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506408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docx

《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docx

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

佛教對「民間信仰」的看法(2004.11普門學報第廿四期)

星雲大師講 弟子滿義記錄

人是信仰宗教的動物,丹麥哲學家齊克果(SorenKierkegaard,1813-1855)說:

「做人就是要做宗教徒。

」他認為「如果不信宗教,不如去自殺」。

這句話說得或許稍嫌偏激,對無神論者而言更不以為然。

不過信仰宗教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如星雲大師說:

「信仰是一種出乎本性,發乎自然的精神力。

」大師認為自有人類歷史以來,就有宗教信仰,而且可以說世界上各個種族皆有其特殊的民俗信仰,從信仰中亦可一窺各民族的風俗民情、文化背景以及歷史演進等。

大師以中國為例指出:

「最早民智未開的時代,人們對大自然不瞭解,並且充滿了神祕感和恐懼感,以為大自然的一切現象都各有神明主宰其事,因此有了所謂的山神、雷神、電神、風神、雨神、河神、樹神等,這是由於人們對自然界不瞭解,因而產生敬畏自然的『自然宗教』。

此後民智漸開,英雄人物不斷出現,於是崇拜自然的宗教就漸漸進化為崇拜英雄的宗教,譬如:

關雲長赤膽忠義、岳武穆盡忠報國,值得人們效法學習,因此大家就把他們當神明來拜;鄭成功率領軍隊退守台灣,並移來福建、廣東兩省的人民,大家就建廟奉祀他;媽祖林默娘對漁民救苦救難,因此被奉為海上的守護神,這些英雄人物因為各有功勳,因此被奉為神明崇拜。

崇奉神明,這是中國民間信仰的特色之一,也因此常被一些知識分子譏為迷信。

不過星雲大師認為,「迷信」雖然不如「正信」好,但是總比「不信」好,更比「邪信」好。

他說:

「信仰當然以『正信』最好,不能正信時,『迷信』至少還有個信仰;連迷信都沒有的人,是空無所有,最為貧乏。

」他舉例說: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公公、老婆婆跪在神明前面,虔誠的禮拜著。

雖然他們不懂高深的哲理,他們的信仰被批評為『迷信』,但是他們的信心好純潔,好高尚!

」因此對於過去政府大力取締民間拜拜,大師主張應以「改良」代替「取締」。

星雲大師一生倡導「尊重與包容」,尤其對於宗教信仰,他自己本身從來不曾因苦或難而動搖過對佛教的堅定信仰,但是他主張對其他宗教應該尊重包容、交流往來,甚至對於具有「迷信」色彩的民間信仰,都能從「淨化」、「提昇」的立場給予定位。

以下是二○○一年十月六日,大師在佛光山如來殿大會堂與一千多名信眾座談,針對「佛教對『民間信仰』的看法」所提出的精闢見解。

 

時 間:

二○○一年十月六日上午九點至十一點

地 點:

佛光山如來殿大會堂

主持人:

星雲大師

對 象:

一般信眾千餘人

一、有人說:

「人是宗教的動物。

」大師也曾說過:

「人只要有生死問題,就不能沒有宗教信仰。

」請問大師,信仰的真義是什麼?

人為何要有信仰?

答:

人生在世,找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很重要。

例如,工作的人,經過了一天的辛苦,總要回到舒適的家中休息;倦飛的鳥,經過了一天的覓食,也知道飛回巢中安棲。

讀書的人,把身心安住在書本上面;做事業的人,把身心安頓在事業的發展上,而那竟日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的人,就無處安住身心了,因此尋找身心的安止處,是刻不容緩的事!

