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园林的四大流派46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74607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29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园林的四大流派46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世界园林的四大流派46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世界园林的四大流派46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世界园林的四大流派46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世界园林的四大流派46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园林的四大流派465.docx

《世界园林的四大流派46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园林的四大流派465.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园林的四大流派465.docx

世界园林的四大流派465

世界园林的四大流派(465)

世界各国的园林形态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体现,它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自然、艺术和工程技术规律,主要由地形地貌、山水泉石、动植物、广场、园路及建筑小品等要素组合、建造的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空间境域。

世界园林可以分为四大流派:

中国自然山水园。

中国园林充分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着人们顺应自然,以求生存与发展的思想。

在造园技法上是模拟自然而高于自然,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它以人工或半人工的自然山水为骨架,以植物材料为肌肤,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的风光。

又运用隔景、障景、框景、透景等手法分隔组合空间,形成多样而统一的不同景点,可谓步移景异,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宋代以后,又在模拟自然的基础上,强化人们精神思想和文化上的追求,形成写意山水园,以诗词歌赋命题、点景,作为造园的指导思想。

达到诗情画意的境地,已成为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

意大利台地式别墅园。

由于意大利地处南欧地中海亚平宁半岛,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暖湿润,三面为坡,只有沿海一线为狭窄的平原。

因此自古以来,意大利的贵族、富豪多背靠山坡、面向大海建造宅院别墅。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成为经济繁荣的中心,使园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也达到极盛时期。

特别是古希腊的建筑师、园林师为逃避土耳其入侵者,大批逃亡意大利,使希腊古罗马帝国时期的文化在该国得以复兴,并得到高度发展。

台地园的造园模式是在高耸的欧洲杉林的背景下,自上而下,借势建园,房屋建在顶部,向下形成多层台地;中轴对称,设置多级瀑布、叠水、壁泉、水池;两侧对称布置整形的树木、植篱及花卉,以及大理石神像、花钵、动物等雕塑。

人们在林中,居高临下,海风拂面,一种独特的地中海风光尽收眼底。

法国宫廷式花园。

法国地处气候温和的平原地带,王室、贵族占据着辽阔的领地,领地四周为茂密的森林。

因此,其园林的形式从整体上讲是平面化的几何图形,也就是以宫殿建筑为主体,向外辐射为中轴对称,并按轴线布置喷泉、雕塑。

树木采用行列式栽埴,大多整形修剪为圆锥体、四面体、矩形等,形成中心

区的大花园。

茂密的林地中同样以笔直的道路通向四处,以方便到较远的地方骑马、射猎、泛舟、野游。

著名的凡尔塞宫可谓经典之作。

英国自然风致式园林。

英伦三岛基本上为高低起伏的丘陵,为大西洋海洋性气候带,虽为高纬度,但受大洋暖流影响,使得四季冷凉而湿润。

由于阴霾、大雾的天气居多,人们渴望阳光明媚的好天气出现,因此英格兰和苏格兰民族对园林的形式就形成了崇尚自然的理念,远处片片疏林草地,近观成片野花,曲折的小径环绕在丘陵间,木屋陋舍点缀其中,没有更多的人工雕琢之气。

伦敦园为典型之作。

以上四大流派的园林风格,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辐射影响着周边国家,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欧陆风情及东方园林两大体系。

来源中国楼市文/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闲话中日古代园林

宝冢定虎

在人文初始的上古时代,世界各地的园林都差不多,都是从君主和诸侯专用的猎场,也就是苑囿发展而来的,这种园林都在荒郊野外,除了一些离宫别馆以外并没有多少人工的设施,其实更类似于现在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之类的东西。

而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园林出现应当说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的事情。

居住在城中的达官贵人、富豪商贾为了在喧闹的城市中开辟一块清净休闲的场所而在宅院里广植花木,凿池修馆,规模越来越大,渐渐的就从庭园发展成为园林。

那时候的园林还非常简单,还没有什么法度。

但随着文明的进步,世界各地的园林渐渐的走向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异彩纷呈的众多流派,形成今天的繁荣局面。

两大园林体系

按照现在通行的说法,当前世界园林体系一共分为四大流派,既中国式园林、英国式园林、意大利-法国式园林和伊斯兰式园林,在这四大流派之下,还存在很多小的,很有特色的流派,比如西班牙式园林、日本式园林等。

