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预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86526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的预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震的预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震的预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地震的预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地震的预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震的预防.docx

《地震的预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的预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震的预防.docx

地震的预防

地震的预防

一.地震的预防。

地震并非真如某些专#¥家所言,全然无法预测,实际上,在地震发生前,会有很多十分明显的预兆,我们根据这些预兆,完全能够在地震发生前,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

下面介绍一些震前的预测:

1、地震云。

地震云按时间和形态分,易于分辨观察的有四种:

一是带状地震云,二是平行或放射状地震云,三是卷震云,四是团块震云。

带状地震云,就像飞机云一样,单条出现,一般预示着两周之后的地震。

多条震云,俗称排骨云(平行)或扇子骨云(放射状),预示着一周之内的地震。

卷震云,像一根烟柱一样直冲上天,预示三天后的地震。

团块震云,震中出现的固体形状的大块或团状云,一般出现的时候,就是地震的时候。

注意:

带状和多条的地震云,一般预示着观测不到的地方的地震,而卷震云这个“烟柱”的根部,就是震中,团块震云就在震中上方。

因此,地震云的观测,除非具有一定的水平和“眼力”,是很难判断的出震中位置、震级大小的,我们可以忽略,如果要记,那么记住卷震云就可以了,一条烟柱一样的云,那里出来的,哪里就是震中。

 

2、地声。

地声是临震预兆,常发生在震前几秒、几分、或几小时、几天内,在震中区和近周围都能听到,声音有的类似闷雷声,有的类似远雷声,岩石破裂时的“咔嚓”声,有的则是隐隐有声,在靠近震中的地方,大震前可以听到像狂风、雷声、坦克开过来的声音,像开山炸石的沉闷爆炸声等。

根据地声的特点,能大致判断地震的大小和震中的方向。

一般说,如果声音越大,声调越沉闷,那么地震也越大;反之,地震就较小。

当听到地声时,大地震可能很快就要发生了,所以可把地声看作警报,应该立即离开房屋,采取紧急防御措施,避免和减少伤亡损失。

注意:

地声是比较靠谱的,如果我们听到不正常的声音,就要留意一下,是不是地声,如果是,就要进行防范。

 

3、生物异常。

地震前,由于动物比人类敏感,所以很多动物都会有异常举动,这是很重要的预兆,一般来说,我们在生活中容易观察到的动物有:

狗、猫、家禽家畜、鸟类、老鼠、蛇、青蛙、虫类、鱼类和蝙蝠等。

狗、猫等家养动物和家禽家畜的异常举动,是最重要的预兆。

如焦躁不安,乱叫乱咬,不吃食,不进窝不进圈,甚至晚上还往外跑,在震前几天内,一般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到了震前几个小时到几分钟内,这些动物的行为甚至可以用“发狂”来形容。

比如有的狗会不顾一切的往外跑,挠门,狂叫,你去拉它他甚至会咬你,家畜会撞门,试图离开,而家里的老鼠、蟑螂等在大白天都会惊慌的离开建筑物,到野外躲避。

如果我们发现这种情况,就要马上离开建筑物,到开阔地进行躲避。

鸟类和飞虫、蝙蝠等动物,在阵前会变得“失去理性”,比如燕子会将小鸟抛离巢穴,惊恐不安,蜻蜓会集体飞离震中地区,蝙蝠会成群结队在大白天乱飞,等等,一般来说,这种预兆不容易被观察到。

鱼类在震前也会发狂,鱼塘里的鱼会纷纷上浮、蹦跳,鱼缸里的鱼也会有这种现象,但同样这也是不容易观察到的。

而蛇、青蛙等冬眠的动物,如果发现其在冬眠期内出现,就要严加注意,而在其他季节,也会有不同寻常的表现,比如汶川地震前无数蟾蜍集体出现在路上,这就是一种临震预兆,相对来说,这个比较容易被观测到。

下面是顺口溜: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注意:

观察动物的异常现象,不能盲目惊慌,如果不是个别现象,就请马上离开建筑物,到空旷处躲避,如果是个案,也不排除其他原因,但还是建议立即躲避,然后在进行相关的判断和处理。

