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作物田间管理工作方案.docx

上传人:gj****cr 文档编号:11524157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冬作物田间管理工作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秋冬作物田间管理工作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秋冬作物田间管理工作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秋冬作物田间管理工作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秋冬作物田间管理工作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冬作物田间管理工作方案.docx

《秋冬作物田间管理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冬作物田间管理工作方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冬作物田间管理工作方案.docx

秋冬作物田间管理工作方案

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正值我县油菜直播、育苗移栽最佳期,因持续阴雨天气,降水偏多,造成田间普遍积水,田湿泥烂,耕整困难,影响油菜播栽质量;10月15日至11月15日为小麦秋冬适播期,又遭遇新冠疫情袭扰,严重影响油菜移栽和小麦播种进度,播期较平常年份延迟10-15天,部分农作物出现苗小苗弱等现象。

为切实做好各类作物冬春田管,夺取明年夏粮丰收,按照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安排,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冬春田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具有“压舱石”地位,当前国际形势复杂、“新冠”疫情流行,国家更是把粮食的稳产保供摆在了更加重要的突出位置。

省、市、县三级党政同责将粮食安全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畴。

因此,各级各部门要深化认识,高度重视,压紧压实粮食生产责任,主动担当作为。

目前,秋冬抢播抢种已接近尾声,油菜小麦整体播种偏迟,播种质量不高,出苗参差不齐,二、三类苗偏高,保产丰产形势不容乐观。

各镇(办)、局属各单位要筑牢粮食生产安全防线,切实落实农作物冬春田管措施,充分发挥技术增产优势,全力促进弱苗转化升级,为明年夏粮丰产增收和春菜保障供应奠定坚实基础。

   二、分类指导,落实各类作物技术管控

   以小麦、油菜、元胡、蔬菜、羊肚菌、马铃薯等作物生产为重点,精准指导,科学管理。

镇(办)要通过会议、镇村微信工作群,广泛宣传农业技术,发动干部群众,重视农业生产,细化落实各项技术措施,促使苗情转化升级,构建丰产骨架。

县级农业技术干部要利用QQ群、微信群、抖音等网络手段,采取发放越冬作物生产技术彩页等措施指导农户抓好田间生产管理,解决生产难题。

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技术培训,讲细讲透冬春田间管理技术要点,让干部、群众弄清弄懂关键技术,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人到田。

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服务功能,扩大统防统治、农机作业应用面积,做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与保障工作。

         

   三、加强领导,确保工作质量

   各镇办要加强此项工作的组织与领导,一把手要亲自安排部署,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好落实,农综站干部要落实包村责任。

请各镇办将包村干部名单于11月15日前上报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

县农技中心、县植保站、县种子管理站3个单位要把此项工作作为当前工作重中之重,切实抓好冬春田管和弱苗转化升级指导工作。

包镇技术人员要确保技术指导到位,每月现场指导不少于3次,关键农事时段每周现场指导不少于2次,县农业农村局将开展不定期检查督导,对工作不力的镇办和包镇技术人员予以通报。

附件:

1.县秋冬作物田管包片包镇干部名单

2.县小麦冬春季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3.县油菜冬春季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4.县元胡冬春季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5.县马铃薯栽培技术

6.县羊肚菌栽培技术

小麦冬春季田间管理措施

(一)清沟沥水,防止渍害。

前期,地势低洼的小麦田块极易形成渍涝灾害,导致植株缺氧、烂根、僵苗,抗冻能力降低,要及时组织农户,抢在雨雪天气前扎实清理田间“三沟”,确保沟系排灌通畅,降低渍害;立春后雨水增多,小麦田要及早清理田间“三沟”,消除渍害隐患,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发生。

(二)重视冬灌,分类施策。

“夜冻日消,冬灌正好”,冬灌一般在元月上中旬,对于长势差的小麦,可适当早灌,以促进生长。

对不同播期、不同苗情的小麦田块,做到分类施策,看苗追肥。

一、二类苗,结合冬灌按每亩追施尿素8-10公斤进行追肥,对抢播未施底肥的一二类苗亩施尿素5公斤,并施三元复合肥5-8公斤,防止脱肥,保证养分供给;对三类苗和弱小苗,结合冬灌亩追施尿素5公斤左右,并追施三元复合肥5公斤,促进生长。

