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514682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资阳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川省资阳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川省资阳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川省资阳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川省资阳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资阳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docx

《四川省资阳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资阳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资阳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docx

四川省资阳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

资阳市高中2013级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第1页到第8页,第Ⅱ卷第9页到第10页。

全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和第Ⅱ卷中的单项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3.考试结束时,请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期的文学很多记叙奇异荒诞的故事。

上古神话、巫女神汉事、《楚辞》、《山海经》、六朝志怪小说等,它们在表情达意的时候,常常流露出对上天的敬畏、对鬼神的好奇、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对灾异怪象的恐惧,这些都有着天人关系的深深烙印。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

在人类对天(自然)的探索中,人们创造了盘古开天辟地、始祖感孕于天、夸父追日的神话。

屈原思考人的本性与自然界事物的共同性,创造了香草美人这一圣洁的文学形象;思考天人关系,写出《天问》。

记载鬼魅妖怪、神仙方术、佛法灵异事,则有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幽冥录》等。

所有这些无不是在思考人与天(自然)的关系时有所感触有所思考的产物,它一方面受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在自觉不自觉地宣扬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奇异关系。

这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荒诞的事却被古人当作真实的情况来看待,这与先民的思维方式有关。

首先,先民在思维中未将自己同自然界截然分开。

其次,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一定的时间、空间往往和一定的神明相对应,而时间、空间位置等观念是无法从具体内容中抽象出来的。

先民在同自然界(上天)作斗争的实践中,与大自然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认为自己的一切来自上天(自然),自然中的风吹草动会引起身心的潜移默化,自己的活动又会牵动着自然(上天)的起伏变化。

这便是“天人感应观念”的精髓所在。

正如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言: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它蕴含着人类早期思维中的种种特点:

其一,人与自然是相依相惜的关系,人在看事物的时候常常会以己观物,物我交融;其二,人对自然充满敬畏、好奇、恐惧的情感;其三,天与人的关系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征。

人类早期思维中的种种特点自然深刻影响着文学的灵魂——情感表达。

如《诗经》的开篇唱道: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越人歌》: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楚辞》:

“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离骚》: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古人看到两只水鸟在欢唱,会联想到男女之间的爱情;山上有木,木上有枝,这是多么自然的一件事,妾对君的喜爱也是多么自然合理的一件事,山有木,木有枝的事不曾被人留意,妾对君的一片痴情也不为君所知;湘君等了很久都没有等到湘夫人,于是他马上注意到自然界中悲观性的反常现象,鸟不是栖息在树上,而是羁留在萍草丛中,渔网没有撒到水中,而是被挂在树梢;屈原见草木凋零,便忧楚王大业衰败。

以上这些或用起兴、或用比喻,将人类复杂抽象的感情用外在、具体、形象的事物展现出来。

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那种将万物和自己相关联的思维模式,在这个关联过程中,人类的情感也与万物相关联。

(选自周杭的《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人关系在早期文学作品中体现在对上天的敬畏、对鬼神的好奇、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对灾异怪象的恐惧等方面。

B.《天问》《搜神记》等作品会受到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宣扬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奇异关系。

C.荒诞之事被古人当为真实,与先民未将自己同自然界截然分开的思维以及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最初发展阶段有关。

D.“情感表达”作为文学的灵魂,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其中人类思维中的种种特点对情感表达的影响是深刻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人类对天(自然)的探索中,人们创造出了“始祖感孕于天”等神话,展现出先民对客观世界中众多现象的解释。

B.“先民在思维中未将自己同自然界截然分开”以及“先民的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物象”这两个思维特点是有关联的。

C.虽然“天人感应”在文学创作中是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但也有文艺理论家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达阐释过这种观念。

D.《诗经》《越人歌》《离骚》等文学作品中均体现出了“天人感应”的观念,但具体采用的文学艺术手法是不相同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文学初创样式的神话深受“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对我国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B.开天辟地神话中,盘古双眼化为日月、头发化作星辰等现象,体现出神话创作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C.自然中的风吹草动会引起人们身心的潜移默化,以己感物,触景生情。

这是“天人感应观念”的主要内容所在。

D.比兴的手法能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传达出来,让有着相似情感体验的读者产生共鸣,体现了文学之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卢志字子道,初辟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

