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世界史4文艺复兴1900年.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04020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6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世界史4文艺复兴1900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世界史4文艺复兴1900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世界史4文艺复兴1900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世界史4文艺复兴1900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世界史4文艺复兴1900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世界史4文艺复兴1900年.docx

《高中世界史4文艺复兴1900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世界史4文艺复兴1900年.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世界史4文艺复兴1900年.docx

高中世界史4文艺复兴1900年

第四分册

第2课 民族国家的形成

法国海岸長久遭受北欧维京海盗骚扰侵略。

法兰克帝国卡洛林王朝的查理三世以協助抵禦其他海盜為條件,同意他們定居海邊的诺曼底。

他们后来建立了诺曼底公国。

1066年,諾曼第公爵征服者威廉渡海征服英格兰。

其後150年内,盎格鲁-诺曼贵族说著法语统治英格兰和诺曼底。

1216年,他們失去诺曼底,但在百年战争於1337年开打时,仍然控有法国英吉利海峡沿岸一些地区。

14世紀時,法國人想趕走盤據西南地區的英格蘭人,統一法國。

後者則非但不肯,還想奪回其祖先的土地,如諾曼底、曼恩、安茹等。

兩國另因法蘭德斯的貿易糾紛,加深彼此的衝突。

該地位於法國北疆,表面隸屬法國,實際獨自行政,且與英格蘭有很多羊毛貿易。

戰爭導火線出現在法國卡佩王朝絕嗣之後,英王愛德華三世企圖以近親身分繼承王位,但最後由腓力六世奪冠。

愛德華三世於是宣戰,要搶回其王位。

英格蘭受到佛蘭德斯和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的支持,軍隊是雇傭兵制,由步兵、弓箭兵、雇傭騎兵組成,國王親自指揮。

蘇格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法軍主要由封建騎士組成。

英法百年战争的影响:

百年战争深刻影响了英、法两国的历史进程。

百年战争的失败使英国人专注于自身事物,民族意识日趋明晰。

法国因共同抗击英国入侵者的斗争,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领土统一也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这一切都有利于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

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基本要素:

1)玫瑰战争后,英国完成政治统一;2)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各地区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内统一市场形成;3)伦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4)英语成为英国的民族语言,在全国通用。

形成时间:

15世纪末。

法国民族国家形成的基本要素:

1)百年战争结束后,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治统一;2)以巴黎为中心的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3)法语成为全国通用语言。

形成时间:

15世纪末。

圣女贞德

君主专制背景:

1)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2)封建贵族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3)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4)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

时间:

15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影响:

1)打击封建大贵族的势力;2)颁布重商主义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第3课 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原因:

1)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作为当时主要货币的黄金在市场上普遍短缺(根本原因);2)《马可•波罗行纪》极大的刺激了一些西欧人追求财富的欲望,他们期望能到东方去实现自己的黄金梦(直接原因);3)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交易总量锐减,商品价格飞涨。

条件:

1)西欧各国君主为了自身利益,相继支持开辟新航路的活动;2)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

新航路开辟的简况:

时间支持国家探险家航线

1487年葡萄牙迪亚士西欧——好望角

1492——1498年西班牙哥伦布西欧——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

哥倫布生於熱那亞的一個工人家庭,自幼便熱愛航海。

他認為之所以帆船向大海啟航後,船身由下而上漸漸消失的原因正是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向東能到的地方,向西也到的了。

為了印證他的想法,他先後向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等國的國王尋求協助,以實現出海西行至中國和印度的計劃,但均得不到幫助。

在此同時,歐洲國家極需要東南亞的香料和黃金。

可通往亞洲的陸路卻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所阻,海路則要經由南非對開的風暴角—好望角,因此歐洲的君主開始改變以往的想法。

哥倫布在到處遊說了十幾年後,於1492年,終於得到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的資助。

哥伦布

1497年葡萄牙达•伽玛西欧——好望角——印度(开通了欧亚之间的海上航路)

1519——1522年西班牙麦哲伦环球航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

1480年,麦哲伦出生于葡萄牙北部一个破落的骑士家庭里,属于四级贵族子弟。

10岁时进王宫服役,16岁进入国家航海事务厅。

年轻时对航海就十分神往。

25岁那年,他参加了对非洲的殖民战争。

以后,又与阿拉伯人为争夺贸易地盘打了战。

30岁离开印度回国。

但是,他在归国途中触礁,被困在一个孤岛上。

麦哲伦和他的海员们等了很长时间才等到援救船只。

上级了解这一情况后,将他升任为船长,并在军队裡服役。

此后,他在东南亚参与殖民战争时了解到,香料群岛东面,还是一片大海。

而且,他的朋友占星学家法力罗亦计算出香料群岛的位置。

他猜测,大海以东就是美洲,并坚信地球是圆的。

于是,他便有了做一次环球航行的打算。

麦哲伦像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积极:

1)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世界从孤立走向整体;2)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3)引发早期殖民扩张,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消极:

引发的早期殖民扩张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第4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

意大利;代表人物:

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

但丁·阿利吉耶里(意大利语:

DanteAlighieri,1265年-1321年9月14日),意大利诗人,現代意大利語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以史诗《神曲》留名後世。

但丁被认为是意大利最杰出的诗人,也是西方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恩格斯评价说:

“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

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

Leonardoda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又譯达文西,全名李奧納多·迪·瑟皮耶罗·达·芬奇(LeonardodiserPierodaVinci),是一位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多項領域博學者,其同時是建築師、解剖學者、藝術家、工程師、數學家、發明家,他無窮的好奇與創意使得他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典型的藝術家,而且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畫家之一。

他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尔並稱「文艺复兴三傑」。

达芬奇

米开朗基罗(意大利语:

Michelangelo,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全名MichelangelodiLodovicoBuonarrotiSimoni,又譯「米開蘭基羅」、「米高安哲羅」、“米开朗琪罗”,1475年生于佛羅倫斯加柏里斯鎮,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

他與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並稱「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的肌肉健壮。

他的雕刻作品“大卫像”举世闻名,美第奇墓前的“昼”、“夜”、“晨”、“昏”四座雕像构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还有“摩西像”、“大奴隶”等。

他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是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的《创世纪》天顶画和壁画《最后的审判》。

他还设计和初步建造了罗马聖伯多祿大殿,设计建造了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

米开朗基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芬奇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

他于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小行星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作為對他的尊敬。

米开朗基罗像

尼可罗·马基亚维利(NiccolòMachiavelli,1469年5月3日—1527年6月22日)是義大利的政治哲學家、音樂家、詩人、和浪漫喜劇劇作家。

他是義大利文藝復興中的重要人物,尤其是他所寫下的《君主論》一書提出了現實主義的政治理論、以及《論李维》一書中的共和主義理論。

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帕莱斯特里纳曾创作了大量作品,主要是声乐作品,弥撒曲、牧歌等尤为著名,他最著名的作品《马塞勒斯教皇弥撒》,曾被后人认为是为了劝说教会放弃对复调音乐的限制而作的。

帕莱斯特里纳的创作对天主教教堂音乐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的集大成者。

帕莱斯特里纳

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

1)定义:

14——16世纪,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席卷西欧各国,这场运动被称为文艺复兴。

2)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

3)基础:

中世纪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进步性:

1)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理论,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在文学艺术和思想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局限性:

过于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带有个人主义倾向。

第5课 英国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1640年“长期议会”的召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内战的简况:

1)1642年,查理一世向议会宣战;2)1644年,克伦威尔率军在马斯顿草原击败王军,取得内战以来首次大捷(马斯顿草原大捷);3)1645年,“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中彻底击败王军(纳西比战役);4)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议会成立共和国;5)1660年,查理二世回伦敦登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查理一世

光荣革命:

1688年,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黜詹姆斯二世,此次政变史称“光荣革命”,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688年4月詹姆斯重申废除对天主教徒和异教徒的迫害,并下令新教牧師必须在教堂裡宣读这个法令。

当坎特伯雷的大主教和其他六个主教上诉,希望国王對宗教政策三思时,他们被控告且逮捕,但后来被判无罪。

1687年11月詹姆斯的儿子出生,这就加大了建立一个舊教王朝的危险了(有人称实际上詹姆斯的儿子是死胎,但别人换了一个活胎,不过这个说法没有任何根据),因此一些非常有影响的新教徒开始与詹姆斯的女婿威廉三世谈判。

威廉三世在荷兰共和國与天主教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作战,被看作是新教的希望。

1688年6月30日一群新教贵族要求威廉带军进入英国。

9月时威廉将要进攻英国已经非常明显,但詹姆斯拒绝了法王路易十四为他提供军队的建议,因为他怕这样更加引起英国人的反对。

他相信他的军队足以抵抗威廉。

但他错了。

1688年11月5日威廉登陆后所有的新教军官都叛变了,詹姆斯自己的女儿安妮也参加了入侵军并带走了许多王室的支持者。

12月11日詹姆斯将王国的大印扔进泰晤士河并企图逃往法国,但在肯特被捕。

威廉不希望詹姆斯成为一个殉教者,因此于12月23日故意让他逃跑了。

路易十四收纳了詹姆斯,给了他一座宫殿和很高的收入。

詹姆斯离开王国时没有议会召开,虽然一般议会由君主召开,但威廉召集了一次“惯例议会”(惯例议会一般在王位空缺的时候召开,比如内战后将王位授予查理二世的就是一个惯例议会)。

