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北师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3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85463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北师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3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春北师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3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春北师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3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春北师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3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春北师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3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北师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3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docx

《春北师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3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北师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3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北师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3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docx

春北师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3单元生活中的大数

第3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

第1课时 数一数

(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20页内容及第20页“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千以内数位的顺序。

【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教学准备】

PPT课件,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旧知

  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百以内的数,谁能从1数到100?

是几个几个数的?

  有的同学一个一个地数,有的同学五个五个地数,有的同学十个十个地数,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数得比较快呢?

二、情境引入

  1.在我们生活中除了刚才数过的这些数外还有别的数吗?

  (PPT课件出示资料图片)在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谁愿意介绍给大家?

  2.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大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

三、学习新知

  1.(PPT课件出示大正方体图与小正方体对比图)这是什么物体?

  这个大正方体就是由很多个这样的小正方体组成的,你能估一估这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吗?

(学生汇报)

  谁估的比较接近呢?

我们还是来数一数吧。

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确地数出来呢?

  2.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想一想、摆一摆、议一议,怎样数比较好?

(学生分5人小组活动,每组一个正方体模型,学生每人20个小正方体,合作讨论数的方法)

  3.小组汇报:

可以怎样数?

(根据学生的叙述教师操作演示)

  4.哪一组数的方法比较好?

我们一起来这样数一数。

  (PPT课件演示由10个小正方体到一条,由一条到一层的过程)这就是大正方体中的一层,这样的一层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是怎样数的?

  (板书: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5.我们知道了这样的一层是100个小正方体,那么在大正方体中有这样的几层呢?

(PPT课件演示由10层小正方体组成一个大正方体的过程)一起数数看。

  6.那么要知道大正方体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就可以像这样几个几个地数了呢?

数了几个100?

10个一百是多少呢?

  (板书:

10个一百是一千)

四、感受大数

  1.请同学们感受一下一张纸的厚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比划出来。

  2.请同学们感受十张纸的厚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比划出来。

  3.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是50张纸,两本就是100张,再请同学们感受一下它们的厚度,说一说,并用手比划出来。

  4.请同学们估计一下1000张纸的厚度,并用手比划出来。

五、概念介绍

  1.我们在计数时,一个一个地数,个就作为了计数单位,十个十个地数,谁是计数单位?

一百一百地数呢?

一千一千地数呢?

(板书:

个、十、百、千……)

  2.在这些计数单位中,哪个计数单位最小?

哪个计数单位最大?

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3.我们在写数时,为了表示不同大小的数就会把数字写在不同的位置上,这些数字所占的位置就是数位。

要表示几个一,数字就要写在个位上,要表示几个十,就要写在十位上,那么要表示几个百,就应该写在什么数位上?

要表示几个千呢?

(板书: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六、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1.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完成教材第20页“练一练”第1~3题。

七、布置作业

  完全《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数一数

(一)

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千  百  十  个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借助几何模型及PPT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在好奇、质疑、讨论、整理的学习情境中,感受计数单位“百”“千”之间的关系。

这样不但使学生对“千”“百”的计数单位有直观的感受,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 课前没有充分地估计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合作学习效果仍然不是十分明显。

  [再教设计] 在处理偶发事件时,只要精心把握,宽严适度,就可以使教师从容地摆脱尴尬,把学生引向正轨,给教学增添一丝魅力。

第2课时 数一数

(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页内容及第23页“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在计数器上拨数、数方块等多种数数活动,经历数的抽象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

2.借助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发展位值概念。

3.学习运用万以内的数描述一些生活现象,感受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

【教学难点】

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

PPT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情境引入

  1.师:

你们知道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吗?

  生:

珠穆朗玛峰。

  师:

你知道它的高度吗?

(PPT课件出示图片)

  师:

谁能读给大家听?

  2.老师这还有两幅图(PPT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三千颗。

  

(2)我国已发现的鸟类有一千一百六十六种。

  师:

在这几幅图中都有一些数字,这些数字和1000以内的数比较,怎么样?

