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62322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课题

藤野先生

姓名

主备

杨美婷

审核

王流宇

课型

新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并积累;

2.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理清文章线索,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典型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自学研讨】

鲁迅先生曾到日本留学,在仙台医专遇到藤野先生,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回国后,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

在这段日子里,他回忆了早年留学日本的生活,并写了多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和爱国主义感情。

一自主解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绯()红诘()责油光可鉴()

不逊()抑扬顿挫()深恶()痛绝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发jì()piē()见jī()形

狭ài()nì()名

3《藤野先生》选自          ,体裁是              。

二合作研讨

4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本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1)在            ,表达对              的厌恶;

(2)在              ,回忆与                 的交往;

(3)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和           。

5.本文的线索是

6.文章记叙了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四件事,每件事各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1),表现了藤野先生。

(2),表现了藤野先生。

(3),表现了藤野先生。

(4),表现了藤野先生。

7、记叙上述四件事时详写的是,略写的是。

描写藤野先生的

主要方法是

三成果展示

【当堂落实】

1反馈检测,组长检查验收

2品读第二部分,思考

(1)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讲义是否偶一为之?

请从文段中找出根据。

──不是。

有两处可证明:

1.藤野先生要求每一星期送给他看一回;2.这样一直继续到藤野先生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

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2)藤野先生给作者改讲义改得十分认真,其中

最能表现改得全面的词语是──

说明改得细致的词语是──

说明改得及时的词语是──

3走近鲁迅

自题小像(1903)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课题

藤野先生

姓名

主备

杨美婷

审核

王流宇

课型

新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合作交流,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学习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自学研讨】

读第一部分,思考:

1开头两段为什么要描写东京中国留学生的生活?

2“实在标致极了”一句中“标致”一词有什么含义?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中“无非”是的意思,“这样”是指。

这句话表达作者的感情。

自由朗读第二部分,思考

 1“中国是弱国…..”一段中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吗?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2对“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的理解:

3“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你能说出“偏”字的含义吗?

4“爱国青年”是                                     的青年。

加引号表示                         。

5“影几片时事的片子”的“影”是                 词,意思是                    。

6“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的“中国人”指                      的中国人和                                   的中国人。

7“他们拍掌欢呼起来”的“他们”是                  。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也似的喝彩”的“他们”是                  。

8“呜呼,无法可想”是对                    无可奈何的慨叹。

“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                                。

9“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                   。

概括地说,“变化”的原因是                                        。

10这个文段既表现了日本“爱国青年”                     、                 的思想和对中国人的                 ,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             精神。

11鲁迅放弃学医离开仙台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阅读课文结尾两个自然段1第一段中,热情赞颂和高度评价藤野先生的语句是                            和                                       。

2“小而言之”意思是                                 。

3结尾一段,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有三:

(1)                             ;

(2)                          ;  (3)                                 。

4 “良心发现”指的是                             。

5“正人君子”是讽刺那些                                     的文人。

这是运用         的修辞方法。

6末段最后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成果展示】

(课堂小结)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统摄全篇。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一个表现;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使作者联想清王朝的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对初到仙台受优待不以为然的理解,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表现。

【当堂落实】

1疑难问题读背

2组长检查验收

3走近鲁迅 自嘲(1932)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冬

 

课题

我的母亲

姓名

主备

杨美婷

审核

王流宇

课型

新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胡适及作品,熟练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2.掌握课文结构,熟知每部分内容,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3.熟读课文,初步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自学研讨】

一、自主学习

1、反复朗读课文,将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写下来,并完成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

宽恕(    )  广漠(     )  佃户(     )  眼翳(      )  质问(     )

侮辱(    )  气量(     ) 管束(    )   文绉绉(    )

2请填写下列空白

本文作者是(   ),现代诗人.学者.原名(   ),学名(    ),字(    ),笔名(   )、

(   )等.安徽绩溪人。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同年出版了

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

3.为下列句子选择一个准确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1)我母亲待人最    (A.慈详  B.仁慈  C.仁义),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2)在这     (A.广漠  B.茫茫  C.广大)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     (A.约束  B.管理  C.管束)过我。

(3)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        (A.请  B.找  C.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

二、合作探究

1将搜集的有关“母爱”的文章、诗句、歌曲,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2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既是“严师”又是“慈母”?

 

4从文中母亲的几件事中,哪些话语或是细节最让你感动?

找出来作批注。

三、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按要求答题。

“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

诸葛亮、刘备是里的人物,你知道有关他们的成语或典故吗?

试写几

个                     。

你还知道哪些文角儿的名字吗?

写出几

个                

【当堂落实】

1疑难问题读背

2组长检查验收

3名句积累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白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清代学者)转引自《人间词话新注》

 

课题

我的母亲

姓名

主备

杨美婷

审核

王流宇

课型

新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分寸感。

【自学研讨】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

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情感是任何体现的?

