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案例库及能力训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47850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5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案例库及能力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城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案例库及能力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城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案例库及能力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城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案例库及能力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城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案例库及能力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案例库及能力训练.docx

《城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案例库及能力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案例库及能力训练.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案例库及能力训练.docx

城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案例库及能力训练

案例库及知识能力训练

班级:

学号:

姓名:

 

黑龙江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2014年2月

课前知识回顾

目标:

深刻理解并掌握土地的概念内涵、功能和基本特性

深刻理解并掌握土地利用的概念内涵

熟悉各类描述土地利用效果的指标及其内涵

熟悉土地利用的内容和形式(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保护)

掌握规划的概念和基本要素

1、判断题(正确的划“v”,认为错误的划“×”,并将错误之处加以改正。

范例:

一般用区位熵表示土地利用类型占优势的程度。

答:

×,应将区位熵改为优势度指数。

1.通常所称的“土地”是指包括气候、土壤、地貌、水文、植被、基础地质等要素,以及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

2.通常所称的土地,主要指狭义概念,主要指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不包括与土壤同样具有生产功能的内陆水域和滩涂。

()

3.土地资源是指特定时空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或人类认为有价值的土地。

()

4.土地资产包括物质形态和财产权利两方面,就土地权利而言,土地属于动产。

()

5.海洋和陆地以及地球表面一定区域的面积大小是它们在大地水准面上的水平投影面积,地质变化改变了土地形态,也改变了土地面积。

()

6.土地利用是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类依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进行有目的开发、整理、复垦和保护活动。

()

7.从静态角度,土地利用可以看作在既定时间、空间和特定地点的一切已开发土地和空闲土地的表面状况。

()

8.自然因素决定了不同土地利用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投入水平等经济因素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式、结构。

()

9.土地集约利用指土地利用深度挖潜,通过增加劳动、资金或科技投入等方式来提高土地利用率。

()

10.目前我国有一些城市的土地利用不断向广度扩展,这种“摊大饼”的用地方式,不符合我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基本方针。

()

11.一定区域内已利用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可以用土地生产率表示。

()

12.在一定的投入水平下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品产量或产值可以用土地利用率表示。

()

13.土地生产力是指由光、温、水、土等自然要素决定的单位面积土地可能达到的生物产量或收获物产量。

()

14.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是指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土地所取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

15.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是指在土地利用过程中,通过建立新的土地生态系统或改善原来的土地生态系统所增强的生态功能和效应。

()

16.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对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包括增加就业、收入分配公平、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健康文化水平、提高国防能力等)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可以看做是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

17.土地是可更新资源,只要利用得当,就可循环永续利用;如果不合理利用土地,土地生产能力就会部分或全部丧失。

()

18.目前土地整治通常是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土地复垦的统称。

()

19.土地复垦属于土地整治的一种具体形式,它只对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

20.狭义的土地开发仅指土地开垦,即把适于耕作的生荒地开垦为耕地;广义的土地开发指改变土地利用条件的所有开发活动,包括农用地开发和建设用地开发两大类。

()

21.目前我国的土地整理主要包括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

()

22.土地保护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土地合理利用和经营,使当代人得到最大的持续效益,并能保持土地生产潜力以满足后代的需要。

()

23.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称为基本农田。

()

24.规划一般是指对客观事物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调配和安排的过程,也是为实现未来的目标所要采取的途径与措施。

()

25.规划的基本要素包括规划的主体、范围、期限、目标和任务、编制的原则和依据、程序和方法等六个基本要素。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其中至少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多选或错选不得分、不倒扣分;少选但选择正确的每个选项得0.5分)

1.下列关于土地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土地是劳动的产物B.土地是由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劳动结果构成的综合体C.土地兼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D.土地的范围主要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

2.关于土壤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B.土壤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C.对于农业用地土壤肥力是形成土地生产力的基础D.土壤的本质和土地的本质是相同的

3.土地能否成为资源,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A.土地组成及特性B.人类价值取向C.经济发展水平D.科技水平

