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病因辨证.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24622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50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病因辨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8病因辨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8病因辨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8病因辨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8病因辨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病因辨证.ppt

《8病因辨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病因辨证.ppt(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病因辨证.ppt

第八章病因辨证,病因辨证,是在中医学基础理论,尤其是中医病因学的指导下,对病人的症状、体征、病史等进行辨别、分析、判断、综合,以确定病人具体病因的思维过程和辨证方法,也称为“审证求因”。

它可看作是八纲辨证在病因方面的深化和具体化。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病因。

从病因的来源和发病的病位看,病因可分为外感、内伤和其它三大类。

第一节外感病因辨证,外感病是指感受六淫、疠气等外邪引起的疾病。

外感病因辨证的重点是识别外邪的具体种类,因为外邪种类不同,其致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大不相同,因而其治疗法则亦不同。

外感病邪以六淫为主体,疫疠病邪的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大体上类似于六淫,所不同者只是疫疠传染性强,病情较急剧而危重,,一、六淫辨证,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其共性包括:

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初起多见表证,致病与季节、气候、地域等自然环境有一定联系,常两种、三种淫邪兼夹致病,以及侵犯人体的淫邪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它种淫邪等。

此外,还有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等“内生五淫”的说法。

其中,内寒、内湿、内热属于内生之邪,与相应的外感淫邪在致病特点、临床表现上一致,只不过初期无表证而已;然而确切地说,内风、内燥并非病邪,而是多种病因引起的同外感风邪、燥邪所致临床表现部分相似的两种证型,即内风证和内燥证,故不属外感病因的范围。

下面分别介绍六淫辨证的基本内容。

(一)风淫证候,【基本概念】外感风邪引起的证候统称为风淫证候,亦称为外风证。

【临床表现】恶风,微发热,汗出,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咽喉干痒或不适,舌苔薄白,脉浮缓;或皮肤瘙痒、瘾疹、局部麻木;或咳呛、气喘、胸部胀闷;或口眼喎斜、颈项强直、口噤、抽搐、角弓反张、震颤、蠕动等。

此外,风邪还可表现为游走性关节疼痛、突然面睑浮肿等症状。

分析,风性开泄,风邪袭表,则腠理开合失常,故见恶风、发热、汗出等卫表不固之症。

风邪犯肺,致“肺系”功能失常,故见鼻塞、咳嗽、咽喉痛等肺气不利之症。

风搏肌肤,故见皮肤瘙痒、风疹发无定处等。

风邪侵袭经络,经气阻滞不通,而致经脉拘急麻痹,则见面部麻木,口眼斜,甚至颈项强直、口噤不开、四肢抽搐。

风邪流窜肢体关节,故见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等症。

【辨证要点】,外风证的辨证要点为恶风、汗出、喉痒、脉浮,或瘙痒瘾疹,或肢体异常运动,以及症状出没无常、变化迅速等临床特点。

(二)寒淫证候,【基本概念】外感寒邪引起的证候统称为寒淫证候,亦称为外寒证。

【临床表现】恶寒重而发热轻,头身疼痛或肢体拘急,无汗,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而润,脉浮紧等;或恶寒肢冷,胸、腹、腰、背冷痛而喜温,神静蜷卧,咳喘痰白量多而易咯出,呕吐清涎,泄泻清稀或完谷不化,小便清长,面色苍白或青灰,舌淡紫苔白滑,脉弦紧或沉迟。

分析,寒邪束表,腠理闭塞,卫阳被遏而不得宣发,故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

寒性凝滞,筋脉收引,气血阻滞不通,故见头项强痛,肢体关节疼痛等经气不利之症。

寒袭经络,致经脉收缩,气血不畅,不通则痛,故手足拘急,关节疼痛,屈伸不利。

寒邪直中脏腑,脾胃受病,纳运升降失常,故见脘腹冷痛,肠鸣腹泻,呕吐清水等症,【辨证要点】,确定本证的基本依据是恶寒肢冷、局部冷痛而喜暖、苔白滑。

实寒证寒从外入,起病突然,恶寒而得温不解,疼痛较剧,脉紧有力;虚寒证阳气衰弱,寒从内生,起病徐缓,畏寒而得温可解,疼痛较轻,脉弱无力。

(三)暑淫证候,【基本概念】外感暑邪引起的证候统称为暑淫证候,简称暑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热,汗多头昏,烦渴喜冷饮,神疲气短,肢倦乏力,胸闷懒言,食少呕恶,小便短黄灼热,舌红苔黄少津,脉虚数;或壮热昏仆,神昏谵语,面红气粗,头痛项强,四肢抽搐,舌绛干燥,脉细滑数。