成都王(司马)颖之镇邺也,爱其才量,委以心膂遂为谋主。

齐王(司马)冏起义,遣使告颖。

颖前锋都督赵骧为(司马)伦所败,士众震骇,议者多欲还保朝歌。

志曰:

“今我军失利,敌新得胜,必有轻易陵轹之情,若顿兵不进,三军畏衄,惧不可用。

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

”颖从之。

及伦败,志劝颖曰:

“齐王众号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能决,大王迳得济河,此之大勋,莫之与比,而齐王今当与大王共辅朝政。

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颖纳之,遂以母疾还籓,委重于冏。

由是颖获四海之誉,天下归心。

及(司马)乂死,颖表志为中书监,留邺,参署相府事。

乘舆败于荡阴,颖遣志督兵迎帝。

及王浚攻邺,志劝颖奉天子还洛阳。

时甲士尚万五千人,志夜部分,至晓,众皆成列,而程太妃恋邺不欲去,颖未能决。

俄而众溃,唯志与子谧、兄子綝、殿中武贲千人而已。

志复劝颖早发。

时有道士姓黄,号曰圣人,太妃信之。

及使呼人,道士求两杯酒,饮讫,抛杯而去,于是志计始决。

而人马复散,志于营阵间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得百余人。

志入,帝问志曰:

“何故散败至此?

”志曰:

“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

”帝曰:

“甚佳。

”于是御犊车便发。

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守洛阳,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兵仗甚盛。

志喜于复振,启天子宜下赦书,与百姓同其休庆。

奔散者多还,百官粗备。

帝悦,赐志绢二百匹、绵百斤、衣一袭、鹤绫袍一领。

洛阳没,志将妻子北投并州刺史刘琨。

至阳邑,为刘粲所虏,与次子谧、诜等俱遇害于平阳。

(节选自《晋书·卢志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B.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C.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D.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辟”指初次授予官职,其中“辟”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有“授”“拜”等词语。

B.“武贲”即虎贲,是对勇士的一种称呼,常常指守卫王宫、护卫君主最勇猛精锐的兵士。

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东汉黄门令等职常由宦者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赦书”是皇帝用来传达任官封爵、告诫臣僚等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书,有着相对固定的格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志才华出众,气量不凡。

在邺城时,成都王司马颖因为卢志才华气量出众,便给予他重任。

B.卢志富有主见,精于用兵。

在部队作战失利之时,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关于用兵的奇谋。

C.卢志善于劝谏,深谋远虑。

他曾劝谏司马颖,要暂避齐王的锋芒并推崇齐王,慢慢博取民心。

D.卢志临危不乱,忠于君王。

在战乱中,卢志多次沉着冷静地带领着忠诚不渝的将士护卫皇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

(5分)

译文:

(2)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黄河

罗隐①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②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③,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

何必劳君报太平!

注:

①罗隐:

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

②银汉:

本指上天,这里指皇室、朝廷。

③高祖誓功衣带小:

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

“使河如带,泰山若砺”。

这句话是说功臣的爵位永不失去。

8.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

请概括并分析。

(5分)

答:

9.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诗经·氓》中劝诫女子不要同男子沉迷于爱情的句子是:

“▲,

▲。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寄托于江水和明月的句子是“▲,▲。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强调人们要为国尽忠,死后方可青史留名的句子是: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

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格桑梅朵

张玉兰

(1)来到川藏线上这个道班的时候,正是一个凛冽的冬天,风像长了牙齿,龇牙咧嘴地向我扑来。

连绵的雪山矗立在眼前,一眼望去,是意料之中的一片纯白。

(2)父亲在这条线上修了一辈子路,最后不得不带着一身的高原病回到家乡。

临走时,也不忘将我作为他的接班人。

那时,我刚卫校毕业,本有大好的前途。

可军人出生的父亲,却板着一张脸,无比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你必须得去,那儿需要你这样懂医的人。

(3)我知道有这样的父亲,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

在母亲的哭哭啼啼中,我没有掉一滴泪,把对父亲的怨恨装进行囊,毅然走进了这个雪山脚下的道班。

(4)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荒凉,每年春夏时节,被大雪封了一冬的公路就格外的热闹。