1689年2月12日惯例议会申明詹姆斯于12月11日逃离伦敦时就已经自动放弃王位了,因此目前王位空缺(会议没有将王位授予詹姆斯的儿子)。

会议决定立詹姆斯的女儿玛丽为女王,她与她的丈夫威廉三世共同统治。

同年4月11日苏格兰議会通过了同样的决议。

威廉和玛丽上台后首先通过了一个法令宣布惯例议会的决定生效,威廉和玛丽正式成为君主,詹姆斯放弃了王位。

此外这个法令还申明詹姆斯滥用权利:

他放弃了立誓法,因为七位主教上述就被捕,建立了一支常规军和施加酷刑。

最后这个法令还写明了王位的继承人顺序:

首先是威廉和玛丽的孩子(假如他们有孩子的话),然后是安妮公主和她的孩子,最后是威廉假如再娶的话的孩子。

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

1)1689年,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2)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3)这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

意义:

此后,英国进入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第6课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

启蒙运动的背景:

1)先进的思想家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高举理性大旗,批判封建专制和中世纪宗教神学,主张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2)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主张:

1)伏尔泰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通过国王的改革就可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2)孟德斯鸠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3)卢梭推崇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宣扬自由和平等:

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自由是源于自己独立意志的一种行为,但要“受法律支配”。

平等和自由,两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第7课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

英国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阻碍了当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美国独立战争的基本进程:

导火线:

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倾茶事件;过程:

1)1775年4月19日,列克星敦枪声,独立战争开始;2)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整编大陆军,推举华盛顿任总司令,大陆会议成为北美人民反英的最高权力机构;3)1776年7月4日,颁布《独立宣言》(该宣言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宣告美国独立;4)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战争的转折;5)1781年,康华里在约克镇率部投降,独立战争基本结束;6)1783年,美、英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在战争爆发之前,英国已经取消了大部分施加在北美殖民地人民身上的税,对于其殖民地的运营,英国政府实际上已经处于经济亏损状态,而美国的独立原因也并不简单,英国历史学家的普遍看法是,在18世纪末,奴隶制度在英国本土已经饱受诟病,面临取缔,从19世纪开始,英国政府授权皇家海军可以攻击任何一艘被怀疑卷入奴隶贸易的海上商船,再加上英国允诺北美十三州的印第安人以大片的自治土地,这些因素对北美的大奴隶主造成沉重的打击,而引起他们对英国政府的强烈不满。

战争开始后,英国政府宣布与英国一同作战的黑奴可以获得人身自由,因此大批黑奴逃入加拿大的英国人控制区。

从七年战争开始,英国人与北美的印第安人便缔结了同盟关系,尤其是纽约附近的莫霍克印第安人,在英国战败后遭到美国新政府的残酷报复,他们被驱逐至五大湖附近,在西进运动中又再一次被迫西迁。

《合众国宪法》:

时间:

1787年5月9日,制定《合众国宪法》,确立美国的联邦制度。

内容:

美国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国家体制,各州的法律不能违背联邦宪法和法律。

联邦政府拥有征税、征兵、发行统一货币和管理对外贸易的权力。

新的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

由参、众两院构成的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力,法官由总统任命,任职终身。

联邦制度确立的意义:

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使美国以后的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8课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导火线:

1789年,三级会议的召开称为法国革命的导火线。

革命进程:

1)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2)制宪会议颁布《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开始在法国实施君主立宪政体,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3)从1792年起,普鲁士、奥地利、俄国、英国等多次组织反法联军进行武装干涉,巴黎人民多次起义,先后将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推上政治前台;4)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掌握政权,开始了法国历史上的拿破仑时代。

拿破仑帝国建立和结束的时间:

1)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2)1815年,拿破仑帝国崩溃,结束了拿破仑对法国的统治。

《法国民法典》:

《法国民法典》从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成为许多国家编纂新法典时参考的蓝本。

第9课 英国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或称作英国产业革命一般认为是18世纪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的工业革命。

英国的工业革命影响了整个欧洲大陆,并带动了当时许多国家相继发生工业革命。

嚴格來說,工业革命不能算上是真正的革命,它沒有推翻任何的政權或階級,只是屬於社會、科技方面的急劇進步和發展。

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

1)君主立宪政府积极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政治前提;2)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的商品需求,成了工业革命强大的经济驱动力;3)“光荣革命”后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破产失地的农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4)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阶段,在积聚资本、开辟国外市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5)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也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