暑邪挟湿者,兼见湿邪停滞之象。

分析,暑热炎性升散,故暑邪为病,必见恶热、汗出、舌红、苔黄、尿黄、脉数等明显热象表现。

暑性耗气伤津,故暑邪侵袭人体,常见神疲、气短、口渴喜饮等气阴亏虚之症。

暑多夹湿,湿性重着,故暑邪致病,则常见肢体沉重困倦、胸闷腹痛、恶心呕吐等湿阻气机之症。

暑邪扰闭心神,则可见神昏、肢厥等症。

辨证要点,临床上诊断暑证,要抓住三点:

一是时当夏季,气候炎热;二是发热恶热、烦渴喜冷饮、尿赤灼热、舌红脉数等阳热内盛的表现;三是神疲气短、汗多尿少、食少乏力等津气耗伤的症状。

(四)湿淫证候,【基本概念】外感湿邪引起的病证统称为湿淫证候,亦称为外湿证。

【临床表现】头重如裹,胸闷脘痞,口腻纳呆,或恶心呕吐,食少腹胀,肢沉体困,关节肿痛重着,便溏而不爽,尿浊而不畅,或妇女带下量多质稠,或阴部湿疹瘙痒,或下肢浮肿,病势缠绵而病程较长,舌淡胖而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濡缓。

分析,湿性重着,困阻清阳,故湿邪为病,故见头重如裹,肢体困重之症。

湿邪外侵,易伤于脾,脾胃运化失常,故见胸闷脘痞、口腻食少、恶心呕吐、大便稀溏等症。

湿性趋下,易犯肢体下部,故多见下肢溃疡,足趾湿烂瘙痒,两足胕肿,带下色黄量多等症。

湿邪留滞肢体关节,气血痹阻不通,故肢体关节酸楚疼痛,屈伸不利等。

湿性污浊,故湿邪为病,常见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洁。

湿性粘滞,阻滞气机,故湿邪为病,多具有起病缓,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等特点。

辨证要点】,【确定本证,应抓住以下要点:

一是以局部或全身重困、痞闷、分泌排泄物增多而秽浊、舌苔厚腻为特征性表现;二是起病缓慢,病情迁延难愈,其症状的发生或加重常与潮湿环境、阴雨气候有关。

其中,表湿证以湿滞肌表、关节的表现为主,里湿证则以湿阻中焦、运化不行的症状为重点。

(五)燥淫证候,【基本概念】外感燥邪引起的证候统称为燥淫证候,亦称为外燥证。

【临床表现】常见口唇、鼻孔、咽喉干燥,皮肤干燥甚至皲裂,毛发干枯,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气喘胸痛,口渴多饮,小便短少,大便干结,或恶风发热,头身痠痛,咽喉不利,舌苔干燥,脉浮细。

分析,燥邪的性质有偏寒、偏热的不同,因而有温燥、凉燥之分。

秋令气候干燥,空气中湿度降低,故燥邪为病,常见口鼻、咽喉、唇舌、皮肤干燥不润等阴津亏损,形体官窍失其濡润之症。

肺为娇脏,外合皮毛,通于秋气,故感受外界燥邪而为病,最易伤肺,因而常见干咳少痰,痰粘难咯,甚至声音嘶哑等症。

口渴喜饮,尿少便结,皆为津液亏少所致。

因初秋紧承炎夏,既燥亦温,此时感受其邪,则多为温燥,除其证候主要表现外,还常兼见发热重、恶寒轻,苔薄黄、脉浮数等风热表证表现。

深秋已近寒冬,既燥亦凉,此时感受其邪,则多为凉燥,除其证候主要表现外,还常兼见恶寒重、发热轻、苔薄白、脉浮紧等风寒表证表现。

【辨证要点】,外燥证多见于秋季,以口鼻、咽喉、肌肤干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难于咯出,以及轻微表证为辨证要点。