 4品味语言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一一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1)第一句话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2)对文中加点字“混”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混”字,其实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

B.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暗接,“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

C.一个“混”字,潜在地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很大,即使没有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

D.一个“混”字表明当时作者的境遇并不理想。

(3)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文中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加上“如果”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B.加上“如果”,表明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假设,并未得到别人的认可。

C.加上“如果”,是作者谦虚的表现,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好感。

D.加上“如果”只是为了形成排比,没有别的含义。

(4 )请用语段中的词语,说说“我”从母亲那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5用几个形容词来描述一下你眼中真实的母亲。

这些形容词里有没有你不欣赏母亲的地方?

现在请你们想一想对于母亲身上你不欣赏的地方今后你会怎样对待呢?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上学的路上,有一条必经的小河。

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匆匆忙忙赶往学校时,河上的冰还没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

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彻骨髓的河水里。

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教室里,全身仿佛都麻木了。

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唇变成了青紫色。

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

她蹲在火炉前为我烘烤棉裤。

炉火灼灼,不时爆出些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

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

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迫在眉睫。

有一夜下了暴雨,清早上学来到那条河边。

突然我发觉有什么人早在暴涨的河水里砌了一些大石头。

那石头一块块稳稳地立在水里,石面高出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

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

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白纱布,血透出来,湿了一片,惊问她为什么受伤,母亲淡淡地答道:

“不小心碰的。

”站在一边的妹妹抢着告诉我:

“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砸伤的。

”“妈搬石头干什么?

”我不解地追问。

“搬石头搭桥呀!

”那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话来。

那年九月,我踏过“母亲桥”去远方上大学。

独在异乡,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我度过每一次的疲惫和寂寞。

渐渐地,我知道,是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用希望和奉献搭起我的通向成功和幸福之桥。

如今,河上的“母亲桥”已经为风雨侵蚀残损,而在我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

1.第二段中母亲为什么“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

2.第三段中“我”产生“莫名的感激”之情的原因是什么?

3.联系原文回答:

“母亲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4.文末加点的“踏不断”有什么深层含意?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读了本文之后,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还想到了哪些“桥”。

【当堂落实】

1疑难问题读背

2组长检查验收

3名句积累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引自〈说苑〉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清代文学家)引自《红楼梦》

课题

我的第一本书

姓名

主备

杨美婷

审核

王流宇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本文由物写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个性的特点;

3.学习本文叙事清晰、语言平实顺畅的写法;

4.了解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

【自学研讨】

1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

(2)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

(3)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

 

(4)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

2给加点字注音

凄惨(     )     磨蹭(     )    脊背(     )       枉然(     )

奥秘(     )     酷似(     )       驮灯(     )       塾师(     )

3默读课文,给同学复述这“第一本书”的故事,注意抓住关键人物和情节。

 

4文章以“第一本书”为线索叙事,请同学们合作学习,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引出第一本书(     段)→书的故事(     段)→呼应开头,深化主题(     段)

 

5围绕“第一本书”,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这些人各有什么特点?

 

 

6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7“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

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8“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

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9写作练习:

设想父亲夜晚为“我”修补书的情景,展开合理想像,把它扩写成一段完整的文字,要写出父亲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

 

【当堂落实】

1疑难问题读背

2组长检查验收

3名句积累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资治通鉴》)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

 

 

 

 

 

 

 

 

 

课题

列夫。

托尔斯泰

班级

主备

杨美婷

审核

王流宇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世界;

3.学习课文运用夸张描写外貌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自学研讨】

一自主学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yǒu()黑xuān()昂xī()利侏儒()

酒肆sì()chì()热càn()然广mào()

2.解释词语:

器宇:

禁锢:

鹤立鸡群:

名门望族: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二合作研讨

(学法指导:

诵读、感知课文,整体感知托尔斯泰的外貌,探究其精神世界,学习作者用夸张描写外貌的手法。

1展示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并介绍有关托尔斯泰的作品。

 

 

2.自由朗读,探究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独特的形貌特征。

(1)课文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

                                                                    

                                                                    

(2)在文中找出描写托尔斯泰的形态给人的总体印象的句子。

                                                                   

                                                                    

3.找出文中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语句,用自己的话概括它们的特点。

(结合课后练习三)

 

眉毛

须发

皮肤

鼻子

4.“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

在文中找出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并品味其内涵。

(结合课后练习二)

 

5.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

讨论:

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6.联系生活实际,与全班同学探讨: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7.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篇300字的人物小作文。

【当堂落实】

1疑难问题读背

2组长检查验收

3名句积累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汉书)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