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64821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3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docx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docx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

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题:

30×1’=30分2、辨析题:

4×5’=20分3、简答题:

5×6’=30分4、材料分析题:

2×10’=20分

《教育知识与能力》课程体系

第一章:

教育基础

1、教育学基础知识

2、教育基础知识

3、我国小学教育

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5、教师及其专业发展

6、小学学校管理、

7、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章:

学生指导

1、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

2、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3、小学智育

4、小学德育

5、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辅导6、小学生的安全指导

第三章:

小学班级管理

1、班级和班集体

2、班级管理

3、班级活动

4、少先队活动

5、课外活动

5、班主任

第四章:

学科知识

1、小学语文

2、小学数学

第五章:

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与教案

2、小学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3、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

1

第六章:

教学实施

1、教学概述

2、教学过程

3、小学教学原则

4、小学教学方法

5、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第七章:

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

2、教学反思

第一章:

教育基础

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1、西方世界的教育萌芽

毕达哥拉斯:

《金言》(古希腊)柏拉图:

《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亚里斯多德:

《政治学》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2、中国的教育萌芽

孔子:

《论语》

孟子:

《孟子》

无名氏:

《中庸》

无名氏:

《大学》

(二)教育学的创立时期(独立阶段)

创立条件:

1、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近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使然;3、著名学者的个人努力。

创立的标志:

1、教育问题成为专门范畴;2、形成了教育概念和范畴体系;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家和教育著作;5、出现专门教育研究机构。

主要教育学家:

1、培根:

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

2

贡献: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

贡献:

《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3、康德:

德国哲学家

贡献:

《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

4、赫尔巴特: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贡献:

《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科学教育学奠基人”5、洛克:

英国哲学家

贡献:

《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6、卢梭:

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贡献:

《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

(三)、教育学的发展时期(科学阶段)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

梅伊曼、拉伊

主要观点:

(1)反对思辨教育

(2)主张用实验心里学研究教育问题

(3)提出教育三阶段:

假设、实验、验证

(4)教育实验在教育实践中进行

(5)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

狄尔泰、利特

主要观点:

(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2)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3)教育问题的研究应该采取理解和解释的方法

(4)教育目的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

杜威

主要观点:

(1)教育即生活

(2)教育即经验增长

(3)学校是雏形社会

(4)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

(5)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

(6)教学过程体现个别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

米丁斯基

主要观点:

3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3)教育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5)教育与政治、经济相互制约又相互独立

(6)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克鲁普斯卡娅:

《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加里宁:

《论共产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

《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晏阳初:

平民教育思潮典型代表

陶行知:

生活教育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

鲍尔斯

主要观点:

(1)当代教育在维护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2)教育与社会相对应

(3)人们对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平丧失了¡°意识¡±

(4)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

(5)教育现象充分利益纷争

教育学发展的总体特征:

(1)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

(2)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风格和传统;

(3)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4)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学科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当代教育学的五大特征: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初步形成教育学科体系,出现了各种层次和类型的综合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

与现代意义上的“学”的含义的差别:

(1)传统文化中“学”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明了事理;

(2)学的方法是内省而非外烁

(3)学的内容为历史与道德,不含科学技术

(4)学的主体包括每一个人,不局限于儿童与成人。

(二)教育的定义

1、教育的定义:

4

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定义的理解

(1)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

(2)把教育看作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两个耦合的过程。

(3)强调教育的“活力性”,教育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过程中起“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4)强调教育行为发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1、学校教育:

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结论:

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

3、教育者:

包括:

(1)教师

(2)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

(3)教育管理人员

(4)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4、受教育者:

即教育对象,各级各类学生。

(1)学生的一般特征:

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2)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在随着外界影响不断变化的。

5、教育影响: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代表人物:

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观点:

1、教育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

2、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和天的意志。

评价:

1、非科学的

2、反映了认识水平的局限

2、生物起源论

主要观点:

(1)人类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2)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的过程;

5

(3)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评价:

(1)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2)错误在于未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

孟禄(美国教育家)《教育史》

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评价:

(1)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

(2)没有解释人类本能与动物的类本能的界限,离生物起源说并不远。

4、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

恩格斯

米丁斯基(苏联)《世界教育史》

主要观点:

(1)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2)制造、使用工具及生产劳动经验、技能技巧生存与发展传授给下一代(教育)

