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林州一中分校林虑中学学年高一调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40128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4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林州一中分校林虑中学学年高一调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河南省林州一中分校林虑中学学年高一调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河南省林州一中分校林虑中学学年高一调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河南省林州一中分校林虑中学学年高一调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河南省林州一中分校林虑中学学年高一调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林州一中分校林虑中学学年高一调研.docx

《河南省林州一中分校林虑中学学年高一调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林州一中分校林虑中学学年高一调研.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林州一中分校林虑中学学年高一调研.docx

河南省林州一中分校林虑中学学年高一调研

林虑中学2017级高一4月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道题2分,共78分)

1.明朝曾依据传统礼制做出严格规定:

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

这些规定在明朝晚期苏松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

这一转变直接反映了

A.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

B.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明代传统的礼制遭到破坏,这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风尚出现变化,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尊富尚利意识,故B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发生变化,故C错误;此时的经济结构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故D错误。

2.宋太宗淳化四年诏:

“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税);当算之物,令有司件拆揭榜,颁行天下。

”至道二年又诏,“民间所织缣帛,非出于鬻于市者,勿得收算。

”宋太宗意在

A.鼓励商品贸易发展

B.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C.扶持家庭手工生产

D.推行便民惠民政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宗对于家庭手工业的少量产品的交易免税,说明政府推行便民惠民政策,故D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免税范围只限于家庭手工业的少量产品,不能说明鼓励商品贸易发展,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市场经营秩序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对于家庭手工业的少量产品的交易免税也不等于扶持家庭手工生产,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是紧扣材料“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学生应该正确理解“贩夫贩妇,细碎交易”指的是家庭手工业的少量产品的交易,这与便民惠民是密切相关的,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故A、C、D项错误;从题干中“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的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故B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经济重心

【名师点睛】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

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东晋南朝:

趋向平衡。

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

开始南移。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

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

最终完成。

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

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4.宋代关于物的立法,有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其中动产被称为“财”或“物”,不动产被称为“产”或“业”。

业主的土地所有权也由单一的所有权派生出永佃权、占佃权等,以及基于土地所有权的典当、抵当等担保物权。

这反映了宋代

A.民间租佃关系的日益规范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法律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

D.社会主流观念改变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保护财产权的立法,本质上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保护私有财产的相关法律的产生和完善,故B正确;A、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名师点睛】

关键要抓住材料主旨,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保护私有财产的相关法律的产生和完善,排除无关选项即可。

5.“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答案】D

【解析】“重农抑商”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中国古代,重农抑商观念逐渐得到发展和加强,明清时期虽已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农耕文明仍占绝对优势地位,因此“重农抑商”观念在此经济土壤的袒护下不可能基本瓦解,D项错误;封建时代“抑商”的主要手段是广设关卡、征收重税,而不是禁止商人追求利润,A项正确;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B项正确;商鞅变法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增强了秦国国力,C正确。

A、B、C不符合题意,排除;D符合题意,故选D。

 

6.某人在航海日记中记述:

“1520年11月28日,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

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

”据此,你判断此人属于谁的船队

A.哥伦布

B.迪亚士

C.达伽马

D.麦哲伦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520年……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麦哲伦船队从大西洋进入太平洋,完成环球航行,故D正确;哥伦布发现美洲,并未进入太平洋,故A错误;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也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新航路开辟的相关路线史实,再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520年……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7.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情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明清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扩大

B.民族融合加强和中外交流广泛

C.君主专制加强与理学的思辨化

D.社会识字率提高印刷成本上升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市民数量的增加,市民阶层逐渐壮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通俗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A正确。

小说的发展与民族融合、理学没有直接关联,BC错误。

印刷成本上升会制约小说的发展,D错误。

8.下表为两位当代学者对于清代中前期全国中长途商品粮运量(单位:

万石)的研究分析。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研究者

长江水系运量

运河水系运量

珠江水系运量

海上运量

其他运量

学者一

1750~2350

1200~1700

400

1000

400

学者二

1850

2350

320

1800

1680

 

