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和整理与复习二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514081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9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和整理与复习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和整理与复习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和整理与复习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和整理与复习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和整理与复习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和整理与复习二教案.docx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和整理与复习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和整理与复习二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和整理与复习二教案.docx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和整理与复习二教案

第五单元统计

教学内容:

1、复式条形统计图2、复式折线统计图3、简单的统计活动

教学要求:

1、通过投球游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了解其特点。

2、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有效的表示数据。

3、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

经历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了解两种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能读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把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把统计图补充完整,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有效的表示数据。

课时安排:

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3课时)

简单的统计活动(2课时)

 

第1课

教学内容: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投球游戏,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并了解其特点。

2、能从统计图中获的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并了解其特点,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做出预测和决策。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谈话引入

我们都学过那些统计图?

这些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课本59页图表。

(图略)

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

2、根据这幅图表,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3、我们用哪一种统计图能更加形象直观地描述这组数据呢?

既能反映投球者单手投球距离又能反映双手投球距离。

4、小组为单位,尝试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交流后再完善。

5、读懂复式条形统计图。

(1)从统计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大多数情况下,哪种情形投球距离远一些?

与你的猜测一样吗?

全班交流时,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是蕴涵着信息的。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60页试一试。

指名读题,问:

说说这道题让我们干什么?

让学生按要求解决问题。

2、学生补充统计图。

提醒学生要细心确定每一条直条的高度,并用不同颜色表示。

操作完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图中得到尽可能多的信息,并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试猜测。

学生回答:

表中数据分别反映投球者单手投球距离和双手投球距离。

引导学生说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小组交流。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学生发现:

大多数同学都是单手投球远,只有4号同学双手投球远,6号同学是两种情形下投得一样远。

 

 

教学反思:

 

第2课

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从统计图中获的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了解其特点,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做出预测和决策。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统计图表略。

根据这张图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用折线统计图表示2005年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

让学生在两张网格图上,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描点、连线,画出折线统计图。

3、学生画完后,进行展示交流。

4、完成书上3个问题。

5、全班交流,说一说通过练习和讨论,你有什么体会?

6、能不能像复式条形统计图那样,把两幅图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7、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图略)。

你能看懂这幅折线统计图吗?

表示甲、乙两市各月平均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

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

8、学生独立思考书上的4个问题,先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理解这4个问题的答案。

 

二、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3页“试一试”。

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提醒学生注意:

描点,连线,实线和虚线要区分开。

学生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在进一步修改、完善。

三、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学生自己完成折线统计图。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3)的答案很难从图上看出来。

根据统计图右上角的图例,可以知道实线画成的折线表示的是甲市各月的平均降水量,用虚线画的折线表示的是乙市各月的平均降水量。

(1)5月份的月平均降水量相差最多,相差230毫米。

(2)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相差30毫米的是7、8月份。

(3)甲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

从1月到8月

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至4月上升平缓,自4月起快速上升;8月到9月急剧下降,之后呈现平缓下降趋势一直到12月。

乙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

从1月到5月呈现快速上升趋势,5月达到最高值;5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8月到12月持续下降。

(4)最明显的差别是:

甲城市只有一个“峰”,乙市有两个“峰”。

 

教学反思:

 

第3课

教学内容: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要求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2、能读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把统计图补充完整。

3、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回顾知识点

1、在“统计”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你能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吗?

二、指导练习

1、第1题:

(1)理解题意。

说说这幅统计图反映的是什么内容?

(2)说说你从这幅统计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3)独立思考问题后与同伴交流想法。

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交流引导学生理解答案。

2、第2题:

(1)问:

这道题让我们干什么?

(2)你打算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为什么?

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

(3)学生操作完成。

(4)交流后完善统计图。

(5)说说你从统计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你有什么想法?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条形统计图反映的是几种不同数量的多少;而复式折线统计图反映的是几种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1)商业、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其它行业人数增加了;农业、运输业人数减少了。

(2)商业增加人数最多,运输业减少人数最多。

(3)这个地区人口增加了,直观地看,2001年的条形放在一起比1991年多。

因为复式折线统计图能体现两组数据增减变化情况,所以选画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反思:

 

第4课

教学内容:

第65页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通过实践,学生更进一步的整理数据信息,通过数据发现问题,从而决定用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这些数据。

教学重点:

从统计表里收集信息,并能用这些信息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信息绘制统计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实践活动

统计学生的身高,为学习统计提供了很好的数据资源。

测量身高的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小学学习阶段,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要有所不同。

本次测量身高,旨在学生把每年测量身高的数据保留下来,养成保存资料的习惯。

这个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运用学习的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1、课前布置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

上课时首先指导学生将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汇总,完成统计表。

教材提供了一个身高段的划分,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身高段。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以及统计图的特点,选择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你选择什么统计图来表示?

