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4 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53143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4 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4 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4 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4 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4 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4 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docx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4 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4 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4 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docx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4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

《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真理与追真理(A卷)

一、选择题。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

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D.万事万物的总和

2.对意识的认识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意识的本质角度看的是()

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3.我国能源和资源的总量虽然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却很低。

例如,我国人均的国土、耕地、草地、森林面积分别为0.8公顷、0.11公顷、0.33公顷、0.1公顷,分别为世界人均值的29%、40%、50%、17%;人均原油、天然气、煤炭可采储量分别为2.6[1屯、10742方米、89.8吨,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5%、4.5%、50%。

这说明()

A.入口因素是客观的B.地理环境是客观的

C.生产方式是客观的D.我国的生产关系是客观的

4.下列说法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诗句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

A.对症下药,因地制宜B.坐地日行八万里

C.江山易改,本性难移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

据此回答5—7题。

5.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后,已经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

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6.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不断发展,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

这说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一成不变的事物是存在的

C.静止是永恒的、无条件的D.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有存在着相对静止

7.上述事实说明()

A.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C.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着D.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说明()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④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①B.①②C.①③D.①④

9.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这竹也。

”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这说明()

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

10.下列选项中既能够坚持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又能驳倒“神创论”观点的是()

A.从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看,它是客观世界自己发展的必然结果,既不是神的杰作,也和人类无关

B.从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看,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与生产方式都是不以任何神的意识为转移的

C.人类社会的一切客观过程都控制于人的计划、目的的有条不紊的强制作用下

D.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和自然界是完全相同的

11.2006年3月《光明日报》载文指出,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后,中部六省正以昂扬的姿态,以追赶和超越的勇气,全力谋求新的发展。

这主要说明中部六省()

A.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在正确意识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D.正确意识决定着事物的发展

12.2006年1月3日,是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一周年。

“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是教育、制度、监督各项工作整体推进,党风谦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过去的基础上又取得新的成效。

这表明()

A.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

C.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D.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13.北京时间2005年7月4日13时52分,经过170多天的深空飞行,走过4.3t亿公里的旅程后,美国“深度撞击”慧星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按照预定计划,在地球1.3亿公里处撞击了一颗叫“坦普尔1号”的慧星,实现了人类史无前例的惊天大冲撞”。

这一情况说明()

A.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B.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限的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的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14.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发生地震,造成13人死亡。

这些人大都是由于缺乏防震知识,“慌不择路”、盲目逃生所致。

这启示我们()

A.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B.要注重用正确意识来指导

C.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5.“三农”工作的中心是促进增收。

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矛盾的集中反映,我们要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解决“三农”问题。

这说明想问题办事情要()

A.分清主流和支流B.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C.重视内因的作用D.坚持适度的原则

16.就其根源讲,意识是()

A.人脑的机能,来源于人脑B.物质的反映,来源于物质

C.自然界的产物,来源于自然界D.社会的产物,来源于社会

17.无论是认识规律,还是利用规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由于()

A.作为规律的联系具有不稳定性

B.作为规律的联系具有偶然性

C.作为规律的联系是由外部条件决定的

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规律,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

我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在回答发展科学、做学问的主要经验时,经常讲:

“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

据此回家18—19题”。

18.从哲学上看,敢于“好高骛远”是指()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不切实际的幻想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19.上述两句话结合起来就是要求我们()

A.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统一B.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C.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D.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条件

20.广东煤矿规模小,煤炭质量低,全省煤炭年产量仅800多万吨,在全省经济中所占份额很小,且大部分煤矿证照不齐全,开采技术落后,安全生产条件差,环境资源破坏严重。

据此广东省政府决定依法关闭小煤矿、违规煤矿的唯物论道理是()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B.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D.认识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1.荀子说: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不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这里所讲的行是指()

A.对事情要有耳闻B.对事情要亲眼见之

C.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要亲身实践

2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3.2005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共中央对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提出建议,主要目的是对下一个五年的发展提出指导思想和重大原则,明确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以统一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同心同德为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奋斗。

中共中央上述做法体现了()

A.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B.人们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和发展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之一D.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24.传说大禹治水时,在左手执“准绳”,右手拿“规矩”;“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此数所由生也”。

这个传说表明()

A.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B.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5.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从哲学上看,这件事说明()

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也来源于合理想像D.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

2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三个“解放出来”是为了()

A.实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使主观符合客观

B.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机统一C.实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27.随着中国航天业的向前推进,一些新的课题又等待着我们去突破。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8.2005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首届东亚峰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为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作出不懈努力。

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区域合作的哲学依据是()

A.人类实践或动具有客观性B.人类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C.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D.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29.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按照十六大对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这体现了实践活动的()

A、客观物质性B.社会历史性

C.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D.主观能动性

30.“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社会的共识,但杨陵人认为这还不够,他们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并认为这是他们成功的经验。

这个经验体现了这样的哲学道理()

①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②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③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④知识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31.某地农民过去误以为多施肥就能提高产量,存在盲目施肥现象。

现在,他们根据耕地的地力、肥力、肥效和作物需肥情况精确设计配方,对症施肥,效果显著。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认识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C.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D.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32、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3.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中,从95号的镅(Am)开始,后序的20多种元素均是人造元素,这一科学事实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意识也可以反过来决定物质

B.在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已不再重要了

C.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受到了冲击

D.意识的力量带来了物质的成果

34.在长期天气预报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其计算结果却发生很大的不同。

在很多其它领域也发现了类似现象。

对这类现象的研究形成了混沌学。

从哲学上看,一种新的科学理论之所以能够发展相关的旧的科学理论,是由于它()

①能更广更深地反映客观规律②能反映旧理论不能反映的客观规律

③创建了更普遍的客观规律④推翻了关于客观规律的理论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35.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

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

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①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③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二、非选择题。

36.《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蓬勃发展,不断从生动的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认识论的观点的?

(8分)  

  

 

37.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 2005年10月8日 至11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指出,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十一五”时期,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制定“十一五”规划和确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的意义。

(4分)

  

(2)请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的必要性。

(4分) 

 

(3)运用有关规律的知识说明怎么才能“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6分)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D

C

C

C

D

A

A

D

B

C

C

D

B

B

B

D

A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B

B

D

A

D

A

B

A

B

C

D

A

D

D

D

A

D

   

 36.答: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断发展,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体现了认识的反作用。

  

(3)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蓬勃发展,体现了认识是无限发展着的。

  

37、答: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

制定“十一五”规划和确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是要充分发挥意识的指导作用,以正确的、科学的意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4分)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不用于实践,那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就是要将这些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运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4分)  

(3)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的事业才能成功。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保护好环境、节约资源,我们才能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前行。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