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毕业班科学复习资料通用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44260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毕业班科学复习资料通用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毕业班科学复习资料通用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毕业班科学复习资料通用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毕业班科学复习资料通用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毕业班科学复习资料通用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毕业班科学复习资料通用版.docx

《小学毕业班科学复习资料通用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毕业班科学复习资料通用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毕业班科学复习资料通用版.docx

小学毕业班科学复习资料通用版

物质世界

(一)物质的特性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

我们把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我们把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种种现象,如:

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3.物质有三种状态:

气态、液态、固态(气体、液体、固体)。

4.气体和液体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液体流动的快慢受粘稠度的影响。

气体流动快慢和温度高低有关。

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种,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5.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被水覆盖着。

水在常温下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会流动的液体。

6.空气:

是一种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气体,它占据一定的空间。

7.空气的成分:

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有氮气(78﹪)、氧气(21﹪)、二氧化碳、氢气、氦气、水蒸气等多种气体组成。

8.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但不能压缩到0,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空气有重量。

空气流动形成风。

9.二氧化碳气具有:

无色透明、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特征。

10.土壤包括:

沙、粘土、腐蚀质、水分、空气等成分。

土壤的种类:

沙质土壤、粘质土壤、壤土。

11.塑料的主要特性:

(1)可塑性;

(2)绝缘性;(3)重量轻。

塑料的不足之处是易老化,如开裂、变硬等。

12.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可塑性和金属光泽等属性。

1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表面粗糙等。

14.岩石的分类花岗岩、玄武岩、砂岩、石灰岩。

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组成的。

稀盐酸滴在石灰岩上会冒气泡。

(二)物质的变化

1.水有三种状态:

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

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自然界里的云、雾、雪、霜、露都是水的不同形态。

2.水蒸气:

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的现象叫做水的蒸发。

水蒸发快慢的条件:

温度的高低;水的表面积的大小;水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3.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汽化;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做凝结;冰变成水的过程叫做熔解;水变成固态的冰的过程叫做凝固;冰直接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升华,水蒸气直接变成冰的过程叫做凝华。

4.植物体内、江河湖泊和海洋里的水,受热不断地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遇冷便凝成小水点或小冰晶,漂浮在高空称为云,漂浮在低空中称为雾。

凝结在0℃以上的物体上称为露,凝结在0℃以下的物体上变成小冰晶称为霜。

云在随风飘动过程中,小水点不断凝结、碰撞合并成较大的水滴,当水滴增大到上升气流拖不住时,就从云中降落至地面或海洋,这就是雨。

当高空中温度较低时,水蒸气在空中直接变成固体的小冰晶,降落至地面或海洋,这就是雪。

5.水在自然界循环的原因和过程:

江、河、湖、海中的水,吸收了太阳光的热,不断地蒸发变成水蒸气,后者在空中受冷凝结成云,又变成雨、雪落了下来,回到陆地和海洋。

落到地面上的雨、雪,有的又蒸发到空中了,有的流进了江、河、湖、海。

水就是这样日夜不停地在海洋、天空、地面之间循环运动着。

6.人工降雨:

根据不同的云层,撒入适当的化学药剂如干冰、碘化银、盐粉等作为冰冻凝结剂,就能加速云中的小水滴、小冰晶增大凝结成雨、雪降落下来。

7.物体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或者其他液体中,并且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出来,叫做物质的溶解。

8.水能溶解一些固体、液体、气体。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9.物质在水中溶解速度有快有慢,受到颗粒大小、水的温度及是否搅拌三个因素的影响。

加快溶解的方法有:

研磨成粉末、搅拌、加热。

10.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可以采用蒸发水分的方式分离出来。

如:

食盐、高锰酸钾、白糖。

食盐、白糖等固体物质的颗粒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称为晶体。

11.气象观测的主要仪器:

百叶箱、风向杆(风向标、风杯)、雨量器、蒸发皿等。

12.风每秒钟行进的距离叫做风力,也叫风速。

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

13.测量风力大小、方向的仪器叫风向标。

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的方向,如箭头指北是北风,常用的风向共有八个:

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

风向标的风杯,转得快,表示风力大。

气象学把风力分为0~12共13个等级。

14.天空中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分成:

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15.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降水量的多少,用雨量器来测量。