  生:

这些数字比1000以内的数大很多。

  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1000还要大的数。

二、探究新知

  1.PPT课件出示主题图。

  提问:

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

一万。

  师:

拿出计数器我们一起来拨一拨,看看经历了几次进位。

  教师总结:

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1个是一万。

  2.数一数。

  PPT课件出示正方体图。

  指名回答,一个正方体是多少?

(一千)

  3.小组数一数。

  

(1)汇报:

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

  总结:

10个一千是一万。

(师板书)

  

(2)学生从九千八百八十七数到一万。

  4.说一说生活中的大数。

三、课堂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3页“练一练”第1~3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数一数

(二)

10个一千是一万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用活教材。

小学生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必然会想方设法地去认识它、研究它,所以学习内容要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在培养学生对大数有初步认识时,我出示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作为数学教学的情境,这样不仅勾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对大数有一个实际性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生活化的数学理念。

  [不足之处] 课前只是老师找了一些关于大数的信息,没有让学生去收集。

  [再教设计] 再次教学时,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有关大数的信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老师已不是课堂的中心,只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参与者,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教师在课堂上所要做的只是把知识整合化、趣味化,而最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爱上数学。

第3课时 拨一拨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25页内容及第25页“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激发读、写数的兴趣,学习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

2.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位的顺序。

【教学准备】

PPT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PPT课件出示信息。

  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2.民族小学共有1706个学生。

  3.陈老师在广场路买了一套每平方米3080元的房子。

  4.振兴小学有880人。

  5.买一台洗衣机要1008元。

  6.发明造纸术距今约有1900年。

  学生试着读读画线的数,然后将这些数进行分类。

  

(二)分为四种数,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这4种数的读法。

  第一类:

不带0的数。

  1.学生再次读数,然后将数表示在计数器上。

  2.学生代表说说数的读法,该怎么读?

为什么这样读?

  3.每人写一个不带0的数,请同桌读一读,然后抽几桌汇报。

  第二类:

只有中间带0的数。

  1.老师将这两个数先后表示在计数器上,要求学生先读数,再说说这两个数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

读中间带0的数的方法,不管中间是几个0,都只读一个0。

  3.PPT课件出示只有中间带0的数,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读。

  第三类:

只有末尾带0的数。

  1.派代表说说这类数的读法,老师归纳。

  2.出示一个学生所写的数,让其他学生读。

  第四类:

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

  1.读一读、说说方法,老师小结。

  2.出示一个学生所写的数,学生自己读后,指名读数。

  (三)PPT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

  在写数时,数字写在不同的位置上,这些数字所占的位置就是数位,我们已经学到万位了。

(板书: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那么万位以后还有数位吗?

  (四)PPT课件出示“试一试”。

  师引导学生说说每个数位的数字代表的意义。

三、课堂总结

  总结读、写数的方法。

四、完成练习,巩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1~3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拨一拨

数位顺序表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动口动脑的实践精神、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课堂上全体学生不断萌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不足之处] 教师评价语言单一,很少生生互评。

  [再教设计] 教师的评价观要彻底改变,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语言,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第4课时 比一比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28页内容及第28页“练一练”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关系。

2.通过“猜数游戏”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位数和四位数的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好,今天老师当一次导游,带领同学们一起去游览我国的名山大川,大家高兴吗?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1.四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

  提出问题:

黄山和香山哪座山高?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数,小声读一读,再想想这两个数哪个更大呢?

  生:

1865大,因为1865是四位数,575是三位数,所以1865大。

(板书1865>575)

  师:

数位多的一定比数位少的大,对吗?

比如四位数比三位数大,你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

(生举例说明)

  师:

同学们自己发现了比较数的大小的一条重要规律是什么?

  (板书:

数位多的一定比数位少的数大)

  2.四位数和四位数的比较。

  师:

谁能帮我比比华山和黄山,那座山更高呢?

  指生读数,仔细观察这两个数,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1865,2155)

  生:

都是四位数。

  师:

我们已经知道了四位数比三位数大,可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该怎么比呢?

