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政治史研究五十年.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53863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晚清政治史研究五十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晚清政治史研究五十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晚清政治史研究五十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晚清政治史研究五十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晚清政治史研究五十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晚清政治史研究五十年.docx

《晚清政治史研究五十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晚清政治史研究五十年.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晚清政治史研究五十年.docx

晚清政治史研究五十年

晚清政治史研究五十年

  晚清政治史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近代”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近代史”的时段范围在五十年来已有了重大的变化。

在1950年代,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专指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这一段历史;而在行将迈入21世纪的今天,研究近代史的人们已公认从1840年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段之内,都属于中国近代史的范围。

尽管如此,晚清之属于近代范畴迄今并没有变,而晚清政治史也始终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五十年来晚清政治史的研究,本文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界,大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进行简括的叙述。

[1]

1978年以前的近三十年,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是新的近代史体系的形成时期。

晚清政治史的研究被严格地纳入中国近代史新体系的框架之中,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上距鸦片战争的爆发仅109年,而距满清王朝的覆灭更是仅有38年。

38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之事。

不待说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均为清代末年出生,就是清王朝的许多遗老遗少,甚至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父亲也还依然健在。

当时83岁的张元济老人是“参加戊戌变法硕果仅存之一人”,曾自称是“戊戌党锢孑遗”,他在远道进京参加人民政协之时,还特意接受《新建设》杂志社派员采访,回忆51年前亲历戊戌政变的往事。

近代史研究所的创始人、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还清楚地记得其少年时代亲见革命先烈“鉴湖女侠”秋瑾骑马操练时的飒爽英姿及其被捕时的有关情景。

对于这些耳闻目睹也即“所见”“所闻”最多也只是“所传闻”之事,人们习惯于用“近百年史”“近世史”“近代史”之类冠名,更多地与鸦片战争以来直到当时为止的一系列激烈变革联系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近百年动乱、变革的最终结果。

党的意识形态、胜利者的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成为研究晚清以来中国近代史的指导思想;而相关历史的研究,也就此与现实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

重视对鸦片战争以来近百年史的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

早在1941年5月,毛泽东就批评了那种“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恶劣学风,提出:

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聚集人材,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无组织的状态。

应先作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几个部门的分析的研究,然后才有可能作综合的研究。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纪念中国共产党的28周年。

文中不仅历述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而不果的痛苦经历,也总结了在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之后,中国的面目所起的变化,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一边倒”和走俄国人的道路的必然。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毛泽东在文中列举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的几位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中国人:

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这四位,一位是太平天国的天王,两位是戊戌维新的主将,还有一位是辛亥革命的领袖。

毛泽东正是以他们为代表,概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地反对内外压迫者,而最终由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先人遗志的斗争历程,从而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的一种崭新的解释。

三个月后,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又在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起草的碑文中,对中国近百年史的几个节点,作出了相当明确的表达: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其中的所谓“三十年以来”,就是“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

以后对自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近百年史,就是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通常以前一部分为中国近代史,而以后一部分为中国现代史;而从革命史的角度,前一部分又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后一部分又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所谓近代史,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历史,实际上就是晚清史再加上民国时期最初的八年。

然而晚清史本身此时还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地位。

由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的实践中所提出,而此时作为新的历史体系指导思想的有关阐述主要有:

一、关于近代社会的性质。

鸦片战争以来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完全是封建社会,而是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一概念,系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最初于1920年代末所提出。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论》等论着中,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曾作了系统的阐述和论证。

二、关于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或根本矛盾。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书中提出: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的矛盾。

”范文澜为此曾解释道: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有两个根本矛盾,一个是原有的,一个新添的。

这个新添的根本矛盾,就是中华民族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后来变成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压迫的矛盾。

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结合成一个反动势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来,两个根本矛盾也就合并成一个根本矛盾。

以帝国主义为主,以封建势力为辅的反动势力成为这个矛盾的一面,因之中国人民的革命矛头,直接对着封建势力时,实际也对着帝国主义;反过来,也是一样。

它们利害相关,互相勾结,这就使得中国人民革命不得不同时负担起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而这个任务中国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不可能担当的。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所有的反抗,都以失败而告结束,原因就在这里。