(尤其注意狗、猫、家畜家禽、老鼠等的异常)

4、地下水异常。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

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注意:

地下水的变化,在城市不容易观测到,但是一般发生异常,就会有传闻,听到后可以实地观测一下,然后再进行判断。

一般来说,地下水的变化会从震前两周或更久开始,因为地震是一个积蓄能量——释放能量的过程,在积蓄能量的过程中,地层地质结构发生改变,才引起地下水的变化,所以如果发现,就要注意周围是不是还有其他的预兆,多方结合来进行判断。

5、电磁异常。

电磁异常指地震前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日光灯等出现的异常。

最为常见的电磁异常是收音机失灵,在北方地区日光灯在震前自明也较为常见。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前几天,唐山及其邻区很多收音机失灵,声音忽大忽小,时有时无,调频不准,有时连续出现噪音。

同样是唐山地震前,市内有人见到关闭的荧光灯夜间先发红后亮起来,北京有人睡前关闭了日光灯,但灯仍亮着不息。

电磁异常还包括一些电机设备工作不正常,如微波站异常、无线电厂受干扰、电子闹钟失灵等。

注意:

地震前电磁异常在现在还表现为小灵通和手机等通讯工具信号不稳定,这个算是最容易发现的异常了,但是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所以不要盲目惊慌。

6、其他。

除了以上五种,还有气候、地光、地气、地鼓、地动等异常现象,由于难以被观测到,而且不够普遍,所以不详细介绍,如有兴趣可网络搜索。

注意:

上面所列举的多种宏观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

例如:

井水和泉水的涨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关,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响,井水的变色变味可能因污染引起,动物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天气变化、疾病、发情、外界剌激等有关,还要注意不要把电焊弧光、闪电等误认为地光,不要把雷声误认为地声,不要把燃放烟花爆竹和信号弹当成地下冒火球。

我们在发现身边有某种异常现象的时候,一定不要惊慌,首先确认一下是不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如不能确定,就要马上询问其他人,看这种异常是不是普遍存在的,同时回想最近周围还有没有其他的异常现象,并打开手机测试信号是否正常,如果是,就要尽快通知相关部门查证,同时上报公安部门或者地震局,当然,这种情况一般来说不会受到重视,得不到回应也是很正常的,所以我们可以采取其他办法:

如上网查找原因、询问,或者找在这方面有经验的朋友咨询。

比如某天你家的狗忽然一反常态,不进食不进窝,吠咬不止,意图离家,而且反应十分强烈,你一定记住,不要惊慌,此时你要迅速查看周围还有没有其他异状,如果家里还有其他动物,就要马上看一下它们的反应,同时打开手机,看信号是否受到干扰,即使这些都没有异常,最好也马上通知家人,离开房间,到远离建筑物的空阔地躲避,在离开的过程中,仔细倾听周围有没有其他动物的声音,观察有没有其他动物的异常举动,到安全的地方,再向相关部门报告等,进行查证,并检查你的狗,确认他的反应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你的狗只是个例,那么一般来说无需紧张,只需要带狗去兽医门诊,如果不是个案,就要多方询问查证,并注意防震。

二.地震的自救

地震通常都是突如其来的,我们无法准确预测,从而采取规避措施,由于更多的原因(如和谐稳定、官方辟谣等等导致的民众防范意识松懈),我们甚至在地震来临时都没有意识到这是地震,或者慌乱之下下意识的进行躲避、逃跑,但由于方法不对,而导致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

比如慌乱之下有人会跳楼,结果只是小震,楼没事,人摔坏了,再比如大家争相往外跑,发生了踩踏,导致不必要的伤害,这种情况其实是普遍存在的,其原因是我们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相关的自救培训,甚至脑中就没有相关的知识,在灾难来临时不知所措,盲目行动,或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但都是错误的,从而导致伤亡(比如跳楼)。

俗话说“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这句话很有道理,但是不能作为我们不去掌握自救知识的挡箭牌,小震不用跑,因为没事,大震跑不了,因为你跑不出去,可是跑不出去并不意味着就会死掉,无论多大的地震,将建筑物整体破坏掉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这个部分我将分为两部分来说,一是准备,二是行动。

1、准备。

准备什么呢?