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1)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2)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第一个水利纺纱厂,标志着现代工厂的诞生;3)1782年,詹姆斯•瓦特研制“万能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重大的技术发明,有力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步伐,开辟了崭新的“蒸汽时代”;4)19世纪中叶,英国建成了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1)农业社会变为工业社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缩小,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增大;2)阶级关系变化,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成为社会发展主导力量,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3)加速城市化的进程,带动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规模缩小,生活内容丰富,教育普及,生活质量提高,同时城市发展带来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第10课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现代工厂制度:

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资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进行机械化生产。

19世纪下半叶,工厂成为英国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制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制定经营管理的规章,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工厂制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12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人物:

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初步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悟。

但它把社会主义看成是理性的产物,而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回避政治斗争,诉诸经济和社会改良,并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于人们得到的觉悟。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兴起,独立登上了政治舞台;2)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标志: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第13课 巴黎公社

“三月十八日革命”的时间及结果:

1871年3月18日凌晨,临时政府派军队偷袭国民自卫军放手要塞,引发工人起义。

“三月十八日革命”后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临时掌握政权。

巴黎公社建立的时间:

1871年3月28日,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公社的革命措施:

废除常备军,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公社委员会由人民普选产生,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及所有公职人员最高薪金不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将逃亡工厂主的企业交工人协作社管理,以迅速恢复生产;实行免费劳动介绍、禁止克扣工资、男女同工同酬等社会立法,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利益;推行免费教育和世俗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反对民族沙文主义、民族压迫和侵略战争等等。

巴黎公社的失败:

从1871年4月开始,集中军事力量围剿公社,巴黎公社经过一周的浴血奋战,最后被残酷镇压下去。

巴黎公社的原则:

无产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自己的新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消灭阶级压迫、实现人类解放的手段。

第14课 美国的扩张和强盛

美国经过19世纪上半叶的拓展成为“两洋国家”: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借助移民拓荒,以强占、购买和侵略等手段,最终成为一个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的“两洋国家”。

南北战争的原因: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北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逐渐尖锐,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

经过:

1)1861年,擅自宣布脱离联邦的南部州首先挑起内战;2)1862年,林肯总统先后颁布了《宅地法》、《解放宣言》,扭转了战局;3)1865年4月,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结束。

意义:

南北战争的结果,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

战争期间,美国政府以民主方式基本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并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壮大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第15课 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俾斯麦的“铁血”统一道路:

1862年,俾斯麦为首相,力主强硬的“铁血”统一道路,即在普鲁士王室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取得民族统一。

三次王朝战争:

1864年到1870年,在俾斯麦的策划和指挥下,普鲁士连续发动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全部取得胜利。

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德国崛起的表现:

19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比较迅速的发展,到20世纪初,德国在工业生产方面超过英国,一跃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第16课 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

1689年,彼得一世为使俄国强大起来,效法西欧国家,实行改革。

作用:

1)进步性:

促进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俄国在摆脱落后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加强沙俄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2)局限性:

沙俄君主专制和封建农奴制不但没有受到触动,反而得到强化。

废除农奴制:

1)背景:

俄国的资本主义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农奴制的压抑和束缚,发展缓慢。

到19世纪,没落腐朽的农奴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

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农奴制的弊端暴露无遗,沙皇专制也面临空前的统治危机。

2)时间、内容: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宣布农民获得自由民的权力和地位,可以自由经营工商业,订立契约,拥有动产、不动产和独立处理个人以及家庭事务。

地主不得任意买卖、处罚农民。

农民缴纳赎金后,可得到一块份地。

法令还规定了赎买土地的手续和赎金计算办法。

3)影响:

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进步性);由于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局限性)。

第17课 日本明治维新

从锁国到被迫开关的重要史实:

1)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对内强化武士专制,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培理率军武力叩关,胁迫日本与美国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即《神奈川条约》),结束了日本的闭关锁国政策。

在地方上,與西方列強有過交涉甚至短暫交戰經驗,因而具有维新思想的藩士们(長州、土佐、薩摩等藩),自1866年开始结成军事联盟,并尝试与天皇接触,主張倒幕。

1867年,新繼位的明治天皇向倒幕派送去了许可倒幕的密诏。

後來,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为了转移矛盾,在坂本龍馬居間斡旋下,提出「大政奉還」上奏文,表明将政权归还給天皇,但仍拒绝交出兵权与領地,並計畫利用天皇剛重新掌政,與倒幕派皆對政務運作不熟悉之時,派遣家臣進入政府,藉協助之名掌控政治。

倒幕派對於這樣的結果很不甘心,但由於武力倒幕的正當性銳減,因此只好暫時按兵不動。

後來,政府內倒幕派與德川派的鬥爭漸趨白熱化。

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幕府,并命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将一切权力重新归於天皇。

当倒幕派得知德川庆喜決定从大坂(今大阪)出兵進攻时,旋即派出以萨摩藩、长州藩成員为主力的军队,在京都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