3、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汇总后的数据和统计图发现信息,比较男女生身高分布的不同。

让学生主动去探讨。

让学生进行比较,从数据中比较信息。

4、让学生看书中提供的图片,以直观的形式表示各身高段学生的人数。

学生将自己班级与这个班的身高的分布情况进行比较,还可以分析从总体上看哪个班的身高一些。

如果学生感兴趣的话,老师也可以把自己班同学的身高拍成照片。

使学生体会到数据统计的作用,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请与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你的收获吧。

 

学生记录数据,并完成统计表及统计图。

教学反思:

 

第5课

教学内容: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要求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2、能读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把统计图补充完整。

3、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第1课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

(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将进一步巩固数学与体育、比的认识、统计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

2、学生要能根据这三个单元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整理与复习,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喜悦,体验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教学重点:

进一步巩固数学与体育、比的认识、统计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掌握水平。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2枝不同颜色的彩笔。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备注

一、整理框架图

数学与体育

(1)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规律;

(2)能进行有关营养成分的简单计算;

(3)能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所走弯道距离。

比的认识

(1)比的意义

(2)比的化简

(3)比的应用

统计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计算部分

1、书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得出结果,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答案:

9:

7;2:

1;120:

1;

120,速度;Π:

1,Π,圆周率。

2、书第2题

鼓励学生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能力。

3、第3题

巩固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及其特点的认识,鼓励学生从图中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

可以从图上分别看到六个年级男生、女生人数的变化情况,还可以对男、女生人数进行比较,还可以估计出六个年级男女生的平均数都在75-80之间。

三、作业布置

1、填一填

(1)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比是2:

3,周长比是(),面积比是()。

(2)13元可以买2千克鸡蛋,总价和数量的比是(),比值是(),这个比值表示的是()。

(3)汽车4小时行160千米,路程和时间的比是(),比值是(),这个比值表示的是()。

 

全班交流。

 

说一说单元学过的学习方法,以及遇到的学习难题

 

汇报计算结果,说一说化简比和求比值的方法及依据。

能否针对(3)(4)小题中速度和圆周率举出类似的例子。

对第

(2)题,全班交流时,只要学生的回答合理即可。

如:

冰箱在销售的过程中只有一次由生到降的过程,而热水器有两次。

(1)操作

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组织展示和交流。

(2)讨论

根据上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只要学生的回答是合理的,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2、化简下面各比

30:

1501:

3/8

1/16:

1/22/3:

10

2.5:

60.5:

4.8

25:

5/63/4:

3/2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

(二)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将进一步巩固数学与体育、比的认识、统计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

2、学生要能根据这三个单元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整理与复习,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喜悦,体验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教学重点:

进一步巩固数学与体育、比的认识、统计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掌握水平。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备注

一、整理和复习“比的认识”这一单元

1、在本单元中,你学会了什么?

(1)比的意义:

表示两个数相除。

从而引出比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化简比:

分三类,把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可以根据比的意义,也可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比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3)比的应用:

找准所给数量所对应的份数,求出1份数再求几份数;也可以把比转化为分数,用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来解决比的应用题。

二、课堂复习

1、完成教材第4题

7:

2.81/2:

1/40.75:

0.5

9/5:

3/20100:

251:

3/5

3:

0.911/6:

22

1、完成第5题

一批儿童读物,按6:

8分给甲、乙两班。

甲、乙两班各得到多少本?

(甲班得18本,乙班得24本)

2、完成第6题

(1)班一共要植树45棵,按照小组人数的比分配给两个小组。

第一组7人,第二组8人,这两个小组分别应植树多少棵?

方法一:

8+7=15(人)

45÷15=3(棵)

第二组:

3×8=24(棵)

第一组:

3×7=21(棵)

方法二:

8+7=15(棵)

第一组:

45×7/15=21(棵)

第二组:

45×8/15=24(棵)

3、完成第7题

在干燥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21℅,氮气的体积约占

78℅。

(1)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是多少?

氧气与空气的体积比呢?

(2)600米3的空气中约含多少氧气、多少氮气?

(1)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是

7:

26;氧气和空气的体积比为

21:

100。

(2)126米3氧气468米3氮气。

 

个人独立对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汇报学过的知识或者方法、展示小组作品。

 

独立完成,再进行集体订正。

全班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强调:

化简比时,一定要注意最终结果应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读题、理解题意,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方法三:

(第二小组分配棵数是第一小组的8/7)

第一小组:

45÷(1+8/7)

=45×7/15

=21(棵)

第二小组:

21×8/7=24(棵)

方法四:

(第一小组分配棵数是第二小组的7/8)

第二小组:

45÷(1+7/8)

=45×8/15

=24(棵)

第一小组:

24×7/8=21(棵)

 

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全班交流时,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生活中的数

(一)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的事物从多个角度感受大数,能够了解较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2、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3、了解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并尝试收集一些数据。

4、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备注

一、引入课题

出示材料:

这节课,我们结合上面的材料,来探讨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

数据世界

二、解决问题

(1)

假如平均每人每天需要0.5千克的大米,这些灾民每天大约需要250万千克的大米,250万千克大米到底是多少呢?

