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学科说明.docx
《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学科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学科说明.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学科说明
2015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学科说明
I、命题依据和考试范围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依据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陕西省教育厅颁布的《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制定的《2011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
考试范围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1、必修2、必修3的基本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
II、考试目标和能力要求
高中地理课程(必修)是一门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的综合性的课程,其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取地理基本技能,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课程目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
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地理学科特点并结合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本次普通高中地理水平考试的能力层次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具有递进关系的能力层次。
识记(A) 指对地理具体事物、现象及其空间分布状况,具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够说出其大意和要点,并落实在地图和地理图表上的能力。
理解(B) 指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对重要的地理概念、原理、模式进行说明和解释,对揭示地理事物、现象眼花过程的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等有理性认识,并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像等表述的能力。
简单应用(C) 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地理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一般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应用(D) 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图文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解决较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
III、考试内容和能力层次
地理必修1(●课程标准 )
1.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天体及天体系统的层次(A)
太阳系概况(A)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A)
●
(2)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的概况(A)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B)
太阳的外部结构(A)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C)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B)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B)
黄赤交角及其地理意义(C)
地理自转的地理意义(D)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D)
●(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主要特点(B)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三大类岩石及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B)
●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A)
板块构造学说与地表形态(C)
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C)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B)
●(3)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含义(A)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C)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大气的水平运动(C)
温室效应(D)
●(4)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地中海气候)(C)
季风环流(季风气候)(D)
●(5)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不包括锋面气旋)(B)
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C)
●(6)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B)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C)
●(7)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洋流的概念、形成和类型,世界洋流分布(B)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C)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A)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B)
●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A)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B)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
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山地垂直的地域分异规律(C)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B)
●
(2)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产生的原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B)
●(3)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A)
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B)
●(4)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自然灾害的种类(A)
主要自然灾害发生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B)
地理必修2
1.人口与城市
●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增长过程及其地区差异(A)
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人口发展模式的地区差异(B)
●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类型(A)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B)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如我国和美国)(C)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概念及区别(A)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B)
●(4)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城市功能分区(A)
城市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C)
●(5)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A)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C)
●(6)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B)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得过程和特点(B)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B)
●(7)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的概念(A)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B)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B)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C)
●
(2)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B)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C)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B)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B)
●(4)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B)
●(5)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合理选择(B)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B)
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B)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A)
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A)
●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A)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B)