准备硬件,好的硬件能够使地震时的伤亡和损失大幅度减小,这是你生存的保证,十分重要。

硬件准备包括三个方面:

建筑物、室内设施及其他

建筑物:

地震发生的时候,很多人都在室内,我们知道,现在的建筑物尤其是楼房大多是有抗震标准的,一般的楼房都最少能抗得住六级左右的地震甚至更高,但是有些房子由于开发商偷工减料,导致实际抗震级别并没有那么高,比如汶川地震时许多新房子都变成了零碎,而一些老房子却只倒了一面墙,或者只是裂了缝,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买房子或建房子,都要使之达到尽可能高的抗震级别,当然了,商品房给出的数据不一定真实可信,即使通过了某些部门的验证也不一定准确,所以我们最好在其施工的时候,就进行一下实地考察,尽量居住质量靠得住的房子。

室内设施:

室内设施一般指家具,家具为什么重要呢?

因为有时候我们需要躲藏在他的一侧,比如柜子、衣橱、桌子、床等,下面我们将介绍自救的方法,当地震来临,我们要躲在这些家具的一侧,靠它们和砸落下来的物体之间形成的三角形狭小空间来保住自己的名,但如果这些设施质量不好,或者摆放不合理,或者高度不够等,就会危及到我们的安全。

因此,我们要注意,尽量使用结实的家具等,并不要使之太过于矮小,摆放要合理,不能太杂乱而不利于走动、通行。

其他:

其余的是一些细节,比如平时尽量不要在室内的墙上布置过多的沉重、尖锐、易碎的装饰物品,因为如果发生地震,这些装饰物会掉下来砸伤人。

另外,比较重要的是避难和营救物品的准备,在网上有人提出准备防震袋,我个人认为有条件的人可以尝试,因为这些物品也属于常用品,即使不地震,也可以用在其他方面,而其他的物品和准备,有一些是比较重要的,但是各人情况不同,视自己情况而定吧,我认为还是比较靠谱的,所以摘过来,大家可以参考:

在有地震预报的情况下,家庭成员每个人都应准备防震袋,生活用品宜精不宜多。

如手电筒、调频收音机、药品、嗽洗用品、食品水壶、糖、盐、打火机、小刀、绳索、手套等。

家庭成员的衣袋里最好装上一个小小的急救卡片,注明姓名、地址、工作单位、电话号码、本人血型、联系人姓名等项内容,便于他人营救时参考。

震前尚需准备一些简单的营救工具,如撬棍、锤子、斧头、小钢锯等,一定放在震后能够立即拿到的地方。

如树上、房顶上、开阔的庭院中等。

室内家俱布设要合理大件家俱摆在墙体薄弱处,桌下、床下不放杂物,床铺最好在离门近处摆放。

服装物品固定位置存放,遇到夜震也能顺手穿衣、穿鞋、拿东西避震。

室外环境要清楚,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如何要做到心中有数,一旦发生地震,应如何躲逃为上策;甬道楼梯不可停放自行车和堆积杂物,以防地震来了影响畅通。

注意:

在无法改变前两项硬件的前提下,请尽量参考第三条,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工作,稍稍花点时间就能准备好,但是关键时刻,可能就有大用处。

另外提醒一点,我们可以准备一个哨子,在有地震危险的时候(比如有某些预兆,或者有“地震谣言”的时候),随身带着,万一被埋,可以吹哨子来引起营救人员注意,声音大,而且还能有效节省体力,没有被埋,可以通过哨音来召集幸存者,给救援者发信号等。

2、行动

行动,就是自救措施,下面我将详细介绍。

地震防护

任何建筑物(防震建筑)在设计与建造时,有效的防震设计,可有效的防止生命财产的损失。

地震发生时,关键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防护对于保证生命安全,减少人员伤亡是至关重要的。

通常可能造成危险的是比较强烈的近震。

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振动较为明显,应迅速逃生。

逃生应遵循就近躲避的原则,注意保护头部。

在室内应先关闭煤气,可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旁或墙角、厨房、卫生间等承重墙较多,跨度较小的地方,注意避开外墙体等薄弱部位,并且可以使用枕头、被子等物,或直接用双手保护头部。