信仰能使身心安住,信仰能夠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態度;沒有信仰,生活便沒有立場而失去意義。

我們要使生活內容更充實、更美化,信仰是一個很大的因素。

譬如有的人一生省吃儉用,辛苦賺得的金錢,本身捨不得花用,借給別人,卻被倒閉了。

這時如果是沒有信仰的人,一定苦惱萬分,甚至想不開尋短見。

但是一個有信仰的人就能看得開,他會當作是自己前世虧欠於人,今生有能力償還正好;能夠抱持「還債」想,心中就能淡然而不再憂慮。

有的人被人冤枉,受了欺侮,心中難免感到委屈,甚至憤恨不平;但是有信仰的人,他「難忍能忍」,認為一切都是修持忍辱行所應該遭遇的,自然不會生起瞋恨心。

信仰,使我們懂得委屈求全,在生活裡不會因為一點小挫折就感到沒有辦法,如此自能美化生活。

有信仰的人,對於困難、折磨,他認為這是莊嚴人生的必備要件,因此能把困難挫折化為邁向成功的礪石!

有信仰的人,常常會想:

「我現在虔誠的拜佛、念佛,廣修一切功德,將來就可以到佛國淨土。

」由信仰而激發善行,不僅美化現世的生活,對未來更充滿美好的憧憬,所以信仰能讓生活變得有意義,讓人生充滿了生機!

信仰並不一定是指信仰宗教,有的人信仰某一種思想或某一種學說,有的人信仰某一種主義,例如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國家即是信仰馬列思想而建立,這些思想對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人類歷史都發生重大的影響。

甚至有的人崇拜某一個人,也可以成為信仰的對象。

不過話雖如此,畢竟人是宗教的動物,人只要有生死問題,就一定要信仰宗教。

宗教如光明,人不能缺少光明;宗教如水,人不能離開水而生活。

人類從上古時代民智未開,就對大自然產生信仰,接著從信仰神權、君權,到現在的民權、人權,甚至即將到來的生權等,可以說,人類自有文明開始,除了追求物資生活的滿足以外,精神生活的提昇、信仰生活的追求,更是無日或缺。

談到宗教信仰,在泰國有一種習慣,女孩子選擇對象結婚時,要先瞭解對方有沒有當過和尚,當過了和尚,表示此人已受過宗教純善的薰習,嚴格的生活訓練,有了宗教的信仰,才能嫁給他;如果沒有宗教信仰,表示此人缺乏人生目標,不能輕易託付終身。

宗教信仰,有時不但成為衡量一個人人品的準則,尤其信仰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有了信仰,好比航海中有了目標,旅程上有了方向,做事有了準則,就可以一往直前,迅速到達目的地,減少不必要的摸索,所以信仰的力量如同馬達,是我們向前邁進的動源。

但是信仰宗教也要注意慎重選擇,否則一旦信錯了邪教外道,正如一個人錯喝了毒藥,等到藥效發作,則生命危矣!

所以「邪信」不如「不信」;「不信」則不如「迷信」。

迷信只是因為一時不瞭解,但至少他有善惡因果觀念,懂得去惡向善;不信的人,則如一個人不用大腦思考,不肯張開眼睛看世界,那麼永遠也沒有機會認識這個世界。

當然,信仰宗教最終是以「正信」最好!

所謂正信,就是要相信善惡因果必定有報應,要相信世間絕對有聖賢好壞,要相信人生必定有過去、現在、未來,要相信世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起。

尤其佛教的中道緣起、因果業報、生死涅槃等教義,可以幫助我們解答人生的迷惑,所以值得信仰。

信仰佛教,也有層次上的不同,例如有人「信人不信法」、有人「信寺不信教」、有人「信情不信道」、有人「信神不信佛」等。

甚至即以信仰佛教的教義而言,本身也有層次的不同,例如凡夫的般若是正見、二乘人的般若是緣起、菩薩的般若是空;唯有佛,才能真正證悟般若,所以般若是佛的境界。

其實般若也是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學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開發真如佛性,所以信仰佛教,要從求佛、信佛、拜佛,進而學佛、行佛、作佛;唯有自己作佛,才是信仰的最高層次。

信仰是人生終極的追求,信仰能使生命找到依靠;人必得要有個信仰才有中心,有信仰才有目標,有信仰才有力量。

在各種信仰中,正信的宗教給人的力量最大,尤其一旦對佛教的真理產生了信仰,則面對人生一切的橫逆、迫害,不但不以為苦,並且能甘之如飴的接受。

信仰真理的力量,使我們有更大的勇氣,面對致命的打擊;使我們有寬宏的心量,包容人世的不平,繼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運,因此人不能沒有宗教信仰。

二、過去一般人總是「佛道不分」,乃至把民間信仰當成是佛教。

請問大師,什麼是民間信仰?