不过在我看来,其实这些纷杂的园林流派总结下来只有两大体系,就是西方园林体系和东方园林体系,现存的各种园林的流派都基本上可以说是从这两大体系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在这点上,可以说是和世界文明发展的源流相一致的。

和西方文明一样,西方园林体系发源自新月沃地,从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到罗马哈德良离宫,从圆厅别墅再到凡尔赛花园,这个体系传承关系虽然若隐若现,却又是有踪迹可寻的。

作为西方园林体系的另一分支,伊斯兰式园林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阿尔罕不拉宫和泰姬陵都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伊斯兰园林虽然别具特色,但在精神上仍然符合西方园林的主旨。

总得来说,西方园林的特点就是追求人工化的艺术美,认为艺术美是高于自然美的,17世纪法国造园家布阿依索曾经说过:

“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如果不去加以调整和安排的整齐匀称的话。

”,因此西方园林大多都有明显的轴线关系、几何形构图,雕塑、喷泉、草坪、花圃的构图都是几何形的,甚至连植物也修剪成几何形,总之是以表现人的统治力和思想力为目标。

与西方园林不同,东方园林崇尚自然美,以山水景观为骨干、以自然情趣为目标、以诗情画意为境界,排斥对称构图、轴线布局和几何图形,“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东方园林起源自中国,经过几千年传播、发展已经形成了众多非常重要流派。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国式园林和英国式园林。

中国式园林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是东方园林体系的始祖,其意境之丰富、格调之高雅、手法之多样、理论之充实、作品之繁盛都可以说是世界园林体系当中独树一帜的。

中国园林的取法自然,营造自然山水意象的思想也正是东方造园体系的思想基础。

但从当前造园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以及影响力上看,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中国园林依然处在一个明显的衰退期当中。

无论在继承还是在创新方面都还存在着巨大的不足,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还没有完全摆脱示微的局面。

中国园林的复兴还需要理论与实践上的更多探索和积累。

对于将英国园林划分在东方园林体系,我想很多人是不赞成的,但是我认为从历史沿革、主旨精神和指导原则上看,英国园林完全应当放在东方园林的体系(当然这点显然是有争议的)。

早期英国历史上并没有蕴育出自己的园林体系,君主和贵族更多是在自己的农庄和猎场休闲玩乐。

后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仿照欧洲大陆意大利-法国式园林的作品也在英国出现,此时的英国园林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直到18世纪中叶,由于海外贸易的发达,英国人开始越来越关注东方文明,一本介绍中国建筑的书籍《中国风的农家建筑》引起了英国人的兴趣,与此同时,英国的洛克斯顿也出现了一些中国式的建筑。

1757年,青年时代曾经在中国广州经商的英国皇家建筑师钱伯斯出版了《中国建筑设计》一书,向英国人介绍了他所推崇的中国式园林。

在他的努力下,中国园林很快在英国流行起来,陆续又有一些英国人到中国研修造园。

当时正是浪漫主义在英国流行的时代,富有山林意趣、自然美感的中国式园林非常符合英国田园生活的传统和猎奇的心态,因而在英国风行一时。

中国式园林思想在英国的传播直接影响和催生了英国式园林。

英国式园林以天然草地、树林、湖泊、池沼为基础,营造出牧歌式的田园风光,在欧洲影响日益广泛,形成足以与意大利-法国式园林相抗衡的体系,成为当今最重要的园林流派之一。

著名的纽约的中央公园就是典型的英国式园林作品。

随着英美文明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和学术进步,英国式园林思想进一步发展,竟然形成为了当今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三足鼎立的景观

建筑学(景观landscape,又翻译称地景),当然这自是后话了。

除了中国式和英国式园林以外,在东方式园林体系当中地位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大概就是日本式园林了。

日本园林的发展沿革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日本园林的历史远早于英国园林,而且从影响力上看,由于日本开化较早,和现代建筑思想结合的更早、更紧密,也更早的为西方国家所了解,在西方人眼里一度上甚至成为东方园林的代表,可以说在世界造园领域也是极其重要的流派。

但在我看来,日本式园林在总体上仍然不及中国和英国园林的地位重要,主要就是因为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的影响太早、太深,因此很大程度上还是没能越过中国式园林的潘篱,不能完全自成一脉。