指导学生完成第1-5小题。

教师可在课前准备一袋25千克的大米,课中指派一个学生量一量有关数据(把袋子看成一个长方形,量出它的长、宽、高),全班共同计算。

答案可参考:

2、120立方米;

3、6000袋,约15万千克大米;

4、约17个;5、250辆。

三、解决问题

(2)

这500万人每天大约需要多少水呢?

讨论书上两个问题:

出示2.5升的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2.5升水大约是多少.

提供一些数据:

水龙头漏下10滴大约是1毫升.

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如果每分

漏30滴,那么1时大约会浪费掉180毫升水,大约14时浪费的水就够1个人一天维持生命的用水.一个月按30天计,大约浪费130升水,可以供一个人维持生命约52天.

指名读一读上面的材料,并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这份材料,了解到的信息。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天平、装满25千克大米的袋子、无线上网电脑等现代化手段了解250万千克到底是多少。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第2-5题。

 

问爸妈,了解自己家中一个月用多少水。

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相关数据。

 

学生组织讨论,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生活中的数

(一)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的事物从多个角度感受大数,能够了解较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2、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3、了解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并尝试收集一些数据。

4、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备注

一、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71页“试一试”中第1、2题

进一步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

二、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71页“练一练”中第1、2题

第1题:

大约需要25万顶帐篷。

占地12.5平方千米。

第2题:

(2)2154立方米

(3)260万。

三、据测算,每生产50000双一次性筷子需要1课大树的木材。

每棵大树每天可吸收0.1千克二氧化碳,产生0.75千克氧气。

1、如果每人每天使用一双一次性筷子,那么全中国(按13亿人计算)人用的一次性筷子需要消耗多少棵大树的木材?

2、这样将每天少吸收多少千克二氧化碳?

少产生多少千克氧气?

四、小调查

(1)一般地,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收集下列信息:

卡车的车长,行驶时两车之间的间距。

(2)卡车的车长,可以实际测量,上网查找资料,询问成人,根据他们的经验给出大致的数据;行驶时两辆车之间的间距,可以询问交警,或者询问成人。

(3)在全班交流时,要注意对实施方案的反思。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

独立完成,再组织集体订正。

第2题可以借助课本,量一量课本有多厚,数一数多少张纸,再算一算13亿有多高。

允许用计算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

 

讨论制定调查方案,分小组调查,并解决问题。

调查结束后,再组织学生对调查方案及调查的过程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

 

第5课

教学内容:

数字的用处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编码的过程,体会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作用。

2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一个“编号”中某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教学重点:

经历设计编码过程,体会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作用

教学难点:

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一个“编号”中某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备注

一、引入课题

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数

根据学生的发言小结,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明明想为六年级的每个同学都编一个号码,你能给他提些建议吗?

要想从号码中区分出是哪个班,在班内的学号是几号,是男生还是女生,该这样编?

2、你还想从编码中得到什么信息?

3、自己设计编码。

出示:

我校四年级有6个班,要给每班每个同学都编一个号码,从中可以看出是四年级哪个班的几号同学,是男生还是女生,至少需要几位数,怎样编?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试一试。

(1)题

淘气的编号规则是;左起前四位表示入学年份,紧接着两位数表示班级,再接下去的两位数表示座号,最后一位数表示性别。

按照这种规则编号,200304072表示的是2003年入学的四班的学号为7号的同学。

(2)题

介绍邮政编码所代表的意义。

引导学生认识:

由于我国有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即使有的省有两个号,需要表示的对象超过了10小于100,所以用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2、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活动”中的第1题。

介绍有关身份证号码的知识。

3、指导学生完成“想一想”

自由思考,指名回答。

 

自由提建议,根据大家的建议讨论,试着编号。

交流,说出每个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自由发言,小组商议方案,组间交流,重点讲解每个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大家评价、反馈。

 

小组讨论并汇报编号情况,评价、反馈。

 

讨论为什么表示班级的数用了两位数,表示学号的数也用了两位数。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

编码时所需要的位数要考虑到号码所代表的对象的多少。

根据实际情况,编写自己的学号,并组织交流。

先自学再讨论邮政编码的结构和规律。

 

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正负数

(一)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正负可以互相抵消。

教学重点:

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正负可以互相抵消.

教学难点:

知道正负可以互相抵消。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

体育组老师想在六年级举行一次集体比赛,你想建议举行什么比赛?

如果是篮球赛,你怎么记分呢?

如果六

(1)班和二班举行三场篮球比赛,怎样记分呢?

二、探究新知

三局比赛后六年级一班得分是多少?

六年级二班呢?

如果六年级一班要赢六年级二班,至少要胜多少局?

(1)班的得分是-1,六

(2)班的得分是1;

如果六

(1)班要赢六

(2)班至少还需要胜2局。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试一试。

1、引导学生明确正负数表示的含义。

第一袋和第二袋的总质量是200克;第三袋和第四袋的总质量是198克。

5袋味精的总质量494克。

2、参答案:

-3表示发射火箭前3小时这个时刻。

太空人在发射前2小时这个时刻穿上太空衣。

太空人两餐间隔5小时。

小组讨论,记分规则:

胜一局:

记一分;

平一局,记0分;

负一局,记-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