●(3)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其原则(B)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C)
地理必修3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
(1)了解区域的含义,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区域的概念和特征(A)
不同发展阶段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同的影响(B)
两个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C)
●
(2)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的概念(A)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B)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如西气东输和南水北调)(D)
2.区域可持续发展
●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某区域水土流失的原因、综合治理措施(如我国黄土高原)(C)
某区域荒漠化原因、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如我国西部地区)(C)
某区域森林湿地的作用、开发利用中问题及保护措施(B)
●
(2)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B)
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及措施(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C)
●(3)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B)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如美国和我国东北地区)(D)
●(4)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能源和矿产的概念、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B)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基地建设、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发展方向(如我国山西省和德国鲁尔区)(C)
●(5)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B)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对策及措施(如我国江苏和珠江三角洲)(C)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
(1)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RS)的概念,遥感(RS)在资源普查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A)
●
(2)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概念,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A)
●(3)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A)
●(4)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数字地球的含义(A)
IV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1.采用书面笔答闭卷形式
2.时间为9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二、试卷结构
1.试卷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占约占50%
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约占50%
2.考试内容分布比例
自然地理约占50%
人文地理约占50%
3.能力要求比例
识记(A)40%
理解(B) 30%
简单应用(C) 20%
综合应用(D) 10%
4.试卷难度比例
容易题约占70%;
中等题约占20%;;
难题约占10%;
附录I题型示例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天体系统中,与银河系同一级别的是
A、太阳系 B、地月系 C、河外星系 D、总星系
[A;易]
2.耀斑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的( )
A.外部 B.光球层 C.色球层 D.日冕层
[A;易]
读图1,回答3、4题:
图1
3.每年圣诞节前后,地球所处的位置可能位于图1的
A①B.②
C.③D.④
[C;中]
4.关于西安市冬至这天昼夜长短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昼短夜长B.昼夜等长
C.昼长夜短D.昼长超过12小时
[B;中]
5.下列圈层属于地球内部圈层的是
A.大气圈B.地核C.水圈D.生物圈
[A;易]
6.地球上纬度相同的地方
A.地方时相同B.区时相同
C.温度相同D.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C;中]
7.读图2,"大棚农业"生产的热力原理是
图2
A.改善太阳辐射B.减少热量的散失
C.改善土壤肥力D.减轻雨水对太阳辐射的淋溶
[B;中]
8.形成地中海沿岸夏季、冬季气候特点的原因是
A.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B.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
C.副热带高压带与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
D.全年受东北信风带控制
[B;难]
9.黄土高原土壤疏松,历史上由于植被破坏,加上降水变率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千沟万壑地表景观。
这体现了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B.整体性C.周期性D.稳定性
[B;中]
10. 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图3),可知图中箭头表示重熔再生过程的是:
图3
A①B.②
C.③D.④
[B;中]
读人口出生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示意图(图4),回答11、12题。
图4
11.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出生率的高低
C.国家人口政策 D.死亡率的高低
[B;中]
12.德国人口增长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①失业率增多 ②人口老龄化 ③住房紧张 ④劳动力短缺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D;中]
13.下列现象中是为了就业而进行人口迁移的是
A.美国老年人向其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B.我国目前大量青壮年农民工涌向大中城市
C.历史上黄泛区人口的迁移
D.三峡工程大移民
[ C;中]
读西安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价曲线图(图5),完成14、15题。
图5
14.甲处最有可能建设了
A、矿区
B、奶牛养殖基地
C、商品粮基地
D、高新技术产业区
[ D;中]
15.随着该市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迁往郊区。
其主要意义是
A.有效控制中心区规模,减轻城市人口压力
B.增加郊区的就业机会
C.有利于市政建设的发展
D.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竞争力
[D;难]
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干流,上游称南盘江,北盘江汇合后始称红水河,该段是我国优先开发的三大水电站之一。
红水河至柳江口附近多年平均流量为1500m³/s。
读红水河至柳江口附近多年平均流量图(图6),回答16、17题。
(图中标出的水位指河水水面平均海拔,单位:
m)
图6
16.红水河水能丰富的原因是
①地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 ②河流落差大③地形平坦 ④河流径流量大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D;中]
17.水电站的梯级修建对下游的影响是
A.径流季节变化趋缓B.河水明显减少
C.河水明显增多D.河流泥沙量增多,淤塞河道
[D;中]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农产品销售市场不断扩大,然而,这几年不少农产品频遭主要进口国的“绿色壁垒”,农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据此回答第18题。
18.导致我国农产品遭受“绿色壁垒”的原因是
①质检设备落后 ②大量喷洒农药 ③世界农产品市场严重饱和 ④进口国质检标准提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D;难]
19.下列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最为突出的是
A.市场及交通变化 B.土地条件 C.农业机械的普及 D.水文条件
[B;中]
20.近几年,陕北地区加大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并且在部分农田秋收后农作物的秸秆并不挖掉,而是等到第二年春耕时再处理。
其好处是
A.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肥力
B.涵养水源,促进生物多样性
C.防风固沙,减轻沙尘天
D.种植反季节蔬菜
[D;难]
C
【解析】
试题分析:
某些农作物的秸秆在秋收之后不挖掉,而是等到第二年春耕之前挖掉,最终还是挖掉了,所以不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肥力,但是可以起到防风,减少春秋田地尘土被风吹向空中,从而减少少尘天气和巩固土壤的作用,A错,C对;在秋冬季的农田,基本没有种植农作物,不需要涵养水源,B错;北京冬天比较冷,不适合种反季节蔬菜,D错。
考点:
该题考查环境问题。
美国某公司生产的化工产品在我国拥有良好的销售市场,计划在宝鸡市新建一座化工厂,生产的废水直接排入渭河。
据此回答21、22题。
21.在宝鸡新建化工厂反映了
A.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
B.有利于该公司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C.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型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D.发展中国家具有比发达国家更好的投资环境
[D;中]
22..这种行为最主要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
[B;中]
2014年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于8月30日在西安市鸣枪开赛。
在比赛组织中广泛应用了现代信息技术。
读西安市主要道路示意图(图7),完成23—25题。
图7
23.根据图7可知西安市交通规划格局是
A.方格—环形—放射状 B.方格状
C.放射状 D.环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