》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__________和诗评家。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___________之情,表达了华夏儿女_______________的强烈愿望。
【答案】
(1)余光中诗人
(2)思乡盼望祖国统一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
解答文学常识类试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这类题型的判断点是:
作者的名(字、号)、称谓、国籍、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
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同时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在学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
《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评家。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阅读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诗歌大意,联系写作背景,诗歌的主旨,来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根据诗歌《乡愁》内容可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表达了华夏儿女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109.(题文)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很美。
你认为它美在哪里?
请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情感之美:
本诗所抒发的情感,是母爱也好,爱情也好,都不失为一份轻柔、纯美、真挚的动人情感。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结合诗歌内容,抓住重要诗句及词语、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感情等进行赏析,语句要通顺。
如句式之美:
“黄昏吹着风的软”“细雨点洒在花前”“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以异于寻常的倒装句式带来一种新奇的阅读美感;音乐之美:
本诗韵脚工整,格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110.填空。
(1)《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作者是______,是我国当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作家,新月派诗人之一。
(2)《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的“你”指代_________,突出了“你”________的特点。
(3)在这首诗中,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有_______,这些词语给人一种_______的感觉。
【答案】
(1)林徽因建筑师诗人
(2)“人间的四月天”“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鲜妍百花”“新鲜初放芽的绿”“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呢喃”“爱,暖,希望”;”娇柔、温和、静雅。
”(3)鲜妍、鹅黄、绿、白;明亮、温暖。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作家作品知识的识记掌握能力。
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然后再根据本题要求答题。
林徽因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
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2)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理解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熟悉课文内容并在了解文章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答案。
结合“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分析得出“你”是:
“人间的四月天”“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鲜妍百花”“新鲜初放芽的绿”“一树一树的花开”然后根据诗文内容写出特点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理解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熟悉课文内容并在了解文章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答案。
结合“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可得出色彩的文字:
鲜妍、鹅黄、绿、白;这些色彩给人的第一感觉是:
明亮、温暖,可根据是个表达的情感写出。
阅读《沁园春·雪》,回答问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11.词的开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12.上片内容主要由哪个字统领?
它统领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113.下片“惜”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14.上下两片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11.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112.上片内容主要由“望”字统领,它统领的内容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突出了祖国地域广袤、景象奇伟的特点,也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雄伟的气魄。
113.一个“惜”字,定下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惜”中既褒奖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雄才伟略和他们对历史的影响,又批判否定了他们长于武功短于文治的不足,饱含惋惜之情。
114.上片以描写为主,下片以议论抒情为主。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解析】
11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诗句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根据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情感,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品读开头的诗句,准确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语境,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引发读者的想象。
11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作用和诗歌内容的能力。
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再把握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最后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仔细阅读诗歌可知,上片内容由“望”字统领,它统领的内容是“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雄伟景观,突出了祖国地域广袤、景象奇伟的特点,变出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雄伟的气魄。
113.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字赏析能力。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结合下片的内容理解,一个“惜”字,既褒奖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对历史的贡献,又否定了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的不足,饱含惋惜、遗憾之情。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14.此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
表达方式主要有五种: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结合题目的要求,分析判断词的上、下阕运用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
分析可知,这首词上片以描写为主,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下片以议论抒情为主,表达诗人的雄才伟略。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更加鲜明地突出主题思想。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15.诗中鸟儿所歌唱的四个对象是什么?
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116.品析下面诗句的含意。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17.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答案】
115.四个对象分别是:
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遭受日寇践踏的国土;“河流”象征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人民对侵略者的愤怒;“黎明”象征独立自由的曙光。
116.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越深,心中的痛苦就越强烈。
117.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解析】
1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结合具体的诗句的表现手法,再现诗句所描写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这首诗描绘了四个形象分别是:
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遭受日寇践踏的国土;“河流”象征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人民对侵略者的愤怒;“黎明”象征独立自由的曙光。
1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人情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诗句的含义。
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其含义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越深,心中的痛苦就越强烈。
1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结合具体的诗句的表现手法,再现诗句所描写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形象。
本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这只“鸟”歌唱至死,它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小题
(甲)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②。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①杜二甫:
即诗人杜甫。
②徂徕:
山名。
118.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甲诗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B.甲诗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乙诗尾联以“且尽手中杯”结束全诗,干脆有力,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
D.乙诗用语绚丽飘逸,融叙事、绘景、抒情为一体,诗情画意与深情厚谊跃然纸上。
119.甲诗中一个“________”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乙诗中的两位诗人临别把酒,一个“________”字,抒写了诗人迫切希望重逢欢叙的情感。
这两个字都表达了对故乡、对友人充满了________之情。
120.同是送别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
【答案】
118.D
119.怜重依依不舍
120.“送”字直接点题(扣题)。
甲诗,“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乙诗,诗人借此明媚之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即将分别时豁达的情感。
【解析】
118.D项“乙诗用语绚丽飘逸”对诗歌的赏析不准确。
所谓“绚丽飘逸”是耀眼华丽、洒脱自然之意。
而本诗歌语言特点是古朴真淳,直抒胸臆。
119.考查对诗歌重点信息的提取能力。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的基础上,梳理诗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如甲诗记下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的字可提取“仍怜故乡水”的“怜”作为答案。
乙诗抒写了诗人迫切希望重逢欢叙的情感可提取“重有金樽开”的“重”字作为答案。
而这两个字都充满了对故乡、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120.比较阅读。
考查两首诗在运用借景抒情手法的不同之处。
要结合具体诗句比较。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如甲诗可从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角度作答。
乙诗可从借明媚之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即将分别时豁达的情感的角度作答。
同是送别诗,手法与情感都有差别。
特别是情感上的差别,一个侧重于依依不舍,一个侧重于依依不舍之后的豁达。
露
田晓菲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在张开惺松睡眼的花心里
我没有向人们说:
“勿忘我”
清晨和黑夜
我自生又自灭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我就是我
一滴纯洁的甘露
很少人注意我,我不抱怨
那——又有什么要紧
阳光妩媚的清早
我会升华成一朵
美丽的洁白的云
121.说说诗中的“露”具有什么特点。
122.全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23.读了这首诗,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124.仿写。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我就是我/一滴纯洁的甘露
【答案】
121.纯洁,默默无闻,舍己为人
122.拟人
123.
(1)正视现实,不自卑
(2)尽其所能,不计名利,默默奉献
124.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12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具体考查“露”具有的特点。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如“一滴纯洁的甘露/很少人注意我”是写默默无闻,“我不抱怨”是写乐观,心灵纯洁,“我会升华成一朵/美丽的洁白的云”是说心灵纯洁、默默奉献的特点。
122.考查诗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类型。
全诗运用了女人的手法,露珠消逝在阳光中本来是变得无形无色,而作者却让她以另一种形态存在。
如“张开惺松睡眼”“很少人注意我,我不抱怨”等句。
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露”的默默无闻,乐观,心灵纯洁,舍己为人的特点。
123.写启示。
露珠黑夜悄然而来,滋润万物,在太阳升起后,又默默离去,即使没有人注意它赞美它,它也没有丝毫的怨意。
它不仰慕星星和明珠,而只是真实地生活,珍视自己的本色,它平凡但不卑微,美丽却不骄傲。
作为一个人,我们也应该像露珠一样,悄然来去,默默无闻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也不乞求别人的爱怜赞美,做到平凡但又不失美丽。
124.仿句,要求有三:
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
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抓住前例句“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我就是我/一滴纯洁的甘露”。
句式结构为“我不是……也不是……我就是我……”。
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