与这一命题密切相关的是毛泽东在同一部书中的另一论述:

“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这一原则性论述,也即所谓“两个过程”论,被看作是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线索。

在研究体制上,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建立,应是最为明确的标志。

这个于新中国诞生之初即行设立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是以范文澜为首的来自延安和华北解放区的部分史学工作者于1950年5月所组建的[10]。

各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的历史系开设中国近代史课程,设立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也培养和聚集了一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和教学人材。

在研究史料的建设上,以郭沫若、吴玉章、范文澜为正、副会长的中国史学会成立之初,就把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工作确定下来,作为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提倡。

编辑这一套资料丛刊的主要目的,“是供给高中和大学的教师们、历史研究工作者们做参考。

”在以徐特立、范文澜、翦伯赞、陈垣、郑振铎、向达、胡绳、吕振羽、华岗、邵循正、白寿彝等十一人组成的总编辑委员会的指导下确定编写的有关资料,集中地反映了发生在晚清时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实际上也可以说都是晚清政治史的资料。

这个编委会的规格之高,为迄今所仅见;而相关资料的编选者,也多是着名的学者。

1950年代所编成的十种资料中,最先出的是第九种《义和团》。

这部书的提早出版,“是为了纪念义和团五十周年”,又由于当时适逢朝鲜战争爆发,“清算帝国主义的血帐,是纪念义和团最好的方法,也是我们编辑这部书的动机”。

最后编成的是第五种《洋务运动》,则是由于洋务运动本身历时最久,而相关资料包罗万象,篇幅过巨,编选难度较大之故[11]。

这十种资料的有关情况见下表:

表1《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明细

资料名称编者册数总字数出版时间鸦片战争齐思和、林树惠、寿纪喻824311954太平天国王重民、王会庵、田馀庆、向达、朱偰、金毓黻、胡小石、张秀民、陈山、贺昌群、荣孟源、邓之诚、郑天挺、郑鹤声、刘桂五、刘钧仁、谢兴尧、罗常培、罗尔纲、关吉罡822611952捻军范文澜、翦伯赞、聂崇岐、林树惠、王其榘618261953回民起义白寿彝413941952洋务运动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辑室、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编辑组832241961中法战争邵循正、聂崇岐、张雁深、林树惠、单士魁727451955中日战争邵循正、张雁深、孙瑞芹、张蓉初、林树惠、段昌同730191956戊戌变法翦伯赞、刘启戈、段昌同、林树惠、王其榘、金家瑞416271953义和团翦伯赞、荣孟源、杨济安、王其榘、金家瑞、林树惠414501951辛亥革命柴德赓、荣孟源、单士魁、张鸿翔、刘乃龢、陈桂英、张次溪832551957

十种资料中,《太平天国》、《捻军》、《回民起义》等三种,共同反映了以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为中心的各地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

因此,这十种资料,可以归纳为“八大事件”。

有关资料的“序言”或“叙例”中对这些事件的概括,乃是资料的编选者——首先是研究者,经反复推敲而形成的见解,它们实际上是1950年代近代史学界对晚清政治史中相关事件的一种已成共识的经典性表述[12]:

一、关于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

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便逐步地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阶段,但同时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胜利地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结束了由鸦片战争引起的历史命运。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

垂死的帝国主义和封建残余不想作最后的挣扎而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因之,了解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景况,和学习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反抗精神,是十分重要的政治教育。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学习中国近代史应当从鸦片战争开始。

二、关于太平天国和各地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

一百年前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前后坚持了十四年,势力扩展到十七省,革命的英雄们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组织了强大的武装,实行了各种革命政策,发动了广大农民为推翻封建的土地制度而斗争,并且担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任务,他们的这些英雄行动,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固然太平天国仍旧是没有工人阶级领导的单纯农民战争,它在中外反革命联合进攻之下终于失败了。

但是太平天国所表现的中国人民的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是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引以自豪的。