雨、雪、冰雹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16.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17.淀粉和碘酒混合后会产生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18.许多金属都会生锈,生锈是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与金属发生氧化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化学变化。

铁生锈给人类造成了巨大损失,人们通过涂油漆、制成合金等方法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19.在生产实践中,人们采用以下方法防止、减缓铁制品生锈的速度:

(1)制成合金;

(2)铁制品表面涂防护层;(3)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

20.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之间不断循环流动,使温度趋于均匀的过程叫热对流;热从发热体直接射出来叫热辐射。

2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22.物质受热后体积膨胀,受冷后体积缩小,物质的这种性质叫做热胀冷缩。

 

23.空气、液体、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不同的物体传热性能是不同的。

但在特殊情况下,一些物质会表现出“冷胀热缩”的现象。

(三)声、光、电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2.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传播声音的本领排序是:

固体、液体、气体。

3.声音的强弱用音量来描述,常用单位是分贝。

音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声音的高低用音高来描述,音高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4.声音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使鼓膜产生振动,通过神经传到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

5.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如太阳,通电的灯泡,点燃的蜡烛,萤火虫等。

6.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空气中光速是30万千米/秒。

 

7.产生影子的条件:

光和不透明物体。

影子总是在物体背光的一面。

8.光遇到物体后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9.不同的物体反射光的本领不同。

表面光滑,浅色(白色)的物体反射光的本领大;表面粗糙的则相反。

10.人们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将光线汇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11.阳光下的物体温度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的光滑程度以及光照的角度有关。

物体的颜色越浅、表面越光滑、光照的角度越斜,温度就越低。

12.物质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称物体带了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

13.电有正电“+”和负电“-”两种;丝绸摩擦过的玻璃带的电为正电,用“+”表示;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为负电,用“-”表示。

同电相斥,异电相吸。

 

14.容易导电的物体称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碳棒等。

15.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如胶木、橡胶、玻璃、陶瓷、纯净的水、空气等。

16.电能使通电的电灯发光、电扇转动、收音机发出声音。

电具有的这种能量叫电能。

17.简单的电路由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等四个部分组成。

开关是电路中控制电流通断的元件。

电路根据不同的需要,有串联和并联两种连接方式。

18.电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而来的。

如水力发电站是靠水力带动发电机发电,把水能转化成电能的。

电能的用途:

电能通过用电器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电能可以转换成声、光、热、磁、机械能等,如电风扇、洗衣机、电热水器主要是把电能转换成热能;电视机是把电能转换成光能和声能。

(四)能量转换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物体温度的上升或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在增加或减少。

2.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3.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

磁铁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4.指南针是用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制成的仪器。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5.通电后的导线会产生磁性,能使指南针的磁针产生偏转。

 

6.如果电路短路,则电流很强,会很快把电池的电能用完,所以要尽快断开。

7.电磁铁是由线圈和铁芯两部分组成的。

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方向和电池正负极接法有关。

改变线圈缠绕方向或者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电磁铁的南北极都会改变。

8.电磁铁磁力大小可以改变,改变线圈的圈数和电池的数量,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能够改变。

线圈数多磁力大,线圈数少磁力小;电池数多磁力大,电池数少磁力小。

9.电磁铁与磁铁的相同点:

都有磁性,都有南北极。

电磁铁与磁铁的不同点:

(1)磁铁是磁性的石头,电磁铁是线圈和铁芯组成。

(2)电磁铁只有通电才有磁性。

(3)磁铁的南北极不会改变,而电磁铁的南北极可以改变。

10.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

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11.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形式。

运动的物体也有能量,叫动能。

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化学物质中,叫化学能。

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12.发电机是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的机械设备。

13.煤是由亿万年前的植物经过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石油、天然气是由远古时代的生物在地层中经过几亿年的变化而形成的。

煤、石油和天然气中贮存的能量来自于太阳。

14.煤的形成:

亿万年前,地球上生长着大片的森林。

在湖泊、沼泽等低洼地区,植物生生死死,大量堆积,渐渐被泥沙掩埋。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泥土沙石堆积,植物被埋得越来越深,与空气隔绝。

在长期的压力、高温的共同作用下,植物慢慢变成煤。

15.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新能源有:

地热能、风能、核能、太阳能。

生命世界

(一)生物多样性

1.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个家园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生物都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都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生物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包括:

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3.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并分类记载的生物种类超过了200万种,估计地球上现存的物种应有200万—450万种。