4.土地实体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A.地质地貌条件B.土壤类型C.土地基础设施状况D.地下空间

E.农作物、建筑物、构筑物

5.土地的功能具体体现在()。

A.生产功能B.承载功能C.仓储功能D.生态功能

6.下列关于国土、土地概念的表述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A.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B.国土的范围包括领土、领空、领海

C.国土的概念要比土地的概念狭窄一些D.土地是一个学术概念,国土是一个政治概念

7.土地的特性主要表现在:

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属性双重性等方面。

A.土地面积的有限性B.土地质量的差异性C.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D.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8.土地位置的空间性,使土地在()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空间差异,最终导致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A.肥沃程度B.区位C.土地等级D.土地级差收入

9.土地的承载功能主要体现在土地是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工业等()部门作为地基、场地和操作基础发生作用。

A.第一产业B.第三产业C.农业D.非农业

10.广义的土地利用活动,包括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类依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进行的有目的()活动。

A.土地建设B.土地开发C.土地整理D.土地保护E.土地复垦

第一章土地利用规划总论

一、判断题(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或错误,认为正确的划“v”,认为错误的划“×”。

并把错误之处改正过来。

1.土地利用规划产生的客观必要性主要在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与土地需求的增长性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

()

2.土地利用规划是依据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

3.土地利用规划是管理者行使宏观调控职能的一种手段,通过土地利用规划调控土地供给量,对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进行宏观调控。

()

4.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是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其衡量的标准就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指标是否达到最优值。

()

5.土地利用规划的本质是为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未来)土地利用所作的预先安排。

()

6.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组织。

()

7.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是规划区域的自然条件。

()

8.人口、民族文化、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等是区域规划的经济条件基础。

()

9.远期土地利用规划的规划时间一般为10年左右。

()

10.土地利用规划是政府实现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最有力工具,是克服“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的有效手段,能够避免由于过度强调比较利益引起土地向某些部门的过度集中。

()

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编制分为国家、省、市、县四级。

()

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一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虽然不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但代表国家利益控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

()

1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一般指在详细规划控制下,为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

()

1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以及审批各项用地的重要依据,是妥善解决吃饭和建设两大矛盾的重要措施。

()

1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以及审批各项用地的重要依据,是妥善解决吃饭和建设两大矛盾的重要措施。

()

16.土地规划是土地调查和土地管理的基础。

()

17.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外在要求,主要目的是为了克服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局限性。

()

1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在土地利用宏观调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19.土地利用规划是农业区划的基础,土地利用规划是农业区划在土地上的具体落实。

()

20.区域规划是对一个地区内国民经济各组成协调发展的总体部署。

()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其中至少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多选或错选不得分、不倒扣分;少选但选择正确的每个选项得0.5分)

1.按照规划性质和深度,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

A.城市土地利用规划B.土地利用总体规划C.土地利用详细规划D.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可以按()划分。

A.按规划时限B.按规划范围C.按规划性质D.按规划手段w

3.按照规划性质和任务,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包括()

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B.土地利用专项规划C.土地利用分区规划D.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3.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主要有()

A.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B.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C.土地利用宏观布局

D.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4.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集中体现在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以及()等各种相关规划中。

A.国土规划B.区域规划C.产业规划D.部门规划

5.区域规划是以规划区域的()为基础。

A.自然条件B.经济条件C.社会条件D.政策条件

6.根据规划时间不同,可将土地利用规划分为()。

A.远期土地利用规划B.中期土地利用规划C.近期土地利用规划D.短期土地利用规划

7.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是(  )。

A.为市场经济提供支撑B.是政府调节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C.能够有效地解决土地利用中的重大问题D.是落实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

8.土地利用详细规划一般可分为()。

A.土地开发规划B.土地复垦规划C.土地整理规划D.土地保护规划

9.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形式有()。

A.土地利用规划调控B.计划调控C.财政金融调控D.地价和税收调控

10.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应坚持()等原则。

A.优先保护农田B.保护生态环境用地C.节约用地D.治理和恢复被破坏的土地

11.土地利用具有()等性质。

A.安全性B.有效性C.不公平性D.永续性

12.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是()。

A.土地供需综合平衡B.土地利用结构优化C.土地利用宏观布局D.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第二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

