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史观教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31158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种史观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各种史观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各种史观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各种史观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各种史观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种史观教学.docx

《各种史观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种史观教学.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种史观教学.docx

各种史观教学

历史教学中的几种史观

一、定义:

所谓史观,就是人们对于历史的总看法。

二、各种史观的概念和理解

1、“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

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

“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

政治现代化(主要民主化和法制化)

现代化史观

经济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和市场化)

文化现代化(主要是理性化和科学化)

社会生活现代化(如城市化)

先进中国人的探索:

器物-制度-文化层面,实质上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过程,这就是以现代化史观研究问题。

2、整体史观(即全球史观)是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即用全球的视角和宏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考察、研究世界史。

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全球史观

世界由分散到整体

工业文明将世界变成“地球村”

3、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从纵向上讲,包括……

纵向

文明史观

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横向

 

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

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

近代文明的历程给我们思维的启示:

①文明必须保持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

如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对苏联模式的借鉴和扬弃。

②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

如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下,现代化进程没有统一的模式,却有多样化的道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三种文明相互影响。

③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

4、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认为:

A、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D、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5、“革命史观”:

亦称“阶级斗争史观”或“反帝反封建史观”。

通常认为:

近代中国各种灾难的基本根源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

拯救中国的基本途径是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构成了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和分期标志。

因为它们是把中国拉出半殖民地半封建泥沼的过程,是进步的过程。

6、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7、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认为人类文明史上已走过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现在已进入一个崭新的生态文明时代。

三、高考实例

1、现代化史观

(2011年高考江苏卷)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

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

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四 (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

……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

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

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

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解析] 第

(1)问从“政治结构……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可以看出这是工业革命的政治保证,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因素(资本原始积累)、市场因素(市场扩大)、技术因素(生产技术的进步)等方面概括分析。

(2)问由材料二中的时间可知“保守主义的政治”的建立是通过光荣革命;“特征”应结合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

第(3)问从“产业革命”“1830年”等信息分析可知“一次新的斗争”是指议会改革运动;原因可从“仍然留在贵族手中……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中分析归纳。

第(4)问首先要理解现代化的各要素,然后结合材料中涉及的要素分析即可。

[答案] 

(1)原因:

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

(2)建立:

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

特征:

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

(3)新的斗争:

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

原因:

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

(4)关系:

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

文明史观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2010年高考海南卷)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

“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

”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

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D.现代化史观

[解析] 由“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和“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可知两位历史学家均强调应该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历史,C项正确;A、B、D三项显然与题干中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 C

3、文明史观

(2011年高考浙江卷)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下列各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④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小国寡民”的历史概念,进而考查对农业文明时代社会特征的理解,因此体现了对文明史观的考查。

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因此①正确;屈原在治国上追求“美政”,即明君贤臣,共兴楚国,因此②错;罗马崛起于亚平宁半岛的台伯河畔,其政治体制与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不同,③错;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是城邦制度,也与“小国寡民”相关,④正确。

[答案] C

4、唯物史观

(2011年高考广东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

“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

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布鲁尼(1369~1444年)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

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 第

(1)问考查了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历帝王之岁月……录人臣之行状。

”可得出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统治者的活动;第二小问首先要依据材料判断出梁启超的历史观是以政治民主化为主要表现的现代化史观。

然后从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等角度综合解答。

(2)问可提取关键信息“1369~1444年”“不再从上帝创世……写起……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等判断,当时是文艺复兴前后,文艺复兴时期的主流思想是人文主义。

第(3)问属于开放式问题,首先将材料中的两种分期时间对应的历史事件弄准确,然后分析两种分期的主要史实依据。

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为: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

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1900年前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据上述内容,第一种分期属于革命史观的范畴;第二种分期属于整体史观的范畴。

第(4)问属于历史观点的论证类问题。

解答时要注意运用正确的史观对题目给出的观点作全面分析论证

[答案] 

(1)统治者的活动。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思想。

(2)摆脱神学束缚,关注现实,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潮。

(3)以下两种答案任选其一:

①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

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

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4)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5、革命史观略

6、社会史观

A、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从调查中得知,洽村村民在这一时期结婚的大多数都没有送嫁妆。

N说:

“吃大锅饭,吃食堂,人都是国家的了,还送什么嫁妆。

  材料二那时兴起送一些政治色彩较浓的东西作为嫁妆,如毛主席语录、毛主席纪念章等,这构成了那个时期嫁妆的鲜明特色。

S说:

“毛主席像章也是当时最好、最时兴的嫁妆,那个时期结婚的人都送。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送嫁妆的风气在洽村已经开始普遍化……它保留了传统中的一些痕迹,至少证明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无法完全割裂传统。

但是,当今嫁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以下是我在洽村调查时所整理的资料:

  

时期

所送的嫁妆(除被褥、桌柜等)

80年代

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

90年代

组合家具、VCD插放机、采电、冰箱

现在

取暖器、大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沙发、高档组合家具、农机设备、摩托车、小面包车、音箱、高级床上用品

请回答:

  

(1)分别指出与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洽村送嫁妆情况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洽村嫁妆变迁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3)谈谈你对洽村嫁妆变迁的认识。

  

  【参考答案】

  

(1)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2)特点:

保留传统特色;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原因:

人们重视传统;农村改革,农民收入增加;市场经济建立;工业发展;人们生活观念变化。

  (3)第一层次:

能作出简单、表面的认识;

  第二层次:

能对变迁背后反映出的历史信息进行正确分析;

  第三层次:

能作出恰当的、概括性的评述。

B、1981年1月8日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刊登四川永川县(今重庆永川区)丁乃钧的征婚启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征婚启事。

新华社用英文电稿,转发了这则启事,丁乃钧因此成了世界各大通讯社报道的对象,立即就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

你认为下列选项哪一个是这则启事引起世界轰动的原因(  )

A.是新中国第一个征婚启事,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

B.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民众冲破保守的思想观念走向开放

C.符合西方人的认知标准,是西方自由民主的体现

D.手段新颖,择偶标准时尚,有创意,胆子大,很新潮

[思路点拨] 这则启事的出现使西方认识到,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不仅是政策的变化,更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变化与进步。

这则启事让世界感到了中国的进步,引起了轰动效应,所以B项符合题意。

A项虽有一定合理性,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这则启事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的巨变,并非仅仅好奇而已;启事与西方民主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择偶标准问题,排除D项。

[答案] B

7、生态史观

(2011年高考安徽卷)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

反思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原子弹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C.科技发明是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

D.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

[思路点拨]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A项为知识性错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B项错;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争夺,而非科技发明,C项错;D项表述正确。

[答案] D

四、几种重要史观

A、革命(唯物)史观

1.注意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推动人类历史为主线构建自己的历史知识脉络。

必修教材从历史发展脉络讲总体上保留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演进序列,它以革命史观作为主线描述历史,突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突出了阶级斗争在推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附表1历史阶段特征归纳

历史阶段

经济

政治

古代中国(秦朝开始)

小农经济主导下的经济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强化

近代中国

传统经济受到冲击,逐渐瓦解

外国经济的入侵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及曲折发展

君主专制统治受到冲击,摇摇欲坠

民族资产阶级发动维新变法运动及辛亥革命,最终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取得基本胜利。

现代中国

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文革”期间经济建设遭受破环。

社会主义新时期,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框架的建立。

“文革”期间民主法治遭到破坏。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完善民主与法治。

近代世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其主导地位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政治日益民主化、法制化

现代世界

社会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其生产方式的调整。

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金融货币体系和外贸体系建立。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得到较快发展。

二战后的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以及现阶段的一超多强的局面。

2.注意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外历史三大转型期与一系列的革命与改革。

在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背景、动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非常需要从其代表的生产力和阶级属性入手。

特别是在分析历史转型期与历史上的革命和改革时。

◆附表2历史转型期情况

历史转型期

经济

政治

思想

中国古代春秋战国

生产工具的革新,井田制的瓦解,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发展

分封制的瓦解,代表新生产力的地主阶级通过改革确立新的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确立。

百家争鸣

最能代表生产力的是法家思想

世界近代

(14世纪到20世纪初)

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

通过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突破中世纪教会神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人文主义、理性精神的宣扬

中国近代

传统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新的资本主义在中国出现及发展,外来经济的入侵等

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

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向西方学习

救亡图存道路(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等

◆附表3中外历史上的革命情况

背景(原因)

影响(结果)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君主专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的权力,通过立法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美国独立战争

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独立战争的胜利,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起民主共和政体,为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法国大革命

君主专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起共和政体,对封建势力形成了巨大打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一定障碍。

中国辛亥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起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促使“短暂的春天”的出现。

俄国十月革命

一战中的俄国,各种矛盾日益激化,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帝国主义战争,并血腥镇压无产阶级的示威游行。

建立起无产阶级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没能带领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在其发展过程中,孕育出了无产阶级并成为了革命的领导阶级。

革命最终取得胜利,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

◆附表4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情况

重大改革

背景

影响

商鞅变法

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秦孝公顺应时代潮流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需要;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社会生产力和封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奠定了统一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克里木战争的失败

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都开始了近代化,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日本明治维新

美英殖民侵略民族,危机加剧

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封建专制统治阻碍其发展。

戊戌变法

封建统治危机严重

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顽固势力较强大。

改良失败,但是对人们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导致了经济危机并演变为政治危机。

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为之后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美国罗斯福新政

美国的经济危机。

使美国度过了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并且发展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中国的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走了不少弯路,“文革”使经济建设中断并倒退。

经济得到恢复并快速增长,现已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向全面小康努力。

B、文明史观

1.注意以文明史观为视角,以文明类型为基本研究单位

①“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渔猎采集文明、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等)。

②“文明”按照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③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

◆附表1文明史观下的世界史

历史时期

转折性事件

表现

文明特征

西方

东方

16世纪前

海洋文明

农业文明

文明的差异

16—18世纪

新航路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

海洋文明

农业文明

文明的链接

19世纪以来

两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文明的冲突

文明的融合与创新

2.注意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附表2中国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交流

中华文明的形成

政治文明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局面不断巩固

经济文明

自然经济,手工业、商业

文化文明

形成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古代科技取得巨大成就。

中华文明与外国文明的交流、碰撞

中国文明的外传

科学技术(造纸术、建筑技术、四大发明),生产技术(冶铸技术、制漆工艺等),思想文化(儒家学说等)

外国文明传入中国

农作物品种(甘薯、玉米)、生产技术(欧洲的水利技术)、科学技术、宗教(佛教)、“西学东渐”

◆附表316世纪前的东西方文明的不同

 

文明类型

经济特征

政治制度

主流思想

东方

农业文明 

农业经济

(小农经济)

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

西方

海洋文明 

商品经济 

中央集权 

人文主义 

3.理解文明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动力,是人类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标尺

要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一般都会付出大小不一的代价,如战争、浩劫、争权夺利和历史暂时的倒退……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人类坚忍不拔地追求文明的步伐。

各种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但没有优劣高低之别,都有不容忽视的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