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是分类,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辨别和研究生物。

4.生物可以根据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征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

5.从3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简单的生命体开始,到现在丰富的生命世界,地球环境变化是重要原因。

人对于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对一些动物的驯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6.大自然运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法则选择和淘汰生物家族的成员。

7.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

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8.1993年,《生物多样性条约》正式开始实行。

条约规定:

每年的5月22日被称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保护生物的生活环境。

9.同一种生物,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大,身体愈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10.动植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一些特殊身体结构。

如:

仙人掌退化成刺状的叶子,松树的针形叶,香蕉宽大的叶子,水生植物浮萍的根系退化成一根较细的根;生活在陆地上的小草和玉米都有庞大的根系。

金鱼的呈纺锤形身体,鱼鳞、鱼鳃、鱼鳍。

鸽子身体上的翅膀、羽毛、骨骼中空。

猫有肉垫的脚,鸟带钩的爪,鸭有蹼的脚,苍耳种子上有刺,蒲公英有毛的种子。

11.一定环境中生存的各种动植物,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群落。

如:

沙漠群落、海洋群落、池塘群落、森林群落、湖泊群落等。

12.群落中各种生物和周围的非生物一起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1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非生物之间形成一种稳定和谐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14.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

生物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如:

水稻老鼠蛇老鹰。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绿色植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动物和细菌叫消费者。

食物链一般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5.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许多食物链交织在一起,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6.我国的珍稀动植物有:

扬子鳄、白鳍豚、大熊猫、藏羚羊;珙桐、水杉、银杏。

扬子鳄分布在浙江、江西、江苏、安徽;白鳍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钱塘江;大熊猫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藏羚羊分布在青藏高原(西藏、青海、新疆)珙桐分布在贵州、四川、云南。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二)植物

1.已发现的植物种类有30多万种。

按生存的环境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根据植物茎的不同,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科学家根据植物有没有花把植物分成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其中开花的植物约占一半以上。

2.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死亡等过程。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一棵完整的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

5.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

6.植物的种子萌发时先长根,再长芽,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7.植物的根,分为直根和须根。

具有支撑、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养料的作用。

8.植物茎的特征:

①有节和节间。

②有芽。

③节上有叶。

9.植物茎的分类:

按形态区分为直立茎、匍匐茎、攀缘茎、缠绕茎。

10.植物茎的功能:

输送水分和养料的。

有一些植物的“茎”具有繁殖的作用。

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11.植物的叶功能:

光合作用、蒸腾作用。

光合作用:

植物的叶子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水分和二氧化碳,制造出养料,并放出氧气的过程。

蒸腾作用:

植物中的水在叶面以水蒸气的形式放出的过程。

植物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植物体温,改善气候。

12.植物叶子的构造:

叶片、叶柄;叶片上有叶脉。

13.植物叶标本的制作步骤:

采集、压制、上台纸、固定、贴标签。

14.植物花的作用:

产生种子、繁殖新生命。

是植物的生殖器官。

15.植物花的分类:

完全花:

像油菜花那样,由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四个本分组成的花。

不完全花:

像黄瓜花那样,比油菜花缺少一些组成部分的花。

雄花:

只有雄蕊没有雌蕊的花。

雌花:

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

雄花和雌花都是单性花。

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是两性花:

16.雄蕊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上面是花药,下面是花丝。

花药里藏着许多花粉。

17.雌蕊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上面是柱头,中间是花柱,最下面是子房。

18.雄蕊的花粉传播到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叫传粉。

柱头有粘性,能粘住花粉,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的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

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最终发育形成种子。

19.植物的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

20.植物果实的分类:

肉果和干果。

肉果:

果皮肥厚多肉的果实。

干果:

干瘪无肉的果实。

21.解剖植物果实的方法可以分为:

纵切和横切两种。

22.植物种子的基本构造:

植物的种子由“种皮”和“胚”构成,“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

种皮是种子的“铠甲”,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

胚根将来长成植物的根,胚芽将来长成茎和叶。

种子发芽时,先长根,后长茎和叶

23.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有风力传播(蒲公英、枫树、松树),动物传播(苍耳、鬼针草、山楂、葡萄),弹射传播(凤仙花、喷瓜),水流传播(莲蓬、椰子)。

24.种子发芽需要适当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

25.植物的繁殖方式分为:

(1)种子繁殖:

利用种子来进行繁殖的;

(2)营养繁殖:

由茎和根来进行繁殖(如番薯用块根进行繁殖;水仙花、甘蔗、马铃薯、大蒜、洋葱、姜是用茎来进行繁殖;芦苇、狗尾巴草用地下根茎进行繁殖。

);(3)扦插:

直接从茎上剪下一段枝条,插在土里进行繁殖(如葡萄、石榴、杨柳)

(三)动物

1.已发现的动物种类有150多万种。

其中的昆虫是动物王国中种类最多的达到100多万种,约占80%。

根据运动方式可把动物分为: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

根据食物属性可以把动物分为:

肉食动物、草食动物、杂食动物。

根据生活环境可以把动物分为:

野生动物和饲养动物。

根据的繁殖方式可以把动物分为:

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

2.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是科学家对动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准。

科学家把动物分成两类:

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包括:

鱼类、爬行类动物、两栖类动物、鸟类、哺乳类动物。

鱼类:

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身体由头、躯干、尾三部分组成。

爬行类动物:

身体外面覆盖着鳞片,用肚皮贴地爬行,一般卵生的动物。

两栖类动物:

身体表面裸露,小时候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长大后可以短时间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的动物。

鸟类:

长有羽毛的动物。

身体分为头、颈、躯干、脚、翅、尾六个部分。

哺乳类动物:

外表长着毛,直接生小动物,并用乳汁喂养小动物。

身体一般可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尾五个部分。

3.昆虫的特点:

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4.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

5.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6.各种动物都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

7.动物的幼年期和成年期的形态会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变态。

8.蚕、苍蝇这样常见的昆虫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这样的身体形态变化叫做完全变态;像娃娃鱼、青蛙、蝗虫、蝉、蟋蟀等一生要经历卵、幼虫、成虫三种形态,这样的身体形态变化叫做不完全变态。

(四)人的身体和健康

1.从外形上,人的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个组成部分。

2.骨骼是我们身体的支架,它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骨骼不能独立运动,人体的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

体育锻炼,会使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

3.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横膈膜。

4.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

心脏有四个腔室:

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心房靠上,心室靠下,四个腔室左右相隔,上下相通。

血管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离开心脏,心肌舒张,血液回到心脏。

5.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通过肺泡上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动脉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通过肺泡上的毛细血管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回到心脏,再由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

6.经常运动,心脏会变得强壮。

肺活量增大,能为身体提供更充足的氧气。

7.人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每天吃的食物。

食物按来源分为:

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

8.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9.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

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10.脂肪俗称油脂,可分为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是含热量最高的营养物质。

11.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供给身体需要的能量,谷类、玉米、红薯等主要成分都是淀粉,淀粉也是一种糖。

淀粉遇碘酒会变蓝。

12.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食物被食管运输到胃里,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在小肠被吸收。

13.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

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门齿(8个)、犬齿(4个)、臼齿(20个)

14.食物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破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可以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冷冻、晒干、灭菌密封等方法储存食物,可以破环微生物生长的条件。

地球和宇宙

(一)地球常识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

2.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分为:

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

3.山川形成的作用力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岩层受力后发生弯曲变形。

地壳变动会使岩层发生褶皱,山脉都是由岩层褶皱形成的。

4.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会沿着岩石的裂缝上升侵入岩层之中。

有的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形成岩石,有的岩浆能喷出地表,就会形成火山喷发。

5.地震发生的原因有:

火山活动、地壳中岩层断裂和陷落。

6.地震和火山是自然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7.地震的强度用震级表示,地震强度越大,表示震级的数字也越大,5级以上的地震为强震。

地震是可以预测的。

8.由于受到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作用。

由于雨水的冲刷,土壤或土壤中的部分物质随着水流而流失,就是侵蚀。

风化、侵蚀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

9.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10.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其中十分之七是海洋,十分之三是陆地。

地球上的七大洲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地球上的四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其中太平洋最大,北冰洋最小;

(二)地球运动

1.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理论和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理论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2.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称为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24小时。

地球的自转形成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

3.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4.滴水计时器有两种:

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5.地球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自西向东运动,叫公转。

地球公转中,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地球公转一周需要一年的时间。

6.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三)月球运动

1.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在不停地绕地球自西向东的公转。

月球距离地球平均38万多千米,它的半径为地球半径的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