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题《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精编版.docx
《小学课题《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课题《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精编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课题《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精编版
小学课题《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彰显着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中的生活气息愈来愈浓。
但反观以往的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问题,诸如:
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
学生学习语文习惯差;情感积累不够,教者希望通过学生的独特感受,能使课文内容更丰富,激发学生的情感,但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写作积累不够,写文章时言之无物,语言贫乏,常感到没有生活,无话可说,即使心中有所感悟,也不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写出的文章显得索然无味;整体语文综合水平不高,语文教学忽视人文性等等。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
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
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没有让学生在学习中联系实际。
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
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生活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的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
总之,我们有些教师往往习惯于在“学科知识”的范围中规划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目光只盯在基本教材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简化定型为教师外在的给定一个现成的答案,以教师与文本对话的体验代替了学生的感悟和体验,远离了生活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的大课堂,致使语文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凝固了语文课堂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语文教学也因此失去了新鲜的活力,丧失了人性的魅力。
这也许正是语文学科教学变得越来越孤立,不受学生喜爱,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原因所在。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学习必须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适应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能力,就必须将其放在“生活”的大背景下进行。
开放教材、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创设综合开放的学习环境、增加实践活动机会,打破语文教学时空和教学内容的封闭,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不再受到禁锢,也只有这样,语文教育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才能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为此我们将这一课题提到研究界面上来。
二、课题的界定
“生活化”是指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指在多元智能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及其他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将语文课堂教学植根于丰富的生活,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这一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探索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克服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语言智能的弊端,保证其它各元智能的发展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加德勒多元智能理论指出: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八大智能,尽管每个人在这些智能的表现上会有所差异,但都能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运用和结合,以完成不同的工作和问题。
简单地说,八种智能也代表了一个人八种不同的能力,分别是:
语文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肢体动作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理念是:
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
生活化教学能够尽可能多的设计多个智力领域,能够使个体自身的特殊才能有充分的展示机会。
“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指出的教育应发挥的基本作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的应用,正是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支撑下,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探索。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
3、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
“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
”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
这是‘根’”。
在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后,顾先生又进一步指出了“贴近生活”的内涵:
“第一,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第二,根据实际生活中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第三,根据现代生活的发展前景来规划语文教学的未来。
”这三点,告诉了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的具体做法。
4、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出: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还提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5、《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
“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象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四、课题研究目标
1、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开放语文课堂,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给学生感受自然、感受生活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完善人格。
2、形成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3、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素养能力,提高搜集、整合语文资料的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4、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的主体精神在观念上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升。
实现着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构,充满着研究与创造。
它能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内容,对教育理论有一个高度的认识,能够在追求新生活中去自主发展,去积极探索,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不断成长发展,进而不断推动学校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我们只有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的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叶圣陶如是说。
课文既然是个例子,就应该为我所用,而不能因文所困。
因此,我们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开展生活化的教学。
现行教材中选编了大量极富生活趣味的、学生生活中能听到、见到、说到的内容作为教材内容,这样的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时善加利用,做到课内课外结合,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另外,还可以通过到广告中、店牌中去寻找错别字等活动努力挖掘社会及家庭中的生活资源,将教学内容加以拓展。
2、教学方式生活化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起点。