民間信仰與佛教信仰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答:

所謂「民間信仰」,指的是一種地方性的信仰,並沒有成為國際性的宗教。

民間信仰是一種傳說,既沒有歷史根據,也沒有教理、思想,只是對於英雄人物的崇拜,對於俠義人士的尊重,對於大自然的敬畏,都成為民間的信仰。

民間信仰起源於知識未開化的時代,人們對於自然界的刮風、下雨、打雷、閃電等現象無比的敬畏,害怕隨時會危及生命財產,因此舉凡雷公、雷母、風伯、雨姐都成為膜拜的對象,乃至大樹、石頭都成為神祇,因此產生自然精靈崇拜的宗教。

隨著時代的遞移,由自然界的信仰,進而走向以民族英雄為崇拜對象的宗教。

譬如關雲長忠義可佩,遂和孔子並列為文武二聖,成為儒家精神的象徵。

岳武穆精忠愛國可敬,到處建有岳王廟,受到萬民的景仰。

鄭成功開墾台灣、媽祖救濟苦難,都成為老百姓心目中偉大的神明以致香火不絕。

乃至《封神榜》、《西遊記》等神異小說中如李哪吒、孫行者等子虛烏有的人物,也為民間所膜拜不疑。

民間信仰所崇奉的神明很多,諸如觀音、彌勒、土地公、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三山大帝、南北斗君星、灶君、七星娘娘、城隍、女媧、碧霞元君、太白真仙、李老君、南北星君等。

從古以來,民間的信仰一直是三教九流、神佛不分,甚至充滿道教的色彩。

例如扶乩、跳童、求籤、卜卦、擲茭、拜斗、看相、算命、建醮、靈異等,都與道教密不可分,所以一般人總把民間信仰歸於道教,這也是「佛道不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實不只是民間信仰,最早的宗教基本上就是起源於人類對自然力量的不可知,以及對未來的無知與懼怕。

也就是說,當自然界的變化破壞了人們平靜的生活時,追求一個高於此力量人格化的「神」,就成為必然的趨勢。

這個「神」依民族、習性、地區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釋與呈現。

自然環境變化遽烈的地方,崇拜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在崇山峻嶺中,就崇拜動物、植物;一般民族則對祖先有紀念、祈福的感恩儀式。

不論崇拜的對象為何,他們的共同點是相信所崇拜的對象具有神秘超人的力量,藉由禱告、祭祀就可以免遭禍害。

但是隨著民智開發,現在的宗教信仰已從對自然的畏懼、對英雄的崇拜,進而走向對真理的信仰。

具有真理性格的佛教早已從對自然圖騰的崇拜、英雄式的神權信仰,走向淨化身心、提昇生命的層次;現代化的佛教,也不再像過去知識低落的時代迷信怪誕以神奇誘導民眾,而是積極地將人心導引至正信真理的領域。

這就是佛光山所弘揚的人間佛教。

所謂「人間佛教」,凡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都是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的佛陀降誕人間,主要是為了示教利喜;佛陀並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而是一位慈悲、仁義、道德的覺悟者。

一般人信仰神明是希望神明保佑他們發財致富、功成名就、所求如願等等,而佛教講究待人慈悲,講究喜捨布施,講究犧牲奉獻,講究廣結善緣。

可見信仰神明養成貪心,造成心靈貧乏,佛教則能給人帶來心靈上的富貴與滿足。

再者,信仰最終的目的,是要指引我們人生的方向,幫助我們解脫生死煩惱。

信仰神祇並不能幫助我們解脫生死,也不能提昇我們做人的智慧、道德、勇氣,所以我們應該提昇信仰,從有所求的神祇信仰昇華為菩薩道的實踐,從慈悲喜捨,為人服務中,開發自己的佛性,進而解脫生死煩惱,這才是真理的宗教。

因此,若問民間信仰與佛教有什麼不同?