太平天国革命前夕,在南方的粤、桂、湘、赣,北方的苏、皖、鲁、豫,各地农民群众因不堪虐政的压迫,已纷纷起来,反抗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这些农民军,大大小小的组织非常多,其中声势比较雄厚的,在南方要算天地会,在北方则是捻军。

……捻军是北方农民的大规模武装起义,也是太平天国革命在北方的再起。

研究太平天国革命而忽视捻军和其他反对满清专制王朝的起义军的活动,对于太平天国革命的研究是不够全面的,也就不能看出当时农民革命战争的坚强性和普遍性。

把回民起义简单地看作回民单纯的活动,是不对的;把回民起义看作回汉两族的斗争,是更不对的。

我们应该把回民起义看作是中国人民进行阶级斗争的一个形式,云南回民起义和西北回民起义正是当时全中国人民反清斗争洪流中的两支猛流。

三、关于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到中日甲午战争,前后约三十多年。

这是清政府一部分带有买办倾向的当权派,采用资本主义外壳以保持封建统治的一种自救运动。

它的产生,是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对太平军作战中,一部分官僚军阀认识到自己军器窳败、船只缺乏的危险,他们一方面感觉到洋人船坚炮利的可怕,而对外国屈服;同时也感到洋人的武器可以利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因而有意识地提倡起所谓“新政”。

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战争手段在中国抢得更多的权益后,认出清朝统治阶级已彻底屈服;清政府兴办这些“新政”对它们不但不是什么威胁,反而更便于对中国人民进行深度的剥削与奴役。

这就是它们和清朝统治阶级互相勾结的政治基础。

因此在这期间,它们尽量把巨额的军火和大批军官、技术人员供给清政府,共同合作来屠杀中国人民。

这种“新政”并经不起考验,它在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的过程里,遭到了彻底的破产。

然而,为期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对十九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历史,也产生过一定的作用。

……它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造成了某些有利条件。

并且,使中国的无产阶级获得了一些发展。

同时,清政府既办理洋务,便不得不培养一些懂洋务的人才,通过同文馆、水师学堂及派送留学生,栽植了一些通达外情、理解科学的技术人员。

这些人中,一部分在洋务派官僚集团中做了走卒,但也有些人因接触西洋事物而接触了新的思想,对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了桥梁作用。

四、关于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是指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民为了反抗法国资产阶级的侵略越南和中国各地而进行的正义的战争。

当时在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之后十几年中,中国本身已经迅速地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它们的统治秩序;但它们同时还分别向中国的邻邦下手,要灭亡这些国家,藉为进攻中国的基地。

法国在侵略越南的战争中,就公开地叫嚣着要进入中国的西南。

因此中法战争不仅是援助越南,也是中国自卫的战争,也就是说,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民族战争。

中法战争的特色,在于中国人民主动地进入了战争,许多官吏和将领也都大声疾呼主张奋起抗战。

满清统治者看到自身利害的关系,被迫应战,甚至主张投降的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也不敢公开地阻挠出兵。

……这次战争,以冯子材将军统帅的部队在谅山大破敌军而终止。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对外国侵略者艰苦作战而获得巨大胜利的一次战争,尽管当时主张投降的统治者甘心自认失败,法国侵略者却不能不狂叫着北圻的惨败。

在中法战争以前,中国统治阶级中洋务派的图富图强的设施表面上已略具规模了。

但在战争过程中,打败仗的多是受有新式训练具有新式装备的淮军——洋务派首领李鸿章的嫡系部队;而马江一役,大小新式兵轮几全数沉毁,南洋援闽兵船更是遇敌便逃。

所以当时甚嚣尘上的洋务运动,不必等到中日战争才告垮台,在这次战争中已是原形毕露了。

总而言之,中法战争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

中国人民又一次表现了抵抗外侮的巨大力量。

同时在战争过程中,打击了国内的反动的腐朽统治势力,揭露了洋务派官僚的媚外卖国和洋务运动的本相。

五、关于中日战争。

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巨大的事件。

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遭受更严重的侵略和奴役的开端,因为甲午战后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东方矛盾的焦点,中国迅速地进一步半殖民地化,而且一度面临着被敌人瓜分的危机。