躲避在坚固的家具旁能在建筑物倒塌时提供一些空间,而对于规模较小地震,在家具下则能防护掉落物。

主震过后,应迅速撤至户外,高层人员应尽量避免乘坐电梯。

在室外可跑向比较开阔的空旷地区躲避,避免聚集在高层建筑及高压输电线下方。

如在山区还要注意山崩和滚石,可寻找地势较高处躲避。

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若环境和体力许可,应设法逃生。

如无力脱险自救,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等待救援人员。

室内应急

俗语说:

“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

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然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很少有上下颠簸感觉,都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地声脆,震动小。

一般远震不必外逃,因为这种情况震害都比较轻,对人身安全不会造成威胁。

如果遇到强烈破坏性的地震时,跳楼逃跑好不好呢?

事实表明这不是上策。

原因是地震强烈振动时间只有一分钟左右,相当短促,从打开门窗到跳楼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特别是人站立行走困难,如果门窗被震歪变形开不动,那耗费时间就更多。

有的人慌了手脚,急不可待,用手砸玻璃,结果把手也砸坏了。

另外,楼房如果很高,跳楼可能会摔死或摔伤,即使安全着地,也有可能被倒塌下来的东西砸死或砸伤。

根据唐山地震震害调查结果表明,因跳楼或逃跑而伤亡的人数在六种主要伤亡形式(直接伤亡、闷压致死、跳楼或逃跑、躲避地点不当、重返危房、抢救或护理不正当等)中占第三位。

地震时造成钢筋混凝土大楼一塌到底的情况毕竟较少,完全倒塌一般是主震后的强余震所致。

因为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除了具有一定的刚性外,还有相当的韧性。

这就是主震往往不可能一下子彻底摧毁混凝土建筑物的原因。

所以,地震时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是较为安全的。

另外也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处去暂避一时。

因为这些地方跨度小而刚度大,加之有些管道支撑,抗震性能较好。

室内避震不管躲在哪里,一定要注意避开墙体的薄弱部位,如门窗附近等。

躲过主震后,应迅速撤至户外。

撤离时注意保护头部,最好用枕头、被子等柔软物体护住头部。

万一大楼倒塌,就近躲避也会造成一定的伤亡,但这个伤亡的数字必定远远低于盲目外逃时在门口挤成一团所造成的死伤人数。

其原因在于大楼倒塌总会存在一些死角或空隙,而这生存空间在坚实家俱和小跨度房间等处形成的可能性较多。

所以,相对来说,就近躲避可以把伤亡人数减少到最低限度。

如果地震时,你正在公共场所,如电影院或高层楼房的教室上课或宿舍学习、休息等,当你感到地震时,要注意避免接近玻璃窗,最好把被子、挎包或枕头顶在头上,选择落下物、倒塌物少的场所,屈身蹲在排椅、课桌或坚实的家俱下,等待地震平息后,再有秩序地撤离到空旷处,若房屋受损造成危房,不要急于返回取东西,以免接着可能发生的余震造成房屋倒塌被压埋。

撤离时,最好不使用电梯,以访因停电困于电梯内或发生其他意外事故。

1970年我国通海大地震现场抢救时发现,大部分死亡者都在屋门口附近,表明地震时人们在外逃,来不及到达安全地点就被倒塌的房屋掩埋,无法凭自己的力量挣扎出来,其它震例也基本如此。

当然,地震发生时如果是位于大门或窗户附近,而屋外又无高楼或危房倒塌覆压之险,还是应该立即跑出屋外的。

唐山地震时,部分位于门窗附近,且行动敏捷的人适时逃出建筑物避震都获得成功。

如铁路搬道房的一位工人,地震时正在工作间,距门只有2-3米的地方休息,当地面晃动时他立即外逃,到门口时已站立不住,他挣扎着爬向5米外的铁轨,这时回头一看,工作间已倒塌成废墟,本人庆幸没有伤及。

