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插本周三多管理学重点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45826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2.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插本周三多管理学重点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专插本周三多管理学重点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专插本周三多管理学重点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专插本周三多管理学重点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专插本周三多管理学重点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插本周三多管理学重点知识.docx

《专插本周三多管理学重点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插本周三多管理学重点知识.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插本周三多管理学重点知识.docx

专插本周三多管理学重点知识

 

万恶的管理学

 

这几年,累是一定的。

但我相信我的人生不可能就止于此了。

我不想长大变成街上一抓一把的庸人,我不想以后为钱发愁,我不想以后每天做的都是不喜欢却必须做的事,我不想成为那种人。

我有我的梦想,所以我要努力。

只有坚持这阵子,才不会辛苦一辈子。

我发誓会努力,我会让自己过得很好。

 

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本大纲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具体含义是:

识记:

能解释有关的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

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应用: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一管理活动

1.管理的定义(识记):

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载体:

组织。

本质:

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合理”有局限性和相对的合理性。

目的:

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

2.管理学的研究对象(领会):

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3.管理学的性质(领会):

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

管理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性质。

✧社会属性:

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性质。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领会)

✧科学性:

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管理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有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艺术性:

即实践性、创造性,是指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管理理论知识的技巧,必须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4.管理的五种基本职能(识记):

✧法约尔: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孔茨:

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控制。

✧周三多:

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相互关系:

①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和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②组织、领导和控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③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5.管理者的角色(领会):

亨利·明茨伯格(P6-7)

✧人际角色:

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角色:

监督人、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

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6.管理者的技能(领会):

罗伯特·卡茨(P8-9)

✧技术技能:

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

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

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二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和经济人观点:

认为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小瓦特和傅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

生产管理和销售方面,成本管理方面,人事管理方面。

✧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横向的管理分工开始出现。

✧欧文的人事管理:

开创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

✧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

对工作方法和报酬制度的研究。

✧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

按部门制定标准,使同一部门中存在不公平现象。

✧哈尔西的奖金方案:

按工人过去的业绩为基准。

三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

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

✧科学管理理论(领会):

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①泰罗--“科学管理之父

a.工作定额;b.标准化;c.能力与工作相适应;d.差别计件工资制;

e.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工作定额:

把工人的操作分解为基本动作,再对尽可能多的工人测定完成这些基本动作所需的时间。

同时选择最实用的工具、机器,确定最适当的操作程序,消除错误的和不必要的动作,将最后得出的最有效的操作方法作为标准。

最后,将完成这些基本动作的时间汇总,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其他延误时间,就可以得到完成这些操作的标准时间,据此制定一个工人的“合理日工作量”,这就是所谓的工作定额原理。

标准化: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

②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

③甘特创造了“甘特图”,提出“计件奖励工资制”。

✧组织管理理论(领会):

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

⑴亨利·法约尔—“经营管理之父”的一般管理理论,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要点:

管理是经营的职能之一;最能体现法约尔的管理精髓:

统一指挥和等级链与跳板。

⑵韦伯的行政组织管理理论(领会):

提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认为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

三种类型:

个人崇拜式权威、传统式权威和理性-合法的权威(才是理想组织形式的基础)。

具有以下特点:

①存在明确的分工。

②按等级原则对各种公职或职位进行法定安排,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指挥链或等级体系。

③根据经过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选拨员工,并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来任用。

④除个别需要通过选举产生的公职外,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

⑤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金”,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

⑥行政管理人员不是其管辖的企业的所有者,只是其中的工作人员。

⑦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

⑧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P17

⑶巴纳德的贡献:

《经理人员的职能》;组织的形成有三个要素:

共同目的,协作的愿望,信息的沟通;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为“社会系统学派”理论奠定了基础。

2.行为管理理论(领会):

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又称人际关系学说,组织行为理论(行为科学)。

✧梅奥的霍桑试验(识记):

是指梅奥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他领导了1924——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

①第一阶段:

工作场所照明试验(1924-1927)

②第二阶段:

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8-1928.4)

③第三阶段:

大规模访谈(1928-1931)

④第四阶段:

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1931-1932)

✧梅奥总结写成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阐述了人际关系学说,主要有以下内容:

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工人是社会人:

除了物质需求以外,还有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因此不能忽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工人积极性的影响。

非正式组织:

企业成员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相互间必然产生共同的感情、态度和倾向,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惯例,这就构成一个体系,成为“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以它独特的感情、规范和倾向左右着其成员的行为。

✧行为科学: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3.现代管理理论(领会):

✧数量管理理论:

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定义:

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划和决策。

①运筹学②系统分析③决策科学化

✧系统管理理论:

定义:

指运用系统理论中的范畴、原理,对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特别是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的理论。

①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的。

②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③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

✧权变管理理论:

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形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戴明和朱兰是“质量管理之父”,本质是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

包括以下:

①关注顾客②注重持续改善③关注流程④精确测量⑤授权于员工

✧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

⑴学习型组织(识记):

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a.在对待变革的态度上,如果不变革就不管用(只要还管用就不要改变它)b.对待新观点的态度,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绝它(不是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绝他)c.关于谁对创新负责,创新是组织中每位成员的事(创新是研发部门的事)

d.主要担心不学习、不适应(主要担心是发生错误)

e.学习能力、知识和专门技术是组织的竞争优势(产品和服务是组织的竞争优势)f.管理者的职责是调动别人、授权别人(管理者的职责是控制别人)

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

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五项修炼:

①自我超越②改善心智模式③建立共同愿景④团体学习⑤系统思考。

⑵精益思想:

麻省理工IMVP组织的《改变世界的机器》,推出以日本丰田为原型的“精益生产方式”;沃麦克、琼斯和鲁斯的《精益思想》。

⑶业务流程再造:

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的《再造公司》。

(4)核心资源(识记):

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⑸核心能力理论:

普拉哈拉得和哈梅尔的论文《公司的核心能力》中定义,核心能力(识记)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要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①不是单一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簇相关的技术和技能的整合②不是物理性资产③必须能创造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④与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性⑤超越特定的产品或部门范畴从而为企业提供通向新市场的通道。

第二章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

一管理与伦理道德

1.道德的概念(识记):

伦理与道德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因子,是评价人类行为善与恶的社会价值形态,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二几种相关的道德观

1.功利主义道德观(识记):

认为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这是一种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

“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

2.权力至上道德观(识记):

认为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

3.公平公正道德观(识记):

认为管理者不能因种族、肤色、性别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而那些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

4.社会契约道德观(识记):

认为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

5.推己及人道德观(识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仁、义、礼、智、信”。

三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1.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领会)

1 经济与经营活动的意义,尤其是对终极意义的追求;

2 造就真正合理的企业组织;

3 人文力与企业精神:

建立个体与组织统一的内部伦理关系,建立企业与

社会相统一的外部伦理关系,建立企业的人文力体系,从而形成企

业的伦理精神,构筑作为企业灵魂的“企业精神”;

4 企业及其产品的价值观

2.崇尚道德的管理的特征(领会):

七个特征P32-33

1 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吧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种责任;

2 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

3 合乎道德的管理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

4 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人看做手段,更把人看做目的;

5 合乎道德的管理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获得卓越的成就;

6 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

7 合乎道德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3.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领会):

⑴道德发展的阶段:

三个层次,六个阶段。

✧前惯例层次:

个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才会做出道德判断。

阶段:

①遵守规则以避免受到物质惩罚②只在符合你的直接利益时才遵守规则

✧惯例层次:

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个人是否维持平常得秩序并满足他人的期望。

阶段:

①做你周围的人所期望的事②通过履行你允诺的义务来维持平常秩序

✧原则层次:

个人试图在组织或社会的权威之外建立道德准则。

阶段:

①尊重他人的权利,置多数人的意见于不顾,支持不相干的价值观和权利②遵守自己选择的伦理准则,即使这些准则违背了法律

⑵个人特性:

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包括道德观),自信心,自控力。

⑶组织结构:

①组织内部机构和职责分工有没有必要的权力制衡、监察、检查、审计机制,有没有外部群众和舆论监督②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③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④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⑷组织文化:

有无诚信、包容的组织文化。

⑸问题强度:

所谓问题强度,是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道德问题强度会直接影响管理者的决策。

四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

1.道德准则:

表明组织的基本价值观和组织期望员工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的正式文件。

2.提升员工道德修养的途径(领会):

①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②建立道德守则和抉择规则③设定工作目标④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⑤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⑥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⑦管理者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⑧进行独立的社会会审计

管理者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

1 高层管理人员在言行方面是员工的表率

2 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奖惩机制来影响员工的道德行为

3 高层管理者要勇于承担责任

五企业的社会责任

1.社会责任(识记):

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业所要求的义务。

2.关于企业与社会责任的两种对立观点:

✧传统经济学观点:

为股东实现组织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天职,否则就不成其为企业,增进和保护社会福利是政府和非赢利组织的责任。

✧社会经济学观点:

企业不只是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它们还要对社会负责,因此企业的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应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

3.企业的价值观(领会)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

是评价人或组织行为善恶的标准和原则。

企业价值观经历的四个阶段:

①工业化初期:

企业目标--股东利润最大化。

②工业化中期:

企业目标--企业利润最大化兼顾员工利益。

③工业化后期:

企业目标--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

④后工业化时期:

企业目标--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同时要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

4.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领会):

①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②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③社区福利投资④社会慈善事业⑤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

一全球化内涵(领会)

全球化既是一个事实,又是一个过程。

说全球化是一事实,是指其反映的是世界各国及各国人员之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互依赖,而且这种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说全球化是一过程,是指其既是技术发展又是人类发展的过程,反映了全球化背后的两股最根本的推动力。

1.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

在世界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

2.国家或地区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

在国家或地区层面上,全球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程度。

3.产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

在产业层面上,全球化是指某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家或地区间相互依赖的程度。

4.企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

在公司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公司在各国或地区的收入分布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或地区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地区交流程度

二全球化与管理者

作为一名全球化管理者,既需要理解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又需要理解与掌握一些全球化管理所必须的关键能力。

1.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领会):

✧全球化的一般环境:

⑴政治与法律环境:

国家政治制度、政治的稳定性、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

度、法律环境。

⑵经济和技术环境:

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潜力、市

场规模及其准入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基础设施。

⑶文化环境:

权力距离、不确定性的避免、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男性化或

女性化、长期导向或短期导向。

✧全球化的任务环境:

⑴供应商⑵销售商⑶顾客⑷竞争对手⑸劳动力市场及工会

2.关键能力(领会)⑴国际商务知识⑵文化适应能力⑶视角转换能力⑷创新能力

培养全球化管理能力的方法:

①从经历中学习②从工作任务中学习③从关系中学习

三全球化与管理职能

1.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决策(领会):

✧出口:

出口是指企业将国内生产和加工的产品输往海外目标市场的活动。

⑴间接出口:

一种与目标市场联系较为松散的进入方式。

⑵直接出口:

是出口阶段的高级形式。

✧非股权安排(合同安排)

⑴特许:

是当事人一方将其技术、商标或专利的使用权转让给另一方,由后

者按合同规定使用的交易行为。

⑵合同制造:

是介于许可贸易与直接投资之间的一种市场进入方式。

⑶管理合同:

是通过向目标市场国的某一企业提供管理技术,或负责该企业

的经营管理等,借以进入海外市场的一种方式

✧国际直接投资

⑴合资进入:

指企业通过与东道国投资者共同投资,依照东道国法律在其境

内设立实体的经营方式。

⑵独资进入:

指企业依据东道国法律,在东道国境内建立全部资本为投资者

所有的企业。

⑶新建进入:

指国际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通过建立一个新的企业进

入国外市场的行为。

⑷购并进入:

指国际企业通过收购投资所在国的企业的股份或购买企业产权

以达到控制被收购企业、进入东道国市场的目的。

2.全球化经营的组织模式(领会):

在选择目标市场和东道国市场的进入方式后,管理者就需要在战略目标的指引下,管理和组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和代理机构。

这就需要企业在①全球一体化压力②当地化反应之间进行权衡,选择恰当的组织模式。

 