另一方面,从甲午战争开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也跟随着日益严重的局面加紧加强。

在战争过程中,中国人民进行了正义的、英勇的反抗。

在统治者向敌人屈辱投降之后,台湾省人民坚持着反抗侵略者的英勇斗争,全国人民反对马关条约的呼声,促使革命形势迅速高涨,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因此研究一八九五年以后几年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不能不以中日甲午战争为起点。

中日战争的性质是极其明显的。

日本军国主义者长期以来蓄意侵略朝鲜,并进一步侵略中国,这是大量的史料以及战争的结果所早已证明的。

美国资产阶级支持日本的扩展,企图乘机垄断朝鲜和中国东北的市场,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因此在这次战争中,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所进行的抵抗,同样是反侵略的、自卫的斗争。

没有疑问,在这一次战争中,正义是属于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

这次战争也深刻地显示着英勇的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在共同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中的紧密的相互关系。

这在今天看来,是有极伟大的现实意义的。

六、关于戊戌变法。

五十五年前,中国已在中日战争中遭受严重的失败,国际帝国主义进一步加紧侵略中国,使中国处于被瓜分的危机中。

为了逃脱危机,并进而谋中国的独立自强,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中国一部分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影响的上层知识分子,继承了他们前辈的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发动了变法维新的运动。

他们曾运用学会、学堂、报纸等工具,向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众,进行了宣传教育和组织的工作;他们企图运用政权力量,自上而下地实行他们所想望的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并从而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在当时的中国历史条件下,戊戌变法运动是具有爱国主义性质和进步意义的。

但这个运动主要的是代表了当时从地主官僚转化过来的资产阶级的政治倾向,所以只能是一种软弱的改良主义的运动。

领导这个运动的人,看不见农民革命的力量,他们所企图的都是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抵制农民的革命。

他们和当权的封建势力并不是根本对立的,只是要求封建统治势力让出一点位置来给新起的资产阶级。

这样的脱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软弱的改良主义运动,注定了只能得到悲惨的失败。

戊戌维新运动在当时社会中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不久,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开始蓬勃地发展了起来,并战胜了改良主义的思想。

戊戌时期的维新派,到了后一时期,已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对者,但是从历史发展上看,应该承认,维新派在戊戌时期不仅向顽固的封建势力作了猛烈的思想斗争,而且又通过自己的政治实践来证明了改良主义思想的破产,这就对于后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尽了前驱的作用。

七、关于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这一个曾经震撼世界的[伟]大农民暴动,到今年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

数不清的事实,证明了自义和团暴动失败以来的半个世纪中,国际帝国主义者对于中国人民的迫害,有加无已。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侵略,简直达到了绝顶猖狂的时代。

最近竟公然武装侵略我们的台湾并轰炸我们东北的领土,妄想和五十年前一样,再来一次对中国人民的大屠杀与大洗劫。

五十年前的义和团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是带着狭隘与落后性的,这是在没有无产阶级领导时农民革命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因此他之陷于失败的悲剧也是难以避免的。

但是现在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已经是不可欺侮了,已经有能力来清算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切血帐。

清算帝国主义的血帐,是纪念义和团最好的方法,也是我们编辑这部书的动机。

为了清算这一笔血帐,我们把义和团的史料重新公布出来。

我们希望这些血淋淋的史料,会提起读者对义和团的回忆,会帮助读者从历史上去认识帝国主义。

会提高读者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特别是美帝国主义的侵略。

八、关于辛亥革命。

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

这次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定了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的临时约法,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奠定了民主主义的思想基础,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此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道路,功绩是辉煌的,意义是重大的。

由于当时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资产阶级有它的软弱性,领导革命不能彻底,以致辛亥革命胜利之后,革命的果实反被北洋军阀篡窃,既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民主主义革命事业也并未完成。

这是历史条件的限制,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这一套资料丛刊计10种64册,共约2300余万字[13]。

它们的出版,为中国近代史——首先是晚清政治史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资料基础,海内外的研究者们深受其惠,至今仍有其重要的利用价值。