这种因地制宜,从室内逃到室外的应急方法,与人们倡导的就近躲避原则并不矛盾。

因为应急本身就是针对那些来不及跑出室外的人而言的,而这些人也正是地震中可能遭到伤亡的主要对象。

天津市有一位干部,在唐山地震后向人们介绍他一家因地制宜遇震躲避的经验,很发人深思。

当地震那天的夜晚,他因公宿于天津西郊某粮库的平房里,睡觉的位置正对着门。

地震时他迅速跑到屋外,房顶虽然塌落了,他却安然无恙。

而他爱人和两个孩子住在市中心的家中,地震时被突如其来的剧烈振动吓懵了,未敢从屋内跑出,急忙躲在家俱附近。

据现场分析,假如当时他们也向外逃跑,则十有八九会被附近楼房的砖块砸死。

当这位干部全家相聚时,他感慨万千他说:

“我从屋内跑出来拣了一条命,他们娘仨没有向外跑也躲过了险情,否则咱们很可能见不着面啦!

”室内避震,是逃是躲需要因地制宜。

注意:

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躲在桌子下、床下,因为他们的横面张力太小,如果坠下重物,可能会将之砸断,从而伤害到下面的人,正确方法是:

躲在一侧,以比家具矮的姿势,靠近家具的一侧。

另外,不要到阳台上,以免发生坠落,不要到窗台前,以免玻璃碎裂坠落划伤,不要到挂着东西的墙下,以免坠落物体砸伤,要躲在墙角处,因为这里是承重部分,不容易倒塌坠落,而且能够形成生存空间,或者到卫生间等开间小的地方躲避,那里有水管,万一不幸被埋,可以敲击水管求救,也可以利用其中的水维生。

室外应急

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这是最庆幸的事。

这时不要冒着大地颤动的危险往室内取物或救人。

经统计,在地震发生的那十几秒至一分钟时间内,人们进入建筑物被砸伤的几率最大。

如1979年在江苏傈阳6.0级地震中,有80%重伤员和90%的死者是刚逃到门口或要进门时被砸或被压所致。

要等地震危险期(约一分钟)过后,再设法去抢救,这时即使家人、邻里、同学被压埋在废墟下,你还是可以抢救他们脱险的。

当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窗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上碎块等,会飞落下来。

在商店密集的闹市区,落下物更是多种多样,如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对人体的威胁相当大。

住宅区的防护墙、石壁、土墙等往往崩裂倒塌,屋顶上的瓦片也会飞落,烟囱也可能腰折倒塌。

这些情况都要充分估计到。

如果在街上行走时地震,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

应该迅速离开变压器、电线杆和围墙、狭窄巷道等,跑向比较开阔的空旷地区躲避。

如果地震时你在山坡上或悬崖下,这时要注意山崩和滚石,千万不能跟着滚石往山下跑,而应沿着垂直滚石流方向奔跑,来不及时也可寻找山坡隆岗、暂躲在它的背后。

地震时如果你处在有毒气体的化工厂厂区,这时要朝污染源的上风处奔跑,如果伤员是氯气中毒,这时不要进行人工呼吸。

地震时,室外发生的事故相当多,桥梁可能垮塌,城市人行天桥和高层建筑都可能倒塌,地基可能下陷,油库可能燃起熊熊烈火,水库可能决堤,河水、湖水、海水可能淹没房屋,每次地震都有层出不穷的次生灾害并发,因此每个人都应根据不同情况,审时度势,采取灵活的应急对策。

地震时个人避险

破坏性地震从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只有十几秒的时间。

作为个人,如何在瞬间冷静地作出正确避险的抉择呢?