一般說來,民間信仰都是對神明有所要求,求發財富貴、求長壽百歲、求家人平安、求子嗣等;但佛教都是布施,都是喜捨給人,所謂「但為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當然,佛教也不是完全無所求,只是佛教所求的都是求國泰民安,求全民安樂,都是為大眾而求。

就如基督教也是與民間信仰一樣,求上帝保佑,吃飯時感恩上帝賜予,但佛教則是供養十方,普施一切眾生。

不過,不可諱言,過去的佛教往往偏重出世思想的闡揚,因此與人生脫節。

基本上宗教的發展要迎合人心所需,只有強調出世、解脫的教義,必定曲高和寡,難以度眾;能夠迎合人心的佛教,才是人間需要的佛教。

人間佛教具有時代性、生活性、普濟性、利他性、喜樂性等特色,它一面包容民間的宗教,一面弘揚佛法的真理,所以人間佛教是二十一世紀引領人類走向未來的指標。

總之,人必須要體證真理,才有力量面對人生的橫逆,才有智慧通往生命真實的世界。

力量與智慧其實是來自自己,來自自性的開發,所以佛陀曾經教誡弟子要「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這就是信仰佛教與民間信仰,乃至與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的地方。

三、談到民間信仰,一般人容易把他跟迷信畫上等號,請問大師,民間信仰是迷信嗎?

佛教對「迷信」的看法如何?

答:

剛才說過,中國傳統的民間信仰,起初是緣於對大自然現象的不瞭解而產生敬畏的膜拜,或對特殊貢獻者產生英雄式的推崇。

例如上古時期崇拜的自然神很多,大致有三類:

一即天體崇拜,主要對象為日月,其中以日神為首。

二為自然力的崇拜,主要有風、雨、雷等,都具有至高無上的靈性,能主宰人類的命運。

三為自然物的崇拜,居於沿海者多敬海神,住於河谷者多拜河神,處於山林間者多信樹神、山神。

基本上,人們都將與自己生活有密切關係的自然做為崇拜的對象。

此外,星神、雲神、湖神、潮神、井神、木神、火神、土神、石神、蠶神等,也都是人們崇奉的對象。

再者,上古時期也塑造了許多征服自然的英雄,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射箭英雄后羿,治水英雄鯀和禹,以及漁獵之神伏羲、火神祝融、農神后稷和神農、蠶神嫘祖等。

原始時期崇拜的英雄,以與生活有關的為主。

此外,其他各行各業也都有一定的崇拜對象,如軍人以關雲長為戰神、醫師奉孫思邈為藥神、製筆業以蒙恬為筆神、茶行將陸羽當成茶神等等,都有一定的祭祀和禮儀,也都成為民間信仰的對象。

有的人一提到宗教,就聯想到「迷信」,特別是對敬天畏神的民間信仰,總認為那是愚夫愚婦的迷信行徑。

在我看來,民間宗教信仰根植於傳統的敬拜天地萬物的信仰文化,用禮義仁愛來維繫人倫綱常,以善惡報應的思想建構祥和族群,其本質是善美的,只是由於現代人過於追求物質的滿足,迷信神通能夠改變一切禍福命運,於是有不肖的靈媒假神明附身之名,藉機歛財騙色,更是玷污了神聖的宗教信仰。

其實,民間宗教膜拜神明的信仰,以「舉頭三尺有神明」的觀念自我規範,對維持井然有序的社會有一定的助益,因此也不應將民間信仰界定在愚夫愚婦的迷信範疇裡,而對它有所鄙視。

再說,迷信固然不可宣揚助長,但是有時迷信卻比不信好。

迷信其實是對自己所信仰的對象不計利害得失、全心全意地信奉。

譬如軍人為國家犧牲,為衛民而獻出生命,為什麼要為國家、為人民而犧牲奉獻呢?