A.两学者的研究数据准确无误

B.运河沿岸是粮食的主要产区

C.内陆水运是运输的主要途径

D.粮食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答案】C

【解析】从两个学者的统计结果看,两者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总体趋势一致,故A选项错误;B选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这一结论;C选项说法正确,从图表中给出的数据可以得出;D选项错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中外贸易问题。

点睛:

本题给出的是一张表格,我们首先要看表格的表头,之后分析表格内容,要有对比意识,从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差异性,也要能够得出相同趋势。

之后便是根据选项来进行分析和排除,得出最终答案。

9.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新航路开辟以前,因为受到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制约,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

而新航路开辟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作为支撑。

后来罗盘针的使用、造船技术的发展、地圆学说的提出、绘制地图技术的进步,才使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可能。

A、B、D三项都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因素在于生产力水平。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0.据史料记载:

“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

A.农耕经济影响了人们生活规律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社会习俗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

D.男耕女织的农业经营方式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来看,婚姻往往受到季节的影响,而季节反映出的是是对农业的重视,所以本题反映出A选项。

B选项错误,材料说的是通常情况,可能存在特例;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D选项不是材料的主要观点。

11.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

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

这反映了汉代

A.生产力水平低下

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边疆不稳战事频繁

D.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这”指上一句话即男子23岁才服兵役,“生产力水平低下”呼应第一句即“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故A项错误;汉代兵役制度与加强专制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边疆的战事,故C项错误;男子23岁才服兵役,考虑的是农业生产效益不高,“期限一年”,是对农民的同情和保护,故D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

12.明代江南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也潜伏着诸多的社会危机,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A.明弘治、嘉靖年间农业税收方式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B.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人口减少政府税收也相应大幅削减

C.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最重要的税收来源地

D.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显著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代江南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经济数据变化非常小,所以,BD两项说法都是错误的。

数据只说了江西的数据,没有与其它省份进行比较,D项说法不对。

故答案选A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明代江南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名师点睛】

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原因:

①影响经济转型的制度性因素——土地私有制。

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它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②影响经济转型的政策性因素——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的兼并战争的需要。

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但到封建社会后期它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了社会进步。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③影响经济转型的经济结构因素——小农经济。

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

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

由于沉着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④影响经济转型的思想观念因素:

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13.《美国研究词典》对某种贸易形式作了如下的解释:

“北美殖民地时期一种贸易形式,又称“绕圈子”贸易。

旨在保持与宗主国英国的萌芽平衡和满足本身的经济需要。

出现于17世纪40年代,繁荣于18世纪中期.美国独立后逐渐消失。

”该贸易形式

A.宗藩贸易

B.三角贸易

C.朝贡贸易

D.自由贸易

【答案】B

【解析】三角贸易从欧洲出发,非洲贩卖黑奴,美洲获得金银,到达欧洲,材料中属于三角贸易。

B正确;A、C和D不符合题意。

14.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均田令开始,到唐玄宗李隆基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下令禁止农地买卖和抵押结束,近130年内共有五个皇帝(含大周皇帝武则天)发布九道诏书,都是禁止农地买卖的。

据此可知当时

A.君主专制加强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普遍

D.小农经济稳定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强调的是土地方面的措施,与君主加强无关,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下令禁止农地买卖和抵押结束”可知土地买卖不是流民问题,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近130年内共有五个皇帝(含大周皇帝武则天)发布九道沼书,都是禁止农地买卖的”信息可知反映了当时土地兼并普遍,阶级矛盾激化,故C项正确;当时土地兼并普遍,威胁到小农经济的稳定,故D项排除。

15.19世纪初期,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这些人口包括了1000多万户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同时,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户不织布,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

反映了当时

A.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C.农村商业化趋势加强

D.全国性市场已经形成

【答案】C

【解析】“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等字眼足以证明农村商业化趋势是在加强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解体均是在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描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已经解体等均是发生在在19世纪中期而非19世纪初期。

16.雍正十三年规定:

“京城一切龙帖(龙帖,即营业执照)铺户,如有私分地界,不令旁人附近开张;及将地界议价若干,方许承顶;至发卖酒斤等项货物,车户设立名牌,独自霸揽,不令他人揽运,违禁把持者,枷号(拘留)两个月,杖一百。

”这表明当时政府

A.限制商业活动

B.加强商业监管

C.抑制商业兼并

D.鼓励商人竞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对商业管理的加强,即当时政府加强了商业监管力度,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商业的管理而非限制商业活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抑制商业兼并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封建政府是不会鼓励商人竞争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正确理解加强商业的管理不等同于限制商业活动,也不等同于鼓励商人竞争。

17.2017年是中国传统的鸡年。

早在先秦时期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与我国传统生肖文化形成相关的是

A.西方海洋文明的影响

B.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

C.古代文学艺术的推动

D.古代城市经济的繁荣

【答案】B

【解析】依据题意中国先秦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肖文化形成与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相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形成时期,故正确答案为B项。

中国属于大河文明,故A项错误。

C、D两项在题文中都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18.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

这说明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

C.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的意识

D.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剥削推动的商品化”是指在货币地租时代,农民为了用货币缴纳租税,不得不把手中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是指农民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自己无力生产的产品如食盐、铁器等生活生产必需品必须从市场上购买,这都是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服务的商业活动,故选B;A是原因,不是对题干现象的说明,故排除;C不符合史实,D是在夏商周时期才有的现象,而且也不是说的古代中国农民,故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CD。

19.《荀子·富国》说: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财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

”这说明,战国时期

A.五谷开始种植

B.铁犁牛耕已经广泛使用

C.土地私有出现

D.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人善治之,财亩数盆”,说明通过人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即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D正确。

A项的“开始”错误。

“铁犁牛耕”广泛使用于汉朝时期,排除B项。

材料的主旨是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不是“土地私有”,C错误。

排除ABC。

20.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

“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市场监管相对宽松,故C正确。

材料未涉及坊市界限,故A排除。

材料的岭南村墟不能反映市分散于街巷,故B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城市规模有限,故D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

21.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

“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

”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

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

D.贫富差距缩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当时英国的工人劳动条件恶劣,劳动时间长而且纪律非常严格,由“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即可知B正确;A、C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D表述错误,贫富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

所以选B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厂制度

22.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据宋《燕翼诒谋录》记载:

“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宋代“瓦子”生意兴隆的政策性因素是

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B.市民阶层的扩大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城市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材料“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政策性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于是瓦子的生意兴隆,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

瓦子的出现反应了什么历史问题:

1.从起源上看,瓦子的产生是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

2.从瓦子的内容上来看,既有物质生活方面的,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反映了宋代商业领域的扩展。

23.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185万两白银。

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靑睐。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

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的叙述上看,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的地位,杭州的货物运到广州表明长途贩运对对外贸易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中国的外贸市场不是主动开辟的;B选项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C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24.某学者指出:

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与下列何者有关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的家庭地位因而提高

B.商品经济的发展,颠覆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C.棉纺织业兴起,以女性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棉花宋末元初由边疆传入内地,明清之际江南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妇女的家庭纺织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妇女地位也受到重视,C正确;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与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商品经济的发展,颠覆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排除D。

所以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

25.在西方史学界,有人认为:

“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

……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按照这一论断,你认为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西安

B.天津

C.上海

D.广州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状况。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与中国有关,此时为鸦片战争前夕,明清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西安在陕西,不符合题干“海上贸易”信息,排除A;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才开阜通商的,排除C;1860年《北京条约》后,天津才开阜通商的,排除D。

故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状况

26.汉朝桑弘羊说“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

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

……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

”作者主张

A.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

C.工商官营,反对豪民并兼

D.巩固统治,关注民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由材料“罢盐铁以资暴强……贪心……众邪……”等关键信息可知,作者主张盐铁官营,反对豪民兼并。

所以排除B,答案选C。

工业革命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排除A;D与材料无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