组织特征

多国型公司

全球型公司

国际型公司

跨国型公司

资产和能力配置

分散,各国自足

集中,全球规模

核心能力的来源集中,其它的分散

细分,相互依存,专业化

海外业务的角色

寻找和利用各地机会

贯彻母公司的战略

调整并利用母公司的能力

各子公司对全球经营的贡献不同

知识的开发和扩散

各单位自己开发和保有知识

中央开发并拥有知识

中央开发知识并将其转移到海外各单位

世界范围地开发和分享知识

3.全球化经营的领导风格(领会):

由罗伯特•豪斯研究发现⑴22个杰出的领导风格特征:

积极性、可靠的、具有管理技巧、公正、双赢的问题解决者、鼓励、聪明、果断、见多识广、有效的谈判者、远见、未雨绸缪、动机激发者、善于沟通、

精益求精、信心建造者、诚实、充满活力、协调者、团队建造者、激励下属、可信赖的。

(2)8个糟糕的领导风格:

无情、不合群、易怒、孤独者、自我中心、含糊、不合作、独裁。

4.全球化经营的管理控制(领会):

一个管理控制系统必须从母公司和分公司两角度来考察

(1)管理控制系统的制定逻辑:

①全球化企业必须通过分公司的战略实施而服务于协调总部确定的价值创造

过程

②管理控制系统必须帮助分公司适应其当地环境,有利于分公司挖掘当地所有

的机会与潜力。

(2)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

①分公司的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必须同时用于解决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文化

差异

②分公司的管理控制系统还必须反映分公司的战略

第四章信息与信息化管理

一信息及其特征

1.信息的定义(识记):

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就成了信息。

2.有用信息的特征(领会):

①质量较高的②及时的,管理者一有需要就能获得

③完全的和相关的。

 

二信息管理工作

1.信息管理过程(领会):

✧信息的采集:

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搜寻并占有各类信息的过程。

⑴明确采集的目的⑵界定采集的范围⑶选择信息源

✧信息的加工:

指对采集来的通常显得杂乱无章的大量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使信息条理化、规范化、准确化的过程。

⑴鉴别方法:

①查证法②比较法③佐证法④逻辑法⑵筛选步骤:

①真实性②适用性③精约性④先进性

⑶排序⑷初步激活⑸编写

✧信息的存储:

指对加工后的信息进行记录、存放、保管以便使用的过程。

✧信息的传播:

指信息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传递。

具有与大众传播不同的特点:

①目的更加具体②控制更加严密③时效更加显著

导致信息畸变的原因:

①传播主体的干扰②传播渠道的干扰③传播的客观障碍的存在

✧信息的利用:

指有意识地运用存储的信息去解决管理中具体问题的过程。

✧信息的反馈:

指对信息利用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找出发生偏差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证信息的利用符合预期的过程。

包括反馈信息的获取,传递和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三个环节。

三信息化管理

1.信息系统的要素(领会):

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和控制。

2.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基本MRP的依据是:

①主生产计划(MPS)②物料清单(BOM)③库存信息

✧20世纪70年代闭环的物料需求计划

✧20世纪80年代制造资源计划(MRPⅡ)

✧20世纪90年代企业资源计划(ERP)组成部分:

⑴财务管理模块:

①会计核算②财务管理

⑵生产控制管理模块:

①主生产计划②物料需求计划③能力需求计划④车间控制⑤制造标准

⑶物流管理:

①分销管理②库存管理③采购管理

 

第二篇决策与计划

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

一决策与决策理论

1.决策的概念(识记):

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2.决策的原则(领会):

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达到最优必须满足:

①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②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拟订出所有可能的方案③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3.决策的依据(领会):

适量的信息。

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

4.决策理论(领会):

✧古典决策理论:

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主要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张应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主要内容有:

①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

②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

③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层级结构以确保命令的有效执行。

④决策者决策的目的始终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古典决策理论假设,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者在充分了解有关信息情报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做出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佳决策的。

古典决策理论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

✧行为决策理论:

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赫伯特•A.西蒙在《管理行为》中指出,提出“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原则。

影响决策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决策者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如态度、情感、经验和动机等。

主要内容有:

①人是有限理性的。

②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的影响。

③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是有限制的;

④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

⑤决策者往往只求满意结果,而不是最佳方案。

※行为决策理论除了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式,还有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

5.决策的分类(领会)

(一)按决策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划分,有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

(二)按决策发生的重复性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