(三)防止冻害。

对弱小苗,耐寒性差的品种,增施磷钾肥和喷施防冻剂,增强小麦抗冻性;对个别长势旺或密度高的小麦田,喷施多效唑或烯效唑,提高抗寒能力,降低冻害发生。

(四)合理追肥,促进苗情转化升级。

春季气温回升后要及早追肥,小麦追施返青肥、拔节肥,拔节期是小麦分蘖两极分化、小穗小花发育的关键时期,追施拔节肥有利于提高分蘖成穗,减少小穗小花退化,增加亩穗数和穗粒数,争取穗大粒多并改善品质,结合苗情亩追尿素5-10公斤,三元复合肥10-20公斤,灌浆期亩喷施磷酸二氢钾100克。

(五)重视“一喷三防”。

小麦抽穗后及时进行“一喷三防”,每亩可用100克磷酸二氢钾、10%吡虫啉10克、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克(或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8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克)和80%多菌灵超微粉50克(或40%多菌灵胶悬剂150毫升),对水40公斤混合喷雾,防治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喷施营养型叶面肥或调节剂,以延缓植株衰老,增加粒重,促大穗。

(六)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红蜘蛛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可用73%克螨特乳油30毫升对水30公斤倍喷雾;蚜虫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对水30公斤喷雾。

小麦纹枯病、根腐病、茎基腐病亩用亩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80克,对水60公斤喷雾;小麦锈病采取挑治或普防方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50公斤喷雾。

小麦赤霉病亩用15%戊唑·咪鲜胺10克,对水30公斤进行喷雾预防。

小麦田杂草化除,双子叶杂草,可用75%的苯磺隆,每亩1克,加水50公斤喷雾防治;单子叶杂草,可用6.9%精恶唑禾草灵,每亩80-120毫升,对水50公斤喷雾防治;使用75%的苯磺隆1克,加6.9%的精恶唑禾草灵60毫升,混合使用对水50公斤喷雾,可防治多种杂草。

附件3

                                 油菜冬春季田间管理措施

(一)清沟沥水,防止渍害。

前期,地势低洼的油菜田块极易形成渍涝灾害,导致植株缺氧、烂根、僵苗,抗冻能力降低,要及时组织农户,抢在雨雪天气前扎实清理田间“三沟”,确保沟系排灌通畅,降低渍害;立春后雨水增多,油菜田要及早清理田间“三沟”,消除渍害隐患,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发生。

(二)重视冬灌,分类施策。

对不同栽培方式、不同播期、不同苗情的油菜田块,结合冬灌,一、二类苗按每亩追施尿素8-10公斤进行追肥,对抢播抢栽未施底肥的一、二类苗亩施尿素5公斤,并施三元复合肥5-8公斤,未施硼肥的田块亩补施硼肥1公斤;对三类苗和弱小苗,采取少量多次施肥的方式进行追肥,亩追施尿素3-5公斤,并喷施磷酸二氢钾200克或三元复合肥5公斤,如有未施底肥田块,则补施硼肥1公斤。

对不具备灌溉条件的田块,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选择降水前施肥,或兑水泼浇和浇施粪水。

(三)防止冻害。

移栽油菜采取中耕培土壅根措施,中耕培土疏松土壤,切断杂草根系,达到增温、保墒、除草和防治病虫害的效果。

培土高度一般以第一片叶基部为宜,培至油菜苗的根颈部,特别对整地质量差,土块大的吊根苗,要及时中耕培实土壤,以利保墒促进根系生长。

对个别长势旺或密度高的油菜田,喷施多效唑或烯效唑,提高油菜的抗寒能力,降低冻害发生。

(四)合理追肥。

结合油菜苗情,抽薹初期亩追尿素10-15公斤,初花期亩喷施硼肥400克。

(五)打除三叶。

盛花末期打除三叶,增进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病害发生。

(六)防治病虫草害。

蚜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亩对水喷雾;菜青虫用1.8%阿维菌素1000倍液防治;根肿病用10%氰霜唑悬浮剂喷雾防治,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敌克松500倍液泼施,菌核病用50%多菌灵60克,或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60克对水50公斤喷雾;化学除草,播后24小时内进行封闭除草,亩用50%乙草胺60~100毫升,对水40~50公斤喷施,在此范围内,土壤湿度大时用量适当减少,土壤干燥时用量略增。

苗期杂草较多的田块进行二次化除,禾本科杂草于油菜3~4叶期用60克精喹禾灵(浓度为50克/升)选择性除草;双子叶杂草于油菜7~8叶期后用55克高特克(30%悬浮剂)选择性除草;单双子叶同时发生的田块用50克精喹禾灵+50克高特克在油菜5~6叶期进行防除。

附件4

                                  县元胡冬春季田间管理措施

(一)田间管理

(1)开好三沟、降低湿害:

元胡播种后及时做好田间排水、清沟排湿。

(2)化学除草:

元胡根系分布浅,地下块茎沿表土生长,一般不宜中耕除草,可在播种后30-45天内选用草甘膦化学除草,出苗后应进行人工拔除杂草,不能使用化除药剂。

(3)肥水管理:

元月中旬结合冬灌亩施尿素8-10公斤,开春后如天气干旱,灌水一至两次,灌后立即退水,多雨年份应做好清沟排湿工作。

开春元胡出苗后对肥料的需求量增加,根据苗情长势情况可酌情追施提苗肥,3月中旬至4月中旬,元胡进入块茎膨大期,为防止脱肥早衰,可以结合防病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叶面肥,促进地下茎节膨大。

(二)病害防治

元胡的病害主要有霜霉病、菌核病、锈病,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霜霉病,在防治技术对策上遵循“安全、高效、绿色、可控”原则,优先选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技术,必要时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化学防治。

(1)霜霉病防治:

霜霉病在3月初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产生褐色病斑,在潮湿情况下,叶背出现一层灰白色的霉状物,严重时叶片卷曲干枯死亡。

霜霉病发病适温为16℃~22℃,一般在3月上旬开始流行,3月中下旬是高峰期。

在药剂防治上,3月初开始每7-10天用32.5%苯甲嘧菌酯或72%霜脲锰锌或25%甲霜灵对水50公斤交替喷雾,提倡在早晨或下午及时喷药防治。

(2)菌核病防治:

菌核病3月下旬开始发病,4月上旬为发病盛期,首先危害近土表的茎基部,产生褐色的梭形病斑,湿度大时茎基腐烂,植株倒伏,严重时土表有白色棉絮状菌丝。

发病初期,及时清除中心病株,对病土和病株用生石灰或草木灰混合撒施消毒,药剂防治用40%菌核净或50%多菌灵对水50公斤交替喷雾防治。

(3)锈病防治:

锈病发生较少,在春季多雨,低温高湿情况下容易发病,发病初期在叶面出现不规则的黄绿色病斑,叶背病斑上有大量锈黄色的粉末。

药剂防治于3月中旬开始,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水50公斤喷雾防治。

附件5

                                  县马铃薯栽培技术

(一)品种选择

选择优质特早熟脱毒种薯早大白或226。

(二)播种技术

(1)选种:

选无病虫、无冻害、表皮光滑,新鲜,50—100克大小均匀的薯块作种薯,亩备种250公斤。

(2)切块:

马铃薯芽眼的萌发具有顶端生长优势,生产实践中为促使早发芽和发芽一致,要把薯块纵切,平分顶芽,每块种薯保证1—2个健壮的芽眼,单块40-50克,保证母体养分充足,随切随拌草木灰。

如切块过程中遇到病薯,即用75%的酒精或0.1%的高锰酸钾对刀具消毒。

防止交叉感染。

(3)播种:

最佳播期为12月下旬至1月中旬,播种密度为株行距30×38厘米,播后覆土喷施除草剂盖膜,棚体四周压实保温。

(三)施肥技术

马铃薯属薯芋类地下块茎膨大作物,对肥料特别是钾肥需求量大,每生产2000公斤薯块,需要吸收氮10-12公斤,磷4公斤,钾16-20公斤。

根据大棚生产特点:

每亩地施用优质农家肥3000公斤或腐殖质有机肥300公斤作底肥,亩施含量45%以上硫酸钾复合肥40—50公斤,硫酸钾20公斤作种肥,全层混施,一次施入。

(四)大田管理

(1)适时破膜放苗:

当发现幼苗拱土时,及时检查,当长出1—2片叶时,选择晴天上午10时前,下午4时后,阴天可全天放苗,遇寒潮或高海拔地区应推迟放苗时间并以放大不放小,放绿不放黄为准则,在对准幼苗的地方将地膜划一个十字形口,把幼苗引出膜外。

放苗后用细土封严苗孔,以利保温保墒、封灭杂草。

(2)加强水肥管理:

播种后若墒情不足,可浇(灌)水一次。

马铃薯进入现蕾期若遇干旱,可轻灌水一次。

在降雨较多时,雨后块茎膨大初期亩施复合肥6公斤或尿素10公斤,在株间扎孔深施或结合灌水追肥。

无灌溉条件的可用2%的尿素溶液对水50公斤进行叶面喷肥,防止早衰。

水分管理上一是快要出苗时,浇一次透水,保证全苗。

二是在块茎形成期,结合施肥浇一次透水(亩追尿素20-30公斤)。

三是在块茎膨大期,浇一次透水,促进生产,确保产量。

(3)适时化控:

马铃薯生长中后期要做到“控地上、促地下”,在株高1尺时亩用15%多效唑40克对水40公斤喷雾。

   

(4)防治病虫害:

对于马铃薯晚疫病、霜霉病在发现中心病株3—5天后及时拔除,喷第一次药,以后每隔7天喷1次共喷3次,一般每亩使用75%代森锰锌或甲霜灵对水40公斤喷防。

发现蝼蛄、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可用90%敌百虫做毒饵田间诱杀,用灭蚜威等防治蚜虫。

附件6

                                       县羊肚菌栽培技术

(一)制种技术

1.优良品种(株系)筛选。

目前羊肚菌品种(株系)代号繁多,不同区域栽培的表现(丰、抗、优特性)具有差异性因此,在不同区域栽培羊肚菌,必须先引种试种(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比较,以筛选优良株系作为主推种,才能确保规模栽培高产稳产。

2.优化菌种与营养袋配方

(1)菌种配方:

小麦粒30%,玉米粒30%,麸皮20%,木屑17.8%,石灰2%,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1%。

料含水量55%。

(2)营养袋配方:

小麦粒30%,玉米粒30%,麸皮20%,木屑15.8%,石灰4%,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1%。

料含水量60%。

3.培育优良菌种与纯度鉴别。

培养料原料吸足水后按配方比例拌匀装袋,每袋(14厘米×28厘米)装料湿重0.75公斤,常规插通气棒、套环、灭菌、接种,弱光培养菌丝即可。

优化配方料培养菌种播种后萌发力强,菌丝生长快、洁白、浓密、旺盛,沟播35天菌丝在土壤中延伸直径达76厘米。

试验发现培养料装袋时放入通气棒,较不放通气棒菌丝满袋快10-12天。

另外,羊肚菌不放通气棒,菌丝较难延伸到袋底部,导致底端料发酸发臭,造成菌种隐形污染,影响菌种纯度。

高纯度菌种鉴别:

菌种满袋2-5天后,菌丝长势特别浓白是绿色木霉污染,白色菌丝为链孢霉污染,黄色菌丝为细菌污染,发现污染菌种应坚决弃用。

4.高产营养袋制作。

营养袋制作工序同制种,每袋(12厘米×24厘米)湿重0.35公斤。

试验表明优化后营养袋配料比对照(甘薯渣70%+木屑10%+甘薯藤10%+玉米碎粒10%)35.6%。

添加微量元素提高菌丝酶活性,加速其对营养转化利用,延缓菌丝衰老;提高石灰用量至4%,可有效降低营养袋链孢霉污染率。

(二)关键栽培技术

1.栽培地选择。

首选,海绵状的肥沃黑色沙壤菜园地,保肥保湿透气好,厢面不易积水;温度4-10℃,肥沃深沟10厘米条播,7天后菌丝爬出土面,可向边际延伸35厘米;播种30天后菌丝变米黄色停止营养生长,播种55天后可出菇,出菇密集,菇形大。

在县产量可达300-860公斤/亩。

其次,稻田或玉米地,肥力中等,播种萌发较快。

温度4-10℃,条播40天后菌丝向边际延伸45厘米。

营养生长期40天,播种65天后出菇,出菇密度中等,菇大小中等,产量一般在100-370公斤/亩。

再次,板结黄壤地,条播54天后菌丝向边际延伸65.7厘米,播种79天后才出菇,出菇稀少,产量只有20-80公斤/亩。

可见,良种、良法、良态、良田综合互作才能实现羊肚菌高产稳产。

2.栽培地海拔与播种期确定。

羊肚菌菌丝生长怕大风久旱,不怕冷,喜湿润、弱光、透气;子实体怕热怕晒怕积水,喜通风耐低温。

县海拔600米以下区域1月初播种,3月下旬出菇虽密集,但在高温高湿的胁迫下,柄腐病和白毛霉重,幼菇成活率低,产量较低。

11月中旬播种,冬季无极端冷冻天气,3月出菇期空气相对湿度高,厢面可出两潮菇,菌帽长,菌柄白,质量好,病虫少,上市早,售价高。

12月上旬播种,次年3月上旬出菇,当地春季升温快,羊肚菌子实体生长易遇高温(22℃),大头菇占比高,鲜菇卖相差。

高海拔(1000米)冬季播种温度低,雨雪冰冻天气多,播期以12上中旬为好,出菇期4月上旬;高海拔栽培短板是发菌期长达100天,只出一潮菇。

其优势是播种发菌期温度较低,投放的营养袋链孢霉污染少。

3.设置凹槽出菇厢面。

待播地旋耕机耙打翻晒7-10天,播种前每亩施石灰1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足墒再耙一遍细碎土壤,整地至疏松海绵状,并疏通排水沟待播种。