在上古日本已经有以田猎为主的苑囿,《日本书记》就有“穿池起苑,以盛禽兽。

”的记载。

到了大化革新以后,中国文化大量传入日本,当时在中国已经很发达的造园艺术自然也很快为日本人所接受。

在公元8世纪的平成京时代,皇室和公卿私邸的园林已经非常发达了,出现了南苑、西池宫、松林苑等皇家园林作品。

除了城里的庭园以外,乡野离宫别馆也非常兴盛。

源自中国的蓬莱三岛和山林池沼、激流飞瀑等是当时造园的主要题材。

平安京时代的泉池石木更加兴盛,皇家有神泉苑、嵯峨院、朱雀院、云林院等,公卿的园林则附在私邸。

由于当时公卿们舍宅为寺的风气特别流行,所以很多寺庙也附有自己的园林。

大约在11世纪,日本出现了专门的造园著作《作庭记》(又名《前栽秘抄》)。

差不多在这个事时期日本园林在学习中国造园的基础上开始逐渐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这就是写意庭园的诞生。

当时的日本僧侣借鉴中国园林和山水画、特别是北宗山水画的意境,发展出一种“写意庭园”,用“一木一石写天下之大景”。

14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是写意庭园盛极一时的阶段,风格已趋成熟,新意匠和新手法层出不穷,产生了很多精彩的作品。

这时正是书院造府邸、草庵风茶庭、田舍风数寄屋以及山水诗、山水画形成发展的时期,这些给予写意园林的发展提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支持。

可以说写意园林是日本式园林最大的特色,是其精华所在。

17世纪时期还建造了一些大型皇家回游式离宫园林,突出代表就是号称日本园林双璧的桂离宫和修学院离宫。

此时的日本回游式园林在意象和风格上已经与当时中国的明清园林有着很大的区别。

17世纪以后的日本园林开始倾向于玩弄技巧,做法日益繁复。

同时由于受西方园林影响,出现了修剪植物的做法。

中日园林的意匠之别

虽然日本园林起源于中国,但是由于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日本园林在意匠上和中国园林有着很大的区别。

正是这种指导思想的不同,最终使得中日园林走上了风格炯异的发展道路。

中国园林是在中国以儒家思想主流的传统文化影响下而发展的。

如果说中国的宫室、住宅的形制反应了儒家礼制和伦理思想的话,那么园林则反应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朴素宇宙观(我认为这是儒家和道家共有的思想)。

在中国山水园林的意象中,取得天道与人伦的和谐是最核心的目标。

山水之乐就是一种“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的意境,是个人在礼制空间之外放松精神、陶然怡情与享受自然美的隐逸空间。

因此中国园林往往追求生活情趣,带有世俗化的一面,强调将娱乐与山水景致结合。

所以在中国园林里,游赏始终是最主要的一个话题,无论是奢华恢宏的皇家园林,还是巧致俊雅的文人园林,都是以游赏休闲为主要目的的,所以中国园林基本上都是以游赏为主的回游式园林,中国园林的审美意象是动态的,时空流转的,是动观的。

日本虽然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但佛教传入日本以后与具有泛神崇拜色彩的神道向结合,主宰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对日本人的世界观、审美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日本人对山川自然更多的是从神学,而不是世俗的角度来理解。

因此日本人对自然美有着带有一种宗教感情的欣赏,加之禅宗园林在日本园林的重要地位(这与中国园林不同,佛寺园林在中国园林不占主流地位),禅宗寂灭无为、静谧冥想的精神对日本园林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此日本园林的带有一种物哀和幽玄的气质,体现着静谧和永恒的思想,是内敛、幽暗、朴素、雅致、冥想、甚至有点感伤的意象,审美意象是静态的、纯净和永恒的。