内燥证则无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热证的后期,以全身脏腑津液亏虚的表现,如消瘦、尿少便干、口渴喜饮、毛发干枯、爪甲脆折及其它阴虚内热证为鉴别要点。

(六)火(热)淫证候,【基本概念】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热邪与火邪同类,仅有轻重、散聚之别。

外感火邪既可来自外感热邪、暑邪的加重、深入,也可源于其他淫邪的转化;内生火邪则形成于情志、饮食、劳逸等失调。

凡外感火(热)邪所致的病证统称为火(热)淫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热,面红目赤,头目胀痛,渴喜冷饮,尿短黄热,便秘,或暴吐暴泻,心烦失眠,或狂乱妄动,神昏谵语,强直抽搐,或各种急性出血及斑疹,或局部红肿热痛而化脓成疮疡,舌红绛,苔黄燥或灰黑起芒刺,脉滑数有力。

分析:

火热为阳邪,燔灼急迫,火热为病,多起病急、变化快、病势较剧,常见发热恶热,面红目赤,舌红绛,脉数等全身或局部显著热象。

火性炎热,易伤津液,故见口渴饮冷,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干等症。

火热内炽,迫血妄行,则常见吐血、衄血等出血症。

热甚动风,故甚而可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风象表现。

心主藏神,五行属火,火热内侵,易扰闭心神见躁扰发狂、神昏谵语等神乱之症。

【辨证要点】,本证以壮热恶热、面赤渴饮、狂躁出血、局部红肿热痛并化脓、舌红绛等为辨证的着眼点。

外火(热)证呈现外感热性病的病变过程,起病急,进展快,病程较短,一般为实火;内火(热)证无外感病史而有内伤病因,常起病徐缓,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既有实火,又有虚火。

病案1,陈某,女,16岁,学生。

1975年2月1日初诊。

主诉:

反复高热寒战、关节游走疼痛、一过性皮疹1年。

病史:

去年元月下旬以来高热不时而作,可达40.5,每伴明显寒战,历时数小时,汗出而热退,上下肢大小关节游走性疼痛。

伴肿胀而皮色白,面色苍白,咽痛不红,皮肤红斑时现时隐。

检查:

血沉20毫米小时,粘蛋白10.6毫克,白细胞计数34.310*9升。

舌红,苔薄白腻而润。

脉弦数较大。

(摘自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编)思考讨论题:

(1)患者感受了哪几种病邪?

以哪种病邪为主?

(2)病例中哪些症状与体征可以反映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病案2,高某某,男,65岁,农民。

L997年12月3日9时初诊。

主诉:

卒然仆倒、昏不识人、四肢抽搐1小时。

病史:

患者素来性情急躁,时有肢端和面颊发麻。

平日嗜食肥甘,好烟酒。

今天上午8时与人口角,眩晕随之加剧,继则卒然仆倒,昏不识人,牙关紧闭,面赤无汗,痰壅气粗,双手握固,四肢抽搐时作。

检查:

舌淡红,苔黄腻。

脉弦滑而数。

血压208132毫米汞柱。

思考讨论题:

(1)患者致病的主要病邪是什么?

病邪是如何产生的?

(2)试用病邪学说分析本病的病机,并解释每一症状与体征的发生机制。

病案3,刘某,男,60岁,退休职工。

1960年6月就诊。

主诉:

腰腿关节疼痛10年。

病史:

患腰腿关节疼痛已10年,痛有定处,遇寒病增。

开始有膝关节较重,左腿及腰痛稍轻。

1956年以后,更加冷痛沉重,麻木拘挛,下肢屈伸不利,以致不能下地活动,须靠拐杖或搀扶移步。

检查:

面黄滞晦黑。

舌质暗红偏淡,苔薄灰白。

脉沉细。

(摘自伤寒论方医案选编)思考讨论题:

(1)结合寒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分析本病例的临床表现。

(2)此患者是内寒还是外寒?

两者有何联系?

病案4,陈某,女,25岁,下放知青。

1977年3月8日初诊。

主诉:

五更泄泻6年。

病史:

从上海下放贵州山区农村劳动,水土不服,大便泄泻6年,西医久治不愈。

目前,大便水样,甚时完谷不化,1天36次,每天清晨五更必泻。

泻前脐周隐痛,泻后则舒。

泄泻与情志、饮食无关,但遇寒则甚。

平素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纳谷不馨。

检查:

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濡缓。

思考讨论题:

(1)本病的病位在哪个脏腑?