因為對自己保家衛國的使命產生一種不問任何原因、不計較任何條件的絕對信仰,也就是「迷信」的情操,因此可以不顧一切犧牲,獻出所有,故而迷信不一定不好,如果善於運用,何嘗不是維繫社會倫理道德的一股力量,何嘗不也是推動國家進步的能源!

過去有一位老太婆信佛虔誠,沒有受過教育,不會看經,因此持誦「唵嘛呢叭彌吽」,並且每誦一句,就拿一顆豆子來計數,晝夜不斷,精進不已。

由於她不認識字,把「吽」字誤唸成「牛」字,雖然如此,時日久了,精誠所至,竟然唸到豆子自動跳起來的境界。

從這則故事可以明瞭,當一個人對一件事產生無比的信心,專注前往,毫不退縮,自然能產生巨大的力量,完成目標。

正如古人說:

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倒海如反掌折枝之易。

因此對宗教、真理、正義產生磐石不移的「迷信」,不足憂懼,值得擔心的是什麼都不信,精神沒有寄託的地方,心靈沒有安住的場所,心田中毫無善惡是非的種子,這才是令人憂心的事!

另外,比迷信、不信更糟糕的是邪信,也就是不分是非善惡、邪知邪見的信仰。

譬如不信因果,就是邪見;有斷滅見,就是邪見;乃至我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都是邪見。

佛教是一個驅邪顯正的宗教,佛教不否認民間信仰,只是加以導正、定位,例如在《六方禮經》中,佛陀對於日日禮拜六方的善生童子開示說:

「方位不是在虛空中,而是在我們的心中,我們要禮拜的六方是:

父母為東方,師長為南方,夫妻為西方,親朋為北方,僮僕為下方,沙門為上方。

」意思是身為一個佛教徒,不要迷信時辰、地理,所謂「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

再如過去一般民間的習俗,每逢神明誕辰總要大肆拜拜,每次拜拜則人山人海,殺豬宰羊,大吃流水席,政府曾經大力反對,加以取締;然而站在佛教的立場,我並不贊成取締拜拜,我認為應該改良拜拜,以清香四果代替殺豬宰羊,提昇民間活動的層次,讓其自然改良、淨化。

因為剛才說過,信仰能夠正信當然最好,不能正信時,迷信也不錯,迷信至少還有信仰。

所以我自己認為,信仰神祇雖然是迷信,但迷信總比不信好,迷信至少可以填補人類心靈的空虛,甚至建立因果觀念,發揮獎善懲惡的功能,總比不信或邪信好。

這麼說,也許大家會以為我對迷信的行為表示贊同,其實我只是想表明迷信雖然不值得推波助瀾、極力宣揚,但是總比完全沒有信仰要好。

不過迷信由於不明宗教淨化人心、提昇生命的道理,所以終究不是十全十美的境界。

尤其迷信有時也會帶給我們極大的束縛,譬如有的人蓋房子要看風水、八卦,喬遷時還要算時辰,如果不如此,恐怕禍及子孫、冒犯祖先。

其實依照佛教的看法,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算命看地理無非是我們自找的一些束縛而已,所以信仰最終是以「正信」最好!

所謂正信的宗教,必須:

(一)信仰具有歷史考據的:

例如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歷史上明確記載著他的父母、家族、出生地、誕生的日期,乃至他出家、修行、成道的過程。

(二)信仰世界公眾承認的:

例如佛教是舉世公認的四大宗教之一。

(三)信仰人格道德完美的:

例如佛陀是具足智德、斷德、恩德,是功行圓滿的覺者。

(四)信仰能力威勢具備的:

例如佛教的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等教義,及因果、業力、緣起等,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可以引導我們轉迷成悟,離苦得樂。

所以,我們應從迷信中掙脫出來,培養正信,開拓自己的生命,這才是正確的信仰之道。

四、佛教有很多的佛菩薩,以及各種的護法神祇,如天龍八部、伽藍、韋馱、帝釋天等,請問大師,佛教的護法神跟民間信仰的神祇一樣嗎?