所以日本除了有中国式的动观园林以外,还有独特的坐观园林。

日本的禅宗庭园就是典型的坐观园林,是配合禅宗静坐冥想的。

只有坐在日本禅宗庭园旁边,静静的凝视着这小小的空间里几块枯石、一池白砂构成的庭园,才能真正体会禅宗庭园的永恒、停滞、静谧与枯寂的美感。

中日园林建筑的区别

由于中国园林是以游赏为主的园林,所以园林当中服务于游赏功能的建筑比重很高。

大型的皇家园林内往往建有金壁辉煌的宫观庙宇,也有一定的轴线关系,甚至有出于礼仪制度需要而完全对称的格局(比如慈宁宫花园)。

小型的私家园林也是廊庑馆阁相互穿插,彼此映衬,与山水花木交融一体。

中国的园林空间是流动的,重在游赏过程中的体验。

中国园林建筑北方的厚重华丽,南方的纤巧雅致,但都大量使用彩画、镶嵌、浮雕和镂雕等装饰手法,华丽精致,充满生活情趣。

而以观赏为主的日本园林里则建筑的比重很弱,除了点景的茶亭以外,园林

之内很少有建筑。

主体建筑一般都与园林平行,没有相互穿插的关系,也没有控制构图的意思。

而且日本园林内的建筑色彩淡雅、不加雕饰,与中国园林建筑装饰主义的风格完全不同。

中国园林喜欢借景、框景,利用门窗取景,构造多重层次的视觉效果,这些手法在日本园林上也不多见。

在布局上,中国园林将就“园中园”,大园之下又有小园,园园相套,形成多级中心体系;日本除了修学院离宫为两级中心体系的构造以外,其他的都是单级中心的布局,没有园中园的做法。

假山和枯山水

中日两国园林都受到山水诗画写意风格的深刻影响,但在具体构型上这种影响却有着迥然不同的表现。

中国园林是游赏园林,所以中国园林的山水写意也是为游赏的目的服务的,是结合在回游式园林当中的。

中国造园的写意手法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假山和水系的营造,“叠山理水”一词常常被用来指代造园,可见假山在中国园林地位的重要。

中国园林自古以来就堆石成山的传统。

到了唐代,随着园林小型化的发展,对于奇石的喜好开始风行起来,当时的名人雅士很多都有收集奇石的癖好。

宋人在嗜好奇石上丝毫不亚于唐人,宋徽宗做艮岳寿山大役,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奇石,兴花石纲以至激发民变;达官显宦、文人雅士嗜石的风气也很盛,米芾衣冠拜石的故事就是一例。

宋代在假山营造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达到了高峰,宋徽宗的艮岳是中国园林上罕见的巨型假山,苏轼提出的“痩、透、露、皱”四字直到今天也是指导、评价叠石的主要标准;宋代吴兴一代已经出现了“山匠”这样以叠石为职业的专业人员,可见叠石业的发达。

明清两代用石专喜太湖石,并开始出现石多土少、甚至完全用石的假山,这样的假山耗费人力、财力更大,叠石手法更加繁复、多样,出现了计成、戈良裕等造园大师。

中国园林的假山并不避讳斧凿,而是让人通过人为营造的山石来感受自然山川的气韵(这点上和现代雕塑作品的精神很类似,比如说亨利?

摩尔的作品)。

中国假山大山以堆土为主,小山用石,规模较大,用石喜欢求奇、求险,喜欢雄伟秀拔、险峻嶙峋之势,通过曲折穿插、对立冲突的形势来表达山川俊秀的意象,这大概也和中国自然地理中多奇峰险山有关吧。

日本回游式园林用石的风格不同于中国,喜欢自然朴素的气质,不求奇险,强调淡泊宁静。

因此规模较小,就是小山(野筋)亦用土堆成,再在其上埋石、植草(所谓“抛石”做法),斧凿痕迹较少,更富有野趣和自然韵味。

虽然也是精心摆放,但却好似自然形成,力求消除人为的痕迹。

也不像中国假山常常模仿具体的一丘一壑,而是以整个自然山川灵魂为意象,在气质上更近似于中国唐朝以前的园林风格。

可以说日本回游式园林更倾向于用具像,而不是写意的手法来营造山水意象。

那么日本园林的写意风格更多的表现在哪里呢?