主要病邪是什么?

病邪是如何生的?

(2)用中医病邪学说分析临床症状的发生机制。

病案5,颜某,男,28岁。

1958年8月上旬初诊。

主诉:

发热、头身痛10天。

病史:

病发热、头身痛,西医治疗10天无效,转来我处诊治。

诊时为发热不退,头昏胀痛,身重沉困,四肢烦痛,心烦口渴。

腹痛脘痞胸闷,恶心呕逆,小溲短赤,大便不畅,午后发热加重,身微汗出。

检查:

面赤有油垢。

舌质绛,苔黄。

脉洪缓。

(摘自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讨论题:

l)患者何种邪气为患?

判断依据是什么?

(2)结合病邪学说,试提出治疗的方法。

病案6,丁某,男,45岁,干部,1999年4月20日初诊。

主诉:

低热、头昏重、食少10天。

病史:

本月8日下乡检查工作淋雨,次日发热不退(39),住院治疗,各项检查无异常,诊断为“病毒性感冒”。

西药治疗后热势已减,但傍晚低热,入夜更甚(38左右),转中医治疗。

诊时:

低热不退,微恶寒,头昏头重,胸闷不展,周身困重,四肢怠倦,不思饮食,稍食则恶心欲吐,大便溏薄,小便混浊。

检查:

舌质淡,苔白腻。

脉濡滑数。

思考讨论题:

(1)患者感受了哪种病邪?

该病邪人侵的诱因有哪些?

(2)请试用六淫致病特点来分析本病例临床表现的发生机制。

病案7,秦某,女,49岁,工人。

1975年6月21日初诊。

主诉:

全身浮肿9年。

病史:

全身浮肿已9年,纳少,腹胀食后更甚,身重无力,大便溏,小便甚多,每逢夏季加甚,冬日较舒。

曾经中西医治疗均未见效。

检查舌质淡,苔灰厚腻。

脉濡细。

(摘自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编)思考题:

(1)患者浮肿9年,其病位在何脏,其病邪是何种?

(2)该病的病邪是内邪还是外邪?

结合病例叙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病案8,范某某,男,57岁。

主诉:

发热、干咳4天。

病史:

秋初久晴无雨,4天前始患头痛发热、无汗、干咳少痰等症,经用桑菊饮等未能控制病情,继而气逆而喘,体温高达39.2,咽喉干痛,咯痰带血而粘,鼻干唇燥,口干微渴,皮肤干噪,神倦纳呆,胸闷胁痛,心烦失眠,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检查:

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

脉弦数。

(摘自医海拾贝)思考讨论题:

(1)本患者为燥邪为患,是内燥还是外燥?

是凉燥还是温燥?

病邪主要侵犯哪一脏?

(2)用燥邪的特性来分析本病的临床症状。

病案9,冯某某,男,34岁,干部。

L966年9月19日初诊。

主诉:

咳嗽咯血反复发作3年。

病史:

咳嗽已延3年,口干痰少,经医院x线透视检查诊断为“浸润型肺结核”。

住院治疗7个月,出院休息5个月,现咳嗽痰带少量脓血,胸闷隐痛,手足心发烧,夜晚烦躁不安,盗汗,口舌干燥,精神疲倦。

检查:

形容憔悴,言语声低。

舌边尖红,少苔而干。

脉虚细稍数。

(摘自中医医案医话锦)思考讨论题:

(1)患者的表现以何种邪气最为明显?

此种病邪是如何产生的?

(2)试列表比较本案与病案8的病因、病机、病位及临床表现异同。

病案10,郑某,男,36岁。

L975年7月25日初诊。

主诉:

发热、咳嗽15天,胸痛、咳吐脓血1周。

病史:

15天前受凉后发热、咳嗽,未及时治疗。

l周来高热不退,体温40,咳嗽,胸痛,痰多黄稠。

昨天清晨起咳吐大量脓血,腐臭异常,面部热,汗多,日苦而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检查:

胸部透视诊断为“肺脓肿”。

舌质红,苔黄厚。

脉滑数。

(摘自赣东名医李元馨专辑)思考讨论题:

(1)导致本病的病邪是外火还是内火?

