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 简单议论文阅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33986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 简单议论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 简单议论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 简单议论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 简单议论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 简单议论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 简单议论文阅读.docx

《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 简单议论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 简单议论文阅读.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 简单议论文阅读.docx

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简单议论文阅读

2019-2020年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简单议论文阅读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指出议论的观点、材料和常见的论证方法(如摆事实、讲道理、既摆事实又讲道理),能分析关键性词句,理解议论性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二、考点举要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议论文阅读能力考查的重点,议论文阅读题大多渗透着三要素知识。

阅读议论文时应掌握好议论文的知识点。

如论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的方式(包括立论和驳论)和方法(主要是摆事实和讲道理)、议论的结构(指引论、本论和结论,或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只有对这些知识点的内涵、外延及作用都烂熟于心,答题时才能避免答非所问的错误。

[考点解析]

1、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把握。

中心论点是文章的主帅、灵魂,它统帅着论据和文章的分论点(若有分论点),论证方法的选择和思路的展开也服从于中心论点的需要。

中心论点的把握是有规律可循的。

从内容上看,它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从句式上看,它是一个完整而明确的判断句;从位置上看,它常常在标题、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出现为多,在论述过程中提出论点的不多。

当然,也有少数文章不直接提出中心论点,需要我们从议论的对象、范围、重点等方面着手加以概括。

要准确地分析归纳论点,需要辨清两个问题:

①论点与论题;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2、考查对论据类型的分析以及论据作用的理解。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指史实、事例、数字等)和道理论据(指经典著作、名人名言、科学原理等)。

论据的作用有:

直接证明中心论点,或先证明分论点,然后通过分论点证明中心论点;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互相印证,即先摆事实后讲道理的,事实为道理提供依据,或先讲道理后摆事实的,道理为事实论据的选择指明方向。

因此,我们在阅读议论文时,要分析运用了什么论据,并理解之所以运用这些论据的原因。

3、考查对论证方法的把握。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摆事实和讲道理两种。

在具体的文章中,有的以摆事实为主,有的以讲道理为主,绝大部分议论文是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

而且,摆事实和讲道理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事实可正面摆、反面摆,道理也可正面讲、反面讲,这也称为对比论证。

具体事实容易分辨,概括的事实易与道理混淆。

讲道理有的运用比喻的方法讲,也叫比喻论证。

因此,在辨析论证方法时,要依据内容分辨清楚,同时还应理解作者怎样运用这些论证方法的。

4、考查对议论文语言的体会。

理论性议论言语的语言比较严肃,杂文的语言比较幽默,驳论文的语言常用反语、反问、排比等修辞方法。

议论文的语言有的也能以情感人。

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准确周密、逻辑性强、形象生动。

命题人都会因文而异,从语言角度出题考查。

如体会语言在句中的含义,讲出语言在句中的表达作用等,这就要求我们抓关键词语分析,结合语境,体会词句的作用和准确。

5、考查对议论文的结构把握。

一般的议论文,要么先总论,再分论,后结论;要么先提出问题,再分析论证,最后作出结论。

对议论文的结构把握可以从分析段与段、层与层、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分析议论思路与结构,体会写法。

6、考查对议论文的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以把握文章大意,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为基础,还要求领会文章的主旨等。

一般以开放性命题为主,要求学生能联系自己的体验、感悟深入理解文章,写出自己的体会。

【典型题例1】

吃苦是一种资本

①吃苦,是一种资本。

假如你没有吃过苦,你就不具备这种资本。

②只是在影片里见过那位被击倒的拳击手,他躺在地上喘着粗气,浑身伤痕累累,嘴里还淌着血,却没有一个人给他送花,给他鼓掌;只是在旅途中看过赤脚的纤夫,喊着震天动地的号子,弯腰垂首将沉重的纤绳深深地勒进肩膀……

③你充其量是个旁观者。

④没有经历饥饿的历史,你便不知道一粒米的可贵,不知道那些被太阳晒黑了皮肤的耕耘者的可敬,当然更无从感受饿得头昏眼花的可悲和伸手乞讨的可怜。

⑤没有尝过寄人篱下的滋味,听不到风凉的话,看不到冷脸,你便无法塑造坚强的性格。

突然某一天,你背靠的大树倒了,你开始失宠,在坑坑洼洼的路上,你绝对不如别人那样行走自如。

⑥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

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

⑦                                               

⑧某报一篇专稿报道,武汉市一年仅19岁的姑娘何伶俐,因“考后感到一点信心没有”,虽考分超过高校录取线7分,却在成绩单发下的前一天悬梁自尽。

她是船长的女儿,父母的心肝宝贝,从小泡在蜜罐子里长大。

蜜喝多了,竟会这般脆弱。

⑨聪明的日本人,在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前已经洞察了这种病变。

据说,为了让大和民族的后代继承父辈创业的秉性,不少学校特地设立劳动场所,让孩子们使用锉刀、榔头,目的是学会吃苦。

⑩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未免过于娇嫩了,还是狠狠心把自己推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吧。

在成长的季节,吃苦经历是你成长的养分。

以后你就知道这种养分会让你终身受益!