这个就是日本园林的特色与精华所在——写意庭园。

前面已经讲到,日本园林是观赏为主的园林。

将这种观赏性发展到极至,就出现了纯粹以观赏为目的的写意庭园,尺丈之间,或叠石理水、或移花接木,极尽巧致,力求营造出山水自然的感觉,以满足观赏之需求。

这是与中国园林是很大区别的,中国园林是没有纯粹观赏性的庭园的,满足观赏作用的是盆景,所以我们可以把日本写意庭园看作生动而大的盆景,是盆景式的园林。

日本写意庭园当中最纯净的,成就最高的就是枯山水。

据说公元7世纪中国皇帝曾经送给日本天皇一付盆景,这个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枯山水诞生的一个象征,因为枯山水很多手法就是从盆景移植过来的。

宋代杭州僧人法言曾经在院内汲水为池,累石为山,在山上撒白粉模拟飞雪,苏轼名之曰“雪山、雪峰”,这可以说是枯山水的雏形。

但日本的枯山水更加纯净,完全舍去了水体,以石块为山峦,以白砂为为湖海,砂面耙成平行的曲线,代表波浪万重;耙成环行纹理,则是惊涛拍岸。

枯山水选石,不似中国求奇险,也不求痩、透、漏,而是求浑厚雄伟、气象壮大;求山形稳健、底广顶削;不作飞梁悬石,上阔下狭的奇构。

枯山水选石,求纹理细腻,或如峭壁、或如峰峦、或如平冈,但不叠石为山,完全靠石块自身的特点单独或适当组合来构成峰峦沟壑。

两石相傍,中间的缝隙象征激流飞瀑;独石孑立,象征海中仙岛;磐石横置于沟壑之前,象征奔湍出峡,总之是要在“尺寸之地幻出千岩万壑”。

枯山水也不用高大树木,只用夭矫多姿的,精心控制树型的同时又尽力保持自然形态,也不种花,而是种蕨类植物和苔藓。

写意庭园诞生在禅宗园林,表达的是禅宗的淡泊静谧的冥想境界和摆脱三界五行的永恒之道。

没有真实水体的流动,也没有花木的枯荣,而是一种凝固的美。

正是这种凝固而静谧的美,才是枯山水最领人心醉的地方。

而将山海再现在尺寸之间则是一种心中有天地的博大情怀,是对世界一种哲学的思考,这与中国园林陶然隐逸的精神是截然不同的。

枯山水可以说是日本园林的灵魂所在。

即使大型的回游式园林,也多少运用了很多枯山水的写意手法,或者专门开辟一隅来布置枯山水。

在某种程度上,枯山水可以说是日本园林最有特色的成就,是日本园林的代表。

理水与舟游

日本古代回游式园林在理水上和中国园林一样,都受到中国道家方术思想的影响,因此也有一池三岛名目(象征东海和蓬莱、赢洲、方丈三岛)。

但中国园林往往不受三岛拘束,一池一岛、一池二岛、一池多岛等不拘一格,岛数并无刻意定制。

日本的三岛则不似中国必称方丈、赢洲等名目,而只称神仙岛,后有改为主人岛、客人岛和中岛,江户时代又流行龟岛、蛇岛。

中国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因此岛上内容也多,往往营建亭台楼阁,日本园林仙岛规模很小,只植松树,以象征长寿。

中国私家园林由于空间局限,往往刻有具像的石龟、石鲸、石蛇或石鹤等代替,日本则用石组堆砌或用植物修剪出龟形、鹤形,以表现龟蛇仙道的意象。

日本园林除了有一池三岛、须弥山等源自中国园林的理水法式,还有九山八海、三尊石、三神石、座禅石、七五三石、五行石等独有做法。

这些做法或源自佛教、或源自道家、或源自五行阴阳学说,反应了宗教观念对日本园林的深刻影响。

在理水手法上,日本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是强于中国的。

中国皇家园林占地广阔,耗费巨大,因此水面开阔,动辄开凿上千亩的水面,远远大于日本园林(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清代颐和园昆明湖水面226公顷,而日本水面最大的平安朝嵯峨院庭园仅有3公顷,二者相差75倍,就是汉代的昆明池也有100公顷的水面)。

但中国邻水用自然石块或条石砌筑岸堤的做法较多,不及日本土坡直接入水的做法自然。

中国园林池中植物较多,荷、菱、芦苇等不限,日本园林则水面干净,仅在普明院庭园和西明寺庭园等几处见有在水中培植植物的。

而且日本园林理水不仅仅重视觉形态,还发掘了听觉感观,凡做溪流必取其声(所谓遣水之法),水底铺石以起波澜、水面置石以激声响;急处石面粗糙、缓处石面圆润,以控制流速、波形。