为什么?

(2)用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解释各症状发生机制。

病案11,周某某,男,48岁。

主诉:

咳嗽、低热1年,咳吐痰血15天。

病史:

1年前始患“肺结核”,常有咳嗽、低热,15天前又增咳吐痰血,血色鲜红。

下午颧红,五心烦热,腰酸背胀,夜间盗汗咽干口渴,纳减神疲。

七查:

舌质绛红,有裂缝,苔少。

脉虚数。

(摘自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各考讨论题:

(l)患者的主要病邪是什么?

与(病案10)有什么不同?

(2)该病的主要病位是哪个脏?

解释本病的发生机制?

二、疫疠辨证,【基本概念】疫疠是中医对急性、烈性传染病的总称,而引起疫疠的病邪叫疠气或疫邪。

鉴于疫疠包括的病种繁多,各种疫疠的临床表现差别又很大,这里仅就疫气致病的基本特点及临床表现作扼要论述。

致病特点】,传染性强,流行面广,一旦流行,疫区内无论老幼男女,触之即病;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变迅速;疠气多从口鼻而入,各种疠气在脏腑经络的定位有其特异性,因此,同一种疫疠的症状相似;疠气的形成和疫疠的流行需要一定的自然、社会条件,如气候反常,洪水泛滥,战乱频仍,生活贫困,环境卫生极差等。

【临床表现】,疫疠可分为燥热疫和湿热疫两大类。

燥热疫以热毒充斥表里、脏腑,津血大亏为病机特点,症见大热大渴,头痛如劈,两目昏瞀,或狂躁谵妄,咽痛喉烂,骨节烦疼,腰如被杖,或吐衄发斑,或绞肠痛绝,或抽搐强直,或猝然仆地不省人事,舌绛苔焦或生芒刺,脉浮大数或沉数等。

湿热疫以湿遏热伏,邪阻膜原,三焦气滞,传变多端为病机特点,症见憎寒发热,嗣后但热不寒,午后热甚,头痛身痛,或腹痛吐泻,或猝发黄疸,或神昏谵语,或痰喘肿胀,舌质红绛,苔浊腻或白厚如积粉,脉濡数等。

【辨证要点】,疫疠辨证以传染性强、症状相似、发病急、病情重、传变快为要领。

第二节情志内伤辨证,【基本概念】情志内伤,是指情感、思维等精神活动过分突然、强烈或持久,超过了个体心理、生理所能承受的限度,从而引起脏腑气血失调而发病。

情志内伤辨证,就是通过辨证以确定患者情志内伤的具体病因和病机。

【致病特点】,触遇即发,发即里证;不同情志过激所伤害的脏腑及所引起的气血失调的倾向亦不同;情志过激常导致精神性症状及身心失调性疾病,如失眠、惊悸、眩晕、头痛、脏躁、癫狂、郁证、胁痛、胃脘痛、月经不调等;情志过激所致病证的发作、消失及轻重变化常与患者的情绪波动密切相关。

1、喜伤证候,“喜伤心”、“喜则气缓”,过度喜乐伤损心神。

其证候主要表现为:

心神无安,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或语无伦次,哭笑无常,精神错乱,举止失常,甚至痴狂等。

分析:

喜为心之志,适度喜乐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焕发,营卫调和。

但是,喜乐无制,超过正常限度,则心神受伤。

过喜伤心,使心气驰缓,心主藏神,神不守舍,故见心神不安,精神涣散,思想不集中等症。

暴喜过度,甚至还可能出现语无伦次,哭笑无常,或精神错乱,举止失常,狂躁不安等。

2、怒伤证候,“怒伤肝”,“怒则气上”,过于愤怒而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而呈亢进状态。

其证候主要表现为:

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眩晕,呃逆呕血,腹胀飧泄,甚或神昏暴厥等。

分析:

怒为肝之志,人有可怒之事而动怒,便是发而中节之和。

暂时轻度的怒气,略有利于压抑的情绪,或略有助于肝气的疏泄条达,不致为病。

过于愤怒,大怒不止,怒则气上,肝气升发太过,肝藏血,血随气涌,故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或而眩晕;甚则气血并走于上,蒙蔽清窍,而出现神昏暴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呕血;横逆犯脾,脾失健运、则见腹胀、飧泄等症。

