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学第二章.ppt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56301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金融学第二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农村金融学第二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农村金融学第二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农村金融学第二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农村金融学第二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金融学第二章.ppt

《农村金融学第二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金融学第二章.ppt(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金融学第二章.ppt

第二章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第一节农村金融体系构成与特征,一、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及其构成宏观层次:

法律、规章、监管中观层次:

服务支持体系与基础设施微观层次:

金融服役提供者客户,二、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构成农村政策性金融农村合作性金融农村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区别:

经营目的、组织成分、联合内容、管理方式的不同,农村金融的体系构成,分类一:

从是否获得政府或金融监管部门审批监管的角度,农村金融可划分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分类二:

从经营目标、组织形式以及否承担政策性功能的角度,农村金融可大致分为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以及非正规金融等多种形式。

政策性金融,农村合作金融:

按照合作制原则组建的金融组织形式;以人的合作而非资本的合作为主;按照“一人一票”的民主原则实施管理;服务对象以社员为主;农村商业性金融:

以追求资本增值和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按照现代公司制原则进行内部管理,以股份决定控制权和收益权。

农村政策性金融:

由财政承担一定风险并给予一定利息补贴的金融业务。

农村非正规金融:

也称民间金融,由于农村地区的正规金融机构难以覆盖所有农户、尤其是低收入农户群体,因此非正规金融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广泛存在。

国外的非正规金融有多种形式,例如储贷协会(ROSCA)、专业放贷款人(money-lender),互助资金甚至高利贷等。

我国农村金融的体系,农村正规金融体系(银行类为主),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的成绩,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存贷款持续增加,金融服务已覆盖了绝大部分农村地区。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的成绩,农村地区涉农贷款较快增长,涉农贷款增速(同比,%),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的成绩,农村地区涉农贷款较快增长,2009年涉农贷款余额(按用途),2009年涉农贷款余额(按受贷主体),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的成绩,2009年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分布,注:

1、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信社、农商行和农合行;2、国有商业银行为工、农、中、建;3、政策性银行为国开行、农发行和进出口银行,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的成绩,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和组织创新取得进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服务能力有所提高。

其资产质量明显改善,支农投放不断增加,法人治理架构初步建立。

农业银行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已于2009年初正式挂牌成立,服务“三农”和事业部制改革试点正在稳步推进,积极探索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的有效实现途径。

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稳步推进,为构建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了有益尝试。

小额贷款公司在各地地方政府主导下积极开展试点。

截至2010年6月末,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达到1940家,贷款余额1248.9亿元。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的成绩,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和组织创新取得进展,小额贷款公司分布,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的成绩,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初见成效2008年10月,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在中部六省和东北三省选择粮食主产区或县域经济发展有扎实基础的部分县(市)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

2010年7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2008年试点经验基础上联合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创新。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的成绩,配套政策:

1、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建立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正向激励机制。

2、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信用衍生产品,拓宽涉农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分散农业贷款的信用风险.3、加快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步伐,提高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的便利程度。

4、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区域金融生态。

5、按照“宽准入、严监管”和“区别对待”的原则,完善和实施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市场准入扶持政策。

6、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杠杆作用,增加金融资源向农村投放的吸引力。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的成绩,6、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创新。

积极开展农户贷款流程再造,促进农户贷款业务流程标准化、规范化;7、有效扩大抵押担保范围,加强涉农信贷风险管理。

8、充分发挥银行间债券市场在有效分散和管理农业风险方面的积极作用。

9、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的合作,综合发挥银保服务“三农”的功能作用10、研究拓展涉农保险保单质押的范围和品种。

继续探索发展吸收银行和保险公司参与的多种形式或组合方式的农村信用共同体。

11、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逐步拓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的成绩,部分缓解农民“贷款难”的业务品种创新,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的成绩,农村金融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的成绩,逐步完善扶持农村金融发展的货币信贷和财税政策1、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市场化。

2、实行正向激励政策,对支农贷款比例高的农村信用社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

3、增加中西部地区和粮食及大宗农产品主产区支农再贷款额度。

4、对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实施财政税收优惠和补贴,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的成绩,逐步完善扶持农村金融发展的货币信贷和财税政策,四、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和制约,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发展整体滞后于城市金融,同时,由于农村金融本身的复杂性,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四、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原因,问题之一:

金融供给主体不足,金融服务空白点依然存在,金融机构农村地区网点分布,农业银行农村地区网点分布,四、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原因,问题之一:

金融供给主体不足,金融服务空白点依然存在,农村信用社网点分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分布,四、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原因,问题之二:

农户贷款难问题没有根本解决1、贷款额度的满足程度不高。

据调查,21.2%的农户期望获得2万元以上的贷款额度,而实际上只有8.2%的农户获得,故有2/5的农户没有满足。

2、微小贷款的满足程度不高。

由于网点少,农户需求小额、临时、无抵押的微小贷款难以满足。

四、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原因,问题之三:

农户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物农村地区与扩大抵押担保物相配套的登记、评估、定价等中介机构和流转市场仍相当贫乏,农村抵押担保物的价值难以形成,从而阻碍了抵押担保物的作用发挥。

四、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原因,问题之四:

农村信贷投入不足、相关配套和扶持政策不到位1、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金融服务范围过窄。

2、金融支农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金融服务能力受到限制。

3、与金融相关的其他政策措施不尽完善,影响了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

四、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原因,主要原因1、农村地区的产业化基础较为薄弱,组织化程度不高,金融具有需求分散、额度较小的特点,金融机开展业务的运营成本较高。

2、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影响较大,比较收益较低,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业务的动力不足。

3、农村金融的供需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五、贫困村互助资金的发展空间及作用,扶贫贴息贷款模式转变1、建立健全扶贫贷款制度,加大扶贫信贷支持力度(2001年6月,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农业银行等部门制定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实施办法)。

2、推动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革试点(2006年7月,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和中国农业银行联合下发关于深化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

3、创新信贷扶贫贴息机制(关于开展建立“奖补资金”推进小额贷款到户试点工作的通知)。

4、全面改革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办法新旧版(2001年与2008年)对比,五、贫困村互助资金的发展空间及作用,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作用积极作用表现为:

1、创新财政扶贫机制,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率2、具有“支农支小”作用;3、提高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了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

五、贫困村互助资金的发展空间及作用,潜在的风险我国历史上80-90年代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互助资金在运作中存在潜在的风险。

若运作不当或内部管理不规范,将导致互助资金的发展背离政策的初衷。

六、促进贫困村互助资金的健康有序发展的建议,明确贫困村互助资金运营的原则和红线“四大原则”:

设立自愿、民主管理、服务社员、风险自担;“四条红线”:

不吸收存款,只吸收成员出资;不对外放贷,主要对成员提供信用互助服务;不支付固定回报,盈余主要用于积累;不跨区经营和不超规模发展。

例如,贫困村互助资金不能分红,若分红比例过高,将导致其背离财政扶贫的性质;若内部的民主管理机制不健全,那么可能使互助资金在实际运作中由于缺乏约束机制而违约率提高,最终失去可持续性。

六、促进贫困村互助资金的健康有序发展的建议,积极探索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与贫困村互助资金开展业务合作的途径可考虑采用多种方式,打通正规金融机构和贫困村互助资金组织的资金通道,建立正规金融机构互助资金的纵向互联机制,实现农村资金批发零售渠道。

六、促进贫困村互助资金的健康有序发展的建议,引导贫困村互助资金建立规范的内部治理结构要确定设立章程、建立相应的内部管理框架,明确分工,加强社员监督,防止内部人控制;应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和会计行为,通过改善内部治理增强财务的可持续性。

第二节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演变历程,一、改革开放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金融体系变革,农村金融改革的趋势,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经过的几个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现状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背景我国在农村金融领域面临的问题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相关政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到底路在何方农村金融前景还是很乐观,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经过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

19791993。

这一阶段的主要改革措施和政策方案主要是恢复和成立新的金融机构,形成农村金融市场组织的多元化和竞争状态。

第二个阶段:

19941996.在第一阶段改革的基础上,这一阶段的改革更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提出了要建立一个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的金融体系的口号。

第三个阶段:

1997。

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1997年开始的通货紧缩后,在强调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也开始受到重视,客观上强化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单一、缺乏层次,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组织不完善,无法为农村提供较好的金融服务.信贷资金供应不足,农业资金外流严重,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不仅无法向农村经济提供足够的金融服务,而且成为了农村资金外流的最大渠道.农村借贷规模扩大,但还是以民间借贷为主。

再加上货币管理当局对一切非正规金融持严厉管制的态度,因此民间金融仍然处于初级发育阶段,无法进一步扩展规模和经营网络,从而只能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提供简单的金融服务,无法充分满足农村经济和农民的融资需求,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背景,农村金融改革有两个大的背景:

一是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农村金融改革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金融领域相关改革保持协调;二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背景,只有建立起与农村经济总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制,才能更好地发挥金融应有的功能。

我国在农村金融领域面临着四个和城市金融截然不同的问题,首先是信息严重不对称。

第二是抵押物的问题。

第三是农村金融领域存在特殊性的成本和风险。

第四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农村借贷往往是以非生产性用途为主。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相关政策,一,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对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既提出了重要命题,也提出了重大机遇。

为了缓解农村金融困境,从2004年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