而中国仅袁广汉园和寄畅园有取水声的八音涧的做法,其他园林的溪水往往是不流动的死水。

中国回游式园林里也有舟游的内容,但舟游是从属于步行回游的。

只有大园才有舟游内容,小园虽亦做水面,但往往舍弃舟游项目。

但在日本园林中舟游始终是重要内容,平安时代的寝殿造园林就是有舟游为主的,水池、钓殿都是为舟游服务的,因此景观布置也是以水面为中心,虽然也有廊台,但回游内容很淡。

室町幕府时代,回游内容得到了发展,景观也不在以水面为唯一中心。

到了安土桃山时代,禅宗庭园发展繁盛,出现了舟游、回游、坐观并驾齐驱的格局。

后期私家园林开始繁盛,适应私家园林较小格局的回游和坐观开始成为主流。

所以中国园林景点以步行游览路线为线索加以串联、并联,形成步移景异的动态空间格局,是服务于回游方式的。

日本园林则以池岛为中心,适应于舟游的格局(后期则以坐观为主)。

茶庭

茶庭是日本园林独有的元素。

由于中日民族性格不同,因此中国人虽然饮茶历史甚为久远,却始终只限于茶饮、茶艺和品茗的层面上,以提神、休闲为目的,是溶入与日常生活中的,因此并未单独开列成一项独立的生活内容(虽然也有闽南的功夫茶),在园林里也没有专用的饮茶场所。

而日本人在引入中国饮茶习惯和茶艺以后,将其上升为茶道,并结合庭园创立的专用的饮茶场所——茶庭。

安土桃山时代的千利休把茶道艺术发展到高峰,将修身与禅宗哲学结合起

来,提出了“和、静、清、寂”的茶道精神,并且创立了草庵风格茶庭,将露地、茶室、怀石料理、茶具等都统一进茶道艺术当中,服务于茶道艺术的整体。

草庵风格的茶室非常简朴素雅,不求大,只求环境的幽玄和茶具的齐全。

大者不过十二席,小者四席半,甚至一席半的也有。

茶室建筑尺度很小,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躏口”低矮,以使得所有的茶客低头弯腰,脱鞋卸剑,暂时摆脱等级森严的俗世,成为平等的众生;取材古朴素雅,不加人工修饰,木柱泥墙、草顶纸窗,踏步用不加斧凿的毛石制成,梁、柱、椽、檩都用带皮的枝干,不求修直,总之一切都要自然朴素的乡野气韵。

总之茶庭的风格就是幽玄与古拙,是一种“和、寂、清、静的意象。

茶道就是要在这种氛围之下通过自身修炼和人格完善来达到至高、至善的完美境界佗。

总之由于两国文化不同,中日园林虽然同源,也同受到山水诗画的深刻影响,但最终还是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意象,并且各自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世界园林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世界各国的园林形态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体现,它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自然、艺术和工程技术规律,主要由地形地貌、山水泉石、动植物、广场、园路及建筑小品等要素组合、建造的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空间境域。

世界园林可以分为四大流派:

中国自然山水园。

中国园林充分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着人们顺应自然,以求生存与发展的思想。

在造园技法上是模拟自然而高于自然,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它以人工或半人工的自然山水为骨架,以植物材料为肌肤,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的风光。

又运用隔景、障景、框景、透景等手法分隔组合空间,形成多样而统一的不同景点,可谓步移景异,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宋代以后,又在模拟自然的基础上,强化人们精神思想和文化上的追求,形成写意山水园,以诗词歌赋命题、点景,作为造园的指导思想。

达到诗情画意的境地,已成为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

意大利台地式别墅园。

由于意大利地处南欧地中海亚平宁半岛,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暖湿润,三面为坡,只有沿海一线为狭窄的平原。

因此自古以来,意大利的贵族、富豪多背靠山坡、面向大海建造宅院别墅。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成为经济繁荣的中心,使园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也达到极盛时期。

特别是古希腊的建筑师、园林师为逃避土耳其入侵者,大批逃亡意大利,使希腊古罗马帝国时期的文化在该国得以复兴,并得到高度发展。

地园的造园模式是在高耸的欧洲杉林的背景下,自上而下,借势建园,房屋

建在顶部,向下形成多层台地;中轴对称,设置多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