一、判断题(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或错误,认为正确的划“v”,认为错误的划“×”。

并把错误之处改正过来。

1.土地利用规划调控指标包括约束性和预期性两类,约束性指标是为实现规划目标,在规划期内不得突破或必须实现的指标。

()

2.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是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点内容。

()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龙头”。

()

4.土地资源在部门间配置的四要素是时间、空间、质量、数量。

()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对象是一定时空范围的土地资源的开发、整治、保护。

()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该依据当地经济条件、土地自身适宜性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实现土地宏观调控的手段,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依据。

()

8.我国的行政体系分为省、市、县、乡、村五级。

()

9.各级政府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土地规划编制机构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机构。

()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主要有短期性、战略性、控制的层次性、综合性。

()

11.国家级、省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政策性规划纲要,市(地)级、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操作性规划,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施性基层规划。

()

12.国家级、省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行政区域内土地利用宏观控制的依据。

()

1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

14.市(地)级、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行政区域内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行政区域内土地利用审批和监管的依据。

()

15.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是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依据。

()

16.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是分析各类用地的潜力,确定用地质量和调整用地布局的依据。

()

17.各级政府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

()

18.《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

()

19.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产量不减少。

() 

20.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

()

21.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与实施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和《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

()

22.土地专项调查包括土地利用潜力调查,待开发土地调查,坡耕地普查以及土壤普查等。

()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其中至少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多选或错选不得分、不倒扣分;少选但选择正确的每个选项得分)

1.下列不属于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

A.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B.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

C.土地利用年度计划D.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原则中,不包括()。

A.保持土地利用率不变

B.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C.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D.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补充耕地不平衡

3.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前期,需要收集的土地利用规划成果主要包括()等资料、图件。

A.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B.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C.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D.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划目标年预期性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包括()等。

A.耕地保有量C.基本农田保护规模C.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D.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规模

5.下列关于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是()。

A.从规划区域的角度看,两者是点与面的关系

B.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解决城市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数量和空间配置关系;而城市总体规划解决各类城市内部用地之间数量和空间的关系

C.从规划的空间范围看,城市总体规划的范畴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两者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D.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范围局限于城市建成区和规划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范围是整个区域或行政区划单位。

6.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等方面的指标。

A.土地节约利用程度B.土地集约经营程度C.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D.土地利用综合效果

7.县级土地利用总体编制时,耕地需求量预测应结合现行规划实施评价结果,考虑()等,分析规划期间耕地增减因素予以确定。

A.人口发展B.退耕还林C.粮食生产能力D.社会保障功能

8.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土地用途区划定的主要步骤有收集资料和()。

A.拟定分区类型B.编制分区草案C.征求听取意见D.划定土地用途区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导用途,禁止进行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各项建设的空间区域,称为()。

A.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B.限制建设区C.禁止建设区D.有条件建设区

10.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时,通过土地整治活动,逐步形成的集中连片、具有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域,称为()。

A.基本农田整备区B.基本农田保护区C.基本农田集中区D.一般农地区

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管制区包括()

A.允许建设区B.有条件建设区C.限制建设区D.禁止建设区

12.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前言部分应说明规划的基本情况,应包括()等。

A.规划编制目的B.规划编制依据C.规划任务D.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13.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依法批准后,乡(镇)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内将以下内容予以公告,其中最重要的公告内容是()。

A.规划目标B.规划范围   C.规划期限  D.地块用途

14.下列不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总体任务的是()。

A.实现土地利用的微观调控B.实现土地利用的合理利用C.实现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D.实现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1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A.

?

?

?

?

?

B.

?

?

C.

?

?

?

?

D.

?

?

?

?

土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土地供给量预测?

土地需求量预测?

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土地利用分区?

确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16.《土地管理法》第十九条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按照下列原则编制,包括()等。

A.

