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生产安全技术措施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40487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工生产安全技术措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化工生产安全技术措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化工生产安全技术措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化工生产安全技术措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化工生产安全技术措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工生产安全技术措施方案.docx

《化工生产安全技术措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生产安全技术措施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工生产安全技术措施方案.docx

化工生产安全技术措施方案

整体解决方案系列

化工生产安全技术措施

(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化工生产安全技术措施

Chemicalproductionsafetytechnicalmeasures

说明:

为明确各负责人职责,充分调用工作积极性,使人员队伍与目

标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特此制定

(1)化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炼焦化工的生产一般包括氨苯的回收,煤焦油的加工和

苯精制等组成,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生产是在易燃、易爆、易中毒的环境中进行。

例如,生产中的煤气、氨气、粗苯、萘等与氧或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比例时,遇到火源或一定的温度就可能燃烧和爆炸;而生产过程中的一氧化碳、硫化氢、氨、苯等能使人中毒,因此化工生产的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2)防火、防爆技术

1)化工生产火灾、爆炸的危险性

在焦炉煤气事故及其预防中已叙述焦炉煤气是一种易

燃易爆的气体,而从焦炉煤气中回收的氨、苯和焦油及其精制品都具有易燃、可燃的特性。

而化工设备、管道在运行中因受到内部介质的腐蚀作用或结构、材料的缺陷等。

经常有可能产生穿孔、泄漏等现象,因而需要进行检修甚至动火处理,从而带来火灾、爆炸的危险性。

2)燃烧与燃烧条件

燃烧是可燃物质在达到其着火点温度时与空气中氧或其他氧化剂进行剧烈化合而发生的放热、发光反应,所以燃烧的三个条件为:

1要有可燃物质。

不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凡能与

空气中的氧和其它氧化剂起剧烈反应的物质,均称可燃物质。

2要有助燃物质。

凡能帮助燃烧的物质,如空气(氧)氯

气、氯酸钾等都叫助燃物质。

3要有着火源。

凡能引起可燃物质在助燃物中燃烧的热

能源,如烟火、静电火花、化学能、聚焦的日光等都叫火源。

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叫火灾。

从消防观点看,一切防火措施在于防止着火必要条件的产生和存在,而灭火措施也就是消除那些已产生的条件,因此学习并掌握燃烧知识和燃烧条件,对防止火灾与正确灭火都有着现实的意义。

3)爆炸与爆炸种类爆炸是物质发生变化的速度不断急剧增加并在极短的

时间内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

爆炸分为:

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两种。

物理性爆炸:

由物理变化引起的爆炸。

设备内部介质的压力超过设备所能承受的强度,致使容器破裂,内部受压物质冲出而引起的爆炸。

化学爆炸:

是由化学反应引起的爆炸,化学爆炸实质是高速度的燃烧,作用时间极短,随着燃烧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气体骤然膨胀产生极大的压力。

通常说的爆炸,多数是指化学爆炸。

4)化学爆炸的因素和条件

发生化学爆炸必须具备三个因素。

即反应过程的放热性反应过程的高速度;反应过程生成气态产物。

5)爆炸范围与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液体的蒸气或可燃粉尘和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就会爆炸。

这一浓度就是爆炸范围,亦称为爆炸极限。

爆炸极限通常用百分数(%)表示,其中在空气中能引起爆炸的最低浓度称“爆炸下限”,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在浓度低于或高于这一范围,都不会爆炸,低于下限既不会爆炸也不会燃烧,高于上限遇明火虽不爆炸,但可能发生燃烧,并有导致爆炸的可能。

掌握爆炸极限可以知其危险程度。

爆炸范围与爆炸危险性成正比,爆炸范围越大的物质,其危险性也越大。

爆炸下限越低的物质,越容易达到爆炸范围,其危险性也越大。

6)防止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成爆炸性物质的具体措施

由于易燃易爆物质只有与空气混合成适当比例才能形成爆炸性的物质。

因此,防爆技术措施就是防止这种条件的形成,主要的具体措施有:

1杜绝漏油、漏液,消灭跑、冒、滴、漏,保持设备密

闭性,是防止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有效措施;

2采取通风排气是防止爆炸性混合气体或蒸汽在车间或容器内积累形成的一项有效措施;

3在停送煤气等可燃气体时,应用蒸汽或隋性气体置换,

是防止形成混合爆炸性气体的可靠方法;

4进行浓度测定和含氧分析,是鉴别混合气体有否达到爆炸危险程度的方法,便于根据测定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措

施;

5禁止使用苯类、汽油等洗手、洗衣服、擦地板,以免

易燃液体挥发与空气混合成爆炸性物质;

6控制压力也是防爆的一项重要措施;

7采取正确的点火程序,先送煤气后点火,防止形成爆炸混合气体从而防止爆炸;

8不准用压缩空气吹送易燃液体或搅拌易燃产品,不准用废烟囱作放散管使用,杜绝一切能使空气与易燃物直接混合的错误做法;

9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工艺操作指标,杜绝违章作业和超负荷生产是防止爆炸的可靠保证;