纤细娇艳的格桑花蓬蓬勃勃一路开到雪山之巅;连绵不断的进藏汽车排起长龙,在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上蠕动;骑行爱好者们一路欢歌,摇着清脆的铃铛,从我们面前疾驰而过;还有那些藏族老乡赶着自家的牛羊,从从容容地跨过公路,辗转到别的草场……

(5)公路上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我们这些养路工人最繁忙的时候。

这段28公里长的川藏线是属于我们道班管辖的,为了能保证这条路畅通,李大姐他们天不见亮就得起来去清理路面,然后再回来吃早饭。

(6)通常这个时候,我都还在睡懒觉,他们知道我憋屈,也不叫我出工,由着我的性子来。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属于这里的,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因此我也放任着自己,我要让我的父亲知道,是他毁了我的一生。

(7)直到有一天,一阵慌乱的脚步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接着是李大姐的呼喊:

“幺妹儿,快起来,要出人命了。

”我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只见几个藏族老乡抬进来一个老阿妈,呼吸急促,脸色乌青。

我被这慌乱的场面吓住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老阿妈的呻吟瞬间战胜了我的犹豫,我从床下拿出急救箱,给老阿妈吸上氧,打针,拿药,倒水,喂药,一连串的动作再自然不过了。

(8)不一会儿,老阿妈终于缓过气来,她忽然跪在我的面前,不停地说着我听不懂的话,吓得我直往李大姐的身后躲。

(9)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我百无聊赖地坐在道班的屋顶上看远处盛开的格桑花,一个部队的车队从道班门口浩浩荡荡驶过。

这时,一辆军车靠边停了下来,从车上跳下一个年轻的士兵,对正在修路的李大姐他们比划着什么。

(10)忽然,李大姐抬起头,朝我大喊,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从房顶上跳下来问:

“喊我干啥子?

(11)那个士兵递给我一个栽有格桑花的罐头盒说:

“谢谢你救了我阿妈,这是生长在五千米雪山上的格桑梅朵,送给你。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跑掉了。

(12)我只知道这花叫格桑花,却不知道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格桑梅朵,好有诗意的名字。

我把那盆格桑花放在窗台上,问李大姐:

“格桑梅朵是什么意思?

(13)李大姐说:

“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你那盆花在藏族人眼里就是吉祥幸福的花。

(14)以后的日子,那个藏族士兵每次进藏都要为我带回一个栽有格桑梅朵的罐头盒。

渐渐的,娇艳的格桑花开满了我的窗台,在花香里,所有的烦恼抑郁全都逃遁了。

(15)终有一天,为我送格桑梅朵的不再是那个满脸高原红的藏族小兵,而是他的战友。

我问他的战友,那个小兵哪儿去了?

战友先是支支吾吾,最后才说,他牺牲了。

(16)战友红了双眼,哽咽道:

“就是这次进藏,突遇暴风雪,道路塌方,嘎旺他们的车就翻下了悬崖……”

(17)我不知道那个战友是何时离开的,我的头脑中一片空白。

(18)李大姐安慰我说:

“别伤心,在这几千里的川藏线上这样的事已是家常便饭。

你爸爸曾说过,我们守路的人一定要守好这条路,才能让行路的人更加安全,让千千万万的家庭幸福美满。

(19)整整齐齐摆在窗台上的格桑梅朵,在暖暖阳光下,绽放着。

似乎在告诉我,父亲和千千万万的养路工人是在用生命浇灌着更多人的格桑梅朵。

(选自《2014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

(1)段描写的自然环境,写出了川藏公路线环境的恶劣,表现了“我”进藏的无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血肉丰满的公路养护工形象,作者以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出他的强势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C.小说以“我”睡懒觉、不出工、放任自己与李大姐等养路工人天不见亮就起来去清理路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养路工人的繁忙和我的懒惰与任性。

D.小说以“格桑梅朵”将小说中的人物串联在一起,使小说结构紧凑,内容浑然一体,并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E.“我”不愿去高原,感觉人生灰暗,后来给藏族老阿妈治病,藏族士兵给“我”送格桑花及藏族士兵的牺牲对“我”的触动很大,使“我”对改变以后的人生充满希望。

(2)为什么小说在第(4)段要极力描写春夏时节川藏公路的热闹景象?