1、“吃苦是一种资本”,文中与“资本”的含义相近的一个词是      。

2、第⑨节中加点的“这种病变”指什么?

(可引用文中语句回答)

3、“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根据这一观点,为第⑦节补充一个典型事例(50字以内)。

4、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富有哲理的话?

请写出并简要说说理由。

 

[解题谋略]

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义与文意的理解。

此题解题时要求结合语句把握词义,并从文中筛选信息。

第2题要求指出“这种病变”的指代内容,解答此题时要求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答题,一般情况下,指代内容就在紧靠代词的前文,本题答案也不例外。

第3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课外积累、整体把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回答此题时所举事例要典型,有说服力。

内容要体现“折磨人”、“锻炼人”两个方面,且语言也要符合议论文中记叙的要求。

第4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将自己对文句蕴含哲理的感悟准确表达出来,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1、养分

2、“蜜喝多了,竟会这般脆弱。

”如果答“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得1分。

3、答题时着眼于整体把握,所举事例要典型,有说服力,内容要体现“折磨人”、“锻炼人”两个方面,语言符合议论文中记叙的要求即可。

4、言之成理即可。

语言表述要求准确,连贯。

 

【典型题例2】

(二)

当前我们中学生阅读名著的数量,说起来实在让人感到难为情。

能读上十来本的,已属凤毛麟角,像老作家孙犁先生那样在中学六年系统地读文学作品、文艺理论、社会学、文化史、文字语言学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书,这样的事,现在已经是“天方夜谭”了。

这就不能不从我们的主观上找找原因了。

虽然社会环境对名著的阅读存有不利的因素,但只要有内在的积极性,总会冲破阻力的。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例如著名作家方方,生长于十年动乱时期,被“读书无用论”包围,但是,母亲冒着风险,带回当时苏联的小说《大家庭》等六本好书,她如饥似渴地很快读完,又用来交换了不少这样的好书看。

由此可以看出,仅仅是环境的压力,是很难遏制住人们读书的热情的。

然而,怕就怕我们自己先折了锐气,没了追求。

正如庄子所说的:

“哀莫大于心死。

”因此,对于名著的阅读,我们自己首先要端正态度,不把它当成额外负担,不把它同课本的学习对立起来,而能充分认识它与课内学习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且一旦认定是对的东西,就敢于坚持下去,有一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

  (2003年台州卷)

1、“天方夜谭”在文中具体的意思是什么?

2、文章举著名作家方方读书的事例,目的是证明什么?

3、中学生应该如何对待课外阅读?

请概括作者的看法(限15字以内)。

4、初中行将毕业,请你写一句激励同学要重视课外阅读的赠言。

[解题谋略]

第1题考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理解,解答此题既要以理解“天方夜谭”的本义为基础,同时要结合上下文写出它在这里的具体含义。

第2题要求我们分析论据找论点。

分析这个论据用来证明什么时,要注意文中对论据分析的语句,可直接摘找文中语句,也可做适当的删改,同时注意语言表述简明、扼要。

第3题是限字表述题。

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筛选信息,进行概括,语言尽可能简明。

第4题为开性命题,同时又要注意题目的限制性,即赠言必须紧扣“激励同学重视课外阅读”。

[参考答案]

1、这里指不可能或难以想像的事。

2、只要有内在的积极性,总会冲破阻力的。

3、端正态度,并不懈努力。

4、略。

【能力自测】

(一)

    ①诸葛亮说:

“善败者不亡。

”善败者——正确对待失败的人。

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的人是最有希望获得成功的人。

②人生一世,不可能时时顺心,事事如意,总免不了遇到一些挫折、失败。

古今中外,有众多的名人志士,可以说,他们的成功都浸透了失败的血和泪。

(A)诸葛亮虽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运筹帷幄,用兵如神,却也难免街亭失守。

③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卧薪尝胆,最后战胜了吴国。

如果越王只一味地尝胆以警策自己,而不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正确看待自己的失败,他能成功吗?