10严格执行化工设备的定期检修制度,消除隐患,是实现安全运行、防止爆炸的有效措施。

7)火源种类与杜绝火源的具体措施

杜绝火源是防止火灾爆炸的基本措施之一,而火源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具体措施也复杂繁多。

从理论和实践上看,需要杜绝的火源有四大类10种:

1化学火源的预防

a、防明火,禁止吸烟,动火,生火炉;

b、防自燃,防止硫化铁、带油破布,棉纱头自燃,采取

隔离措施;

c、防强氧化剂反应着火,杜绝氧化剂进入禁火现场。

2物理火源的预防

a、防摩擦撞击引起的火源。

防止机器轴承摩擦发热起火,防止工具敲击磨擦起火,采用铜、铝合金等不发火花的工具;禁止穿着带钉鞋、靴进入禁火区;

b、防压缩热源和传导热,对热表面要采取隔热保温措施。

3电气火源的预防

a、防电气设备、线路引起的火源。

采用防爆电机,开关或采取隔离措施;防止超负荷运行,严禁乱拉临时电源;

b、防静电引起的火源。

易燃设备管道要有良好的接地;输送易燃液、气体时流速不得超过25m/s;防止产生高速喷射现象;

c、防雷击火花。

设防雷保护装置并定期测试电阻。

4日光火源的预防

a、防日光聚光形成高温火源。

防止凸透镜,玻璃瓶底和有气泡的门窗玻璃等日光聚焦作用引燃起火。

b、防日光直射使两种物质激烈反应而产生的火源。

8)限制火灾爆炸蔓延扩大的措施

限制火灾爆炸蔓延扩大是防火防爆措施不可缺少的重

要组成部分。

为此:

1易燃易爆建筑设计和设备布置应符合防火规范的要

求;

2采用防爆泄压装置,包括安全阀、防爆片(膜)、防爆

门、放空管、止逆阀、减压阀、外泄阀等;

3采用阻火装置,如安全液封、水封井,阻火器单向阀、防火闸门等。

9)灭火原理、方法与灭火措施

及时熄灭火源、火种是减少火灾损失,防止事故扩大的

重要方法。

由于燃烧有三个必要条件,因此,只要设法破坏其一个

或两个条件,便能使燃烧终止,达到灭火目的。

因此,可把灭火归纳为四种方法:

1窒熄法一一缺氧法

采用石棉布,浸湿棉被,帆布等不燃、难燃材料覆盖燃烧物,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使燃烧缺氧而熄灭,也可采用蒸汽,隋性气体(C02、N2)灭火,此法对空间小的房屋和设备管道内灭火最为合适。

2冷却灭火法一一降温法。

即用水直接喷洒到燃烧物上,使燃烧物体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而终止燃烧,这是最常用的灭火方法。

在使用中要特别注意不能用于密度小于水的油类,也不能用于忌水怕水的电石、生石灰、金属钠等物质的火灾,尤其是电气着火千万不可用水浇,以免事故扩大或触电。

3隔离灭火法——移走,撤离可燃物。

即将燃烧体与可燃物质隔离或搬移开,断绝可燃物而使燃烧停止。

4抑制灭火法——化学中断法。

即灭火剂参与燃烧反应而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游离基,而使燃烧反应停止,干粉和1211灭火剂均属此类型,用于电气、油类、化工产品、可燃气体以及贵重仪器、设备等各种火灾的扑救。

(3)焦化防毒安全措施

1)化工生产防毒安全的重要性

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煤气、苯、氨、硫化氢、氰化物等物质。

由于这些物质具有一定的毒性,浸入人体,会引起中毒。

轻则头晕、恶心,重则神智昏迷甚至死亡。

如x钢焦化厂在85年8月就发生了一起急性苯中毒造成两人死亡的重大事故教训。

因此,防毒工作在化工安全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工业中毒的类型

工业中毒主要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两种类型。

凡短时间内有较大量的毒物侵入人体突然发生病变的现象,称为急性中毒。

多数是由于生产中发生意外事故而引起的。

长时间接触小剂量毒物致使毒物侵入人体内逐渐引起的病变现象,称为慢性中毒,一般是由于毒物在人体内积蓄的结果。

前者属于安全技术范畴,后者则属工业卫生管理。

防止急性中毒引起的伤亡事故是化工生产中安全技术方面的重要任务。

3)化工主要毒物种类及其危害性

焦化生产主要毒物如下:

苯、萘、硫磺、煤气、硫化氢、氨气、一氧化碳等。

4)预防中毒的主要措施

1保持设备严密性,消灭跑、冒、滴、漏,是防止中毒最重要的措施;

2加强室内通风排气是降低有毒气体浓度,预防中毒的又一重要措施;

3做好毒物浓度测定和分析,掌握毒物浓度变化情况,也是预防中毒的重要手段;

4在毒气排放场所作业,应站在上风向侧,进人有毒危险场所工作,不准单独作业,要加强联系,并设专人监护

5禁止在有毒场所休息,更不准睡觉。

禁止在有剧毒物存在的场所喝水、吃饭和吸烟;