(小组、同桌、师生之间讨论)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生:

看它们的最前面的数字,谁的大谁就大。

  师:

也就是比较它们的最高位,哪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大,哪个数就大,现在2比1大了,还要再往下比较其他数位上的数字吗?

  得出结论:

数位相同时,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

(板书)

  3.两个最高位相同的四位数的比较。

  PPT课件出示黄山1865米和泰山1533米。

  师:

谁能说说这两座山,哪座山高呢?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说说你的想法。

指生回答。

  师:

为什么这一次你只比较百位呢?

  生:

它们的千位相同就比较百位。

  师:

那么是不是就不用比较千位上的数了呢?

其实我们还是比较了千位上的数,不比的话怎么知道它们是一样的呢,谁再来说说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

  生:

从千位比起,千位相同,就比较它们的百位。

  得出结论:

数位相同,从最高位比起,如果最高位上的数一样就比较下一位,直到比出大小。

  4.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28页“练一练”第2题,指生回答,并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三、知识延伸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试一试”第一题。

  

(1)在数线上标一标:

每段代表数字几?

  

(2)从大到小排列:

用大于号连接代表什么?

  2.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试一试”第二题。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

  

(2)学生汇报。

四、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教材第28页“练一练”第1,3,4,5题。

五、课堂小结

  说说你的收获,学生评价。

六、布置作业

  完全《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比一比

1865>575

数位多的一定比数位少的大

1865<2155

数位相同时,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

1865>1533

数位相同,从最高位比起,如果最高位上的数一样就比较下一位,直到比出大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游戏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基础,让他们借助旧知识和已掌握的方法进行迁移应用,主动获取新知,自主发现、总结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在游戏中让学生深刻地体悟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以及“高位”的决定性作用。

学生在一次次轻松的情境中感悟并总结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真正体现“在玩中学,在乐中悟”。

  [不足之处] 课堂上有学生发表不同想法的时候,教师没有理睬,而是让他随从大多数学生的想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再教设计] 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探究的热情,对于出现的不同观点,正确的加以肯定、赞赏,请他们尽可能地说明理由,同时发动全班学生讨论。

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教师应该鼓励、引导他们,使学生自尊心受到尊重、保护,学习积极性、兴趣也得到提高,这样,探究的热情就能得到更好的激发与保护。

第5课时 有多少个字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页内容及第31页“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估计活动的过程,初步体会估计策略,积累估计的经验,并在估计过程中发展数感。

2.结合具体情境开展估计活动,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估计的策略。

【教学难点】

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1.比较两个数的大小,PPT课件出示题目。

  1084 ○ 982    3756 ○ 4184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要注意什么。

  2.找规律,PPT课件出示题目。

  388,389,(  ),(  ),392,393。

  3260,3270,(  ),3290,(  ),3310。

  5725,5825,(  ),(  ),6125。

二、知识新授

  1.让学生自读教材第30页的文章。

  2.学生小组估一估这个故事有多少个汉字。

  3.小组回答,指名汇报方法。

(师板书)

  方法一:

每行约有10个字,数数每段有多少行,有多少段。

  方法二:

右栏大约有50个字,左栏约是右栏的两倍。

  4.完成“估一估,填一填”。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汇报,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估计的具体方法。

三、总结课堂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1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估计,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估计的方法,教师及时地进行方法总结,借以提高学生估计的能力。

  2.完成教材第31页“练一练”第2~4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2)小组内交流估计的方法。

  (3)汇报: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估计的方法,是否还有其他的估计方法。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有多少个字

方法一:

每行约有10个字,数数每段有多少行,有多少段。

方法二:

右栏大约有50个字,左栏约是右栏的两倍。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学生是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学生能够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

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学生为了完成“估计”的任务,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断主动探索估计的方法,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

  [不足之处]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有学生想读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教师没同意。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估计的方法,教师怕影响教学效果,死板的让学生只能读例题中的文章。

  [再教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学习思路与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不符时,教师不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应相信学生、理解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在辩论中形成表象。

写在备课上的教案是死的,只有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教案才是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