素问举痛论说: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飧泄”。

3、思伤证候,“思伤脾”、“思则气结”,思虑太过,气机郁滞而致脾主运化的功能失常。

其证候主要表现为:

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形体消瘦,或睡眠不佳,多梦健忘,心悸怔忡等。

分析:

思为脾之志,“思伤脾”,思虑过度最易损伤脾胃。

思伤脾胃,中焦气结不畅,脾胃纳运失常,则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运化之源,脾失健运,久而气血亏乏,形体失养,表现为形体消瘦。

思虑过度,暗耗营血,血不养心则心悸怔忡;血不养神则失眠、健忘、多梦等心神不宁之症。

灵枢本神篇云: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思虑太过而易致气结不散,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意即过度冥思苦想,易造成志凝神聚的精神状态,久而出现气机郁滞的病理变化,故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说:

“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

4、悲伤证候,“悲伤肺”,“悲则气消”,过度悲哀,忧愁不解耗伤肺气。

其证候主要表现为:

面色惨淡,吁叹饮泣,神气不足,萎靡不振,烦热躁乱,情绪抑郁,神疲乏力等。

证候分析:

悲忧伤肺,肺主气而为娇脏。

灵枢本神篇说:

“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忧愁不解,肺气闭塞不行,则见情绪抑郁,神疲乏力等。

“悲则气消”,过度悲哀,耗伤肺气,意志消沉,故精神萎靡不振,吁叹饮泣。

气消而神亦涣散,故面色惨淡而神气不足。

素问举痛论说: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心主血属营,肺主气属卫,心肺郁结,最易引起营卫之气不得通利,郁久而化热,则见心神烦热躁乱之症等。

5、恐伤证候,“恐伤肾”、“恐则气下”、恐惧、惊骇伤及人之肾气。

其证候主要表现为:

下焦胀满,遗精滑精,二便失禁,或怵惕不安,常欲闭户独处,如人将捕之,或情绪不安,甚至神志错乱,语言举止失常等症状。

证候分析:

恐为肾之志,恐惧、惊骇而伤肾,肾居下焦,主藏精,司二便之开合,“恐则气下”,则见遗精滑精,二便失禁等肾气不固等症状。

惊恐伤肾,肾伤精却,肾经不得上奉,当上者不上,当下者不降,久而上焦闭,上焦闭则气归于下,气不行而见下焦胀满不舒。

另一方面,素问举痛论说: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故惊骇所伤,则有怵惕不安,常欲闭户独处,恐人将捕之等心神不宁之症,甚至神志错乱,语言举止失常等症状。

正如灵枢本神篇所说: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瘘厥,精时自下”。

【辨证要点】,情志内伤辨证的要点有三:

一是通过问诊可了解到患者此次发病与某种情志过激的内在联系,或性格孤僻、内向,或夙有其它心理缺陷等病史;二是临床表现中有精神失调的症状、体征;三是其症状复杂多样,且往往随患者的情绪波动而发生变化;四是情志过激主要伤及心、肝、脾三脏,因此,以这三脏的临床表现为主。

第三节劳伤辨证,【基本概念】所谓劳伤,是劳逸失度而伤人致病的简略语。

它广泛涉及人们在工作、运动、娱乐、休闲等日常生活诸方面的不当行为,因而在病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劳伤辨证,就是通过辨证以确定患者劳伤的具体病因。

【致病特点】常渐积而发,起病徐缓,逐渐加重,病程较长;以伤及脏腑气血为主,其次可伤及筋肉、经络及关节;多表现为虚证和慢性病。

1劳力过度,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大,则脏腑和肢体皆可积劳成疾。

临床上常表现为两种证型:

一是脾肺气虚津亏证,可见汗多口干,气短乏力,嗜睡体倦,神疲懒言,食欲不振,小便短黄等;二是筋骨损伤证,可见局部或全身痠软、胀痛、不适,多发生于腰背、四肢关节等用力部位,常伴有轻度压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2劳神过度,思虑、阅读、计算、记忆等脑力活动过度,则暗耗心血、脑髓,损伤脾气,而逐渐发病。