6不准用有毒的苯、汽油等洗手,洗衣服或擦地板;

7凡进入煤气、化工设备、容器内部或下水管道内作业,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8在有毒场所作业,发现有头晕、恶心、呕吐等轻微中毒迹象时,应迅速撤离到空气新鲜地点休息,发现中毒较重

时,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4)化工检修动火安全技术

1)化工检修、动火安全的重要性

化工生产系统经过长期运行,由于罐槽塔釜及管道等容器设备内硫化氢、氨等介质及大气腐蚀,经常引起泄漏甚至穿孔,需要进行定期检修或临时抢修。

由于化工生产系统具有易燃易爆危险大和易中毒的特性。

因而在检修特别是动火作业中更有发生火灾爆炸或中毒事故的可能和危险,确保化工检修动火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2)化工检修动火事故案例

[例一]:

1979年8月20日X焦化厂江边粗苯贮罐进行焊接避雷针动火作业时。

由于安全措施不力,引起爆炸。

造成三人死亡。

[例二]:

X钢焦化厂回收车间氨水澄清槽进行检修作业,用氧焊割切管道时,发生爆炸,造成两人死亡三人负伤的重大伤亡事故。

3)检修动火前的准备措施

为了给化工检修特别是动火作业创造安全条件,制订周

密的检修方案特别是安全准备措施,并付诸实施是十分必要

的。

这些准备措施一般包括:

1隔绝措施:

包括有效地切断煤气、氨气、苯蒸气等物料来源,堵好盲板;

2放空措施:

将所要检修的槽、罐、塔、管道全部彻底放空排净;

3清扫措施:

在插堵盲板、切断各种可燃物来源并放空后,对各容器设备通入蒸汽进行置换和清扫。

同时打开塔、槽、罐、管的顶部放散管排气,并随时排出残渣和冷凝液。

清扫置换时间一般在48小时左右,并经检查确认清扫合格

4注水措施:

由于可燃物与空气混合是动火作业最危险

的因素,凡要动火并可灌水的设备容器都可采取注满水的办法,不仅杜绝可燃物与空气混合,而且将油渣封在水底,还起着直接冷却降温的作用,为动火安全提供了可靠条件;

5可燃物清除措施:

检修动火周围的油垢、油渣等可燃

物应尽量清除,没有条件清除的可铺上砂子覆盖,槽罐底部清出的油渣要及时运出,以减少着火的危险性;

6消防灭火措施:

充分准备好包括水管、蒸汽管、砂子

(或石棉被),灭火器以及消防车等五道消防灭火防线。

4)检修动火作业中的安全技术措施

检修动火前各项准备措施的落实,为安全作业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要确保动火施工作业安全,还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检修动火作业的防火防爆安全措施有:

1坚持贯彻动火管理的几项原则:

就是能不动火的不动

火;能在下面动火的不在上面动火;能在禁火区外动火的不

在禁火区内动火;能在设备容器外动火的不在设备容器内动火;凡可预制的部件事先预制。

以缩小动火的范围。

2实行严格的动火管理,凡必须动火作业的,必须按有关规定办理动火许可证。

3动火设备必须保持敞开,打开人孔,手孔和放散管,严禁在密闭的设备管道、容器上动火。

4充分利用蒸汽的灭火防爆性能。

凡易燃易爆设备、输油管道,煤气管道及设备容器要坚持带蒸汽动火。

蒸汽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35%以上时,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

同时根据蒸汽能将混合气体冲淡并降低或消失其爆炸极限的原理,对塔、罐、槽和管道动火,要坚持通入蒸汽并在放散管冒出

蒸汽的正压情况下才能动火,以提高动火作业的安全可靠性。

5为了防止在电焊过程中被焊设备管道带电、窜电引起意外事故。

接地回路线必须牢固地接在焊接点附近,禁止用其它设备管道作接线回路,以防跳火引起非动火设备着火爆炸。

6非动火设备,禁止用铁器敲打、撞击。

7氧气瓶、乙炔瓶、电焊机的放置要符合安全规定,下班前,关闭各开关,切断焊机电源,并采取防雨措施。

8对动火或动火场所派专人进行现场监护。

5)检修和进入容器作业的预防中毒措施

1凡进入槽罐塔等容器内部作业,必须进行危险工作申请,并得到批准。

2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隔绝措施,杜绝由于阀门关闭不严或误操作而使有毒介质窜入造成的中毒伤亡事故。

3要切实做好置换和通风。

4按要求进行有毒气体含量的分析,并达到相关规定。

5必须配戴好规定的防护用具,对确有危险的要带好防

毒面具

6进入容器作业人员必须带安全带,器外必须设专人监

护。

监护人必须坚守岗位。

7严格做到定时(30—40分钟)轮换作业,一旦出现头晕、恶心、不适等轻微中毒迹象,必须及时撤离,以防事故扩大。

8必须有抢救后备措施。

以便及时、迅速、正确地对中毒者进行急救和对事故现场妥善处理,挽救中毒者的生命,减少损失。

请输入您公司的名字

FoonshionDesignCo.,Lt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