评价:

这种观点是对恩格斯思想的曲解;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非所有活动的最充分条件。

5、生活需要起源说

代表人物:

杨贤江、钱亦石

主要观点:

(1)教育的发生就植根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

它是帮助人营谋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2)教育只能起源于人于环境互相作用的需要。

评价:

该学说的局限性在于未考虑到从需要到现实的限制因素和中介因素

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1)特征:

①教育水平低。

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②教育没有阶级性。

③教育与原始宗教或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

2、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

(1)奴隶社会及其教育

6

特征:

①古代学校的出现。

最早在埃及,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

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③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结论:

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

奴隶社会教育的阶级性表现:

①教育目的:

培养奴隶主治国所需人才

②教育对象:

奴隶主贵族子弟

③教育内容:

军事教育和道德教育

④教育方法:

体罚盛行

⑤教师地位:

被赋予很大权利,具有很高权威

(2)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①教育目的:

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官吏和骑士;

②学校教育具有鲜明阶级性、等级性和宗教性;

③教育内容:

以道德文章和宗教经典为主;

④教育方法:

严格的纪律约束,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⑤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思想。

3、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

(1)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①教育目的:

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同时给予广大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②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③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④师生关系民主化;

⑤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双轨制:

指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两个互相独立的系统:

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备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深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府,毕业后就可以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比较差,主要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一般在上中学之后就进入劳动力市场。

(2)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①教育目的:

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③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四、现代教育的特征

(一)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的含义:

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的。

现代教育公平性的含义:

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7

育机会均等。

结论:

公共性即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

(二)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含义:

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相结合,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

结论: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

(三)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含义:

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以来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四)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含义:

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去想、目标定位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必须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

(五)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含义:

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要面向世界。

(六)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含义:

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五、国内外著名的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1、孔子:

有教无类

克己复礼

四书五经

因材施教

2、孟子:

人性本善:

非良知良能

人人平等:

人皆可以为尧舜

道德自觉:

强调内省

3、荀子:

人性本恶

化性起伪

教人向善

4、道家

道法自然

弃圣绝智

弃仁绝义

回归自然

8

复归本性

5、墨家

兼爱非攻

重视技术

亲知闻知说知

6、《学记》

战国世上第一步教育文献

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内外结合、臧息相辅

教学相长、师道尊严

反对灌输、主张启发

尊重规律、循序渐进

一、小学教育的地位

1、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

初等教育、基础教育、第一阶段教育

对象:

6-12岁

内容:

基本技能:

语言技能、运算技能、操作技能;

基本知识:

国家历史、天下大事、文化艺术、道德规范

基本素质:

善良诚实、吃苦耐劳、遵纪守法、社会道德

1、小学教育历史:

产生:

殷周时期

西周:

周天子在官府建小学

春秋战国:

孔子兴私学

隋唐以后:

官办小学和私办小学

2、近现代小学教育

19世纪80年代后,新式小学兴起

近代小学开端:

1878年张焕纶上海创办正蒙书院内设小班-----私立;

最早的公立小学:

1897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该校四院中外院即为小学;清末小学:

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5年

民国小学:

1912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初小4年,高小3年,1919年改为小学6年前4年初小,后2年高小

3、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明确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性质

(2)明确“4+2”的小学学制

(3)明确小学教育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

(4)小学有公立和私立两种形式

4、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学教育

9

(1)普及小学教育:

1986年推行9年义务教育

(2)改革学制:

“4+2”==“5年一贯制”

(3)教学改革试验:

学制退回“4+2”

5、义务教育

概念:

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理解:

义务教育≠普及教育

义务教育是公民教育

义务教育的意义:

(1)义务教育标志着经济发展水平,且能促进经济发展;

(2)义务教育体现文明程度,又促进国家文明程度的提升;

(3)义务教育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培养公民法律意识。

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1)《义务教育法》:

1986年颁布

(2)《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1992年国务院颁

(3)《宪法》有关精神

义务教育法的具体内涵:

(1)实施对象:

6岁入学,义务教育9年;

(2)学制:

“6+3”、“5+4”、“九年一贯制”

(3)管理体制:

财政分管(乡)、人权共管(县)、业务统管(县)

(4)办学条件:

经费+师资

6、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

7、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1)全民性

(2)义务性

(3)全面性

二、小学教育的目的

1、小学教育的意义与依据

(1)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2)小学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3)小学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

2、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1)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特定阶段的社会现实

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

10

(2)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3)教育理想

教育理想----《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使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四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1、观念滞后

2、课程目标过于重视知识传授

3、课程知识陈旧,结构单一

4、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5、思政教育实践性不强

6、评价过分强调选拔功能

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1、总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改核心价值追求: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总体目标:

培养四有新人

2、具体目标: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4)倡导建构的学习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三、基础教育课改内容

1、构建新的课程结构

2、由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3、教学过程改革

(1)研究性学习

11

(2)信息技术的普通应用

4、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材开发与管理

5、发展性评价为主的课程评价

6、构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状况

4、鼓励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5、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6、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价

第五节:

教师及其专业发展

一教师的含义及性质

1、教师概念: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的性质:

(1)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

(3)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职业

二、教师的角色扮演

1、传道授业者

2、知心者

3、管理者

4、协调者

5、研究者

6、促进者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

(1)目的全面性

(2)对象差异性

(3)任务多样性

2、主观能动性

(1)教学方法不断更新

(2)因材施教

(3)教育机智

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

4、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劳动的示范性

12

6、劳动成果的精神性7、劳动的间接性

四、教师的权力与义务1、教师享有的权利

(1)教育教学权

(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薪资休假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

2、教师承担的义务

(1)遵纪守法,为人师表;

(2)执行计划,完成使命;(3)思政教育,开展活动;(4)关爱学生,助其成才;(5)保护学生,防止伤害;(6)政治学习,业务提升

五、教师职业专业化1、教师职业能力素养

(1)学科专业素养

(2)教育专业素养(3)综合能力素养2、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爱岗敬业

(2)品性优良(3)心理健康(4)人际良好

六、教师专业化发展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建立专业精神

(2)深化和拓展专业知识(3)提高专业能力(4)形成专业自我

2、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1)培训

(2)自学

(3)教研活动

第六节:

小学学校管理

13

一、学校管理

1、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

(1)管理者

(2)管理手段

(3)管理对象

2、学校管理原则

(1)方向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

(2)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3)民主管理原则

(4)提高效率效益原则

二、学校管理过程

1、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

(1)计划

(2)实施

(3)检查

(4)总结

2、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1)沟通

沟通的功能:

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2)学校沟通的形式

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

(3)学校组织的沟通障碍

主观障碍

客观障碍

渠道障碍

三、学校管理的目标与尺度:

学校绩效

1、学校绩效:

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2、学校绩效模式:

目标模式

投入—产出模式

需求满足模式

环境适应模式

学校内质优化模式

3、学校绩效评估的分类:

(1)按性质分:

定性评估

14

定量评估

(2)按形式分:

口头评估和书面评估

个别评估和集体评估

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

(3)按主题分类

上级评估

同级评估

4、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依靠领导者的权力,通过行政命令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照行政系统进行管理。

(2)法律方法:

运用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管理;

(3)思想教育方法:

通过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

(4)经济方法:

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的方法;

(5)学术方法:

对学校教学研究等学术工作进行管理时应遵循的学术管理方式。

五、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第七节: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一、小学教育科研

1、小学教育科研的特征:

(1)目的上:

注重应用性

(2)主体上,强调广泛性、群众性

(3)内容上,强化实践性

(4)方法上,提倡行动研究

2、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

(1)推动小学教育改革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发展小学教育理论

(4)提高小学教师素质

3、小学教育科研的任务:

(1)总结小学教育经验教训

(2)开展小学教育现状调查

(3)进行小学教育改革实验

(4)参加课改和学科教学研究

4、小学教研须遵循的规律:

(1)尊重研究对象

15

(2)尊重客观事实

(3)尊重科学规律

(4)尊重合作伙伴

(5)尊重知识产权

(6)尊重自身价值

5、小学教育科研种类:

(1)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微观研究

(2)理论研究、应用研究

(3)历史研究、现状研究、预测研究

(4)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6、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势

(1)研究领域不断扩展

(2)研究方法生态化、多样化和现场化

(3)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二、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程序:

1、选择课题

2、文献综述

3、课题论证,形成假设

4、选择方法

5、变量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