①凹槽厢面设置:

拉绳分厢宽0.7米,走道0.7米;在厢面起2条平行播种条沟,条沟间距50厘米,沟深8-10厘米。

②播种:

每袋菌种(湿重0.75公斤)播沟长5米,播种量190袋/亩;播种后一周内摆放营养袋,划两条口的营养袋紧贴菌种,投放量2200袋/亩。

③覆土整出凹槽出菇厢面:

2条播种沟覆土厚10-15厘米,并整呈龟背垄,整个厢面形成3条凹槽沟,其中龟背垄间凹槽宽30厘米,龟背垄外凹槽宽10厘米;④凹槽龟背垄作用:

一是遇到久旱不利气候时,龟背垄的厚土可保证菌丝在足墒下正常生长;二是覆盖厚土可防鼠防鸟为害营养袋;三是营养袋在恒湿土层中利于营养快速转化,并有效控制链孢霉的污染;四是凹槽沟湿度长期保持恒定,只要自然环境有适宜的温、光、湿、气刺激,幼菇率先从槽沟处长出。

4.逆境胁迫菌丝体。

栽培羊肚菌难点是原基保育,特别是大棚栽培羊肚菌原基分化至幼菇生长期,若遭遇倒春寒(温差≥12-15℃),大批原基会被冻死,导致栽培者血本无归。

究其原因:

大棚栽培羊肚菌菌丝均在保温棚内快速生长,未经低温与干旱等极端天气逆境锤炼,导致原基和幼菇耐低温能力弱,遇极端倒春寒易绝收,是传统大棚栽培羊肚菌的主要风险点。

逆境胁迫方法:

一是条沟播种,促使菌丝向沟侧土层延伸,形成不同菌龄段的菌丝体和菌核,确保厢面原基可分批分化,增强抵御倒春寒能力,规避绝收风险。

二是播后厢面不遮光,利用自然光和降雨抑制菌霜形成,减少菌丝养分无效消耗,迫使菌丝在土中生长,扩大菌丝营养吸收面和提高养分储积能力。

三是在日晒雨淋、干旱、冷冻的极端天气胁迫下,看到厢面白色菌丝变成米黄色(褪霜期),厢面直接覆盖3-4针遮阳网或黑色地膜保湿菇,将传统大棚表土上原基诱导至土层下,提高幼菇抗寒力。

四是土层中分化的幼菇,即使在2-5℃或短暂雪天也不会冻死,逆境胁迫就是提高出菇成活率,从而实现稳产高产。

5.幼菇期延迟拱棚。

延迟拱棚操作:

当遮阳网或黑色地膜覆盖厢面幼菇长至3-5厘米时,选阴天用长2.2米竹竿拱棚,竹竿间距1.0米,厢床两端用竹竿交叉拱,将遮阳网黑色地膜覆盖在拱棚上。

幼菇刚立针时不必棚,过早拱棚会导致厢面小气候环境湿度下降,导致出菇不整齐或稀疏,影响产量。

只有幼菇长至3-5厘米时拱棚,才能实现厢面集中出菇,这是获得高产的有效措施。

矮拱棚只适宜气温2-18℃内羊肚菌的生长,当气温升到25℃时,还需采取降温措施,否则会出现大头菇。

大田测产表明:

头潮菇产量高的厢床,第二潮菇产量只有头潮10%;头潮菇产量低且厢床湿度保持好,第二潮菇可占总产一半。

6.干湿交替防病。

管理重点就是大田疏沟排水,防止厢面长时间积水。

羊肚菌子实体在干湿交替且通风好的环境中生长,更利于预防柄腐病和白毛霉。

7.采收烘烤。

采摘:

菌帽变黑,子囊果4-8厘米并不再增大,菌盖凹坑分明,肉质厚实有弹性,香味浓为羊肚成熟标志。

采收方法:

左手捏住菌帽,右手持锋利小刀,从基部将羊肚菌割下。

烘烤:

割下鲜菇菌柄(确保不带泥),单层均匀放在烘筛上。

火候控制,初期(定型)烘烤温度35℃,每隔2小时将烘烤室温度升高3-5℃,6小时后温度升高到48℃,48-50℃保持3-4小时,羊肚菌干燥并形状固定。

(备注:

羊肚菌系新兴产业,生产管理技术尚不完善,本技术要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