?

?

B.

?

?

C.

?

?

?

D.

?

?

?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

提高土地利用率;?

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三、论述题

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对不同行政区域范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进行比较。

第三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

第一节土地规划用途分类

一、判断题(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或错误,认为正确的划“v”,认为错误的划“×”。

并把错误之处改正过来。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6)是为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科学划分土地利用类型,明确土地利用各类型含义,统一土地调查、统计分类标准,合理规划、利用土地而制定的国家标准。

×,2006改为2007

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依次包括耕地、园地、草地、林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草地、林地改为林地、草地

3.水浇地不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4.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用地属于耕地。

×,耕地改为其他土地

5.郁闭度是一定面积上植被垂直投影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覆盖度指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的比值。

×,前者是覆盖度,后者是郁闭度

6.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属于林地。

7.风景名胜设施用地指风景名胜景点及管理机构的建筑用地,以及景区内的其它用地。

×,景区内的其它用地按现状归入相应地类

8.公路用地以外的南方宽度>=2.0M、北方宽度>=1.0M的村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属于农村道路。

×,南方>=1.0M,北方>=2.0M

9.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指用于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科教文卫、风景名胜、公共设施等的土地。

10.公共设施用地指用于城乡基础设施的用地,包括给排水、供电、供热、供气、邮政、电信、消防、环卫、公用设施维修等用地。

11.公园与绿地(城镇、村庄内部的公园、动物园、植物园、街心花园和用于休憩及美化环境的绿化用地)不属于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12.军用机场用地属于交通运输用地。

×,属于特殊用地

13.用于运输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管道及相应附属设施用地属于管道运输用地。

×,应加上地上部分

14.人工拦截汇集而成总库容=15万立方M的水库正常蓄水位岸线所围成水面属于水库水面。

×,15改为10

15.我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时,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05、06、07、08、09一级类和103、121二级类进行归并,形成编码为20的一级类,即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包括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采矿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农村居民点改为村庄

16.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洪水位间的滩地,都属于内陆滩涂,不包括海岛的内陆滩地,不包括已利用的滩地。

17.经常积水或渍水,一般生长沼生、湿生植物的土地属于沼泽地。

18.土地规划用途分类体系中,一级类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

19.土地规划用途分类体系中,建设用地的二级类包括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特殊用地。

()

20.规划基数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根据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归并和转换,形成的规划基期年各类用地基础数据。

()

21.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时,可用区位熵表示土地利用类型占优势的程度。

()

22..建筑密度的计算方法是用建筑总面积除以土地总面积。

()

23.建筑容积率的计算方法是用建筑总面积除以土地总面积。

()

第二节土地规划基数转换

专题能力训练

2010年由国土资源部颁布的我国土地管理行业标准市级、县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3-2010,TD/T1024-2010,TD/T1025-2010)中指出,土地规划用途分类(landuseclassificationforplanning)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需要,在现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将有关地类进行归并或调整所形成的土地规划用途类别。

土地规划用途分类采用三级分类体系:

一级类3个;二级类10个;三级类中,建设用地分为14个(土地规划用途分类体系详见各规程附录1)。

规划基数(landusedataofthebaseyear),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根据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归并和转换,形成的规划基期年各类用地基础数据。

1.根据以下提供的土地规划用途分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应关系(表1)、城镇村工矿用地归并表格(表2),并参照加格达奇区二调数据库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另附),填全表3,完成土地规划基数与全国第二次土地二调数据库土地分类转换的对应关系。

表1土地规划用途分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应关系表

土地规划用途分类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一级分类

二级分类

三级分类

编码

名称

备注

耕地

01

耕地

园地

02

园地

林地

03

林地

牧草地

041

天然牧草地

042

人工牧草地

其他农用地

104

农村道路

114

坑塘水面

117

沟渠

122

设施农用地

123

田坎

城乡建设用地

城镇用地

05

商服用地

061

工业用地

063

仓储用地

071

城镇住宅用地

072

农村宅基地

城中村

08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103

街巷用地

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