佛教對神祇信仰的看法如何?

 答:

中國是一個熱愛鬼神仙狐的民族,在歷代文學作品中,諸多以神話人物來反映現實或諷喻現實的創作,如《神仙傳》、《搜神記》、《太平廣記》、《世說新語》、《聊齋》等,不但在民間流傳甚廣,成為大家茶餘飯後閒談論說的故事體裁,尤其發揮潛移默化的勸善功能,使得中國人幾千年來根深柢固地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此與佛教「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觀念,同樣具有維繫社會道德於不墜的功能,並且發展成為中國民間極為特殊的神祇信仰。

神祇信仰雖然常被譏為迷信,不過剛才說過,迷信也有迷信的力量,有些迷信只是基於行業的規矩,尊崇那個行業裡最有成就、最崇高聖潔的一個人物,把他神化成為人格神,成為自己的榜樣。

例如:

醫界崇奉華佗、藥師崇祀神農、縫衣者祀嫘祖、造紙業奉蔡倫、建築業尊有巢氏、書畫界奉吳道子、旅館業尊劉備、飯館祀灶王爺、豆腐店祭劉安、皮鞋店敬孫臏、爆竹祖師馬均、商人只奉關公、木匠都崇魯班、銀行業奉趙玄壇為財神等,這種精神崇拜,意在提昇自己,而非裝神弄鬼,自然有其可取的價值和力量。

對神祇的信仰,另有一種是建築在有所求、有所得之上。

台灣社會上有許多大帝、王爺、二媽、三媽,乃至樹頭公、狐仙等神明,普遍受到膜拜,主要就是信徒可以向那些神明多所要求,譬如求財富、求健康、求功名、求子嗣、求平安等。

所求是否能夠如願,姑且不談,但是至少心裡獲得了滿足,因此容易為人所信仰。

多神信仰其實也與政治有關,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人民的希望要求,政治無法給予寄託與滿足,所以轉而尋求宗教信仰,民間信仰於焉出現。

例如:

為求發財,拜財神爺;為求民生安樂,拜城隍爺;希望有好婚姻,求助月下老人;希望有子嗣,求助送子娘娘等。

如果將中國民間信仰的神明組織起來,其實就像人間的政府制度。

例如:

拜文昌帝君是為求兒女聰明,文昌帝君就像教育部長;拜媽祖的人,大部分是靠海捕魚維生,用現在的說法,媽祖等於交通部長;東嶽大帝主持陰陽審判,主持刑罰,豈不和現在的司法部長一樣?

其他還有:

玉皇大帝如總統,城煌爺如縣長,神農大帝如農業部長,太子爺是警察局長,瘟神是衛生署長,土地公是派出所主管,月下老人是婚姻介紹所,註生娘娘是助產士。

此外,三官大帝的天官管賜福、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像福利部長;玄天上帝、北斗星君專司人壽保險,像保險公司董事長;關帝聖君主財,屬財政部長;保生大帝像中醫師公會理事長;五雷元帥好像台灣電力公司的總經理等。

由此可見,信仰神明主要是緣於對未可知的自然現象不瞭解,或是在政治上不能獲得滿足,或因自己力有未逮,不能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於是便希望藉著另一種偉大的力量來化厄解困,因此,信仰神祇其實也含有一種超越現實的希望與期待。

佛教並不排斥民間信仰,因為有很多神明其實也都信仰佛教。

過去佛光山就經常有神明到大雄寶殿拜佛,甚至歷史上有很多神明都是皈依三寶,與佛教有很深的淵源,例如呂洞賓皈依黃龍禪師、關雲長皈依智者大師、媽祖是觀音的弟子等。

在佛教的經典裡其實也有各種神祇之說,如《地藏經》第七所說「有千萬億那由他閻浮鬼神,悉發無量菩提之心」;其他經典裡也列舉許多聞法的天龍八部等眾。

不過佛教不以神祇為信仰、皈依的對象,因為神祇也是六道眾生之一,仍難免五衰相現,輪迴生死,因此信仰神祇並非究竟解脫之道。

有人問︰正信佛教徒皈依三寶以後,是否可以拜神明呢?