教师在设计学习方式时,要尽可能把学习的内容跟真切的生活内容相联系,拉近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贴近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并扩大视野,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课文。
有些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存在着时空距离的差距,所以在学习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对课文内容认识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媒体,直观地展示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还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演一演课文内容,也可以到现实生活中去亲身体验,从而再现生活,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3、评价方式生活化
由于语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不像传统的学科课程那样紧紧把目光盯在学习成绩上,同时也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这就使自我评价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评价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反观的过程,通过自我评价,学生不仅能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所得、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和所获得的情绪体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且可以使教师了解到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看法和体验,这是在他评当中无法获得的信息。
教师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再来评价学生,除了原有的评价内容外,还要对学生的自我评价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
总之,树立生活化的评价观,就是要清楚评价的最终目的,它不在于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以给学生贴上标签;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点点进步,教师就要通过评价及时地给于表扬和鼓励,要珍视学生取得的每一个进步,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创造,肯定学生的每一分努力。
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反馈,以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生活和语文好像是孪生兄弟,他们同生存、共发展。
语文一旦离开生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六、研究的对象及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四、一班四、四班五、二班五、三班
(二)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语文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此方法。
我们将组织学生通过到生活中寻找错别字、语文素养比赛、教师的讲课评比等活动进行小学语文生活化研究的教学评比活动,邀请专家指导,提高研究的水平。
3、调查问卷法
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测试等方法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
酝酿准备阶段(学习相关理论,形成课题观点)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实验教师。
课题组成员是否有正确的课题观点,是否有强烈的课题意识,是课题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
因此,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积极交流了丁德潜、朱林海的《新课程教学论》、刘国永的《生活教育:
教育生命之所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学》、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研究等,并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课题组成员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
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使生活化课堂教学研究成为可能。
第二阶段:
研究实施阶段(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思考)
课题组的每位成员都是研究的主体,我们把课题研究与平时的教学融为一体,做到上课即研究。
1.在教学设计中研究。
我们把每一堂课的设计融入课题研究中,力求用课题思想指导教学设计,提倡不用教参和参考教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备出自己的风格、特色。
在形式上采用集体设计与个人设计相结合,以个人为主,并定期组织教学设计交流。
2.在听评课中研究。
组织开展公开课、研讨课,课题组成员相互听课、评课,这既是课堂实践的展示、交流,也是检验课题研究的有效手段,我们通过对每一堂课的即时点评,畅谈自己的课题思想,交流自己的实践成果,纠正实践研究中的偏差。
3.在教后反思中研究。
我们不仅在公开课后要求课题组成员谈教学反思,还以教学后记的形式对平时教学进行即时的反思,积累教学中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进行案例评析交流。
4.在竞赛、读书、调查中研究。
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通过学生语文素养竞赛、“小手拉大手,同读一本书”等形式检测读书成效,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通过问卷调查掌控学生的生活化学习情况,以便适时调控研究方向。
第三阶段:
实验总结阶段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编辑实验过程中的相关论文和成果;
八、课题实验操作过程
围绕课题,我们在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方式、语文教学过程以及语文教学评价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1.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师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让学习活动“回归生活。
”使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高度统一。
比如教学《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时,我先让学生搜集有关深圳变化的资料,让他们对深圳有个大体的了解,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深圳的过去与现在纪录片,展示反映它的变化的图片,并配以深情的解说,当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深圳的变化时,我又适时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学生跟唱,使学生的理解感悟达到了高潮。
虽然深圳的过去距离学生较久远,但通过这种形式让教学活动走进生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再如教学《荔枝》一课时,正值荔枝上市之时,我先布置学生星期天去水果摊调查,了解荔枝的产地,并实地观察荔枝的外形、颜色,并把观察结果形成书面材料。
在上课的时候,我特地买了几斤鲜荔枝,还特意准备了几颗干荔枝。
鲜荔枝班上每个同学发一颗,先触摸其外壳,仔细观察其颜色、形状,然后再剥开壳,观察果肉的颜色,品尝果肉的味道。
还提醒他们,不要忽略壳内的花纹和紧贴壳壁的薄膜。
又请几个同学剥开干荔枝,让大家观察、比较、品尝,了解二者的区别。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引导他们自读课文,由于有了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们很快地理解了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中心,还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设想,不仅增加了知识,更在无形中提升了学习的能力,让课堂演绎成平等、开放、不断产生创新火花的回归生活的过程。
2.阅读书刊生活化
我们借助于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和学生自己订阅的报刊,引导学生阅读适合自己年龄和知识水平的中外古典名著、人物传记、民间故事、报刊、优秀作文和科普读物等,鼓励学生就报刊上的热点问题、具有时代鲜明特征的精美文章,各抒己见,互相交流。
并开展“小手拉大手,同读一本书”活动,使家长也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与孩子共同写下自己的感想;举行语文素养竞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展“每天诵读一小时”活动,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使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
每周诵读三至四首古诗,作为课前诵读的内容,使学生的古诗积累量远远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古诗的运用和意境的描绘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得到提高。
3.关注社会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虫鱼鸟兽等自然现象,带领他们实地参观游乐园、烈士陵园、田园风光,了解风土人情、文化动态、村镇变迁等社会状况,从而印证、加深对书本中已有知识的认知,获得书本里没有的东西,建构起良好的语文背景。
4.关注媒体信息
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听、看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的信息,从而开阔视野、锻炼思维、陶冶情操,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全国乃至国际的重大新闻、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等等,同学们都能够在第一时间知晓。