爱迪生说:

“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只有在我知道做不好的方法之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B)爱迪生是“善败者”,他失败后不是一蹶不振,而是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开始下一次的试验,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探寻成功的方法,直到成功为止。

他历时10年,经过5万次左右的试验,才发明了蓄电池。

这显示了多么顽强的毅力!

④人生像长长的跑道,每个人都是一个运动员,跌倒后能爬起来奋起直追,便有了成功的希望。

因而,人都应该善待失败,从失败中振奋,朝着成功的方向继续前进。

若不能善待失败,便会一蹶不振,甚至遭到灭顶之灾。

(C)楚霸王项羽把失败归于天意,他大喊“天亡我”,所以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⑤“善败者不亡”,“不善败者亡”,这道出了人生之路的两种不同轨迹。

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多少风云人物在风浪中搏击,把风吹浪打当做磨炼意志。

可是,也有一些人受到一些挫折或失败就沮丧不前,沉没于改革的狂涛中。

我国有一句谚语:

“失败是成功之母。

”它告诉我们,失败中孕育着成功的因素。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

“奋斗是成功之父。

”如果我们把它和那句谚语综合运用,我们就成为“父母双全”的人,我们将会成为战胜困难的强者,在面对失败时,我们就会成为“善败者”,那我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请用第⑤段中的语句解释第④段中的“一蹶不振”这个成语。

3、请你为第②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文中A、B、C三处要论述的道理分别是什么?

5、你在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

谈谈你是如何对待失败的?

此文给了你哪些启发?

(50字以内)

[参考答案]

  

(一)1、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的人是最有希望获得成功的人。

2、受到一些挫折或失败就沮丧不前。

3、略

4、A:

人生一世,免不了遇到一些失败。

B:

只有在失败中探索成功的方法,才有希望获得成功。

C:

若不能善待失败,便会一蹶不振,甚至遭受灭顶之灾。

5、言之成理即可。

(二)成功是一种感受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

成功只等于成名。

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会超越前人。

这实在是一种可怕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常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

不是吗?

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该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需旁人认可,更不需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了一步,对人生的感悟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

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

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成功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如何提出的?

2、“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中的“这”指代什么?

3、本文着重从哪两方面论述中心论点?

4、第②段画线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5、请写一句名言为本文补充一个道理论据。

(二)1、成功是一种感受。

是在否定错误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

2、指代上述三种错误认识。

3、①从每一点进步中,品味成功的快乐;

②即使失败,只要从中受到教益,同样是一种成功。

4、引出话题(提出中心论点),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成功的关键不在成功的结局上,而在不懈追求的过程中(等)。

(三)学知识与学做人

①当今社会,知识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也被越“炒”越“高”,“学知识”确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学做人”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似乎它是件无足轻重的事。

其实不然,“学知识”与“学做人”是紧密相联的,两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②首先,“学做人”是“学知识”的前提与基础。

当你还是一个幼童的时候,你已经从父母的潜移默化或幼儿园老师的启蒙中开始学做人了。

上了小学,在各种课本中,你会发现一本《思想品德》课本,这正是在为你今后的道路做铺垫,让你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③其次,“学知识”是“学做人”的进一步发展。

当你知道要尊敬老师,要诚实……之后,你会感到不满足,这时知识填补了这个空白。

你便开始了“学知识”的漫长历程。

这个过程使你充实,令你更加聪明。

但你应该知道,光有知识,不会做人,是无法立于当今社会的。

④由此,可以引出第三点“学做人”与“学知识”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在“学做人”的同时需要“学知识”,在“学知识”中也别忘了“学做人”。

光会做人,没有知识不是“完人”;而光有知识,不会做人,同样也不是“完人”。

厚此薄彼是不明智的。

看看我们的同龄人,不少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阶段的问题还不是很多,但将来碰壁之时是不会少的。

反之,你将受益匪浅。

“学知识”与“学做人”就如同你的左右臂膀,断了哪个都是残废。

⑤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让你既重视“左臂”也重视“右臂”,好好地保护这左右“臂膀”吧,它们会伴随着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顺利地走下去。

1、短文中的“完人”指什么?

2、第①段中“其实不然”在内容和句子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3、在第③段结尾处补上一个典型的事实论据,证明本段之观点。

(50字以内)

4、第④段加点的字“光”去掉会影响表达效果吗?

理由是什么?

5、摘出文中给你启发最大的一句话,并简要说说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三)1、既有知识又会做人的人。

2、表示转折,对前文否定并引出中心论点,过渡。

3、略。

4、“光”字的意思是“仅仅”、“单”,在句中起强调作用,强调“有知识”不能忽视“会做人”,去掉则不能起到强调作用。

5、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