但这套资料丛刊的编选,依然有着那个时代的局限。

比如说,《鸦片战争》资料中,编者们对选自清人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中《林文忠公事略》的材料,就作出了自认为是必要的删节——将林则徐根据自己谪戍新疆时的亲身经历而对后进们所作的提防俄罗斯侵略的几句谆谆告诫给删略了[14]。

1954年,胡绳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发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从而引发了一场持续三年多方告一段落的有关分期问题的大讨论,三联书店还为此出版了讨论专辑[15]。

据作者自己说,所谓分期问题,“是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约八十年间的历史应如何细分为若干阶段,若干时期的问题。

”究其本意,是想解决对相关历史的叙述体系和内容结构的问题,以克服近代史中“政治史内容占了极大的比重,而关于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的叙述分量很小,不能得到适当的地位”的缺点。

而据作者的分析,这种缺点的产生,虽然有种种其他原因,但与既有的中国近代史论着中在逐一叙述若干重大事件时类似于“纪事本末体”的体裁很有关系,“因为在近代史中,如果只选取突出的大事件来做叙述的主题,就会很容易弄到眼前只看见某一些政治事件。

但从讨论的结果看,作者的这一初衷似乎并没有真正达到。

因为作者在批评近代史中政治史占了极大比重的同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标志来划分时期,并提出在中国近代史中曾出现过三次革命运动的高涨,即太平天国为第一次,甲午战争以后到义和团失败为第二次,辛亥革命为第三次。

学者们的讨论尽管在具体的分期问题上见仁见智,甚至各不相让,但却基本赞同了以阶级斗争作标志的“三次革命高潮”论。

由此也可看出,这场分期问题的讨论之所以重要,本不在于具体时段的划分,而在于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性诠释体系,提出了一个统系全局的纲。

至此,中国近代史的新的结构体系已趋于完备和成熟,不仅依旧是以晚清政治史为基本框架,而且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革命史的味道更加浓郁了。

“八大事件”并没有也不可能为“三大高潮”所取代,而是从此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具体从事近代史教学的人士往往将“两大矛盾”、“三大高潮”、“八大事件”相提并论,并以此作为对这一体系的简略概括。

到了60年代初,也就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一些按照新体系编写的教科书陆续问世。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人民出版社于1962年出版的《中国史稿》第四册。

《中国史稿》是由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主编的一部历史着作。

其中的第四册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即近代史部分,由刘大年负责组织近代史研究所的有关人员编写。

《中国史稿》第四册力图克服以往的近代史着作,包括拥有众多读者的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叙事类似于纪事本末体,且内容偏重于政治史的缺点,决定根据历史演变的时间顺序讲述事件:

不仅讲政治事件,也讲经济基础、意识形态、文化发展;不仅讲汉族地区的历史,也讲国内各民族在斗争中与全国的联系和相互关系。

郭沫若曾盛赞这本不足20万字的书,“写得扼要、明确、流畅,有吸引力。

反帝、反封建的一条红线,像一条脊椎一样贯穿着,这是所以有力的基本原因。

”[16]这部书当时是指定的高等学校教材,印数也多,是60年代最有影响的近代史着作。

在专史研究中,则以帝国主义侵华史和太平天国史的研究最为深入:

50年代初出版的刘大年的《美国侵华史》还是一种大跨度的研究,晚清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50年代末出版的丁名楠等集体编写的《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系根据当时所能找到的材料,对晚清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压迫中国,反对中国独立,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比较全面和系统地加以综合叙述”[17]。

但此书所侧重的还是外国侵略者与中国之间的政治关系。

以太平天国革命为中心的各地各族人民反清斗争,是晚清政治史中最为重大的事件,但也只是在新中国才具备了深入研究的条件。

由于农民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民主革命中的主要力量,作为旧式农民战争最高峰的太平天国史的研究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表2是笔者据《历史研究》创刊后40年间发表的有关晚清政治史论文所作的分类统计。

从中不难看出,在1966年以前所发表的论文中,有关太平天国的竟占到58%,远超过占第二位的辛亥革命。

政治史和人物研究有着不解之缘。

政治史是历史的基本框架或主要内容,而政治史的一个显着的重要特点,就是离不开形形色色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