(6分)

答:

(3)小说主要描写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也有人认为主人公是以父亲、李大姐为代表的川藏线的养路工人,还有人认为主人公是一个群体,包括父亲、李大姐、“我”、藏族士兵。

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请说明理由。

(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于青

(1)离开了父亲阴沉的旧宅,离开了母亲有许多清规戒律的洋房,张爱玲感到了一种心身自由的舒畅。

尽管复杂的家庭纠纷已使她的人生观蒙上了灰色,但她仍旧在同学中是一个沉默的女孩。

但热爱生命,对世界充满了新奇与兴趣的爱玲却渡过了她生命中生动的一页。

(2)香港是一个商埠,那里集中了殖民文化的浮华与喧嚣。

爱玲的同学中,多半来自印度、马来西亚、英国以及欧亚混血等富足的华侨之女。

这里的生活气氛轻松而又明快,张爱玲与好友炎樱常常沉浸在日常生活里具体的乐趣中,一起看电影,一起吃冰淇淋,一起去跳舞。

张爱玲最初的学习日子里,充分享受着生命的精美。

(3)但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张爱玲的志向,张爱玲在沉闷的家庭里曾悟出她的做人之道:

“一个人假如没有什么特长,最好是做得特别,可以引人注意。

我认为与其做一个平庸的人过一辈子清闲生活,终其一身,默默无闻,不如做一个特别的人,做点特别的事,大家都晓得有这么一个人,不管他人是好是坏,但名气总归有了。

”在这种人生观的影响下,张爱玲的学生生活充满了计划。

她与炎樱随意任性的性格不同的是,读书十分勤奋,甚至到了发奋的程度。

她天生的聪颖和后天的努力,以及她的早熟及其世故,使她在花样年华便能揣摩每一个教授的心思,所以每一门功课总是考第一。

甚至有一位先生对她说:

他教了十几年的书,没有给过别的学生似张爱玲这样高的分数。

张爱玲连得了两个奖学金,不是香港战乱爆发,她很有希望被送到英国去继续深造。

在这样的发奋下,她的英文出奇之好,好过中文。

她的姑姑也赞叹她是:

“真本事,随便什么英文书,她能拿起来就看,即使是一本物理或化学。

”并非说她看内容,她是看里面的英文写法。

于是她的英文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

这为她后来回上海谋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由于张爱玲的同学中阔人太多,张爱玲更是沉默寡语,冷眼审视。

她的社交范围不广,只是同好友炎樱亲如手足。

经炎樱的介绍,她认识了几个人物,其中有一个嫁过几次不同人种的广东女子麦唐纳太太,这女人后来便成为《连环套》中的主人公霓喜,还有一个本分的英国教师,罗杰安白登,这便是《沉香屑》中娶了中国女孩的罗杰先生。

因为此时的爱玲纯粹是冷眼旁观,这些人物给了她深刻的印象,他们好像活泼地嵌入了爱玲的脑海里。

(5)香港大学三年级时,香港战争爆发。

张爱玲在对这段经历的回忆时做了一个比喻:

“是像一个人坐在硬板上打瞌盹,虽然不舒服,而且没完没了地抱怨着,到底还是睡着了。

”张爱玲却没有睡着。

战争的种种恐怖都清晰地刻在她的脑海里。

她经受过家事变迁,人情冷暖,但枪声炮火给予她的刺激却是空前的。

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就躺在自己的身边,眼前穿梭般来去血肉横飞的人们,耳边是枪鸣炮轰,张爱玲的心收得更紧了,她把自己牢牢地关紧,处乱世于不惊,居险境于平和,竟在炮火中又重新读了《官场现形记》,仅仅担心的是能不能够读得完。

除此之外,便冷眼观察乱世中的人生,此时的人生如同唐诗所形容的“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许多人耐不住这空虚和绝望,而急急结婚了。

张爱玲亲眼目睹了一对男女在空袭中却要借车子去领结婚证。

望着并不十分“善眉善眼“的男人和亦不超凡出众的新娘,爱玲的思绪总是围绕着“生命到底是什么”反复思忖着。

也许在此时,她已孕育出几年后震惊文坛的杰作《倾城之恋》。

(6)休战后,张爱玲在“大学堂临时医院”做看护,她自己追忆着自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没有良心的看护。