1在楼房:

迅速远离外墙及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等开间小、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跳楼,也不能使用电梯。

2在平房:

来不及跑出户外时,可迅速躲在桌子、床下和坚固家具旁或紧挨墙根,注意保护头部。

3在户外:

避开高大建筑物,远离高压线、大的广告牌。

4在工作间:

迅速关掉电源和气源,就近躲藏在坚固的机器、设备或办公家具旁。

5在公共场所:

在车站、剧院、教室、商店、地铁等场所,要保持镇静,就地选择躲藏处,然后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不要盲目跳楼,也不要拥挤在楼梯、过道上。

避震时要保护好头部、、颈部、眼睛、口、鼻等身体重要部位。

躲避时要低头,并用手护住头部,有可能时,可用身边的物品,如书包、被褥等顶在头上;要防止灰土、毒气等侵入口鼻,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有的地震震前的瞬间会出现地光、地声、初期震动等现象,这些现象被称为预警现象。

在这短暂的自然预警时间内,采取合理的避震方法,安全脱险的成功率会大大增加。

在室外;安全的地方是远离建筑物的空地;在室内,房屋倒塌后能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的地点;也是我们常说的避震空间。

地震后自救互救

震区群众,尤其是家庭、邻里之间的自救互救,是减少地震时人员伤亡的有效手段之—。

1.被埋压人员首先要鼓起求生的勇气,要消除恐惧心理,能自我离开险境者,应尽快想法脱离险境。

2被埋压人员不能自我脱险时,设法将手脚挣脱出来,清除压在自己身上的物体,特别是腹部以上的压物,等待救援。

可以用毛巾、衣服等捂住口鼻,保持呼吸通畅,防止烟尘呛入窒息。

3.被埋压人员要保持头脑清醒,不可大声呼救,以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应利用一切办法与外界联系,可用石块敲击物体,或在听到外面有人时才呼救。

4.被埋压人员应支撑可能坠落的重物,扩大安全生存空间,最后向有光线和空气流通的方向移动,以脱离险境。

若无力脱险时,应尽可能减少体力消耗,在可活动空间里,设法寻找代用食品和水,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

5.组织家庭、邻里互救。

家庭人员和邻里熟知被埋压人员位置,可及时进行抢救。

在救人中要注意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器物等声音。

6.要根据房屋结构、发震时刻等特点,通过询问或倾听,确定被团人员位置后,再行抢救,防止意外伤亡。

7.救人时要先抢救建筑物边沿瓦砾中的幸存者。

在瓦砾堆中,要及时抢救处在房屋底层或未完全遭到破坏的地下室中的幸存者。

8.地震时抢救目标应先是医院、学校、旅社、招待所等人员密集的地方。

在抢救被埋压者的过程中,人们要密切配合,救死扶伤。

9.救援要讲究方法,首先应使被救者头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的尘土,防止窒息,再暴露胸腹部。

若伤员不能自行出来,不能强拉硬拖。

救援时可用小型轻便的工具,如铲、锤、凿、棍等。

使用时注意安全,特别是在接近被困人员时,更应小心,不用利器硬挖。

注意:

这部分内容是这个帖子的最重要的部分,请大家耐心的、详细的、仔细的阅读,并将某些知识牢牢记住,有条件的可以进行一下演练,以确保不会再地震发生时临场慌乱,不知所措。

未雨绸缪,不过是少打几场扑克、少逛一次街而已,但是其作用不是打扑克逛街能够相比的。

另外,如果大家感兴趣,还可以上网搜索更多的相关知识,我就不贴链接了。

 

注意:

这部分内容是这个帖子的最重要的部分,请大家耐心的、详细的、仔细的阅读,并将某些知识牢牢记住,有条件的可以进行一下演练,以确保不会再地震发生时临场慌乱,不知所措。

未雨绸缪,不过是少打几场扑克、少逛一次街而已,但是其作用不是打扑克逛街能够相比的。

另外,如果大家感兴趣,还可以上网搜索更多的相关知识,我就不贴链接了。

三、莒县的地质状况

众所周知,莒县位于郯庐断裂带上,那么,首先我们就来介绍一下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经历了多期构造。

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左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局限于对断裂带的某些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

结果在不同地段断裂带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称,诸如在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为依兰——伊通深断裂,在辽宁省称为开源——营口——潍坊深断裂(又称辽东滨海断裂),在苏皖境内名为安江山断裂(或称皖苏鲁断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狭义)等名称繁多。

实际上,目前普遍引用的郯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

三百多年前,即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

三百多年后的1969年7月15日,渤海中部再次发生7.4级地震,紧接着,1975年2月24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