可见头晕眼花,视力下降,心悸健忘,神思恍惚,心烦失眠,食少纳呆,脘痞嗳气,腹胀矢气,排便困难或便溏等症状。

3房劳过度,性生活频繁,或早婚手淫,或多产堕胎,均可导致肾精亏损、肾气耗伤,引起腰膝酸软疼痛,眩晕耳鸣,神疲健忘,齿摇发脱,尿频夜尿,或尿后余沥不尽,白浊,性欲下降,或遗精滑精、阳痿早泄,或月经不调、滑胎不孕等症状。

4过逸少动,长期不劳少动,坐卧闲逸过度,可导致虚、实两种病理变化:

一种是脾胃功能减退,后天失养,气血渐弱,可见头昏心悸,身倦乏力,动则汗出、气喘,食少纳呆,面白少华,日渐消瘦,易感冒,舌淡或瘦,脉细无力;另一种是气血运行迟缓,渐至气滞血瘀,痰湿内停,经络痹阻,而见胸闷腹胀,二便不利,四肢胀痛、麻木、痠软,关节肿胀而活动不便,形体肥胖或沉重,易发眩晕、心痛、中风等病。

【辨证要点】,劳伤致病的表现虽多种多样,但辨证时应抓住以下三点:

有过劳或过逸的经历;起病缓慢而症状逐渐显现;不同劳伤病因的病机、证候重点不同,如劳力过度导致脾肺气虚及筋骨损伤的证候,劳神过度导致心血不足和脾失健运的证候,房劳过度导致肾虚证候,而过逸少动则导致气血虚弱及气血瘀滞的证候。

第四节食积辨证,【基本概念】饮食失宜是常见病因之一。

其中最多见者,乃由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或酗酒,以致饮食停滞于胃肠道而不能及时运化,遂形成食积证。

食积辨证,就是通过辨证以确定食积病因及病位。

【致病特点】妨碍胃肠通降,导致腑气逆滞的症状;食物停积不化则酸腐变质,产生异常气味;积食久停,可进而损脾、生痰或化热,形成脾虚证、痰证或里热证,在小儿可转化为疳积病。

【临床表现】,胃脘胀满或作痛,嗳腐吞酸,纳呆厌食(积什么食就厌什么食),恶心或吐出酸腐不化的食物,舌苔厚腻浊垢,脉滑有力,为食滞于胃脘;脐腹胀满作痛,肠鸣而矢气频传,大便不爽,泄出糊状、水样粪便而臭如败卵,或便秘,苔微黄而根厚腻,脉沉滑,为食滞于肠道。

临床上,此两组证候可兼见。

若积食进一步伤脾、生痰、化热,则有相应的症状出现。

【辨证要点】,诊断食积,以脘腹胀满或痛、嗳腐吞酸、纳呆厌食、舌苔垢腻、脉滑有力为基本依据。

第五节虫积辨证,【基本概念】虫积证是指某些寄生虫侵入人体发育繁殖,耗损营血、阻碍气机所表现的一类证候。

其中,肠道寄生虫,特别是蛔虫引起的病证比较常见,故为本节论述的重点。

虫积辨证,就是通过辨证以确定寄生虫种类和虫积性质。

【致病特点】,肠道寄生虫作为一类病邪,具有以下致病特点:

病位以肠道为主,有时亦可侵入胃、胆、肝等脏腑为患;虫积肠胃,以腑气滞逆及营血耗损为基本病机;诸虫致病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及活动规律,如蛔虫易绞结于肠道而形成虫团,或上窜于胆道、食道,或下泄于肛门,而蛲虫常于夜间爬出肛门产卵等;不同的寄生虫可引起各自特有的症状、体症,如蛔虫的吐蛔、便蛔,蛲虫的肛门瘙痒,钩虫的多食易饥、血虚“黄胖”等。

【临床表现】,脐周腹痛,时作时止,腹部可触及条索状虫团,胃脘嘈杂,大便失调,或吐虫便虫,或嗜食异物,或睡中齘齿,或面目虫斑,或发“蛔厥”等,由虫积肠胃,腑气紊乱、滞逆所致。

此外,还可兼见气血暗耗、营养不良的征象,如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唇爪淡白无华,舌淡脉细弱等。

【辨证要点】虫积辨证的着眼点,一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