在我認為,拜拜可以,但不可以皈依。

拜拜是一時的,是表示尊重;皈依是一生的,信仰是永久的。

一個正信的佛教徒要依止下面四點︰

(一)依法不依人

(二)依智不依識

(三)依義不依語

(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真正的信仰,其實是相信自己!

不過人是很可悲憫的,遇到一點點委曲,一點點打擊,就會徬徨失措、恐慌害怕,自己無力化解,於是向外求助。

有時求人,有時求權貴,有時求神明。

雖然有些神明如同政治上的官員一樣,偶爾也會幫助我們,但畢竟不是正本清源的正理。

如同靠山山倒,靠人人老;有了災厄,不去逢凶化吉,自求多福,反而靠吃香灰、戴符咒化解,這就變成信仰的疾病了。

所以,佛教主張,凡事不問神明,要問自己,因為自己的行為才能決定自己的未來;唯有自己才是自己命運的創造者,而不是有一個神明可以主宰我們的命運。

因此,信仰佛教可以讓我們從神權中解脫出來,回復心靈自由,從而建立對自我的信心。

五、如前所說,佛教有很多的護法神,如此說來,是否意味著佛教也是信仰多神教的宗教?

答:

世界上大部分的宗教都是以神為信仰對象,民間信仰甚至有許多是信鬼的。

然而信仰不一定立足於崇拜神祇之上,因此,就有所謂「有神信仰」與「無神信仰」之分,而「有神信仰」依對象的不同,又概分為「多神」及「一神」。

有神信仰者相信宇宙間有神的存在,神不但具有人格化的特質,能力更遠超乎人類。

相對於有神信仰而言,無神論者拒絕承認一切客觀存在的神性,或否認有一主宰的至上神存在。

這些唯物論、不可知論及進化論等,由科學方法推論神不存在的論述,則是針對一切不信耶穌基督者而言。

有神信仰中的多神信仰是古老的宗教模式,將大自然一切不可知者皆附歸於神靈,按其職司而有區別,個人依其需要,膜拜不同的神。

當中有以自然分類的自然神,有以民間求助的政治神、財政神,或有將對英雄、祖先的崇拜亦歸於神類,如各地的原始宗教以及希臘、羅馬、印度、埃及等,都是多神信仰的代表。

一神信仰則源於多神信仰,是凝聚眾神的聖德及能力於一神,堅信該獨特而唯一的「真神」創造了宇宙萬物,並主宰宇宙的運行,而真神的存在卻非宇宙的一部分,人們可以透過祈禱來得到援助。

猶太教、耶穌教及回教都是同屬一神論的信仰。

一神論是專制獨裁,人是信仰者,神是被信仰者;人是崇拜者,神是被崇拜者。

神,具有神性──「全知、全能」的特質,人類透過自己的想像力,不只是創造了唯一的真神,也衍生多神的龐大體系,成為人類的決定者與保護者。

不管一神或多神,都是存在於虛無飄緲之間,握有人類命運大權和無上的能力,這些神都是附會於人類無知的恐懼及滿足現實欲求所產生的,缺乏歷史的根據,不具圓滿的道德人格。

不過,一神論與多神論者雖難免失之迷信,但天地鬼神的賞罰觀念,無形中也成為人們趨善去惡的規範。

反之,一些高唱無神論者,認為從事違法的行為不會有什麼善惡因果的報應,因而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不安。

佛教並未否認神鬼的存在,佛教承認神祇的世界,但佛教以業力自受,有因有果,人不應該由神所控制,自己才是真正決定禍福的主宰。

佛教承認宇宙間有精神和神性的存在,六道眾生中,「天道」即是所謂的神道。

依佛教的宇宙觀,這些神也是眾生之一,不具有絕對的權力與主宰能力。

六道眾生要經過艱苦的修行而超脫輪迴,達到羅漢或菩薩的境界,才能不再受生死的束縛,進一步成就佛果。

因此,佛教雖然承認民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