她对病人的态度冰冷,因为看到生命在他们那里受难。

受难的生命在张爱玲那里从根本上是不容的。

她理念中的生命,应该是享用,各种各样的,从颜色到味觉,都应如此。

然而现实中的生命处处是受难,她见过在战争中只剩下饮食男女这两项本能的大学生,看见了战后人们食欲的变态享受,使香港成为空前的美食城,看见了刚经过战乱就开女学生玩笑的日文教授,她终于得出结论:

想做什么,立刻去做,都许来不及了。

“人”是最拿不准的东西。

(7)这一段香港大学的学习生活和战事,为张爱玲走上文坛准备好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这一期间,她像一株正在吸收养分的青竹,各种各样的养料她皆能消化,以丰富自己不多的阅历所总结的经验。

她总是奇特的,奇特地认为:

脏与乱与忧伤之中,到处会发现珍贵的东西,使人高兴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

从张爱玲以后创作中可以看出,这样的一段生活,是让她“高兴”了良多时辰的。

她不久的文坛盛名,便是从这片“脏”与“乱”中拨节而出的。

(8)一九四二年,张爱玲从香港回到上海。

上海文坛从此捧出了一颗耀眼的新星。

(选自于青《张爱玲传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

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

1924年,张爱玲开始私塾教育。

1928年,随父亲返回上海,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并开始读《三国演义》《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名著。

1930年入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

改名为张爱玲,同年父母协议离婚。

②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摘自张爱玲的《天才梦》)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张爱玲历经坎坷,经受了家庭的变迁,领略了人情的冷暖,还遭遇了无情的充满死亡的战乱。

B.张爱玲在“大学堂临时医院”做看护,不负责任,对病人态度冰冷,是一个没有良心的看护,其原因是她内心与现实的激烈冲突。

C.张爱玲身处乱世平和不惊,即使战乱爆发,也没有完全抱怨,战争的恐怖让她睡不着并清晰地刻在脑海,对她的影响巨大。

D.家庭沉闷的气氛和复杂的纠纷,香港浮华喧嚣的殖民文化,以及大学的同学中多是有钱的闲人,致使张爱玲沉默寡言,冷眼旁观。

E.张爱玲读大学时,每门功课总是考第一,这是因为她天生聪明,后天勤奋努力,还有能揣摩教授的心思。

(2)张爱玲在香港的经历,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哪些良好的基础?

(6分)

答:

(3)请简要概括张爱玲的性格特点,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6分)

答:

(4)文章第(3)段画横线的部分写到了张爱玲的“做人之道”,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和对人生或生活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部分机关衙门习气浓厚,少数干部办事敷衍塞责,不但自毁了形象,让群众,而且妨碍了发展大局。

②张傲月收起了自己的完美腹肌,大秀舞技,整支舞蹈获得了导师们的高度赞誉,金星对他更是。

③5月份大城市失业率为5.1%左右,比上月有所下降,中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今年以来,在整体经济增速有所回落的大背景下,中国就业情况逆势走强,令人。

A.另眼相看刮目相看侧目而视

B.侧目而视刮目相看另眼相看

C.刮目相看另眼相看侧目而视

D.侧目而视另眼相看刮目相看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国大众文化已经越来越简单、粗暴地成为一种变现的工具,制造者不仅丧失理性,连同这种文化下培养出来的受众也丧失理性,集体沦为毫无审美情趣的纯消费动物。

B.中国的时尚品牌不愿在自己的品牌店里大幅打折促销,因为这种方式会令广大消费者对其商品的内在价值产生怀疑。

C.发布会现场,马东宣布将转型创立米未传媒,还宣布“奇葩说”第三季即将启动,这对粉丝来说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喜事。

D.欧元区领导人就希腊援助问题召开了紧急峰会,各方仍未能就希腊获援前景达成具体的共识,但此前的僵局已有所松动,前景却不可叵测。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Wi-Fi是英文WirelessFidelity的缩写,,。

,,。

,只要在一个金属圆筒中放入合适的能加强信号的介质就可以了。

①这种网络的唯一缺点是通信距离很短

②能够让计算机不用线路连接就可以在局域网中发送和接收高速数据

③但是如果使用定向天线来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