(二)教学方式立体化
学生的生活空间是多维的,语文生活化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1.课内外联系。
组织学生动手办小报、自编自演课本剧、开故事会,根据学生的爱好,组织朗读、书法兴趣小组,开展文学社团活动,与《少年天地》杂志联手,培养了一批出色的小记者,让小作家、小诗人脱颖而出。
2.学科间融合。
加强与其它学科间的联系,让语文这个工具更好地为学习其它学科服务,同时其他学科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实践的机会。
3.校内外沟通。
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观访问、公益劳动、民间采风、社会调查……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实践中发展多元智能,将教育与个人的潜能、社会的需求协调一致,将教育的个人化与教育的社会化两者协调一致,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
(三)教学过程最优化
1.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努力创造民主、平等、愉悦的课堂气氛。
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大胆质疑。
鼓励学生以语文教材为依托,以生活经验为背景,以个体体验为手段大量实施模拟性实践活动,即通过模拟现实实践的主要因素,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要素的基本关系,从而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推进实践能力的提高,使课堂教学逐步达到高效。
2.改变传统的教学形态。
根据需要,我们把课堂教学的空间形成设计为秧田式,或者是马蹄型、品字型、圆桌型,甚至把教学的地点移至图书阅览室或校园,这样,换种形式,换种环境,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更愉悦。
3.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课题组成员备课时充分考虑本课内容最适宜采用的教学方式,而上课时又不拘泥于教案中的设计,根据课堂教学情况灵活调整。
活动式、讨论式、表演式……哪种适合就用哪种。
4.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再现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水到渠成的突破难点,强化重点。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
1.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2.重视定性评价,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
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给他们贴上“好孩子”的标签,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3.激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评价活动中,教师尊重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如:
让学生用表演表现自己的情感,或用歌唱表述自己的感受,或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念。
4.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让学生做评价的主人,让评价成为学习、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评价中自我教育,在评价中自我发展。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根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步骤,有序地开展了研究和实验,经过两年的探索和研究,课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新的课程理念落到了实处,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质量,为我校加快小语教学改革以及其他课程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新课程理念落到了实处
新的课程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必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不仅是未来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需要。
语文产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它必然是与生活相联系的。
语文生活化教学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跳出“教室”学语文,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让语文教学适应学生生活,服务学生生活,让学生生活促进语文教学。
(二)初步构建起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一般模式
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中,我们把小学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确定为:
创设情境生活化(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创设情境)——品读体验生活化(设身处地的将课文内容想象成生活场景,品读体验)——领悟探究生活化(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探究性学习)——拓展运用生活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用于生活)。
结果显示: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精神振奋,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语文教学生活化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使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的生活世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参与课题研究的实验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日常教学中,阅读大量的理论书籍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每次的研讨活动教师们都非常投入,事先做好准备,拟订发言材料,活动时畅谈研究收获,坦露研究困惑。
开课的老师悉心钻研教材,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课标理念和课题理念。
两年来,实验教师围绕课题上研讨课、公开课,精心设计教案、课例评析等。
通过研究,教师教学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课堂实践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其中课题组刘萍萍老师执教的区级作文公开课《话春》,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刘昕华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获区级语文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刘萍萍老师执教的《画家与牧童》获区级语文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孙彦群老师在区级语文讲课比赛中获一等奖,孙彦群老师在市级语文综合素养竞赛中获一等奖,孙彦群老师撰写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作文教学》获省论文评选一等奖,《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教学》、《探索现代教育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均在全区小学语文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刘昕华老师撰写的《小学写字教学初探》在国家级报纸《学习方法报》第67期发表,徐健老师撰写的《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全区小学语文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刘萍萍老师撰写的《让游戏成为语文课堂生成的资源》、《建构语文教学的综合创新策略》分获区一、二等奖……两年来,有8人次获市区级语文教学成绩奖,3人次被评为区级教学能手。
课题组成员获奖统计
类别
获奖情况
课堂
教学
1、2008年3月,刘萍萍执教区级作文公开课《话春》
2、2008年4月,孙彦群获区级语文讲课比赛一等奖
3、2008年4月,徐健获区级语文讲课比赛一等奖
4、2009年5月,刘昕华执教的《生命,生命》获区级一等奖
5、2009年5月,刘萍萍执教的《画家与牧童》获区级一等奖
6、2009年8月,孙彦群获市级语文综合素养竞赛一等奖
论文
评比
1、刘昕华撰写的《小学写字教学初探》在国家级报纸《学习方法报》第67期发表
2、徐健撰写的《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获区级二等奖
3、孙彦群撰写的《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教学》获区级一等奖
4、孙彦群撰写的《探索现代教育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获区级一等奖
5、孙彦群撰写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作文教学》获省级一等奖
6、刘萍萍撰写的《让游戏成为语文课堂生成的资源》获区级一等奖
7、刘萍萍撰写的《建构语文教学的综合创新策略》获区级二等奖
8、刘萍萍撰写的《画家与牧童》教学案例获区二等奖
9、邵建娜撰写的《凭借阅读教学培养推想能力》获区级二等奖
10、刘昕华撰写的《合理运用电教媒体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获区级二等奖
教学成绩奖
1、2008、7孙彦群、刘昕华、邵建娜获区级成绩奖
2、2009、8孙彦群获市级成绩奖
3、2009、8刘萍萍、刘昕华、邵建娜、徐健获区级成绩奖
教学
能手
刘萍萍、孙彦群、邵建娜
不仅如此,课题研究使得全体老师也和课题共成长、同发展。
老师们在课题研究和尝试中使语文教学由来已久的问题得以解决,如: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